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海州湾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水平,采集11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测定有机碳、铜、铅、锌、镉、铬、汞和砷的含量。利用背景值计算污染负荷指数(PLI)、地累积指数(Igeo)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结果表明:重金属总体呈现由岸向海、由南向北减小的趋势;PLI和Igeo表明研究区总体为中等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镉;RI表明研究区处于低风险,主要风险因子为镉。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洛阳郊区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采集了洛阳郊区3个主要蔬菜基地的15个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中重金属镉、汞、砷、铅、铬、铜、锌、镍的含量,并采用单项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3个蔬菜基地土壤中8种重金属含量均未超标,土壤中重金属单项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1.0。在3个蔬菜基地中,北郊和东郊基地土壤中重金属的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0.52和0.60,均小于0.7,处于清洁(安全)水平,而西郊基地土壤中重金属的综合污染指数为0.78处于尚清洁(警戒限)水平。  相似文献   

3.
清潩河许昌段表层沉积物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水质污染对沉积物质量的影响,在清潩河许昌段河道内采集10个代表性点位处的沉积物样品,对pH、有机质、总氮、总磷、Cu、Zn、As、Cr和Pb含量进行分析,根据环境背景值或生态风险阈值对各指标及各点位的污染状况进行评价,与文献中报道的其他流域沉积物中污染物含量进行了对比,并对清潩河河道沉积物的污染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清潩河河道表层沉积物整体处于污染状态,部分河道为重污染;与其他流域相比,清潩河河道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总氮和总磷的污染程度比较严重,尤其总氮的污染尤为突出。水资源匮乏、造纸厂及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排污是造成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环渤海湾诸河口水质现状的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根据对环渤海湾诸河口实地采集的12个水样进行的重金属、砷、总氮和总磷含量分析,发现环渤海湾诸河口水污染严重,多超过地表水V类标准,主要污染物质为Hg、N和P,其他污染物含量均在地表水H类标准以内。其中海河口处的Hg含量在20年间增加了10倍左右。诸河口水体中N和P含量均达到水体富营养化危险负荷,可见陆源污染是渤海湾富营养化日趋严重、赤潮日趋增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基于代表鸭绿江口湿地不同区域的34个研究点位的调查数据,利用内梅罗指数法对其沉积物-上覆水重金属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评价,再利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表层沉积物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鸭绿江口湿地表层沉积物质量处于较清洁水平,而上覆水水体质量属于轻污染水平,总体表现为自鸭绿江河口到大洋河口污染强度逐渐降低的趋势。鸭绿江口湿地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较低,属于低污染水平,Cd和Cu是潜在生态危害较大的因子。鸭绿江主河道和西水道部分区域表层沉积物污染较为明显,Cu、Pb是鸭绿江口湿地的主要污染因子。  相似文献   

6.
采集广东某大型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一期(WI-A)和二期(WI-B)的进厂垃圾、渗滤液、飞灰、底渣和烟气样品,分析了各样品中砷、镉、钴、铬、铜、汞、镍、铅、锌共9种重金属含量,研究重金属的迁移特征。结果显示,9种重金属呈现4类不同的迁移特征,钴、铜、镍、铬主要迁移至底渣中,锌、砷、铅主要迁移至底渣和飞灰中,镉主要迁移至飞灰中,汞主要迁移至飞灰和烟气中。活性炭吸附和布袋除尘器的组合对除汞以外的重金属治理效果明显。WI-A和WI-B垃圾中的汞分别约有28%、37%随烟气排到环境中。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近30年国内外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领域的研究状况,利用VOSviewer、CiteSpace及HistCite等文献计量工具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该领域研究结果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是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领域的主要发文国家,该领域研究重点关注健康风险评价、生态风险评价、污染物空间分布、源解析等;常用评价方法为地积累指数、污染指数、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地统计学评价。其中,地积累指数与污染指数的评价结果受背景值准确性影响较大,基于GIS的地统计学评价方法受限于变量相关性;评价指标呈现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向生物有效性发展的趋势,不同形态重金属的毒性等相关研究仍呈上升趋势;土壤铅、镉的污染评价相关研究最多,近些年对于砷、锌与铜等的污染评价逐渐受到更多关注;源识别、空间分析、生态风险仍将是近期内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8.
大冶保安湖底泥重金属分布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底泥质量标准(SQGs)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法,对保安湖11个点位的表层底泥中重金属(Hg、Pb、Cd、Cr、As、Cu、Zn)含量及分布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保安湖底泥中7种重金属的平均值分别为0.09、42.50、2.76、87.28、26.12、76.55、164.19mg/kg,其中Cd在还地桥港区域最高;各重金属元素潜在生态危害顺序为CdAsHgCuPbZnCr,从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分析来看,整个湖区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65.70~1 280.72,平均值为227.63,属于中等潜在生态危害;从Cd分布来看,还地桥港入湖口潜在生态危害最高,其主要来源可能与入湖河流上游的工业园区内存在较为密集的铝型材制造加工企业有关。  相似文献   

