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针对典型罐区气相连通工艺,基于Aspen HYSYS建立气相连通工艺呼吸过程动态模型,对温升VOCs收集、温降补氮以及循环温升温降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获取了小呼吸量、氧含量、补氮量等关键参数,可为工艺参数的分析及设备尺寸的设计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
<正>大型储罐风险监测与控制技术对储罐及关键安全附件进行在线监测和效能评估,并开发了相关技术及装备。1.储罐状态智能在线监测技术:实施在线监测储罐浮盘倾斜度(精度0.05°)、浮舱内部积液、密封圈火灾、基础沉降(精度1mm)等。2.储罐呼吸阀效能评估技术:评估储罐呼吸阀的起跳压力和泄漏量。测试压力范围:-80kPa~+100kPa测试压力精度:1 Pa测试流量精度:6×10~(-6)m~3/h泄漏量检测范围:7.2×10~(-5)~0.6m~3/h  相似文献   

3.
通过重质油储罐的实体火灭火试验,获得了氟蛋白泡沫液和水成膜泡沫液的供给强度与灭火时间对应关系数据,确定了每种泡沫液扑救重质油储罐火灾的最低泡沫供给强度;以10 000 m3固定顶重质油储罐为例进行了泡沫系统设计计算,将优化设计方案与原有设计方案进行了对比,主要变化是泡沫发生器数量从4只提高至6~8只,泡沫主管线管径从DN200提高至DN250,泡沫消防泵流量也相应提高。优化后的储罐泡沫灭火系统提高了泡沫灭火能力,提升了系统的可靠性,降低了储罐火灾风险。  相似文献   

4.
<正>中新生态城临海新城区域的供热保障工作由天津生态城泰达热电有限公司负责,承担供热面积18万m~2,涉及1544户居民,配备换热站2座,铺设站外供热管网路由总长度876m,管径为DN500-DN250,所需供热总负荷6.84MW。目前能源站采用2台4.6t/h移动式燃气蒸汽锅炉+1台4.2MW移动式燃气热水锅炉联合运行,均已配合安监部门取得锅炉使用证,并于供热前期取得供热许可证。于2016年11月3日生态城供热正式点火运行,陈德  相似文献   

5.
针对石化企业储罐大小呼吸产生的有机气体,提出了一种基于活性炭吸附-真空解吸-多级冷凝回收的综合治理方法。储罐产生的挥发性有机气体首先经由气体收集系统送入装置,由两个活性炭罐交替吸附后排放达标的尾气。活性炭吸附饱和后采用真空解吸,解吸后的气体由多级冷凝机组冷却至液态并最终送回罐区。该方法能够对储罐区的多种物料如苯、二甲苯、油气等进行综合治理,在达到环保要求的同时为企业节省成本。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锈钢-气氮板式热沉中,氮气压力、氮气入口流速以及热沉自身流道深度对热沉传热性能的影响。方法利用AnsysFluent软件,对板式热沉壁面温度分布情况以及进出口压力损失进行模拟仿真。结果提高氮气压力和氮气入口速度可以提升热沉的温度均匀性,但热沉进出口压力损失也会增大。对于气氮-板式热沉而言,流道深度的改变对热沉温度均匀性的影响不大,但流道深度较小时,进出口压力损失较大。结论建议在设计气氮-板式热沉时,流道深度选择在8~10 mm,外流程中氮气压力控制在0.3~0.4 MPa,氮气流速控制在20 m/s为宜。  相似文献   

7.
针对罐区与周边居民区的安全距离确定,采用基于三维事故仿真模拟技术,研究了一套基于事故后果的安全距离确定分析方法,以某液态烃储罐区为例进行了技术应用,依据三维仿真模拟技术得到液态烃泄漏及爆炸后的最大影响区域,根据结果提出了对策措施.分析结果与二维事故仿真模拟结果进行了比对,结果显示三维仿真模拟方法能够直观准确地预测罐区泄漏、蒸气云爆炸事故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其预测区域较二维结果更加合理与精确.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信号分子联合菌对同步脱氮除硫效果的影响,发现同时投加信号分子和脱氮硫杆菌可以加快硫化物和硝酸盐氮的去除且相比单独投加时更有利于单质硫的稳定积累和氮气产量的增加,并通过FISH技术检测了反应结束后微生物总量,信号联合脱氮硫杆菌可以增加微生物总数,因此能够实现较好地脱氮除硫效果.实验从不同信号分子浓度中找出了有利于单质硫稳定积累的最佳浓度,进而在此浓度下分析了单独投加信号分子、单独投加脱氮硫杆菌,以及同时投加信号分子和脱氮硫杆菌3种情况下的脱氮除硫效果.结果表明,当硫化物浓度为200 mg·L-1时,延长反应时间至72 h后,信号分子联合脱氮硫杆菌使硫化物的去除率提高至99. 8%,硝酸盐去除率提高至96. 9%,且单质硫转化为硫酸盐的速率减慢,氮气的产量增加,反应结束后其单质硫和氮气的量分别达到59. 0 mg和80. 0 m L.当硫化物浓度为300 mg·L-1时,单独投加2. 5μmol·L-1的信号分子在72 h时其硫化物和去除率达到99. 0%,硝酸盐的去除达到93. 9%,单质硫和氮气的产量分别达到63. 1 mg和79. 5 m L.  相似文献   

