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首先对“十五”期间沈阳市环境质量变化趋势进行了总体描述,然后分别阐述了环境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及声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并对“十一五”的环境质量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2.
根据伊宁市“十一五”期间环境噪声质量监测结果,分析了环境噪声的变化趋势,总结了经验,提出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十一五”期间齐齐哈尔市辖区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和分析,提出了齐齐哈尔市辖区土壤环境质量保护和改善的时策。  相似文献   

4.
以《济源市环境质量报告书》(2006年~2010年度)的声环境监测数据为依据,对济源市各年度声环境噪声监测值进行了分析,运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对声环境污染程度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把“十一五”初与“十二五”初的声环境监测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十一五”期间声环境质量总体上保持基本稳定并有所好转,但是,随着车流量的不断增加,存在一定程度的噪声污染.最后,根据分析评价结果提出了改善声环境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长治市市区"十一五"期间大气污染特征进行分析,对大气环境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研讨,以探求改善我市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6.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扬州市“十一五”期间的环境空气质量进行了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和传统的单因子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一2010年扬州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2009年、2010年的环境空气质量最佳,“十一五”期间环境空气质量整体呈好转趋势。对空气质量影响最大的因子为PM。“十一五”期间各污染物对扬州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变化不大。层次分析法可综合考虑三种污染物的协同作用结果,适合于扬州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铁岭县凡河中上游水质的监测,全面掌握了凡河中上游水环境质量状况,评价结果为:“十一五”期间凡河中上游水环境质量状况基本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8.
根据沈阳市环境空气面临的问题,确定“十一五”期间空气环境质量保护目标、指标,提出改善空气环境质量的对策措施,保证沈阳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9.
在论述沈阳市“十一五”期间的空气、地表水、声环境质量改善情况的基础上,以沈阳市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从对外贸易、旅游业、房地产业3个方面,分析了环境质量改善对沈阳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期为城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程炜  陈丽娜  王向华 《环境科技》2009,22(2):51-54,57
分析了江苏省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探讨了江苏省“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规划指标实现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从环境现状、趋势及相应对策措施角度分析了指标的可达性。分析结果表明,到2010年底,要全面实现江苏省的“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任务非常艰巨.尤其是可吸入颗粒物指标和太湖流域水质的改善指标。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建阳市餐饮娱乐业环境污染的几个方面以及造成污染的原因,从政策法规、行政管理、技术改造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2.
张金秀 《云南环境科学》2011,30(4):52-54,67
就目前建阳市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应用模糊评价法对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在模糊算子的选择上采用加权平均模型,评价研究表明:加权平均模型充分考虑了每个因子的影响,评价结果更客观。  相似文献   

14.
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集对分析方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阐述了集对分析法用于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基本思想,提出了多项污染物综合联系度表达式中的合成同一度、合成差异度和合成立并的计算公式。该方法应用于成都市1982~1987年间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符合。   相似文献   

15.
“十五”期间沈阳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促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论述了沈阳市“十五”期间经济发展及能源消耗的变化趋势,在阐述城市建设对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及“十五”期间沈阳市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对沈阳市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相互促进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1986~2008年中国区域环境质量变化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污染物排放量、污染物处理能力和单位土地面积的污染物排放量等方面选取中国28个省市区的18项环境指标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标准差、Mann-Kendall和聚类分析法,研究1986~2008年间中国区域环境质量差异及格局变化.研究表明,这期间中国区域环境质量差异呈现波动缓慢上升,分为1986~2000、2000~200...  相似文献   

17.
为深入分析区域环境经济系统变化,在分析经济发展、环境污染、环境质量相互关系的理论基础上,构建了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环境污染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的三维立方体评价模型,划分了8个块区,分别表达低污染-低质量-低经济发展水平等8种状态,提出了模型的状态评价、发展阶段划分、演变趋势分析功能,以及相对含义、绝对含义评价途径和计算公式.以宁夏银川市为例检验模型,以广州市为目标参照区域进行了相对含义评价,该市1996~2010年内中长时段处于高污染-低质量-低经济发展水平状态,2007年以后转入了高污染-高质量-低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处于环境质量趋好、污染压力大、徘徊于环境低质量与高质量"拐点"附近状态.绝对含义评价结果:1996~2010年,该市始终处于高污染-低质量-低经济发展水平.研究表明,因目标参照区域选择和相关国家标准值等主要参数不同,使模型评价具有一定的弹性范围,无量纲的数据处理增强了指数耦合性,评价结果的空间可视化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了直接依据,改善了多指标模型评价结果抽象、数据口径不匹配、发展阶段划分不明确等问题,验证了该模型的应用合理性与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污染排放与环境质量关系模型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李名升  孙媛  陈远航  张建辉 《环境科学》2014,35(3):1198-1204
为分析污染排放与环境质量的相互影响,构建了环境质量与污染排放关系模型,将环境质量与污染排放的关系划分为低污染-高质量、高污染-高质量、高污染-低质量、低污染-低质量这4种类型,探讨不同类型间的演变路径,并以2005~2010年中国各地区数据对建立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分省区属于高污染-低质量类型,且研究期内类型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大部分省区环境质量指数高于污染排放指数,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污染物减排是各地所面临的首要环境问题;中国目前正处于环境治理的关键时期,应防止经济系统对环境系统的过度扰动.研究结果有助于各地区研判环境形势,推进污染减排,从而最终改善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9.
模糊物元法综合评价福州市大气环境质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气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是城市环境质量考核的重要内容,鉴于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将熵值理论与模糊物元分析法相结合应用于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可有效解决这种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应用该模型对福州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与属性识别理论模型的评价结果相比较,二者基本吻合,结果证明该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客观评价和预测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框架,构建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2000—2015年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基于GM(1,1)模型,预测了“十三五”期间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发展态势。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得分从0.669下降到0.387,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现恶化趋势,农村生态环境承受的污染排放压力越来越大,环境治理投入较少,尚未形成对农村生态环境恶化情形的逆转。如果继续延续过去农业经济发展模式,2020年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将会持续恶化,与“十三五”绿色发展的良好愿景目标相差甚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