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的转型,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滨水区开发已成为我国城市开发建设的热点。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对于合理、充分利用城市滨水区景观资源,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滨水区开发有着重要意义。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角度,在湘江滨水区景观资源调查、景观资源分类的基础上,运用灰色聚类法对湘江滨水区景观资源进行定量评价,提出景观资源优化思路,探讨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途径。认为现代城市大规模滨水区更新改造和开发大背景下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应尊重城市地域性特点、文化内涵和风土人情,并与传统的滨水活动有机结合,保护和突出城市历史格局和风貌特色。  相似文献   

2.
服务于城市旅游形象的景观规划--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城市旅游形象与城市景观之间的关系,即城市旅游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城市景观的规划建设,城市景观的优化有助于提高城市旅游形象;提出服务于城市旅游形象的景观规划理念和原则。规划理念为体现城市旅游形象,显现城市三脉,提供城市旅游活动空间,创造城市旅游生态环境;规划原则以理念形象为核心,人地协调性、主题性与市场性相结合,特色性与风格统一性相结合。并对服务于城市旅游形象的景观规划结构要素和组成要素进行了研究,结构要素分为城市景观整体结构、特色城市景观带(区)和城市景观视觉识别系统;组成要素可分为硬质景观要素和软质景观要素。最后以南京市为例进行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3.
论南京自然地形与古都风貌保护规划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南京有2500年的城市建设历史,有10个朝代先后在此建都。历代政治家,军事家或诗人赞赏南京天然地形为“虎踞龙盘”。南京从定到后来城市几次大的变化都是依据自然山水环境而构思规划。南京城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城建布局主要走三个轴线。至今我们透过遗存的城基和城廓格局,仍可以感受到源远流长的历史的余韵。南京具有自己独特的山川风貌和文化遗产,其现代规划建设应该做出自己的特色。古城保护与现代城市景观建设历史矛盾尖锐,这是现代南京城市规划建设应该关注的问题。历史上形成“金陵帝王气”的自然地理环境已经遭到破坏。建设城市新区是保存古都风貌的重要措施。规划设想发挥南京的天然与人文景观交融一体化及气度恢弘的古都城特色,划出若干成片的自然风貌景区和历史古迹保护区,东部设钟山玄武湖景区,西部设石头城景区,南部设雨花台景区,北部设幕府山景区,以连绵丘岗山系,河流城濠,明朝城垣和市内林荫大道为骨干,构成古都风貌保护的完整格局体系。  相似文献   

4.
基于空间感知规律的城市旅游形象比较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根据空间感知规律,南京与同位于长江三角洲内、且均受吴越文化影响的上海、无锡、苏州和杭州均有可能产生城市旅游形象替代效应。为了分析南京城市旅游形象的独特性,将五座城市的城市旅游理念形象、视觉形象和行为形象分别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南京城市级别比上海低,但文化、自然遗产丰富;整体竞争力比无锡高;旅游基础不如苏州,但产品结构与体系较丰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比杭州好等。(2)旅游视觉形象优势是文物古迹和民俗风情。(3)旅游服务形象评价较高,城市居民形象各具特点等。提出了南京城市旅游形象特色的构建对策。  相似文献   

5.
以南京为例,研究我国城市在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的特色化战略问题。根据战略管理和系统工程理论,运用层次分析、目标-手段链和城市形象识别等方法,对南京特色化战略目标、模式、方案和保障措施等进行一体化分析和设计,构建了南京城市特色化战略的层次结构模型。在该模型的框架下,通过研究国内外古城发展模式,提出了南京城市发展的综合协调模式;在对南京城市形象识别系统进行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具体设计了"6元素南京城市名片";最后,构建了城市特色化战略实施的保障体系。研究表明,只有协调好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远景规划与眼前利益等各种关系,才能有效实现城市的特色化战略。  相似文献   

