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以重庆市涪陵区为例,在了解区域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及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的前提下,采用A-P值法,对涪陵区十三五期间大气环境容量进行研究,并对辖区内的污染负荷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对大气污染总量控制指标进行分配.研究结果表明,在涪陵区化工园区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已达到或超过总量控制指标,需要制定削减计划,新兴工业园区污染物排放量虽远小于总量控制指标,但根据城市发展规划需进行结构优化与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气SO2污染与排放的空间分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污染物排放是导致环境质量恶化的根本原因,但污染物排放与环境质量的变化在空间上却存在不完全协同、匹配的现象(即空间分离).为分析中国省域尺度环境质量与污染物排放的空间分离现象,构建了空间分离指数和重心模型,并以SO2排放量和空气中SO2浓度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全国SO2排放量由1965.8×104 t增加至2182.9×104 t,空气中SO2浓度由0.046 mg·m-3下降至0.035mg·m-3;SO2排放量最多的10个省份占全国排放量的比重为57.4%,地区间排放强度差异较大;SO2污染的空间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华北、西北、西南及山东、湖南是我国SO2污染相对严重区域;中国SO2排放与污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分离,空间分离指数为27.3 ~ 36.0,SO2排放重心和污染重心的距离在19.3 ~144.0 km之间;10年来,SO2排放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污染重心却向东南方向移动,这也是环境质量与污染排放空间分离现象的一个表现;SO2排放与污染间的空间分离现象在逐年减弱,10年来,空间分离指数年均降低2.7%,排放重心和污染重心的距离年均减小9.9 km.研究结果对正确理解污染减排与环境质量改善的关系,确立区域污染减排和环境质量目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大气环境承载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SO_2为代表污染物,对现有大气污染源进行归类,应用大气扩散模型,对全市范围(划分为6400个1km×1km网格)计算出在不同环境质量目标下的大气污染物环境承载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污染源类别不同,每1km~2的允许排放量差异很大,第5类源允许排放量是第1类源的24倍;对不同的环境质量目标,相同的污染源类别,允许排放量相差3~5倍。  相似文献   

4.
为评价区域或行业污染物排放量对环境压力的大小,提出了一种新的、由各种污染物排放量、环境质量标准、区域面积和区域或行业GDP构建的综合指数,即环境压力指数.利用环保部、国家统计局的观测数据对我国大气环境压力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大气环境压力存在明显的空间、地域性差异,表现为东部地区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 工业仍是造成我国大气环境压力的主要因素.大气环境压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较高的关联性,需要进一步协调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从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的长期动向,对发达国家的日本和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进行了比较.环境质量的分析数据采用了大气污染物的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经济发展的指标采用了美元换算的人均GDP.从日本长期的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的变化可以观测到基本符合倒U形曲线的环境库兹涅茨规律,特别是在硫化物的排放变化方面.中国的人均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依然呈上升趋势,但是近年来单位GDP的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的变化开始趋向于倒U型曲线.  相似文献   

6.
区域工业经济结构与环境质量的双向耦合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分析系统“顺”、“逆”向优化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将两结合起来,建立了以多目标规划和系统分解协调优化为主体的系统双向耦合优化方法来确定区域工业结构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利用所提出的耦合公式寻求具有系统顺、逆向双重优化意义的工业产值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区间值,并对广东省淡澳地区进行了实例研究,为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2~2020年河流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和环境污染治理数据,采用典型相关分析和Spearman相关系数研究我国河流环境质量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子,以期更科学地分析污染物排放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对流域环境影响.结果表明,2002~2020年中国河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Ⅰ~Ⅲ类水占比由29.1%提升至87.4%,劣Ⅴ类水占比由40.9%下降至0.2%;废水排放总量由439.5亿t增加到849.1亿t,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由232.3亿t增加到659.8亿t,工业废水排放量由207.2亿t减少到168亿t,环境治理投资由1 106.6亿元增加到10 638.9亿元.七大流域、浙闽片河流域、西南诸河流域和西北诸河流域Ⅰ~Ⅲ类水比例与工业源污染物排放呈负相关,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呈正相关;七大流域、浙闽片河流和西北诸河流域环境质量改善的首要措施是削减工业源污染物排放,污染物削减优先顺序均为:COD>NH+4-N>废水总量;西南诸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的首要措施是增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环境治理投资增加优先顺序为: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城市...  相似文献   

8.
为了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国家环保总局综合考虑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后于日前提出了“区域限批”政策。这是落实环境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有效途径,也是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十一五”降耗减排目标的需要。从理论研究上说,一个区域到底能够承受多少企业的污染物,归结为环境容量问题。本文从水环境容量研究在水环境管理中的应用角度出发,回顾了中国地表水环境容量研究应用的发展历程,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展望。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的加强,水环境容量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将会继续发展,水环境容量研究在中国水环境管理中的作用也会日益显著。[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数字     
《环境》2015,(12)
<正>2000万吨11月29日,中国政府网公布消息称,我国四项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持续大幅下降,提前半年就完成了主要污染物减排"十二五"规划目标。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同时提出,我国一些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高达2000万吨左右,只有再减少30%~50%,环境质量才会明显改善。●20.8%环境保护部近日公布《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考核结果:截至2014年底,全国5种重点重金属污染物(铅、汞、镉、铬和  相似文献   