9.
杭州肖家桥港是一条典型的黑臭河道,水体中溶解氧全年低于0.5mg/L。通过采用推流曝气、浮岛喷泉曝气、底泥钝化、水生植物恢复、入河污水原位截流处理、微生物床强化处理等措施对肖家桥港进行生态修复,有效降解了河水中有机物、氨氮、总磷等污染物,河道底栖生物逐步恢复。工程运行10个月后,肖家桥港达到了杭州市西湖区城区河道消除黑臭的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0.
场地重金属污染是工业化进程的产物,污染来源多为原料及副产物的泄漏或不达标排放,给人类和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本文以武汉某退役聚氯乙烯(PVC)树脂厂为研究对象,结合氯化汞催化工艺特点,探究场地土壤重金属汞的污染来源及分布特征,为同类型场地土壤重金属汞的污染调查、防治、修复提供案例支撑。研究结果表明:1)参与调查的33个点位中有27.3%已达到相当严重的污染水平,潜在生态风险单项指数Ei值最高达57 900,污染分布范围主要集中于氯化汞催化乙炔生产氯乙烯(VCM)工艺段,水平迁移扩散能力不强;2)重金属汞的垂直迁移受土壤性质影响,粘土对重金属汞的截留效果佳,粘土层中0.8~1.0 m至1.8~2.0 m最大汞浓度衰减量达2 040 mg·(kg·m)~(-1),衰减率达97.2%,而疏松的杂填土则有利于汞的垂直下渗;3)调查区域受重金属汞污染呈现典型点源污染特征。  相似文献   

11.
扬州市城区地表水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与风险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扬州市城区地表水底泥进行等距离布点采样.分析cd、Cu、Pb、Zn 4种重金属的含量,并应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4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由高到低的顺序为Cd>Pb>Cu>Zn,其中Cd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已达很强;扬州市城区地表水底泥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为强.各条河流底泥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程度由强到弱顺序为古运河>二道河>宝带河>小秦淮河>新城河>水院池塘(对照);从空间上看,扬州市城区东部的地表水底泥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程度高于西部,北部高于南部.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盐城市不同功能区地表灰尘中重金属污染特征,以工业区、交通区、居民区、商业区、学校区、公园区的地表灰尘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地表灰尘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及氮磷、有机质的含量变化,并以此为基础,对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价,探索重金属污染的成因与来源,为城市的地表灰尘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工业区地表灰尘中总氮、总磷最低;公园区和学校区地表灰尘中总氮最高,分别达到2.03、2.43g/kg,公园区地表灰尘中总磷最高,达到1.59g/kg。(2)地表灰尘中有机质呈现出和总氮、总磷一致的趋势,同样是工业区地表灰尘中有机质最低,公园区地表灰尘中有机质最高(34.0g/kg)。(3)地表灰尘中重金属和总氮、总磷、有机质总体呈现负相关关系,公园区地表灰尘中重金属最低,工业区地表灰尘中重金属最高。各个功能区地表灰尘中重金属全部高于土壤背景值。(4)地表灰尘中不同重金属元素的单因子污染指数依次为CdCuPb;不同功能区地表灰尘中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依次为工业区交通区居民区学校区商业区公园区,呈中污染(除公园区、商业区呈轻污染外)。  相似文献   

13.
矿区及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不容忽视,砷、镉和铅等对周边人群造成较高的健康风险隐患。以南方红壤区某铅锌冶炼矿区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开展危害识别、暴露评估、毒性评估及风险表征,并讨论场地修复目标值与修复技术。结果表明:土壤受到重金属复合污染,关注污染物为四类重金属,包括铅、砷、镉和锌,集中于表层土壤(0~0.6 m),并呈现空间分布规律性;场地未来用地类型为工业用地,对比污染物(不包括铅)各层(第1层0~0.3 m、第2层0.3~0.6 m、第3层0.6~1.0 m)风险表征值,污染物(砷、镉)存在致癌风险与非致癌危害,研究区重金属污染累积风险水平不可接受;分析风险控制值及国内外相关标准限值等,初步建议砷、镉和铅的修复目标值分别为13.41、21.50和600 mg·kg~(-1);同时,针对场地污染现状及健康风险,建议源控制与修复技术并用,并与当地工业园区建设统筹开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重金属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体,其中部分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在底泥中沉积。在合适条件下,底泥中的重金属又会重新进入水体,危害水生生物以及人类健康。沸石粉、生物炭和镉康等材料常常被应用于底泥中重金属的修复,使重金属中能被生物利用的形态转化为残渣态。通过比较沸石粉、生物炭和镉康对底泥中非残渣态的Cu、As、Cd和Pb的去除效率,发现这3种修复剂均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其中沸石粉及生物炭对底泥中非残渣态的重金属去除效果较好。总体来讲,这3种用于底泥非残渣态重金属去除的修复剂的性价比表现为:沸石粉生物炭镉康。  相似文献   