9.
金属掺杂二氧化钛光催化还原硝酸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光沉积法制备了负载金属Fe或Cu的P25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用TEM、ICP、XRD及UV-Vis等对其进行了表征,并测定其在20 W紫外灯照射下光催化还原硝酸氮、去除总氮的效果;考察了pH值、搅拌气体、金属的负载量、空穴清除剂甲酸的用量以及金属Ag-Cu复合沉积等条件的影响.反应2 h的结果表明,二氧化钛上载铜量增加,硝酸氮转化率随之增加,但最大总氮去除率和氮气选择性均出现在0.5%Cu负载量下;氮气搅拌和酸性条件下反应,形成氮气的选择性略低(62%),但最高的硝酸氮转化率和总氮去除率分别达到36.9%和23.2%;CO2作为搅拌气体.Cu的负载量为0.5%、甲酸用量为0.06 mol/L时.形成氮气选择性最好(88.4%).硝酸氮转化率和总氮去除率分别为29.5%和25.1%.同样条件下,采用二氧化钛上共沉积金属总质量分数为1%、Ag:Cu=1:1的催化剂,硝酸氮的转化率可达48.1%,总氮去除率为34.2%,氮气选择性为72.2%.  相似文献   

10.
为了确定水上LNG加注站与周边建(构)筑物的外部安全距离,对LNG储罐泄漏后果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利用FLACS软件,计算不同泄漏场景LNG气云扩散影响范围,采用自主研发的LNG火灾计算工具LNGFHR计算LNG储罐池火热辐射强度的影响范围。结果表明:LNG泄漏时间、泄漏量、风速、风向和大气稳定度等均会对LNG气云的扩散距离和LNG池火热辐射范围产生影响;根据计算结果,确定水上LNG加注站与重要公共建筑物、铁路、大桥、码头等的外部安全距离为150 m,与民用建筑物的外部安全距离为100~108 m,与生产厂房、库房和甲、乙、丙类液体储罐的外部安全距离为105~110 m。  相似文献   

11.
通过建立缩小比例为25:1的双ZBS2型酒杯塔输电线路模型,对其进行长间隙放电,研究了塔头、避雷线保护角、地面倾斜度等因素对雷击绕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杆塔对雷电先导具有吸引作用,雷击杆塔附近时,线路绕击率较低,从杆塔到档距中央,绕击率呈现一种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避雷线保护角由正到负变化,绕击概率随之降低;线路绕击概率随地面倾斜角增大,而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本研究结果可指导企业输配电线路的雷电防护工作,为线路绕击防护装置的研发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7年5-8月全国雷电监测定位系统ADTD探测到的闪电定位数据,根据标准IEC-62793中对雷电预警系统预警效率评估的定义,对海南地区部分雷电预警站点的预警效率进行了统计分析。海南地区新型雷电预警系统的平均有效预警率(MPOD)约为85%,高于大部分雷电预警系统的有效预警率;对闪电事件的预警率平均可达到95%,表明可以对发生在预警站点有效覆盖范围内95>的闪电提供有效预警;平均错误预警率(MFAR)约为73%,与各类预警系统相比,错误预警率偏高;预警提前期的平均值和中值分别为13.9min和9.6min。  相似文献   

13.
In December 2009, ambient air was sampled with active high-volume air samplers at two sites: on the roof of the No. l building of 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 and on the roof of the building of Dalian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The concentrations and the congeners between vapor phase and particulate phase of 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 and dibenzofurans (PCDD/Fs) in the air were measured. Sample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s of PCDD/Fs in particulate phas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gaseous phase. The ratio of PCDD to PCDF in gaseous phase and particulate phase was lower than 0.4 in all samples. The total I-TEQ value in gaseous phase and particulate phase was 5.5 and 453.8 fg/m3 at 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 16.6 and 462.1 fg/m3 at Dalian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respectively. The I-TEQ value of Dalian atmosphere was 5.5-462.1 fg/m3 which was lower tha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he atmospheric quality in Dalian is better.  相似文献   

