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溶法(SA)已成功地用于危险废物填埋场的土壤和沉积物中金属污染物的现场检验。微波消化程序符合野外操作和电化学测定的要求。用吸附溶出伏安法(AdSV)监测总铬和不同价态的铬,常规的阳极溶出伏安法(ASV)和电位提溶法(PSA)则用于测定Cd、Zn、Cu、Pb,实验结果证明,SA可用于土壤污染层和沉积物的现场鉴定。SA测定的浓度值与美国环保局认可的原子或质谱法获得值相关性良好。SA的高灵敏度、简便、耗电少、费用低,使其成为现场特征鉴定和补救工作中现场分析金属优先选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以金属离子络合滴定-阳极溶出伏安法(ASV法)测定得出湘江底泥、灵石风化煤和德都泥炭3种腐植酸分别与Pb、Cd的络合稳定常数、络合容量和分子量3个参数.并探讨了可能的误差来源及消除方法。  相似文献   

3.
酸溶硫化物与沉积物中重金属化学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通过Cu、Pb、Zn、Cd、Ni、Co的沉积物加标实验以及膜渗透平衡交换间隙水采样技术,探讨了间隙水中重金属浓度对不同加标量的沉积物化学响应关系和重金属在沉积物—间隙水两相间的地球化学分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硫化物存在条件下,重金属在固、液两相间的分配主要受酸溶硫化物(AVS)影响,AVS决定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化学活动性,AVS归一化沉积物中二价有毒金属可作为预测和评价重金属化学分配行为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崔娜  刘松岩 《环境科技》1995,15(6):48-50
本文提出了在乙二胺和乙二一盐酸体系中,以阳极溶出伏安法同时测定环境水样中铜、铅、镉、锌的新方法。各元素浓度在Cu0.4 ̄260ng/ml、Pb0.2 ̄340ng/ml、Cd0.06 ̄110ng/ml、Zn0.4 ̄400ng/ml时,浓度与溶出峰高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测定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就用阳极溶了伏安法对大气飘法中痕量Pb.Cd的测试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研究了各种实验条件,指出了影响测定的因素,测定了大气飘尘中痕量Pb.Cd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6.
依据实验和收集到的有关文献,本文运用溶出伏安法对水环境中无机污染物的表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无机污染离子Cd、Pb、As、Cr、Ag、Hg以及硝酸盐的分析过程,同时简术字其它溶出伏安法的应用及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了以聚三氟氯乙烯(PTFCE)为卤化剂,悬浮体制样/电热蒸发等离于体原子发射光谱(ETV-ICP-AES)直接测定水系沉积物(固体粉末)中微量铋的新方法。加入5%PTFCE,利用由化反应,改善Bi的蒸发。方法的检出限为24ng·ml ̄(-1),相对标准偏差3.2%,该法用于直接测定固体粉末水系沉积物中的Bi.结果与参考值吻合,回收率99.7-106.8%。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了以聚三氟氯乙烯(PTCE)为卤化剂,悬浮体制样/电热蒸发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ETV-ICP-AES)直接测定水系沉积物(固体粉末)中微量铋的新方法。加入5%PTFCE,利用卤化反应,改善Bi的蒸发。方法的检出限为24ng.ml^-1,相对标准偏差3.2%,该法用于直接测定固体粉末水系沉积积物中的Bi,结果与参考值吻合,回收率99.7-106.8%。  相似文献   

9.
利用Baird ICP2070顺序式扫描等子体光谱仪,对地面水、工业废水、土壤、植物等多种环境样品以及合金中的Ag、Al、As、B、Ba、Be、Cd、Co、Cr、Cu、Hg、Li、Mn、Mo、Ni、P、Pb、Sb、Se、Sn、Ti、Tl、Zn23种元素进行分析测定。实验结果表明,顺序式扫描ICP-AES法可用于各种环境样吕中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分析测定。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进行了乐安江沉积物不同溶解氧浓度条件下的重金属释放实验和沉积物样品酸可挥发硫化物(AVS)及同时可提取金属浓度(SEM)的测定。结果表明,乐安江沉积物中AVS含量较低,沉积物中重金属在存在再释放的可能性,铁锰氧化和可能是乐安江沉积结合重金属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1.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海水中的三丁基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测定海水甲苯抽提液中的三丁基锡。文中考察了14种基体改进剂对灵敏度的影响,选出了能显著提高测定灵敏度的Ca-Cr基体改进剂,以0.5/0.1mg/ml的浓度比例对8个实样进行了测定,其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其特征浓度为7pg,回收率在88% ̄104%之间,成功地应用于近海沉积物对三丁基锡吸附规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葫芦山湾沉积物中重金属集散特征及环境背景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根据1990年调查资料,对辽宁葫芦山湾沉积物中重金属Cu、Zn、Pb、Cd的集散特征作了研究,其集散规律受控于沉积物的机械组成和有机质含量,即符合Cm=A/Sx×(dx(y+θr)/d50)B经验方程的规律;重金属环境背景值的求法是采用:①按统计分类型公式计算法,②采用对数累积频率曲线作图法和极大相关分析计算法,两种方法计算结果颇为近似。  相似文献   

