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有机废弃物堆肥培肥土壤的氮矿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旭  席北斗  赵越  魏自民  李洋  赵昕宇 《环境科学》2013,34(6):2448-2455
为了揭示不同有机废弃物堆肥培肥土壤的有机态氮矿化特性的影响,选取了8种有机废弃物堆肥产品(厨余垃圾、鸡粪、牛粪、菜叶、污泥、番茄残体、生活垃圾、草炭等),分别以0%、5%、15%和30%(质量比)施入土壤,通过室内恒温好气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来源堆肥培肥土壤后氮素形态转化的分异规律.结果表明,随培养时间延长,土壤NH4+-N含量快速下降,而N03--N含量则迅速增加,土壤氮矿化量也均显著增加,并在培养后期趋于稳定.其中同种堆肥培肥土壤的氮矿化量的提高幅度30%比例处理>15%比例处理>5%比例处理堆肥产物;而相同比例处理中鸡粪堆肥、草炭堆肥和污泥堆肥产物处理氮矿化量相对较高,其中鸡粪堆肥极显著高于其他堆肥产物处理.而厨余垃圾堆肥和菜叶堆肥产物处理氮矿化量较低,其中生活垃圾堆肥产物处理最低.8种不同有机废弃物堆肥均可提高土壤氮的潜在矿化势(N0)和矿化速率(k),促进土壤中有机态氮的矿化.研究结果证实,堆肥产物培肥土壤后,氮矿化的效应因堆肥种类不同和施入堆肥量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剩余污泥有机物含量低,与厨余垃圾协同处理处置引起广泛关注。以城市污泥和厨余垃圾为堆肥原料,锯末为调理剂,考察二者协同堆肥的工艺性能,探讨基于土地利用为目的的处置途径下碳、氮元素的转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含水率为(73±2)%,温度为(23±1)℃的条件下,蚯蚓能够在剩余污泥和餐厨垃圾中存活和生长并提高堆肥稳定化程度;在为期60 d的堆肥周期后,蚯蚓组的TOC平均降解率为32.62%左右,而对照组的平均降解率为27.13%左右,蚯蚓组的TN增幅为18.90%~29.80%,而对照组为15.83%~27.40%,C/N在堆肥的前后都有所降低,且蚯蚓组的降解率更高;剩余污泥∶餐厨垃圾∶锯末=4∶3∶3(以干重计)堆肥环境下的蚯蚓生长繁殖特征更为优良。市政污泥、餐厨垃圾、锯末联合蚯蚓堆肥处理,可以有效加快堆肥进程,提高有机物的稳定化和资源化利用的程度,利于进行后续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3.
陈进  谢佳辰  徐俊杰  夏慧  黄魁 《中国环境科学》2022,42(11):5188-5197
为揭示污泥胞外聚合物(EPS)特征与蚯蚓堆肥产物腐熟的关系,以无蚯蚓为对照组,探究蚯蚓堆肥对污泥EPS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蚯蚓堆肥显著加快了蚯蚓堆肥产物有机质的矿化速率,其电导率和硝酸盐氮含量比对照组产物分别显著提升了0.64和0.22倍(P<0.05)。蚯蚓堆肥产物EPS层中的蛋白质和多糖的总含量比对照组产物分别降低了32.77%和31.54%。三维荧光结果表明,蚯蚓堆肥过程中蛋白质的荧光强度下降速率比对照组更高,其腐殖质在堆肥后期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污泥蚯蚓堆肥产物的紧密结合层(TB-EPS)和松散结合层(LB-EPS)中的色氨酸含量比对照组分别减少7.69%和13.62%,而LB-EPS和粘液层(SEPS)中腐殖酸含量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25.1%和7.82%。蚯蚓堆肥期间的硝酸盐氮含量和电导率均同SEPS、LB-EPS结构中的DOC、蛋白质和多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总DOC含量与EPS各层中的DOC及多糖含量呈显著相关性(P<0.05)。实验过程中对照组仅有机质和DOC含量同EPS各层多糖含量呈显著相关(P<0.05)。研究表明,蚯蚓堆肥能够破坏污泥EPS结构以促进有机物的分解,加快污泥的腐殖化和稳定化进程,且污泥EPS结构的变化可作为反映污泥蚯蚓堆肥产物腐熟程度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校园餐厨垃圾堆肥过程中蚯蚓生长、繁殖的最佳条件,从赤子爱胜蚓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性入手,在pH值、含水率和温度相对稳定条件下,设计了4组为期7周的堆肥实验,每周观察和记录蚯蚓的体重和数量,计算其日增重倍数和日繁殖倍数。结果表明:向120 g质量比为1∶6的新鲜餐厨垃圾与基土混合物中投加6条单蚓重150~200 mg的赤子爱胜蚓进行餐厨垃圾堆肥时,蚯蚓的生长繁殖状况最好,这可能是从生物视角上餐厨垃圾蚯蚓堆肥处理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5.
