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二次过街路口行人违反交通法规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在不同类型二次过街路口行人违反交通法规闯红灯的违法率,找出二次过街路口不同参数对行人违法率的影响,从而找出降低路口行人违法率的对策,保障路口行人交通安全和人车流畅通,本文选取上海市5种类型的二次过街路口调查行人在路口的违法率.通过分析调查数据,行人在路口一次穿越车道数为2~7,两次穿越车道总数为6~12,违法率随车道数的增加而降低.在红灯等待时间90 s之内,行人违法率随等待时间的升高呈一定的下降趋势.红灯等待时间在90~150 s之间,行人违法率没有确定的规律.安全岛、引导护栏、中继信号灯等设施具有明显降低行人违法率的作用.根据二次过街路口设置安全岛、引导护栏、中继信号灯、车道数以及是否从路边穿越5个影响因素的安全评价系数之和建立综合安全评价系数,得到行人在二次过街路口违法率随综合安全评价系数的增大而降低.研究表明,完善和优化二次过街路口的设施参数可以降低路口行人违法率.  相似文献   

2.
基于交通安全的交叉口倒计时信号灯设置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交通信号倒计时装置被国内一些城市广泛采用。在体现交通“以人为本”原则的同时,倒计时装置的应用也应注意其带来了一些交通安全和通行效率上的问题。倒计时会诱发一部分驾驶员在绿灯末尾时加速通过路口,和红灯变绿灯下一相时头车提前高速到达冲突点,可能引发重特大交通事故,因而需要更长的绿灯间隔时间保证信号换相时的交通安全。由于绿灯间隔时间增长,交通信号倒计时装置降低了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且不当的绿间隔设置还会造成严重的交通冲突。因而应谨慎采用机动车交通信号灯倒计时装置,并应辅以绿灯间隔时间调整、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和明确交通规则等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采用行为观测方法研究了上海市小学生的交通行为特征。采用视频观测小学生过街,对行为特征进行编码,利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行为特征规律。研究发现整体上小学生安全过街行为表现很差,在路边正确位置等待和正确左右观看两方面表现尤为欠缺。研究特别对小学生过街行人组合(一人、结伴、家长陪同)、路口过街方式(一次过街2、次过街)和性别对其交通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过街行人组合显著影响等待位置、是否闯红灯、是否正确左右观看,路口过街方式显著影响等待位置、是否闯红灯、是否正确左右观看、有无不良交通行为,小学生的性别对过街时的交通行为无显著影响。因此对小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需要针对小学生交通行为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多车道路段无灯控人行横道的行人过街难与事故多发的问题,调查了泸州市5处人行横道的行人过街及车辆让行情况,分析了行人不同过街方式的交通延误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传统"车让人"模式存在非必要的车辆延误,易促使车辆放弃让行,使行人被迫等待车流间隙过街,存在较大的过街阻力和安全隐患。为此,运用交通冲突技术讨论了单位车道与人行横道交织的人车协同让行关系,提出一种基于行人优先与效率原则的分车道让行模式,通过设置让行识别区和行人驻足引导人车双方按照到达时序进行相互避让。VISSIM仿真显示,该让行模式可在不过分增加行人延误的同时显著降低车辆延误。  相似文献   

5.
为预防道路交叉口交通冲突,以城市道路交叉口为研究对象,将微观仿真与交通冲突分析技术相结合,建立基于微观仿真的城市交叉口间接交通安全评价模型,确立城市交叉口交通安全评价流程。选定通行效率、交通冲突数作为交叉口安全评价指标,选取影响交通通行效率的因素(交通总流量、主支路流量比、小型车比、左转车比)进行单一变量分析,并进行正交试验;以某Y型交叉口为例,进行环岛改造前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交叉口总流量对冲突指标和通行效率指标影响显著,均呈正相关;冲突指标与左转车比例正相关;相交道路流量分配比例与车型比例对冲突指标和通行效率指标影响相对不显著,均呈负相关。在交叉口交通量大于2 700 veh/h情况下,不适合采用环形交叉口。  相似文献   

6.
1、多相位信号灯路口即方向指示信号灯路口处于直行或左转弯状态时,机动车右转弯不让行直行或左转弯非机动车。2、机动车遇黄灯闪亮越过停止线车速快,机动车遇绿灯亮前提前起步,以致对行车辆在路口形成交叉点。  相似文献   