10.
朱法华  黄东  王圣 《环境保护》2013,41(8):26-28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却也伴随着资源、能源的高消耗和污染物的高排放。大气环境质量虽有所好转,但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依然很高,尤其是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排放的基础上,通过光化学反应,大气氧化性增强后生成的二次污染物,已成为影响环  相似文献   

11.
在均衡污染模型的基础上,采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选取4种代表性工业污染物,分析了东中西部工业企业排污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实证研究表明,东中部地区的污染排放强度随经济发展相对水平的上升而下降,而西部地区仍是将经济发展放在环境保护之上。其次,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先是工业企业得到发展从而带来更大的污染,随着当地对环境的关注逐渐加强,排污强度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12.
我国大气环境标准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我国大气环境管理的发展及实际情况,运用系统分析及目标规划的方法,设计了大气环境标准体系。大气标准体系包括基础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排放标准、方法标准、样品标准、燃料使用标准、产品设备大气环保标准、环保行业大气环境保护标准。同时,在大气标准体系中将总量控制思想引入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规定,提出按大气污染物的特征,分3种类型制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  相似文献   

13.
污染排放与环境质量关系模型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李名升  孙媛  陈远航  张建辉 《环境科学》2014,35(3):1198-1204
为分析污染排放与环境质量的相互影响,构建了环境质量与污染排放关系模型,将环境质量与污染排放的关系划分为低污染-高质量、高污染-高质量、高污染-低质量、低污染-低质量这4种类型,探讨不同类型间的演变路径,并以2005~2010年中国各地区数据对建立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分省区属于高污染-低质量类型,且研究期内类型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大部分省区环境质量指数高于污染排放指数,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污染物减排是各地所面临的首要环境问题;中国目前正处于环境治理的关键时期,应防止经济系统对环境系统的过度扰动.研究结果有助于各地区研判环境形势,推进污染减排,从而最终改善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4.
利用GIS的有关理论和技术,选择区域环境地质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模型确立其权重系数,构造了区域环境地质评价模型。评价过程中,摈弃了常用的规则网格划分评价单元的评价方法,改进为利用GIS的空间登加功能生成评价单元,并利用GIS的属性数据库对福建省区域环境地质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将福建省环境地质状况分为五个区,并分析了各区主要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土壤环境质量区划方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我国土壤环境质量分区管理的重大需求,基于土壤重金属背景值与地球化学值及有机物等污染物信息的数据挖掘、空间叠置与验证分析,阐述了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现状与空间格局;通过全国尺度土壤环境质量形成机制分析,构建了以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为核心的区划指标体系,提出了土壤环境质量区划方案,将我国划分为4个一级区,22个二级区,57个三级区,为我国土壤环境功能区划制定与区域风险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典型时段区域污染过程分析及系统聚类法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系统聚类法对2008年12月4─17日全国86个城市由空气污染指数(API)反算的ρ(PM10)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86个城市可以分为7个分区;根据ρ(PM10)的区域同步性特征及实况天气背景分析对7个分区进行了调整. 在12月4─17日的区域污染过程中,华北和华东2个地区为全国ρ(PM10)的高值区. 对华北和华东地区城市群ρ(PM10)的区域环境过程同步演变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根据天气型演变规律对形成原因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城市及区域环境污染过程与天气型背景的关系概念模型,揭示出天气型组合系统、分布、尺度、移动和演变是造成大气环境质量区域性、过程性特征和ρ(PM10)峰谷值出现的主要原因. 用聚类分析方法和所提出的概念模型可对我国城市和区域环境污染分区控制和成因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的发展,详细回顾了我国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挑战.我国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2000年之后尤其是2014年,原环境保护部发布了一系列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使我国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30多年来基本形成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大气污染源分类、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确定方法等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相关技术方法.但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排放清单编制的规范化工作程序,国家、省级和城市级环保部门在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工作中的分工尚不明晰,清单编制没有融入日常环境管理工作中,现有排放清单工作和研究成果相对分散、缺乏系统性,排放清单对环境管理的支撑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在综合分析了我国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取得的进展和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国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技术体系,使排放清单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明确国家、省级和城市级环保部门在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使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成为各级环保部门每年必须完成的工作;进一步推广结合网格化管理、基于区县和乡镇调研的城市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加强排放清单校核和不确定性分析研究等.   相似文献   

18.
华北区域大气污染过程中天气型和输送路径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以2003年10月2—12日一次大气污染过程为例,分析华北区域大气污染过程中主要天气型及污染物输送路径.结果表明:区域内大部分城市API上升阶段,以西南输送路径为主;API下降阶段,受纬向锋区影响,以东北气流为主,污染物从北向南扩散,区域内各城市空气质量好转.统计2003年9—12月7次大气污染过程发现,当华北地区为大尺度高气压控制时,若高压中心位于山西南部,河北为弱的低气压区(地形槽)时,将导致西南风气流盛行该区域.受地形和天气型控制,西南方向的输送通道是引起北京大气污染过程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污染物的排放量也越来越大,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环保政策。要想实现节能减排,关键是实现从末端治理到污染预防的转变。本设计从源头控制的角度出发,结合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运用预警理论和多种数学分析工具,研究建立了基于中国两大约束性指标SO2和COD的污染减排预警系统。该系统旨在对中国各省份的污染减排状况趋势进行预测和评估预警,最终通过一组类似于交通信号灯的标志发布预警信号,从而更加直观地反映出全国各省市的减排形势,为决策者提供形象、直观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