高含水率垃圾与污泥混合堆肥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好氧堆肥工艺处理高含水率城市生活垃圾和脱水污泥。高含水率垃圾(含水率≥65%)经过一段时间静置预处理,含水率降至55%左右,破碎筛分,取筛下物和脱水污泥进行好氧堆肥。结果显示预处理垃圾和污泥在质量比1~3之间时,堆肥过程可以达到卫生化和稳定化的处理要求,质量比为1时升温速度快,堆肥周期短,有较好的堆肥效果;回用部分处理后堆肥可以大大缩短堆肥启动时间。  相似文献   

6.
为削减污泥蚯蚓堆肥产物中耐药基因(ARGs),以无蚯蚓组为对照,采用叠氮溴化丙锭对蚯蚓堆肥样品进行预处理,探究蚯蚓对污泥中活微生物种群及其ARGs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蚯蚓堆肥产物中有机物矿化度与降解量分别显著提升82.5%与5.2%(P<0.05).并且接种蚯蚓使其产物中放线菌门的丰度显著增加了65.6%(P<0.05),而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丰度分别显著降低了74.7%和34.6%(P<0.05).相较于对照组,蚯蚓堆肥致使sul1、sul2、ermF和tetM基因丰度分别显著减少了66.5%、82.8%、72.8%和77.6%(P<0.05),但ermB的丰度显著增加了5.7倍(P<0.05).蚯蚓堆肥产物中intI1基因丰度比对照组显著降低了67.2%(P<0.05),蚯蚓处理后ARGs总绝对丰度为4.19×1013copies/g,ARGs总去除率为82.6%,比对照组高45.4%.研究表明,蚯蚓可通过改变活细菌种群结构,减少ARGs潜在活体宿主的丰度,进而降低其传播扩散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7.
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在垃圾堆肥中的应用   总被引:92,自引:6,他引:86  
利用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对生活垃圾和污泥混合堆肥,通过测定堆肥过程中总菌数、温度、有机物、C/N比等,较系统地研究了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在生活垃圾、污泥混合堆肥系统中的作用.试验证明:在生活垃圾和污泥共堆肥系统中,调节堆料比为厨房垃圾:污泥:粉煤灰土:成熟堆肥污泥:干草=41.6:27.8:13.8:11.1:5.5,有机物约为60%,总氮14%,全磷0.69%,全钾1.25%;初始含水率为58.5%,初始C/N比=30i供气量控制在0.8L/min·kg挥发性有机物,处理1、处理2、处理3堆料中分别接种2%、3%、5%(质量分数)的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与加入3%灭活菌的对照组进行对比实验.对照组、处理1、处理2和处理3堆肥系统垃圾腐熟时间分别为30d、24d、18d和12d;说明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可以加速生活垃圾和污泥的降解,保证堆肥过程的顺利进行.处理3与对照组相比,堆腐时间缩短了18d,同时成品堆肥中含有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生物,是一种良好的生物活性有机肥料.  相似文献   

8.