13.
阴极溶出法测定海洋沉积物中硫化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阴极溶出伏安法测定海洋沉积物中硫化物的实验条件和测定方法。结果表明,沉积物样品经EDTA为配位剂提取后,释放出的硫离子在0.2molNaOH-0.3%EDTA-0.2%抗坏血酸底液中,于-0.8V呈现清晰且灵敏的阴极溶出峰。在硫离子浓度为2~135μg/L范围内,峰电流与硫离子浓度成线性关系。方法的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6.6%)和准确度(回收率91.6~102%)符合环境监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海水中Se的分析方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国内外学者近些年来有关海水中Se的测定方法(包括吕保存、富集分离方法及测定方法)作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对几种海水中痕量Se测定的常用方法(原子吸收法、原子荧光法、阴极溶出伏安法等)作了重点的介绍,并对各种测定的发展历史,优劣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5.
在综合数据库CERPDBMS支持下,利用水体沉积物质量三合一工具(Triad),初步建立江西乐安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质量控制基准(SQC).通过将化学分析(C)、毒性鉴定(T)和底栖群落结构变化(B)三基元集成为一体的三轴图和相应的响应信息判断矩阵,基于现场生物响应的沉积物质量基准能较为清晰地指示乐安江流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相对程度和分布模式,体现底栖生物对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剂量响应关系,为进一步制订该区域沉积质量管理标准(SQS)、开展后续的污染治理与恢复工程提供技术保证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重金属污染严重的江西乐安江表层沉积物为对象,利用热力学相平衡分配法(EqP)和相关基础数据库,研究探讨了该流域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数值型质量控制基准(SQC)。结果表明,铜矿采矿活动导致某些江段沉积物中铜实际污染程度远高于相应的SQC水平。另外,由于沿江中、小工矿企业废水的随意排放,同样造成附近沉积物中铅、锌、铬等重金属含量不同程度地超出各自的基准数值。此SQC的建立为制订该流域沉积物质量管理标  相似文献   

17.
分子扩散法捕集环境中SO2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收膜容量研究表明,用10%(V/V)三乙醇胺十丙酮或10%(W/V)NO2CO3作吸收剂,在15℃,绝对干燥空气条件下测得两种采样器的感受(α),1^采样器α1(TEA)0.3043PPm.h.μg^-1(SO^2-4),α2(Na2CO3)0.2963ppm.h.μg^-1(SO^2-4),2#采样器α2(TEA)0.7893PPm.h.μg^-1(SO^2-4)α2(Na2CO3)0.866  相似文献   

18.
内循环生物流化床处理丙烯酸废水的试验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周平  钱易 《环境科学》1995,16(1):58-61
介绍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处理丙烯酸废水的中试研究。当进水COD为710—992mg/L时,平均去除容积负荷NV=4.0kgCOD/(m3·d),污泥负荷NS=1.6kgCOD/(kgVSS·d);进水COD为1277—2276mp/L时,NV=6.8kgCOD/(m3·d),Ns=2.8kgCOD/(kgVSS·d);氧利用率约17%。同时对流化床出水进行了后处理试验,提出了丙烯酸废水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9.
厌氧生物法处理氨基酸发酵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氨基酸是制药业的重要产品,伴随其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发酵废液,该文对异光氨酸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高浓度机废水进行了厌氧生物处理的静态与动态实验。结果表明,在35℃,进水6.4-7.4,停留时间10h的情况下,最大有机负荷为8kg(COD)/m^3.d沼气产生率6.3L/kg(COD,COD去除率≥80%,在正常操作上,污泥负荷最高达达3.6kg(COD/kg(VSS).d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悬汞电极的线性扫描吸附伏安法研究了Cu(Ⅱ)与4-(2-吡啶偶氮)-间苯二酚(PAR)络合物的吸附波,并对吸附波的性质作了初步探讨。实验结果表明,测定Cu(Ⅱ)的线性范围为5x10-9~1.3x10-mol/L,检测下限达1x10-9mol/L,并用此法直接测定了人发中的痕量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