6.
自然岸线对维护长江水生动物生长、长江滨江湿地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对修复长江生态具有重大意义。通过识别自然岸线的类型,构建长江自然岸线的分类体系,基于遥感影像解译和实地调查,查明了长江自然岸线分布格局与保有现状,长江自然岸线长度4 996 km,自然岸线保有率63%,其中极具生态价值的洲滩湿地岸线保有率为19%,自然岸线主要分布在重庆、湖北、安徽等省(市),整体上中上游地区自然岸线保有率较下游地区高;发现了自然岸线保护在洲滩人工侵占、岸坡水陆交互、保护区岸线利用等方面面临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自然岸线保护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长江大保护战略下的岸线管控与生态修复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最具活力、最繁华,也是最能体现城市景观特色与文化内涵的地段。但恰恰是滨水区之于城市发展重要的经济促动性,使得政府在规划、开发时往往过于关注经济利益,而忽视其生态可持续性与城市居民的公共利益。城市滨水区景观保护不仅仅是景观规划设计层面的问题,更应该从法律体系的层面对产业功能的调整,文化精神的复兴以及社会活力的再生等予以规制。因此不仅需要规划部门从整体、大局出发进行规划,维护城市景观的整体性与协调性;同时,更需要法制部门完善立法,重塑滨水区景观保护的法治理念与生态目标,形成完整的滨水区景观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从滨水区的开发管理,土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交通模式的规制以及生态、历史文化景观维护等方面实现法律规制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南京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进程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提出南京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六大指标体系,即道路交通快捷化、公用设施优质化、邮电通讯信息化、住宅设施舒适化、排水防洪标准化、城市环境生态化并提出相应的临界值。选择其中十项具有典型意义的指标,建立灰色系统预测模型,预测南京城市基础设现代化建设进程可分三个阶段:1999-2013年为基本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阶段;2014-2020年为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中级阶段;2021-2030年为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高级阶段。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应从增强城市经济实力、提升中心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基础设施结构、调整城市空间形态结构、拓宽融资渠道、构建市场主导型的融资结构、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采取对策。  相似文献   

9.
洞庭湖的景观动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景观元素分为三种:嵌块体、走廊、本底,在洞庭湖区,湖泊是洞庭湖的本底,洲滩是一种典型的嵌块体,在湖区分布广泛,数量众多,是现在洞庭湖区最为活跃的景观元素之一,研究湖泊的演变规律,洲滩的结构,动态变化,以及洲滩对洞庭湖功能的影响,对洞庭湖的治理有着重要参考价值,整个湖区洲滩面积呈增长趋势,从1961年到1985年面积增长了815km^2,由于人工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差异,洲滩分布在不同湖区县市,不同时期,不同高程出现了不同规律:洲滩主要分布在岳阳、沅江和汉寿三地,不同类型洲滩的演化动态在不同湖区分布呈现异质性,洲滩(景观结构)的改变导致洞庭湖功能(调蓄功能,生态功能等)的退化,因而沿庭湖洲滩治理刻不容缓,此外,还论述了芦苇,人工林和洲滩演化的相互影响,论证了芦苇是洲滩扩张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人工林有利于开发和治理洲滩。  相似文献   

10.
从中小尺度对城市滨江生态用地演变进行研究,可为制定生态用地开发与保护政策提供重要参考。基于2005、2009、2014和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了南京滨江1 km范围内生态用地演变特征,并从城乡用地冲突和政策有效性角度对这些变化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耕地大面积减少导致滨江地区生态用地比重下降,由2005年的71.86%下降到2018年的65.54%,但是林草地等半自然生态用地的比重略有上升;(2)林地、内陆滩涂保留率较高,耕地、园地、水域等地类变化以数量净变化为主,而林草地以空间交换变化为主;(3)生态用地流失热点区主要位于中心城区与近郊区间的城乡过渡带,并临近产业园区,建成区扩张是其主要成因;(4)政策规划对滨江生态用地演变作用明显,沿江开发政策加剧了生态用地流失程度,而生态红线等规划对某些重要生态用地保护效果显著,土地利用规划在用地管理方面效果显著,但仍存在耕地、裸地、内陆滩涂被违规侵占现象,长江防洪堤对生态用地保护作用不显著。要使生态空间得以长期存在,不仅需要明晰的政策边界,还需要加快形成公众对生态景观的整体认知和基于生态用地功能目标的保护政策。  相似文献   

