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   总被引:696,自引:31,他引:696  
论文根据一系列1∶1000000自然资源专题图,把青藏高原生态资产划分为森林、草地、农田、湿地、水面、荒漠6个一级类型,应用GIS技术进行了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编制了青藏高原1∶4000000自然资产图。生态资产价值评估以Costanza等人(1997)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部分成果为参考,同时综合了对我国专业人士进行的生态问卷调查结果,建立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以此表为基础,通过生物量等因子的校正,对青藏高原不同生态资产的服务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每年的生态服务价值为9363.9×108元/年,占全国生态系统每年服务价值的17.68%,全球的0.61%。在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中,土壤形成与保护价值最高,占19.3%;其次是废物处理价值,占16.8%;水源涵养价值占16.5%,生物多样性维持的价值占16%。高原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中,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地生态系统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的贡献最大,贡献率分别为31.3%和48.3%。  相似文献   

2.
生态资产概念、特点与研究趋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目前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对生态资产中易混淆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初步分析和界定;在阐述生态资产概念、特点的前提下,指出生态资产研究应在目前已有的静态生态资产研究的基础上,以动态和开放的视角开展生态资产耗损、生态资产转移等研究;初步构建了生态资产研究体系和应用框架,探索了生态资产研究趋向,提出生态资产研究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在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实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3.
以浙江绍兴夏履为例,分析了镇域内不同地域生态环境的差异、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在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的基础上,遵循生态功能区划原则,对夏履镇进行镇域生态功能区划即第四级生态功能小区的划分。并为每个生态功能小区提出了主导功能和相应的生态建设方向与措施。  相似文献   

4.
生态资产评估静态部分平衡模型的分析与改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静态部分平衡模型是目前生态资产价值评估中可操作性比较强的一种评估模型。由于生态资产评估领域中还存在很多争议,论文从对生态资产评估的目的、特点、模型假设、方法和途径等方面入手,对生态资产价值评估静态部分平衡模型进行了分析,指出传统模型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并尝试对模型进行改进。选择黄河皇甫川流域五分地沟小流域作为研究区,依据传统模型和改进模型分别对研究区进行生态资产评估,结果表明,改进模型估算的流域生态资产总价值比传统模型的计算结果高出约1/3,其中林地和草地的单位面积价值上升,灌木林的单位面积价值则下降。  相似文献   

5.
生态资产资本化:要素构成·运营模式·政策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构建生态保护市场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环境保护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 生态资产资本化运营是利用市场经济手段保护生态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并直接或者间接创造利润的生态经济运作模式,与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环境保护体制改革目标具有高度统一性. 为推进生态资产资本化运营进程,通过全面分析、归纳、总结国内外生态资产资本化运营理论研究和案例实践成果,深入剖析了社会主体、生态客体、市场平台、技术动力和制度保障五大构成要素在生态资产资本化运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此为前提,依据生态资产资本化运营的客体类型,探讨了深度开发生态产品增殖、优化配置生态资产共生增殖、交易生态资产权属、交易生态服务、产业化运营五大生态资产资本化模式,并结合我国生态环境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从构建激励保障机制、建立监管约束制度和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三方面提出推进我国生态资产资本化运营的政策需求,以规避生态资产“过度资本化”的生态风险,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协同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与分区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针对黑河流域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利用调查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在GIS支持下,对流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明确了生态环境敏感性分布规律及其地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对生态环境功能区进行划分,并对各区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提出整治对策,为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黑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敏感性区域分布比较广泛,其中土壤侵蚀高度敏感区占2.05%,主要集中在祁连山区;②沙漠化极敏感区面积占37.06%,主要集中在流域下游额济纳旗和金塔县;③土壤盐渍化敏感区主要集中在流域中部绿洲,对于这些敏感区域的保护,应该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核心。依据评价结果,流域划分为7个生态功能区。  相似文献   

7.
生态资产是一种重要的国家资源,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明显变化,由此导致具备生态服务意义的生态资产发生明显改变。进行生态资产定量评估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论文以地理学和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基于遥感影像时序资料,构建生态资产定量评估模型,定量分析东莞市近20 a来生态资产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东莞市自1988年以来生态资产空间分布变化明显,生态资产高低值区域转换频繁;以镇为尺度的研究表明单位面积生态资产呈下降趋势的镇数目增加明显,且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北部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各镇的人均生态资产下降趋势明显,2006年到达最低值。  相似文献   