15.
金矿开采导致严重的水体和沉积物重金属污染。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分析了金矿开采区河道32个采样点的水体和表层沉积物样品,研究了水样的溶解态及颗粒态重金属(As、Pb、Cd、Cr、Cu、Zn)组成;通过分步化学提取法研究了各重金属在沉积物中的地球化学形态组成,利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结果表明:水体中Cu、Zn、As主要以溶解态存在,Pb、Cr、Cd以颗粒态为主。水体中重金属元素形态分布主要受点源污染排放影响。沉积物中,Cd浓度较低;As、Zn主要以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和残渣态存在;Pb、Cr、Cu以有机物结合态和残渣态为主。结合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分析表明,Cd和Cu为主要的风险元素。  相似文献   

16.
河道暗渠化是影响城市建成区河流黑臭水体治理的重要因素,为探究河道暗渠化对城市河流水环境的影响,以深圳市龙华区观澜河流域主要支流暗渠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勘查并结合暗渠段水质分析,探讨了暗渠段主要环境问题,并分析了暗渠对河流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暗渠段对城市河流水质的影响是显著的,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和总磷;污染最为严重的塘水围氨氮的平均值为22.29 mg·L~(-1),为重度黑臭水体氨氮标准(15 mg·L~(-1))的1.49倍,而其氧化还原电位的平均值为-154 mV,远低于轻度黑臭水体标准(50 mV),其中最低值为-190 mV,接近于重度黑臭水体的标准值(-200 mV)。在明渠-暗渠-明渠分布的空间格局中,暗渠内淤泥的大量累积、垃圾的清理不及时、污水排口的封堵不彻底等是造成暗渠段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在工程解决措施上,应结合区域城市发展规划,遵循"定位、揭盖、加窗、联涵、疏泥"十字方针,通过顶层覆盖物拆除或开窗、挡墙拆除或加固、污水收集与处理、淤泥与垃圾的清除等工程措施实现暗渠段污染的消除。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城市河流黑臭水体治理和河流暗渠环境综合整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徐州市北郊工业区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徐州市北郊工业区主要纳污河流,京杭大运河徐州段及其支流荆马河底泥中的多种重金属含量(mg/kg)进行测定的结果表明底泥中重金属含量沿顺流方向增加;主要重金属含量的最大值分别为Cu,398.5;Pb,586.9;Zn,6 139.0;Mn,1608.0;Co,28.74;总Cr,28259.0;Ni,50.33;V,123.1.运用地积累指数法评价了底泥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徐州市北郊工业区河流底泥已受到了重金属的污染,尤其是Zn污染最为严重.荆马河底泥中的重金属不仅是其水体本身的内源污染,也是京杭大运河铜山段底泥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反复强调治理黑臭河涌的必要性,为了修复广东南海某黑臭河涌,采用优势菌接种和多级好氧-富氧生物处理原位修复集成工艺系统修复黑臭水体。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向底泥和上覆水体里投加培养、驯化的优势菌种,辅以光合细菌、硝化细菌,上覆水体的水质显著好转,水体透明度由初始的5 cm左右,上升至35 cm左右,水体黑臭完全消除。在土著微生物的作用下,水体中的有机物得到很好的去除,上覆水体的COD、氨氮、BOD_5和总磷的浓度显著下降,其去除率分别达到68.1%~78.7%、79.8%~80.1%、84.8%~85.2%和76.4%~83.6%,河涌的自净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9.
玄武湖蓝藻水华应急治理成效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5年9-10月间,以粘土法为主,对玄武湖蓝藻水华进行了应急治理。经监测表明,应急治理有效抑制了蓝藻水华,湖区景观明显改善。形成蓝藻水华的微囊藻,各湖区下降幅度大于95%。综合污染指数、富营养化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水体透明度提高0.14m,水质化学耗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浓度大幅降低,但生态补水主要流经区域pH无明显改善,各湖区总氮超标率有所上升。浮游植物数量下降93%,浮游动物种群数量上升47%,底栖动物种类数量无显著变化。相对静止水域细菌总数持平,生态补水流经区域细菌总数下降幅度较大。治理期间未发现大型水生植物、鱼虾批量死亡。沉积物中,铜、铅、砷含量无明显差异,汞含量升高,但低于往年监测水平,有机质略有升高,总磷含量有较大幅度上升。  相似文献   

20.
微生物是城市内河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样性与水环境密切相关。以16S rRNA基因作为原核细菌分子标记,应用PCR-DGGE、定量PCR、克隆和测序方法,分析经生态修复工程处理后不同污染程度的城市内河水体细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工程明显提高了污染程度较低水体总氮(T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Mn)的消减能力,影响着城市内河水体中细菌群落的组成和含量,且随时间和空间不同而不同;生态修复工程显著地提高了重度污染水体细菌的含量;冗余分析(RDA)表明,水体中细菌群落组成与CODMn、TP和溶解氧(DO)等指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