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中悬浮物是指不能通过滤器并于 10 3~ 10 5℃烘干至恒重的固体物。目前悬浮物的测定大多采用滤纸法。该法涉及取样、过滤、洗涤、烘干、冷却、称量等分析过程 ,实际上是一种条件试验 ,测定时必须严格控制实验条件 ,每一环节都不得马虎大意 ,否则将使结果产生较大误差。现结合多年的实践 ,就悬浮物测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些看法。1 器具选择要适当称量瓶要选择高型的 ,高度以将滤纸折成扇形后放入称量瓶不影响盖瓶塞为宜 ,瓶塞磨口应严密 ,防止在称量、冷却过程中由于瓶塞不密而吸附水分。滤纸应选择中速定量滤纸 ,其直径大小应根据悬浮…  相似文献   

2.
采用滤膜过滤微波干燥技术,建立了水中悬浮物的快速测定方法。以0.45μm硝酸乙酸纤维素(CN-CA)滤膜为过滤介质,采用变功率连续加热模式,空白湿滤膜在10 min内恒重(900 W/5 min+500 W/5 min),附有悬浮物的湿滤膜在13 min内恒重(900 W/8 min+500 W/5 min)。选择不同质量浓度的高岭土标准样品和不同类别的实际样品进行方法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检出限为5 mg/L,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7%~7.1%,相对误差为2.0%~5.0%,采用该方法与采用标准方法《水质悬浮物的测定重量法》(GB 11901—89)测定实际样品的结果吻合。该方法显著缩短了水中悬浮物测定的分析时间,精密度和准确度能够满足分析要求,可用于地表水及一般工业排放废水中悬浮物质量浓度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3.
污水中悬浮物,按规定采用滤纸、滤膜或石棉坩埚、玻璃砂心坩埚过滤后烘干称重,这种方法可能引入的误差有: 一、悬浮物一般由难溶物质,生物体等组成,所谓难溶只是相对的,在过滤后要不要洗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滤纸法测定悬浮物时,水样的酸碱度,取样量的多少对悬浮物测定有直接的影响。通过实验验证,对于偏酸,偏碱的水样用酸碱中和后再过滤即可消除影响,取样量应根据悬浮物的不同而定。  相似文献   

5.
环境大气监测中,使用合成纤维滤膜收集大气中总悬浮物微粒样品(尘粒样品)。在称量时由于静电场作用,对样品结果的准确性产生极大影响。笔者对静电场力的消除作了多次实验,得到满意效果。 一、实验部分  相似文献   

6.
地面水非过滤性残渣(悬浮物)的分析测定,以前我们一直是采用总残渣减去过滤性残渣的分析方法(简称①法),该方法操作起来工作量大,分析结果相对误差大,精密度差。 今年,我们对方法进行了改进,并做了一系列的对比实验。该方法直接用滤纸将水样过滤,连同非过滤性残渣一起烘干称量,再减去原来滤纸的重量(简称②法)。在取样量都是50ml的情况下,相对误差缩小1~2倍,当取样量扩大到250 ml时,误差可达到规定的质控要  相似文献   

7.
关于滤纸可溶物对测定悬浮物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伟 《干旱环境监测》2001,15(4):249-250
针对滤纸可溶物对测定悬浮物结果的影响作了定量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针对环境监测悬浮物所采用的国家标准重量法,以定量滤纸为滤料,滤纸中所含的水溶物对测定结果的严重干扰问题,以及操作繁琐、时间长、误差大等问题,提出了空白滤纸校正系数法,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难题。  相似文献   

9.
悬浮物对三峡水库水质测定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长江寸滩断面和嘉陵江大溪沟断面水样为测定样品,探讨了悬浮物对三峡水库水质测定结果的影响,提出在三峡水库水质监测中,应对经0.45μm滤膜过滤的滤液进行指标测定,同时测定悬浮物含量,并对悬浮物进行组分分析;建议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纳入悬浮物项目。  相似文献   

10.
铬酸钡光度法测定硫酸盐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以三角瓶代替烧杯加热 (可避免因易溅出而造成样品损失 )时 ,用布氏漏斗盖在三角瓶口上 ,加热后用纯水清洗漏斗 ,使洗液流入三角瓶中。 2用混合纤维素脂微孔滤膜代替慢速定性滤纸过滤。改进后校准曲线相关性提高 ( r可达0 .9996) ,测定结果准确铬酸钡光度法测定硫酸盐的改进@郑开通$天津市塘沽区环境监测站!天津300450  相似文献   

11.
在悬浮物的测定过程中,用恒重样品来保证分析质量是一项繁琐、细致的工作。笔者采用控制烘干时间与“标准样品”跟踪监视相结合的方法,容易发现分析过程中出现的系统误差,有效地控制分析质量。该法适用于大批量悬浮物的测定,尤其是周期性的地表水监测,比常用的恒重法减少了工作量。 一、对空白滤纸烘至恒重的时间试验:选用10个规格为35×60mm的称量瓶,把直径为125mm的中速定量滤纸折成扇型后放入称量  相似文献   