蚯蚓对城市污泥蚯蚓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特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蚯蚓对城市污泥中微生物特征的影响和作用,本研究采用赤子爱胜蚓处理城市污泥,以无蚯蚓处理为对照,探讨蚯蚓对污泥堆肥中微生物数量、活性和种群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蚯蚓在前期能够显著提升脱氢酶的活性和细菌16S r DNA的丰度;从而加速有机物的降解,促进后期堆肥产物的腐殖质化.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从60 d开始,蚯蚓组和对照组的细菌种群结构出现明显差异,蚯蚓处理能够显著增加最终产物的细菌种群的Chao1和Shannon指数.最终产物中,对照组的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56%)、拟杆菌门(16.3%)和厚壁菌门(15.4%);蚯蚓组的优势种群有变形菌门(31.3%)、拟杆菌门(27.1%)、放线菌门(21.1%).与对照组相比,蚯蚓粪中放线菌和根瘤菌的丰度分别提高了13.1%和2.5%,表明蚯蚓的作用提升了堆肥产物作为微生物肥料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蚯蚓处理污泥反应器中,常伴大量的白色线蚓(寡毛纲、线蚓科).因此,本文以蚯蚓处理城市污泥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了白线蚓(Enchytraeus Spp.)接种密度对赤子爱胜蚓(Eisena fetida)处理城市污泥的影响.结果表明,白线蚓的密度显著影响了蚯蚓堆肥后产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蚯蚓的生物量.白线蚓接种密度与蚯蚓堆肥产物的pH值、电导率(EC)、总氮(TN)呈负相关;与其总有机碳(TOC)、有效磷(AP)、重金属Cu、Zn、Pb、Cr及Cd的含量呈正相关.同时较高的白线蚓接种密度显著降低了蚯蚓的生长率,但蚯蚓的卵数未受显著影响.由此可知,蚯蚓和白线蚓在反应器中存在食物链竞争关系.本研究建议对蚯蚓处理污泥反应器中的白线蚓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四环素对污泥蚯蚓粪中微生物种群和抗性基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陈景阳  夏慧  黄魁  吴颖 《环境科学》2019,40(7):3263-3269
城市污泥中高含量的四环素可能会致使污泥蚯蚓堆肥产物中携带高丰度的抗性基因,降低其利用价值.本实验采用赤子爱胜蚓处理添加不同含量四环素(100、500和1 000 mg·kg-1)的新鲜污泥,以不添加为对照组,分析微生物种群和四环素抗性基因(tet C、tet G、tet M、tet W和tet X)及整合子基因(int I1)在不同四环素选择性压力下的变化,揭示四环素含量对污泥蚯蚓堆肥中微生物种群和抗性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四环素降低了污泥蚯蚓堆肥产物中变形菌门的丰度但增加了拟杆菌门的丰度,且四环素的含量与细菌的Shannon和Pielou指数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同时,添加四环素致使int I1增加了4. 25倍;四环素类抗性基因增加了4. 7~186. 9倍,其中tet M基因丰度与四环素含量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初始污泥中较高含量的四环素会改变污泥蚯蚓粪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增加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丰度和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11.
农村垃圾蚯蚓堆肥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传统堆肥与蚯蚓堆肥处理相结合,对蚯蚓处理牛粪、玉米秸秆和废弃菜叶等农村垃圾进行了研究,检测处理过程中物料性质的变化和有效磷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接种蚯蚓时,物料的初始C/N在30~35之间,氨氮浓度在500 mg/kg以下,经蚯蚓处理后,物料的有机质和C/N下降较快,氨氮浓度下降至200 mg/kg左右,总磷含量和有效磷含量显著上升。通风堆肥和翻堆堆肥预处理后,经过蚯蚓堆肥,有效磷分别增加59.09%和53.54%。翻堆堆肥是更适合农村垃圾蚯蚓处理的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将源分类家庭生物有机垃圾同秸秆按质量比10:1混合后进行堆肥处理,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按照U.S.EPA 8270方法对生物有机垃圾及其堆肥产品中16种PAHs进行分析测试,比较生物有机垃圾及其堆肥产品中16种PAHs含量、分布及生物降解率,评估堆肥产品PAHs农田风险,综合论述影响家庭有机垃圾堆肥过程中PAHs降解因素,为生物有机垃圾堆肥农田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源分类家庭生物有机垃圾及其堆肥产品中∑PAH16化合物含量分别为2.19和1.96mg/ks(以干重计,下同),其中萘、芴、菲、荧蒽含量相对较高,占总量的79.76%和81.76%,这4种有机物的苯环在2-3之间,属于易降解非致癌物质,在农田施用中易被降解;在生物垃圾堆肥过程中∑PAH16的生物降解率为25.88%,堆肥后产品PAHs含量符合农田使用标准.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及资源化利用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运作模式,以成都市四个居民小区作为生活垃圾单流程回收模式试点,分析了单流程回收模式的实施方案和运行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小区居民参与率达77.1%,回收垃圾中可利用成分达91%,其中纸类占41%、塑料类占17%、纺织物类占27%;统计计算说明:每户每月回收可利用成分达2.2kg,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4.
