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五十年代末期,震惊世界的“水俣病”爆发以来,环境汞污染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相继开展了大量的汞污染调查,汞污染毒理学研究和迁移转化研究。经大量研究表明.环境中的无机汞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转化为剧毒的甲基汞,进而通过食物网链累积危害人体健康。 甲基汞比较广泛地分布在各化学地理环境中,特别是受汞污染的水生生态系和土壤中。二者具有环境“汞库”之称,又  相似文献   

2.
油处理剂是为了处理海上油污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化学药剂。目前较多使用的是乳化分散型表面活性剂,它可以把油膜乳化分散在离水面深度三米以内的水域中,微小的油粒易被水中的溶解氧氧化,被微生物  相似文献   

3.
废弃钻井泥浆和含油污泥是石油工业产生最多的含油固体废弃物。它们是一种含有多种复杂成分的悬浊液,包括石油烃(PHCs)、水、重金属、化学处理剂和固体泥沙颗粒。由于其具有环境危害性,且产量逐渐增加,对其有效地处理和处置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综述了废弃钻井泥浆和含油污泥的性质、对环境的影响和生物修复方法,并介绍了生物修复PHCs的影响因素,同时初步探讨了两者中除PHCs之外其他污染物的处理方法。目前的生物修复方法都有不同的优势和局限性,未来应该进一步关注对现有处理技术的改进和不同技术的结合,使废弃钻井泥浆和含油污泥的处理既能达到无害化、资源化,又能节省处理成本。  相似文献   

4.
前言 由于大气醛类和其他羰基化合物是气态碳氢化合物的光氧化产物,是污染大气中有机气溶胶和自由基的主要来源以及在形成光化学烟雾中所起的关键作用,醛的分析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注意.醛从工厂或机动车可直接排入大气.作为室内涂料的脲醛树脂和类似粘合剂能散发出甲醛,造成室内污  相似文献   

5.
环境中的二恶英污染及其控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二恶英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世界各国正在采取积极措施控制二恶英的污染。文中剖析了二恶英污染产生的途径及其对人体的危害,介绍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并对我国二恶英污染的控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已对海洋的塑料污染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本文在广泛调研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评述了世界各地对海洋塑料废弃物污染状况,塑料废弃物对海洋动物、渔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以及塑料废弃物污染的防治等问题研究的概况。详细讨论了有关研究方法、调查结果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环境中全氟有机物的毒性、检测分析及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全氟有机物广泛使用50多年以来,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发现一定浓度的全氟有机物,各国研究人员针对该类物质特别是全氟辛酸(PFOA)、全氟辛烷基磺酸(PFOS)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介绍了该类物质的污染现状,阐述了全氟有机物的毒性、检测分析技术及降解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土壤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抗生素类物质的使用引发的土壤环境污染问题已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中国是抗生素类物质的消费大国,其抗生素污染问题亟待解决.介绍了世界范围内使用最为广泛的四环紊类抗生索在土壤环境中的污染现状;分析了国内外有关四环素类抗生索的研究状况和进展;揭示了生物有效性研究在评价四环素类抗生索对土壤环境生态风险的重要意义;最后对四环素类...  相似文献   