14.
将大连市围填海资源区划分为原生湿地(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人工湿地(养殖池塘、水库、盐田)的基础上,评估了大连市围填海资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结合通过遥感影像所提取的2000年、2010年大连市不同类型岸线长度和面积数据,构建基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围填海资源潜力评估模型并对大连市围填海资源潜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大连市围填海资源区潜力值,人工湿地原生湿地,原生湿地围填海资源潜力为:砂质海岸粉砂淤泥质海岸岩石性海岸;人工湿地围填海资源潜力为:养殖池塘近岸水库盐田。  相似文献   

15.
以大连市1984年-2013年逐年7、8月的日平均温度、相对湿度及平均风速等气象数据为基础,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大连市夏季人体舒适度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得到结论如下:用模糊综合评判大连市气候舒适度最适合的评判标准为气温22℃、相对湿度70%和风速2 m/s;大连市总体气候舒适状况良好,夏季相对最舒适的时间段为第6旬(8月20日~8月31日),最不舒适的时间段为第4旬(8月1日~8月10日);由于大连市夏季经常伴有雷阵雨甚至暴雨天气以及湿度大等原因,使得炎热气温所造成的不舒适的天气状况常能得到改善,因此大连市夏季舒适程度所占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16.
大连高新区结合自身"创全国一流,建特色园区"的发展战略积极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以大连高新区为例,阐述了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系统促进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有机食品生产在全球蓬勃发展,发展大连有机食品生产,建设大连有机食品的基地,对发展大连可持续农业,保护大连农村生态环境意义重大。评议中谈及到大连市发展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徐辉 《海洋环境科学》2019,38(5):726-729
为了解大连湾无机氮沉降入海通量情况,2014年和2016年在大连湾区域开展了大气干湿沉降的采样和分析,并通过模型估算大连湾海域的无机氮沉降通量。结果表明,大连湾海域干沉降中无机氮入海通量约为46.4 t/a,采样期间,大气气溶胶中无机氮的最高浓度为15.5 μg/m3,最低浓度为0.589 μg/m3。季节变化上看,春季无机氮沉降均值为6.60 μg/m3,为全年最大,夏季无机氮沉降浓度为5.59 μg/m3,为全年无机氮沉降最小。大连湾海域湿沉降无机氮通量约为134.64 t/a,其中,9月无机氮湿沉降通量最高,为35.86 t,11月最低,为0.53 t。通过大气干湿沉降输入到大连湾的无机氮占大连湾海域无机氮输入总量的1.9%,且湿沉降通量占比更高,大约为干沉降通量的3倍。  相似文献   

19.
大连市夏季VOCs化学反应活性及来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大连市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基于2020年6~8月高时间分辨率VOCs在线观测数据,对大连市大气VOCs的浓度水平、组成特征、反应活性及来源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φ(VOCs)的平均值为(10.21±5.71)×10-9,其中烷烃占比为66.35%,烯烃为11.89%,炔烃为7.75%,芳香烃为14.01%.VOCs和NOx呈现夜间高,白天低的特征,而O3变化趋势相反.综合考虑物种活性,确定甲苯、乙烯、间/对-二甲苯、1-己烯、正丁烷、异戊烷、正戊烷和异戊二烯是影响大连市大气VOCs的关键物种,优先控制烯烃和芳香烃类化合物的排放是改善大连市夏季O3污染的关键.PMF源解析结果显示交通源(26.38%)、燃烧源(22.75%)、工业排放源(17.09%)、溶剂使用源(14.59%)、天然源(11.72%)和其他(7.47%)为监测期间VOCs的主要来源,交通源和燃烧源排放是大连市夏季O3防控的重点污染源.  相似文献   

20.
大连地区夏季非甲烷烃(NMHC)特征及其来源解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纪德钰 《环境科学》2018,39(8):3535-3543
非甲烷烃(NMHC)是臭氧的重要前体物之一,对臭氧的生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研究大连地区大气中NMHC的特征和来源,利用在线NMHC监测仪测定大连地区2014年7月和8月的NMHC组成、日变化并计算该地区的臭氧生成潜势,利用PCA受体模型初步估算大连地区NMHC来源.结果表明,大连地区总NMHC年平均浓度(体积分数)分别为80.7×10-9±62×10-9,其中烷烃所占比例最高,占NMHC总浓度的64%,其次是烯烃19%,芳香烃16%,乙炔1%.正癸烷、乙烯、正辛烷是大连地区NMHC中浓度最高的3种物质,部分物种浓度呈现明显的日变化特征.臭氧生成潜势(OFP)结果显示,大连地区芳香烃对该地区OFP的贡献最大,乙烯、间-乙基甲苯和对-乙基甲苯是对该地区OFP贡献最大的物质.利用主成分分析VOCs物种,提取出6个因子,分别归纳为溶剂使用、液化石油气(LPG)、汽车尾气、植物排放、石化炼制加工和老化气团传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