对蚯蚓堆肥在畜禽粪便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和评述,主要包括蚯蚓类型、温度与湿度、C/N、畜禽粪便种类及腐熟程度、接种密度等,并对蚯蚓堆肥中EM (effective microorganism)菌剂的添加及蚯蚓粪在农业上的应用潜力进行总结,提出蚯蚓粪作为生物肥的优势,建议现阶段将蚯蚓粪与有机肥配合使用。在此基础上,对蚯蚓堆肥处理畜禽粪便领域未来发展提出展望,可为蚯蚓堆肥处理畜禽粪便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志剑  刘萌  朱军 《环境科学》2013,34(5):1679-1686
有机废弃物处置不当引起的环境污染与潜在资源浪费已引起广泛关注,生物堆肥处理是解决有机废弃物污染与再利用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蚯蚓堆肥和蝇蛆生物转化是废弃物生物处理与利用的两项代表性技术,不仅可将废弃物基质转化为均匀且稳定的类腐殖质化合物,同时收获丰富的虫体蛋白.本文在介绍蚯蚓堆肥和蝇蛆生物转化基本定义与原理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两种技术的工艺过程与机制、影响因素与控制、以及废弃物生物质特性演变规律等;进而阐述了虫体生物量转化、肠道消化分解、生物酶降解、以及微生物区系等多重物理及生化机制共同实现有机废弃物减量化-增值化-稳定化处理的共性与差异,以及工程应用潜力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常虹  陶红 《环境科技》2007,20(6):26-28,31
生物法净化有机气体主要有生物吸收法、生物滤池法与生物滴滤池法等几种形式,与传统的有机废气处理方法相比,生物技术具有费用低、处理效率高、安全性好及无二次污染等特点.研究采用生物滤池法处理苯系有机废气.选用城市污水处理场的活性污泥作为菌源,以二甲苯为底物,在好氧条件下,驯化、培养出适合处理苯系化合物的优势菌种,考察了二甲苯的净化效果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论述利用厌氧生物滤池-生物接触法为主要工艺,治理酿造厂豆制品加工污水,其中COD高达6500mg/L,BOD5高达2500 mg/L.SS高达2600 mg/L.厌氧滤池处理有机废水效果稳定,污染负荷高,抗击负荷能力强,COD去除率高,在80%左右,实际污水经过处理后水质结果表明,该工艺处理的污水达到了排放标准,同时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18.
针对现今高浓度有机废液处理困难的状况,开展了利用管式炉焚烧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液实验。研究了工业废液及苯酚溶液在不同气氛、温度下的燃烧效率、COD去除率、NO_x及SO_2等排放特性。研究表明:焚烧法对高浓度有机废液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明显,温度越高,燃烧效率和COD去除率越高;在实验温度范围内生成的NOx主要是快速型NO_x。  相似文献   

19.
我国餐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论述了我国餐饮废水的特点及处理现状。介绍了SBR法、生物接触氧化法、厌氧-好氧联合工艺法、膜生物反应器法、混凝法、电化学法处理餐饮废水的技术及适用条件。比较了各种处理技术的优势和不足,预测了我国餐饮废水处理的发展趋势。并认为,集除油、降解有机悬浮物于一体的餐饮废水一体化处理设备将会得到广泛应用,而针对餐饮废水特点培养出高效生物茵种的复合生物技术将是治理餐饮废水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