9.
土壤,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就地处置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有机化合物对土壤、地下水的污染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地层介质中的有机物主要以自由态,挥发态、溶解态和固态4种形态存在。有机污染物的自然降解能力较差,如不进行人工清除,在自然环境中它们可能存留长达几埏年之久,对土壤、地下水资源构成长期的威胁。传统的开挖处理技术不仅费用昂贵,而且当贮赃物 地表被利用时则无法进行开挖处理(如有建筑物等)。近扯为,以地下冲洗法,土壤抽水法和地下水曝气法为代表的有机污染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 有毒无机污染物、特别是重金属对环境的污染曾是六十年代各国面临的严竣挑战和突出的难题.但随着重金属污染而逐步控制与渐趋缓和,有毒有机污染物对环境的污染又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并成为八十年代世界上日益尖锐的矛盾和迫切需要认真对待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废弃物生物质液化制取生物油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废弃物生物质处置不当引起的环境污染与潜在资源浪费已引起了广泛关注,而废弃物生物质液化制取生物油是解决有机废弃物污染及其能源化再利用的一种新技术。在对多糖、木质素、蛋白质、油脂等生物质大分子聚合物的液化机制阐述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温度、加热速度、粒径、压强、停留时间、液固质量比,特别是催化剂以及还原气和供氢剂等反应条件或参数对生物油的影响机制,最后介绍了生物质液化油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该技术存在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述了由于长期、过量使用无机肥料,造成对农业环境的影响。讨论了无机肥料的使用量和作物利用率之间的关系,以及过量使用氮肥、磷肥造成对土壤、水休、植物的污染,进而影响人类的健康。还分析了引起无机肥料污染农业环境的原因和途径,并提出了防治污染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下水道式“隔油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一般工厂在生产过程中“跑”、“冒”、“滴”“漏”的含油废水可不必在工厂总排水口集中处理,而是可在有关车间小范围内一开始就加以控制,使总排水口不受污染或少受污染.工厂使用的油品大都是汽油、柴油和机油,它们的比重都比水小.油品进入水体后,大致可分为浮油、分散油和乳化油三种状态.浮油的油珠粒径一般在100μm以上,分散油的油珠粒径为10~100μm,乳化油的油珠粒径一般小于10μm.实际上,大多数零星分散的“跑”、“冒”、“滴”、“漏”油品如果不受化学乳化和强机械乳化作用,进入水中的状态是以浮油和少量分散油存在的.据此,我们将本厂一段下水道作为试点,建成一套隔油吸油系统——下水道式“隔油池”.使用两年多来,废水一直达标排放,这表明该系统是一项防治浮油污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随着各国工业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导致能源消耗的急剧增长。由于大量燃煤和燃油,排放出的废气中含有大量酸性氧化物气体(其中包括SO_2、CO_2、NO_X),严重污染了大气,造成了公害。目前世界各国都制定了严格的大气排放标准。关于NO_X气体的排放限度和测量方法,大多数国家的污染控制机构,通常按照美国环境保护局(EPA)的规定,采用以输入热量的每百万英热单位有多少磅的NO_X气体来表示,单位简写形式即:NO_X磅/百万英热单位(1磅=  相似文献   

15.
50年代发生的日本熊本水俣病事件曾一度引起对汞污染的全球性警惕。汞的生物转化和污染控制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由于汞及化合物是生物积累性毒物 ,直至今日 ,汞污染防治仍是各国关心的难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最近提出 ,将对世界范围内的汞污染源及其影响作调查研究 ,该项目预计在 2 0 0 3年完成 ,提出汞污染防治建议 ,包括减少或停用汞及其化合物 ,以尽量降低其排放量 ,对预防和控制汞污染技术进行评价 ,并推出汞的替代物。在美国 ,汞的主要污染源是燃煤电厂、废物焚烧和氯碱工业。据悉 ,美国经由大气沉降向全球环境输出的汞较…  相似文献   

16.
分散剂在溢油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分散剂来控制海上溢油污染是常用的应急措施之一。本文介绍了油分散剂的发展历史、作用机理及其优越性 ,列出了分散剂用于溢油污染控制的实例。针对分散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指出施加分散剂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并做环境风险评价。最后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提出应加强与分散剂有关的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绪言 含硫废水的排放在石油炼厂、石油化工、印染、制药及皮革厂等的生产过程中具有普遍性。该废水不经妥善处理而长期大量排放,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为此,世界各国对排放工业废水中硫化物的浓度作了严  相似文献   

18.
土壤、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就地处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化合物对土壤、地下水的污染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地层介质中的有机物主要以自由态、挥发态、溶解态和固态4种形态存在.有机污染物的自然降解能力较差,如不进行人工清除,在自然环境中它们可能存留长达几十年之久,对土壤、地下水资源构成长期的威胁.传统的开挖处理技术不仅费用昂贵,而且当贮油设施的地表被利用时则无法进行开挖处理(如有建筑物等).近年来,以地下冲洗法、土壤抽水法和地下水曝气法为代表的有机污染物就地处置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本文对这3种技术进行概要的介绍,总结指出决定这些技术可能性的主要因素是地层介质的通透能力,有机物的挥发、溶解能力及其可生物降解能力,并列出目前的主要有机污染物挥发、溶解及生物降解能力的相对强弱作为制定具体处置技术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分散剂在溢油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分散剂来控制海上溢油污染是常用的应急措施之一。本文介绍了油分散剂的发展历史、作用机理及其优越性,列出了分散剂用于溢油污染控制的实例。针对分散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施加分散剂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做环境风险评价。最后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应加强与分散剂有关的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大气“温室效应”的污染现状,世界各国对治理大气“温室效应”的研究计划与进展,着重介绍了治理“温室效应”的最新技术──超高压脉冲电晕放电分解CO2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