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有关化工石化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评估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国家化工石化行业建设项目加强环境风险评价的主要规定,结合化工石化行业建设项目特点及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反思化工石化项目评价及评估工作,重点从环境风险评价方面,对进一步完善环境风险评价与防范的后评估,从严建设项目技术评估与环境管理等进行了初步探讨,目的是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和环境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专项技术与整体解决方案以全面保障企业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为目标,以"系统安全,层层设防"的理念指导HSE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已形成了一系列HSE专项、成套技术,并能够提供企业安全生产整体解决方案(ISSE)。化学品危险性鉴别分类技术、危险化工工艺本质安全化技术化工装置安全运行监控管理技术设备完整性管理技术、设备腐蚀防护技术、材料失效分析技术功能安全与安全仪表评估技术  相似文献   

3.
以某石化科研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相关的职业病、职业紧张、肌肉骨骼疾患等的预防措施,结合石化科研单位的行业特点,总结出石化行业科研单位建设健康企业面临的重点和难点,并与职业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目标相结合,通过阐述石化科研单位健康企业的建设思路,实现企业建设与工作人员健康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化工生产企业的安全现状,分析了化工生产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探讨了应对这些问题的相应对策,以促进员工业务素质和安全技能水平的提高,激发员工"关爱安全,关爱生命"的本能意识。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化工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和职工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研究影响职工职业健康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加强职业卫生管理的对策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采石企业的主要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是粉尘和噪声,ICMM法是国际通用的评估化学因素、粉尘和物理因素等多种健康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方法。针对采石场工人职业健康风险缺乏评估方法的现状,对武穴市5家采石场的粉尘和噪声进行采样分析,并基于ICMM法提出相对应采石场工人的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爆破区和破碎区的重点操作岗位接触的噪声强度及粉尘浓度超标率为100%;可能导致的噪声聋和尘肺风险值均超过400,为不可容忍风险水平。因此,建议从改进生产工艺、增加工程防护措施、职业健康管理措施三方面进行风险管理;ICMM评估结果与生产性粉尘作业分级的评估结果基本一致,表明ICMM法适用于我国采石业工人职业健康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7.
<正>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铁制度,硬执行,是企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的重要保障。一直以来,中国石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基于预防、警示的目的和对员工生命的爱惜,相继出台了安全生产禁令、作业现场"七想七不干"等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用于规范员工作业行为,切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国内外著名跨国石油公司海外员工健康管理的方法和实践,对当前海外员工管理进行综合研究、分析,以某典型石油公司为例,提出海外员工健康管理平台的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HSE管理中,人的健康是基础,人的行为是安全生产的关键。人的行为,是受"心理"支配和影响的,合适的、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确保操作合乎规范。员工帮助计划(EAP)是一种成熟的心理培训和疏导管理模式,可用于员工心理健康管理。  相似文献   

10.
<正>专项技术与整体解决方案以全面保障企业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为目标,以"系统安全,层层设防"的理念指导HSE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已形成了一系列HSE专项、成套技术,并能够提供企业安全生产整体解决方案(ISSE)。工艺安全化学品危险性鉴别分类技术、危险化工工艺本质安全化技术化工装置安全运行监控管理技术设备安全设备完整性管理技术、设备腐蚀防护技术、材料失效分析技术安全控制功能安全与安全仪表评估技术工程防护雷电安全防护技术、静电安全控制技术、电气安全控制技术大型储罐火灾安全防护技术、火炬系统安全技术监测检验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事故应急化学事故应急响应技术、事故调查分析与模拟技术过程安全数值模拟技术风险评估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技术、环境风险评估与控制技术职业危害评估与防控技术、油气回收技术HSE管理HSE管理科学与应用技术、HSE管理信息系统与移动应用  相似文献   