11.
城市岸线地区是城市中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空间领域,在城市发展的不同时期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农业社会对岸线的利用规模小,工业革命以后,城市岸线地区成为主要的港口(含公用港口和工业用港口)集聚地段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赋予城市岸线的利用功能不断增加。仅从岸线自然条件及岸线集疏运、城市依托等人文因素出发讨论岸线港口开发适宜性的做法已无法适应发展的需要。只有统筹考虑岸线承担的多种功能,才能实现岸线地区经济和生态的双赢。以长江南京段岸线为例,从岸线自然条件和岸线承担的多种功能角度,分析了岸线资源港口开发的适宜性状况,指出岸线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岸线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生态环境、景观质量是自然风景地旅游吸引的基本因素 ,对中国而言 ,如何协调旅游开发与景观、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我国自然风景地主要的景观、环境问题成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些框架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以浙江省德清县为例,探讨县域单元美丽乡村建设类型划分和生态廊道建设。首先,基于自然本底,将村域单元划分为3种类型:山地景观型、丘陵风光型和平原水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城市未来扩展空间,增加都市风貌型,最终将美丽乡村建设划分为4种类型。其次,依据资源空间分布,评价各个村域单元美丽乡村建设潜力,将所有村域分为3个等级:核心建设村落、重点建设村落和一般建设村落。第三,识别出对德清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6个生态保护区,考虑不同地表覆盖景观格局对动物迁移的阻碍差异,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计算出迁徙成本最小的路径,识别出4条重要的生态廊道。第四,将识别的生态廊道与地表覆盖进行匹配调整分析,最终构建起德清县“六核心、四廊道”的生态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空间溢出理论的指导下,以我国在2007年设立的国家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市为例,选取重庆市的远郊型城镇江北区五宝镇为研究区域,探讨旨在促进大城市周边的远郊型城镇与城区功能协调、互惠多赢的开发模式。首先,以鲜菜类和休闲度假类消费需求为例,对重庆市主城区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空间溢出展开调研;然后,从区位交通、资源基础、生态环境和开发现状等方面分析和判断五宝镇是否具备承接主城区溢出消费需求的条件,并设计了基于城市空间溢出的开发模式;最后,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方面,对远郊型乡镇的传统开发模式和基于城市空间溢出的开发模式进行了综合效益比较。主要结论为:①重庆市主城区对其外部空间的土地、生物、景观和环境等要素存在着显著的溢出消费需求;②以城市溢出消费需求为导向,以协调城乡功能为目标,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将绿色农业与休闲经济有机结合是此类远郊型乡镇开发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综合评价体系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评价研究中人们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城市绿地为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而忽视绿地自身运转功能。构建科学、完善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综合评价体系,对于重新认识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功能,提升绿地建设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目前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功能评价容易忽略的绿地数量和面积与生态功能的关系、人工绿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生态功能的差异、对城市绿地特殊生存环境和后期科学管护的忽视、只重视城市绿地功能和价值而忽视建设和管护成本以及绿地建设的内涵在城市园林绿化中被曲解等几个问题,在此基础上从绿地生存环境优良性、绿地健康状况、绿地综合效益评价、居民对绿地感知认识出发,探索并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综合评价体系,以反映城市绿地与城市环境之间的适应性和绿地是否能有能力提供足够的生态服务以及居民对绿地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社会经济效益的感知和认同,旨在为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和管护提供有力支撑和指导,更好发挥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has become a widely concern for minimizing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urban expansion o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We developed an interdisciplinary modeling framework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shortcomings of urban expansion management strategies. A three-step method was applied to Yinchuan Plain in the northwestern of China, including (1)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scape pattern and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through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2) predicting landscape pattern and ecosystem services change under different scenarios based on cellular automaton model (SLEUTH-3r model); and (3) designing and validating optimized scenario through integrating historical analysis experiments and future multi-comparison suggestions. Results have suggested that landscape composition and configuration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regional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especially the connectivity and shape of landscape. Compact urban growth policy and medium environment protection policy are the appropriate setting for urban expansion plan. Optimization validation of the combined designed scenario implied the reliability of this method. Our results highlighted the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ing 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pattern analysis,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valuation, model simulation and multi-scenario prediction in urban planning.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江南古镇不仅在传统景观、人工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古镇的功能上持续发生演变,而且体现出水体景观艺术化和水网功能的时尚化、开放空间利用方〖JP2〗式的城市广场化和公园化、古镇居民行为方式的现代化和多样化、现代城市商业街模式和行为商业化,以及现代生活与传统物质空间之间的冲突等严重的城市化倾向和特点。立足于古镇的原真性保护,在城市化过程中古镇应保护和延续农业社会聚落特征,强化古镇时空异化过程;规划景观遗产隔离廊道,保护江南水乡区域景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保护古镇水乡文化的原真性,营造和谐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体验;合理调控容量,降低聚集密度和强度,控制服务设施和规模,再现诗意生活场景,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