8.
生态资产评价:存量、质量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资产与其他自然资源资产并列或镶嵌式分布于一个区域,为当地或其他区域提供生态服务。生态资产监管、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责任追究以及自然资源负债表编制等迫切需要对生态资产的存量、质量和价值做出充分的评估。本文基于生态资产属性,对一般区域和城市区域的生态资产进行类型的划分,指出构建生态资产评价的指标体系需遵循以现有自然资源环境统计和核算体系为基础,注重存量、质量、价值并重,存量与流量并重,注重可操作性。得出生态资产增值的基本途径为:生态资源资产化,生态资产资本化,生态资本可交易化。  相似文献   

9.
生态监测在生态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环境监测的关键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生态类型划分的困难,生态监测方法难以选择,监测仪器的选择以及监测方法能否被技术人员灵活应用等,本文以上述问题为核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剖析。  相似文献   

10.
基于SOFM神经网络的京津冀地区水源涵养功能分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水源涵养功能空间分异在水资源分区管理方面的应用,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区,根据水源涵养功能的5个主要影响要素——海拔、降水量、蒸散量、土壤饱和含水率、森林覆盖度,构建SOFM(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并对该区水源涵养功能进行区域划分. 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可划分为6个水源涵养功能区域,分别为冀西北高原-间山盆地草原水源涵养中能力区、坝上高原-冀北山地草原-森林水源涵养中低能力区、燕山-太行山中低山森林-草原水源涵养中高能力区、冀中南部平原农田水源涵养低能力区、燕山-太行山低山森林水源涵养中高能力区和冀东平原农田-草原水源涵养高能力区.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分区之间具有显著差异,表明用SOFM神经网络对水源涵养功能进行分区效果良好. 在水源涵养功能分区基础上,归纳和总结了各分区水源涵养功能影响要素的主要特征. 京津冀地区作为一个统一的水资源生态环境区,其内部的水源涵养功能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建议依据各分区水源涵养功能的强弱及其主要控制因子特征,科学制订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水资源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11.
水生态功能分区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中国流域的"分区、分类、分级、分期"管理的精细管理理念,而水生态系统结构是水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基础,也是区分不同区域生境特征与功能差异的重要指标.因此,为了实现更精细化的湖泊流域管理,在滇池流域完成水生态功能二级分区基础上,基于水生态系统结构特征进一步对滇池流域进行三级区划,进而反映流域水生态功能的空间异质性.以反映水生态系统结构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特征为依据,分别构建了滇池流域陆域与湖体的三级分区指标体系;通过对三级分区单元指标综合值进行聚类分级,最终将滇池流域的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划分为20个陆域区和4个湖体区,并利用底栖与藻类的生物数据对分区进行合理性评价.最后基于生态服务功能理论,结合滇池流域自身特点与管理需求,将滇池流域三级分区定义为不同的水生态功能类型.通过对滇池流域水生态功能三级分区的划分以及主体功能的确定,不仅为滇池流域水生态健康管理构建了空间管理单元,而且为湖泊水生态功能分区的研究提供了案例.  相似文献   

12.
水质综合评价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2  
为探讨水质综合评价的客观方法,以成都市金堂县东风水库水质资料为例,建立了地面水水质综合评价的BP网络和Hopfield网络模型。BP网络模型以单输出代替多输出可保证评价结果的唯一性。Hopfield网络更优于BP网络,既适用于定量指标的水质参数又适用于定性指标的水质参数,而且使水质评价形象化  相似文献   

13.
The weekly water quality monitor data of Liuhai lakes between April 2003 and November 2004 in Beijing City were used as an example to build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NN) model and a multi-varieties regression model respectively for predicting the fresh water algae bloom. The different predicted abilities of the two methods in Liuhai lakes were compared. A principle analysis method was first used to select the input variables of the models to avoid the phenomenon of collinearity in the dat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put variables for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were T, TP, transparency(SD), DO, chlorophyll-a (Chl-a),pH and the output variable was Chl-a. A three layer Levenberg-Marguardt feed forward leaming algorithm in ANN was used to model the eutrophication process of Liuhai lakes. 20 nodes in hidden layer and 1 node of output for the ANN model had been optimized by trial and error method. A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input variables was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ir relative significance in determining the predicted values.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predicted value and observed value in all data and in test data were 0.717 and 0.816 respectively in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The stepwise regression method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linear relation between Chl-a and temperature, of which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0.213. By comparing the results of the two models, it was found that neural network models were able to simulate non-linear behavior in the water eutrophication process of Liuhai lakes reasonably and could successfully estimate some extreme values from calibration and test data sets.  相似文献   