11.
2013-2015年上海市霾污染事件潜在源区贡献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沙  刘宁  刘朝顺 《环境科学学报》2017,37(5):1835-1842
统计分析2013-2015年上海市每个月不同空气质量等级天数比重,根据HYSPLIT(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后向轨迹模型对3年内的12月份影响上海地区的污染气团进行了综合聚类分析和逐年聚类分析.在综合12次严重霾事件的后向轨迹基础上,结合上海实时公布的PM2.5小时浓度资料,对潜在源贡献因子PSCF(Potential Source Contribution Function)和浓度权重轨迹CWT(Concentration-weighted Trajectory)进行分析与比较,研究重霾期间影响上海PM2.5质量浓度的潜在源区及不同源区对PM2.5质量浓度的贡献差异.结果显示,上海市3年期间12月份霾颗粒物外来源主要输送渠道为西北路径和北方路径,源自于西北方向的气团比重占总气团的50.4%,北方向的气团几乎都经过海洋后进入上海地区.影响上海地区PM2.5质量浓度的潜在源区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苏和山东地区,此外江西北部、浙江北部、河北南部及山西少部分地区也对重霾事件中的污染物颗粒有一定程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Shanghai is the biggest industrial city in China, and the problem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rather serious. This article, taking Shanghai as an example, is to discuss: a general view of Shanghai's environment;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ancer in Shanghai; analyses of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of some kinds of cancers. The paper emphasi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vironment and cancer in Shanghai, especially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cancer. The aim of the article is not only to call people's concern to the pollution , but also to study the causes of some cancers.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地区典型城市非道路移动机械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8  
本研究选取上海和杭州两市开展了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实地调查,分析了各城市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种类构成、使用特点、燃料类型、功率分布和排放标准等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城市尺度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清单技术方法,编制了上海和杭州市2014年非道路移动机械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结果表明,上海和杭州市非道路移动机械柴油消费分别为6.1×10~5t和3.2×10~5t,NO_x排放分别为3.09×10~4t和1.72×10~4t,PM_(2.5)排放分别为1.41×10~3t和8.1×10~2t,其中,挖掘机等建筑市政施工机械的排放贡献最为突出.非道路移动机械NO_x排放分别占两城市所有源的11.1%和16.1%,占流动源的18.5%和32.2%,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乃至全国的湿地管理现状不容乐观,湿地保护立法缺位,上海市湿地专项立法刻不容缓.在专项立法之前,首先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就是相关法律分析,梳理好相关法律间的关系才能保障法律起到应有的作用.湿地法律概念的界定是理清相关立法的切入点.通过对国家及上海市地方相关立法进行分析,界定了滩涂湿地与海域的关系,并就上海市滩涂管理提出建议,试图理顺湿地管理中的交叉冲突,为上海市湿地专项立法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15.
2006~2009年我国超大城市霾天气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1,他引:4  
收集了2006~2009年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能见度等气象因子以及SO2、NO2和PM10等环境空气质量资料,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上述4个超大城市霾天气频率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主要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霾天气频率季节最高值分别为夏季、冬季、春季和秋季.北京和广州霾天气频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而上海和成都呈现逐渐上升趋势.PM10和相对湿度是影响能见度或霾天气频率关键因子.北京能见度变化对相对湿度比较敏感,而上海和广州对PM10浓度变化比较敏感,成都对相对湿度和PM10浓度敏感程度相当.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87年和2007年两期遥感影像提取了上海市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根据IPCC-LULUCF温室气体计量方法,计算了上海市快速城市化地区植被和土壤的碳储量,并采用圈层同心圆和线性拟合等方法定量的研究快速城市化对上海地区植被和土壤碳储量时空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上海市总的碳库储量呈现减少趋势;(2)上海市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比重从城市中心向郊区递减;(3)对上海市各采样单元的城市化水平和碳储量数据进行拟合研究表明两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地区热量资源变化研究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上海地区热量资源的变化。为了摸清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地区热量资源变化规律,论文根据1991至2003年上海地区11个站年气温、地温资料,在与前30年(1961至1990年)平均比较的基础上,统计分析1991年以来气温、地温、积温、界限温度及无霜期等体现热量资源特征气候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1至2003年,上海地区气温年平均升高0.9℃,5cm深度地温年平均升高0.5℃,≥3℃有效积温年平均升高219℃.d,≥10℃有效积温年平均升高77℃.d,稳定通过0℃、10℃持续期平均延长12.5d和5.7d及无霜期平均延长9.4d,热量资源增加。  相似文献   

18.
Shanghai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ity in China in terms of population and building density, consumption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 rate.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the urban Shanghai Central Observatory over the last 100 years are combined with similar 20-year data sets from 10 nearby suburban and rural stations to analyse climatic impacts from Shanghai's urbanization.Results show its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is large and has enhanced with time. The effect is more obvious in urban-rural differences of annual mean minimum temperatures than in annual mean temperatures. During recent decades, the urban centre of Shanghai has experienced lower wind speeds, lower humidity, fewer fog days, fewer sunny days, increased low cloudiness and increased overcast days. Concurrent variations at nearby rural stations were dissimilar. Solar radiation in urban Shanghai shows accelerating decreases of both direct solar radiation (S) and global radiation, but increase of both diffuse radiation (D) and average turbidity (D/S).  相似文献   

19.
通过测定上海市街道尘埃碳组分含量,探讨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相关性,并使用特征比值法讨论街道尘埃的主要污染来源;同时,对比分析了街道尘埃磁学参数与碳组分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OC、EC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4,表明颗粒物存在相同的污染源;OC/EC为1.82,表明上海市街道尘埃存在二次污染,结合SEM形貌分析判别上海市颗粒物污染的主要来源;同时碳组分与磁学参数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磁学参数(χLF、SIRM、χARM)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示上海市街道尘埃的碳组分含量及其二次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20.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基于TOPSIS法及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对上海市2003~2012年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时间演变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上海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在逐步提高,其协调发展类型从初期的失调衰退类过渡到亚协调发展类,进而步入到协调发展类。(2)2004年与2007年是上海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年份,2004年是上海市从失调类转为亚协调发展类的过渡年,2007年是上海市从亚协调发展类转为协调发展类的过渡年。(3)在经济-环境系统的内部关系中,2005年之前,环境发展优于经济发展,其后环境发展劣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