7.
为改善城市道路交叉口处的过街组织方式,保障过街安全,提出一体化行人流的概念。采用实地调查及数据统计与分析的方法,以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大街与昭君路平面4相位交叉口为例研究一体化行人流。通过实地调查,将一体化行人的过街行为进行方式分类,在分析交叉口现状的基础上探讨该交叉口一体化行人二次过街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最后提出改善方案。结果表明,安全岛的设置、专用信号灯的配置及适当的信号相位的设计,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一体化行人在交叉口处过街的安全和便利,减少机动车流与一体化行人流的直接接触,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高速公路作业区对交通流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对作业区域进行新的布局方案,经过论证,新方案可以有效减少作业区域的交通拥挤,提高交通效率。在考虑交通流量和大型车占有率等影响因素情况下,应用VISSIM软件对作业区情况进行模拟,针对新的布局方案提出基于熵的两种评价方法:(1)运用模糊熵模型计算延误时间复杂度的评价方法,对作业区交通流进行复杂度测度;(2)通过熵值法确定仿真结果中权重指标,对新的布局方案进行综合评估。评价结果表明:改善后的作业区布局可以减少车辆停车时间和排队长度,降低了车流的复杂度,从而提高作业区车辆的通行效率与运行安全。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提前右转车道处不同因素与人车冲突的相关性,以及行人空间违章对过街安全的影响。采集2 062个行人及人车冲突的样本数据,获取行人和机动车的时空信息,对比分析不同类型行人过街轨迹的特征;综合考虑人车冲突时间和速度指标构建人车冲突严重度指标,从行人生理特征、车流条件、道路环境等方面选取8个因素作为自变量,构建人车冲突严重度的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违章过街的行人平均过街速度和速度离散程度都明显高于其他行人;年龄、车速、人行横道长度、车辆到达率以及过街轨迹类型都是影响人车冲突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各类型空间违章行为使严重冲突占比均提升75%以上。研究结果有助于交管部门采取措施保障行人过街安全。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无信号交叉口通行效率并改善行人过街安全性,利用K-means++算法聚类冲突指标以判定人车冲突严重程度,通过多重共线性检验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剔除严重共线性和影响不显著的因素,并进行影响因素强弱程度排序,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算法,对比分析各显著独立因素对人车冲突严重程度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以碰撞时间、间隙时间、安全减速度为冲突指标,可将人车冲突严重程度分为严重、一般和轻微冲突;行人特征中,性别、分心行为、等候时间、平均穿越速度以及是否有人陪同对冲突严重程度的影响强弱程度依次减小;车辆特征中,车头时距、行驶意图和车辆类型对冲突严重程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人群密集场所的人群运动速度特征可以预测人群的运动趋势,在大型活动组织过程中可以对异常人群运动做出预警,避免过度的拥挤及踩踏事件的发生,保证大型群体性活动的安全顺利开展。利用国内某重要城市核心区公共场所人群运动的视频图像,通过互相关算法提取该场所人群的运动速度,并进一步比较通往景区的四条不同路径上人群运动速度的差异性,分析其人群运动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单向通道的人群运动速度较大且运动方向基本与通道的两侧边界平行,而双向通道中由于人群中阻尼效应的影响,人群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分析结果可为核心区管理者进行大型群体性活动的组织、人群疏散与引导提供建议,进而为人群拥挤踩踏事故风险防控、拥挤踩踏事故专项应急预案制定及人群聚集活动安全方案编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公共建筑环境下行人行为特性及拥挤机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国内外对于公共建筑环境下行人行为特性及拥挤机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自由流情况下的行人运动速度,人群运动的最佳密度,行人的年龄、文化、性别、退让距离、温度、旅行目的、运动方向和建筑设施类型对行人流速度和流量的影响,以及行人流的密度和速度关系。成果显示:各国学者在人群的速度、密度和流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研究较多,所得的结论趋于一致;但对于影响行人流速度和流量的各种因素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拥挤情况下行人的心理状态和拥挤事故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3.
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过街等待时间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保护行人过街时的安全及减少行人违章行为,通过分析行人过街的等待规律,构建了信号控制行人过街等待的生存分析方法。对上海市典型交叉口的行人过街等待行为的观测及分析,得到了行人等待的生存曲线,建立了行人违章危险度随行人自身及环境因素影响的COX风险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行人在路边等待过街最大可忍受等待时间为90s,在中间安全岛的最大可忍受等待时间仅为50s;行人等待时间与行人年龄、红灯时间、穿越车道数、冲突方向车流量、是否二次过街相关,与行人性别无关;合理的交叉口设计和信号控制能提高行人的遵章率、降低违章危险度。笔者建议: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红灯时间不超过90s,行人在安全岛最大等待时间不超过50s。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楼梯瓶颈处群组行为对行人流通行效率的影响,基于校园内的观测试验获取群组运动参数,采用Anylogic仿真平台建立考虑群组行为特征的楼梯瓶颈处人员运动模型,根据不同的群组运动参数、楼梯几何参数和障碍物布置方式对行人流通行时间与密度分布的影响开展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较大的群组比例和群组规模均会延长行人流通行时间,增加通行过程中的拥堵持续时间;在链状构型下,群组通行效率较高,而并排构型对人员通行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大;在有群组和无群组情况下,楼梯位置变化会产生相反的通行效果;平行放置障碍物可以有效降低人群密度,提高群组行人流的通行效率。  相似文献   