12.
悬浮物测定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四级站在测定水中的悬浮物时,大部分采用滤纸过滤,105—110℃烘干法.但也有人反应此法测定结果不易平行,误差较大.由于悬浮物的测定实际上是一种条件试验,试样经过滤在105—110℃温度下不易赶尽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另外,在加热状态下,由于某些物质的分解、氧化,吸附水、结晶水  相似文献   

13.
目前,悬浮物的监测方法普遍采用滤股法。滤膜法测定悬浮物是一个比较费时的监测项目,烘干、称量、过滤,每一个环节都需一定的时间。烘干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过滤所需时间受监测对象的影响较大。其中称量所需时间却是有弹性的。建立一套快速称量方法用于悬浮物的监测是很必要的。采用国家环保局编制的《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规模要求,用杭州新华造纸厂出品的11滤膜批量称量但重(50张一批)测定滤膜质量为:最大质量为0.7498g,最小质量为0二7145g,平均质量为O.738sg。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烘一次后滤膜的质量范围在O.7145~07496g…  相似文献   

14.
我国对水和废水中挥发性悬浮物的测定方法迄今还没有制订出统一方法,其他测定挥发性悬浮物的方法也不多见。美国《水和废水标准检验法》第15版中的测定方法是通过标准玻璃纤维滤片,将滤片放在滤膜滤器上或者放在  相似文献   

15.
BTPM-AS1PM_(2.5)全自动重量法监测仪是一种根据PM_(2.5)手工重量法原理设计的PM_(2.5)自动监测仪器,能够实现样品采集、滤膜平衡、滤膜称重等环节的自动化。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法对PM_(2.5)全自动重量法监测仪器的监测结果与PM_(2.5)连续自动监测仪器、手工标准方法进行比对分析,讨论了该原理仪器的流量准确性、滤膜平衡效果、天平稳定性。结果显示:PM_(2.5)全自动重量法仪器监测结果与PM_(2.5)连续自动监测仪器、手工重量法监测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27 2~0.994 1,监测结果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并且其样品采集、滤膜平衡、滤膜称重等关键环节的主要技术指标能够满足中国PM_(2.5)手工标准测定方法的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16.
1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 :最大吸收峰在460 nm处 ;显色后放置 1 0 min即可测定 ,应在 2小时内完成 ;回归曲线 y=0 .0 1 39x+0 .0 0 1 ,r=0 .99996;最低检出限 L=0 .48μg/5ml。 2注意事项 :吸收管前面须用 0 .3μm乙酸纤维微孔滤膜除尘 ;应多次测定试剂空白值 ,获稳定数值后方可绘制标准曲线及样品测定 ;滤膜与吸收管之间不可用乳胶管连接 ,应采用聚四氯乙烯或聚乙烯塑料管 ;用重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洗涤 (不可用自来水 ) ;硫氰酸汞沉淀须用 G4 玻璃砂芯漏斗过滤 ,不可用定性 (尤其定量 )滤纸大气中氯化氢测定方法@樊占春$山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相似文献   

17.
滤纸法测定悬浮物时应注意的问题吴唐松(江苏省灌云县环境监测站222200)《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一书中指出,对采用中速定量滤纸为滤料测定悬浮物时,用前应先用蒸馏水洗滤纸以除去可溶性物质,再烘干到恒重后供用。这一点在实际操作中非常重要,笔者...  相似文献   

18.
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大气降尘中的铜、铅、锌、镉康新立(山西省运城地区环保局044000)杨俊玲(山西省运城地区药检所044000)大气中重金属的测定,以往是将大气中重金属采集到氯乙烯滤膜上,用氯仿溶解滤膜后,直接用火焰原子吸收法进行测定,由于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19.
丙酮法和热乙醇法测定浮游植物叶绿素a的方法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丙酮法和热乙醇法用于测定浮游植物叶绿素a,分析水样中是否加入碳酸镁、水样体积、萃取时间、萃取剂、破碎方法、离心时间、水样存放时间和滤膜样品存放时间等8个因素对测定的影响,并确定最佳试验条件。结果表明:2种方法的测定值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相比丙酮法,热乙醇法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0.
1最小取样量 :以所取水样中悬浮物含量5.0 mg为宜 ,低于此数则称量误差偏大。 2最大取样量 :一般样品水样中悬浮物最佳含量为 1 0~1 50 mg;粘度高、颗粒细的废水 (如造纸、酿造 )应少于 80 mg;对只含无机悬浮物水样取样中悬浮物多些则无妨。 3取样方法 :当分取水样量在50 ml以上时应使用量筒快速分取 ;当悬浮物浓度高分取量在 50 ml以下时 ,最好把移液管尖端小孔放大后分取水样。 4放冷 :以在干燥器中放冷30分钟再称量为宜 ,既达到冷至室温又不致因吸潮而使恒重困难悬浮物测定中有关问题@徐玉宏$阜阳市环境监测站!安徽阜阳2360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