14.
Introduction The eutrophication of fresh w ater has becom e a m ain w ater environm ental problem in the w orld. The m ain negative im pacts of fresh w ater eutrophication are w ater quality deterioration and the decrease of hydrophytes and aquatic specie…  相似文献   

15.
环境监测优化布点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B-P算法的人工神经网络,对选定的标准样本进行训练,用训练结束后网络的稳定权值和阈值,并结合标准样本的网络输出,即可对环境监测样点进行优选。应用于大气环境监测优化布点的实例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用于环境监测优化布点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小麦遥感估产区划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面积小麦遥感估产区划是一项专项应用区划,主要服务于小麦遥感估产研究与实践。本文结合农作物区划理论和小麦遥感估产的具体要求,并重点考虑后者,提出了小麦遥感估产区划的原则和依据,建立了区划指标体系,藉此把我国分为14个估产区和32个估产亚区。  相似文献   

17.
中国河流生态水文分区初探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29  
在综合分析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界定了河流生态水分区的内涵.结合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与水水资源状况,确立了河流生态水分区的原则与依据,建立了不同级别分区的指标体系、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叠加分析、专家判断与定性分析等方法,将全国划分为10个一级区、44个二级区和406个三级区.  相似文献   

18.
李佳慧  黄麟  曹巍  吴丹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8):1946-1960
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县域承担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重使命,如何实现生态与发展互促共进及生态产品价值化是当前面临的极大难点,生态资产损益核算为量化区域资源有偿使用、生态保护修复、生态文明绩效评价等提供了有效途径。以浙江省嵊州市作为长三角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典型县域,基于栅格尺度评估了近20年生态资产存量与流量时空动态变化,并利用地理探测器结合人类活动类型监测分析了生态资产损益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8年,由于森林生态资产质量降低及面积减少,嵊州市近60%区域的生态资产存量呈减少趋势,而生态资产流量总价值与单位面积价值均增益10%以上。相对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对嵊州市生态资产损益平均贡献度更大,为17%。县域城镇化导致粮食供给轻微减损,70%以上乡镇生态资产增益,特别是石璜镇生态保护成效较突出。  相似文献   

19.
In the present study,a physically-based hydraulic modeling tool and a data-driven approach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NNs) were evaluated for their ability to simulate the fate and transport of microorganisms in a water system.To produce reliable data,a pipe network was constructed and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using a fecal coliform indicator (Escherichia coli 15597) was conducted.For the physically-based model,morphological (pipe size,link length,slope,etc.) and hydraulic (flow rate) conditions were used as input variables,and for ANNs,water quality parameters (conductivity,pH,and turbidity) were used.Both approaches accurately described the fate and transport of microorganisms (physically-based mode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 in the range of 0.914 – 0.977 and ANNs: R in the range of 0.949 – 0.980),with the exception of one case at a low flow rate (q = 31.56 cm 3 /sec).This study also indicated that these approaches could be complementarily utilized to assess the vulnerability of water facilities and to establish emergency plans based on hypothetical scenarios.  相似文献   

20.
流域水生态功能区概念、特点与实施策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的水质管理向水生态管理转变的关键阶段,水生态功能区是实施流域水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单元. 结合区划理论的发展,对国内外区划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界定了水生态功能区的基本概念,提出了水生态功能区的基本特点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主要作用,辨析了水生态功能区与水功能区、生态功能区和主体功能区的关系,提出了水生态功能区实施的政策保障体系. 结果表明,水生态功能区是开展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估、识别水生态功能和确定水生态保护目标的基本单元,具有基于流域单元进行划分、以水生态系统等级结构为主线、区域区划与类型区划相统一、陆地与水体保持一致性等特点;不同功能区在基本概念、法律和政策依据、分区目的、分区体系、分区指标和方法及其在管理中的作用等方面差异显著,水生态功能区是对上述功能区的发展、补充和完善;作为一个崭新概念,水生态功能区的实施需要从法律、机构、政策和技术等方面全面保障,在此基础上构建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技术体系,支撑流域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