15.
大城市无信号控制人行横道行人过街延误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心理学角度,以大城市无信号控制人行横道过街行人为研究对象,对行人过街延误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以北京市两个典型无信号控制人行横道为实例进行交通调查分析,计算行人的临界穿越间隙,安全穿越间隙出现的概率,及行人穿越该处的总延误时间。计算结果表明:观测路段车流中提供的安全穿越间隙的概率比较低;行人强行穿越的重要原因是行人过街延误超出了行人等待心理极限;验证了模型的精度;找出了观测路段交通秩序混乱的原因。针对大城市无信号控制人行横道的分析结果,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和交通改善措施,为国内大城市行人交通安全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和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A great number of pedestrians are killed or injured in traffic crashes every year in the US. Vehicle crashes involving pedestrians are often more severe than other crashes because pedestrians are unprotected and are hence more likely to suffer injuries or death if struck by a motor vehicle. To improve pedestrian safety, a variety of treatments such as overhead flashing beacons, in-street crossing signs, in-roadway warning lights, and traffic calming measures have been used. One treatment, in-street yield-to-pedestrian channelizing devices (YTPCD), has been used in many states, including Pennsylvania, where approximately 10% of traffic crash fatalities are pedestrians each year.In an effort to improve pedestrian safety, the Pennsylvani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PennDOT) has widely deployed YTPCD.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spillover (indirect) effects of such devices on motorist and pedestrian behavior. With data collected from eight sites that did not have but were in the vicinity of YTPCD implementations,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such devices hav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spillover effects on pedestrian safety at intersections, but they tend to have negative spillover effects at mid-block locations. Overall, the YTPCD appear to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changing motorist and pedestrian behavior, and merit consideration for future usage of this type of device.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edestrian safety crossing behaviour at signalized crosswalks in an urban traffic environment based on human reliability analysis. In our research, pedestrians’ waiting durations are modelled by a non-parametric and two parametric reliability models that recognize the effects of covariates. The covariates include pedestrian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urban traffic conditions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effects of human factors and internal environment comprehensivel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most pedestrians show distinct time-dependent reliability but a few pedestrians are too impatient to wait for the lights changes.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礼让规则和出口切分对瓶颈处行人微观行为及通行效率的影响,充分调研并设计行人动力学规律实验,使用图像识别技术从采集的实验视频中获取行人运动轨迹与坐标数据。研究表明:行人平均速度与视野内行人平均最近距离呈正相关、与视野内平均人数、相对角度呈负相关;同向从众、反向避让的行人行为特征导致行人在通过瓶颈时会出现明显分层现象,平均层间距150 mm。考虑礼让规则时,通行效率与初始人员数量呈负相关,但行人反应时间间隔的不确定性导致瓶颈整体通行效率下降,适当瓶颈宽度可避免“成拱”现象发生并提高瓶颈空间利用率,进而提高通行效率;非拥挤状态下竞争规则比礼让规则的通行效率更高;将宽2 m的瓶颈划分多个出口瓶颈整体通行效率变化不大,但单个出口通行效率明显提高,且面对多出口选择时行人表现出右侧出口选择倾向性。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环境熟悉度及引导作用对行人疏散影响,建立考虑环境熟悉度及引导作用的行人疏散元胞自动机模型。模型引入环境熟悉度参数,将行人分为熟悉环境行人与不熟悉环境行人,不同的行人具备不同的运动方式;基于引导标志的有向引导作用构建引导场,使行人能跟随引导移动;以某超市为例,研究其环境熟悉度、引导作用及引导有效性对行人疏散的影响。结果表明:行人疏散时间随着环境熟悉度的增加而减少;在相同的环境熟悉度下,不熟悉环境行人选择跟随引导移动相比于随机移动及跟随行人移动疏散效率更高;环境熟悉度较低时,行人疏散时间随引导有效性提高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我国自2017年开展“车让人”活动以来,斑马线事故得到有效控制。但本文经统计发现,近两年交通事故量并未明显降低,即“车让人”虽有效控制了斑马线事故,但并未明显影响整体交通安全形势。为此论文设计了3种人车博弈仿真实验,分析不同典型情况下的礼让司机心态:在没有规定车让人时,积极礼让率约20%;在规定车让人时,积极礼让率约50%;当给予司机正向反馈时,积极礼让率约70%,仿真结果验证了:如果没有很好地兼顾司机情绪,“车让人”并不能实现本质安全,即大量交通事故只不过是从斑马线推移到了公路的其他地方(事故外溢)。论文最后建议在斑马线处分别设计给司机和行人阅读的2套标语,综合调控司机心境,有效防控“斑马线事故外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