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华北地区和三河—平谷8级地震构造区为研究区域,采用华北历史地震目录和现代中小地震目录,在地震目录完整性分析的基础上,基于G-R关系用最小二乘法对华北地区与三河—平谷地区的b值和复发周期进行时间扫描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和三河—平谷地区b值自1976年唐山地震以来趋于稳定,分别为0.67和0.82;而华北地区和三河—平谷地区的7、8级地震复发周期自1976年唐山地震以来逐渐增大,直到2015年分别在50、200年和5000、35000年以上,这说明三河—平谷地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地震活动处于平静期。  相似文献   

2.
利用红山数字地震台记录到的,自2001年3月到2006年7月近震波形资料,采用从i的尾波单次散射模型计算了该台站周围50 km内的尾波Qc值;该范围代表了邢台震区的地下介质的特征,经多地震拟合后得出尾波与频率的衰减关系.并给出震区的尾波Qc值随时间的变化结果,发现在邢台2002年4月22日的M5.0级地震前后尾波Qc值由低升高然后再降低.  相似文献   

3.
采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利用大柴旦台数字地震资料,研究了大柴旦震群序列尾波Qc值在流逝时间窗长60~90 s时间内的变化特征,计算频率从3 Hz至18 Hz,得到Qc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Qc(f)=(72±19.9)f0.93±0.08。计算结果反映出大柴旦地震余震序列的尾波Qc值较低,说明大柴旦震源区属于构造运动较为活跃的地区,这与大柴旦地质结构特征相符。  相似文献   

4.
通过计算地震活动能量距平场,研究了黑龙江及其附近区域3次中等地震前的研究区能量场在地震孕育过程中相关的物理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地震活动能量场的时间曲线呈较大幅度上升可能预示了发生中强震的时间段,而地震活动能量场等值线高值变化区对应了可能发生M5以上地震的区域。结合热红外卫星长波辐射(OLR)值发现,地震前能量场等值线高值变化区升温明显,表明研究区能量场处于能量积累(释放)增强的状态。这些特征的提取,对该地区中强地震的中短期预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2004年12月26日和2005年3月29日在印尼苏门答腊北部分别发生8.7级和8.5级强烈地震后,对江苏地区前兆体应变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在这两次地震的震后都记录到了显著的异常,且异常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本文列出这些异常并浅析,以期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印尼大震对我国未来地震趋势的影响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鄂尔多斯块体周缘的地震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块体的东缘、南缘、西缘均发生过8级强震或多次7级以上地震,而北缘历史上仅发生过1次7级地震,可见块体周缘的强震活动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中强地震活动的时间、空间差异也较为显著,1929年以前,块体北缘没有中强地震记录,而块体东缘、南缘、西缘却是中强地震的丛集区域,1929年以后,块体周缘的地震活动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后,多种迹象表明,鄂尔多斯块体北缘特别是西北缘的地震危险趋势将进一步加剧。b值空间扫描结果显示该区域也是低b值高应力积累区域,鄂尔多斯块体北缘的历史中强地震均发生在这些高应力积累的区域。在关注鄂尔多斯块体西北缘的同时,也应特别关注超长平静区内蒙古临河至晋冀蒙交界地区发生强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西安市阎良区及周围地区的地震地质环境,在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等效线性一维波动方法进行土层地震反应分析.计算得出50年超越概率63%、10%和2%的地面水平向峰值加速度,该结果为该地区抗震设计提供了依据,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印尼8.7级和8.5级强震后江苏体应变同震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12月26日和2005年3月29日在印尼苏门答腊北部分别发生8.7级和8.5级强烈地震后,对江苏地区前兆体应变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在这两次地震的震后都记录到了显的异常,且异常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本列出这些异常并浅析,以期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印尼大震对我国未来地震趋势的影响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外普遍规定20±1℃培养5天,分别测定样品培养前后的溶解氧(简称DO),二者之差即为BOD5值.对同一水样,只测出培养前的任一稀释倍数水样的DO值,通过计算便可准确得出其它稀释倍数水样的D0值.通过对不同浓度下BOD5实测值与计算值进行比较,计算出相对误差进行分析,结果都达到了水质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指标-准确度允许差.因此,这种计算方法是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尝试性使用美国军事气象DMSP卫星20年来的夜光数据,并利用前人在夜光数据与中国人口统计分布的关系模型以及基于人员死亡率表示的地震生命易损性模型,分析国内外1990年来有影响的4次7级以上强地震的人员死亡情况.通过对正式公布的烈度图矢量化与通过DMSP/OLS夜光数据换算出的人口密度分布的空间相互覆盖情况,计算得出4次强地震理论计算的结果和实际人员死亡统计结果在一个数量级的误差范围内具有可信度。其中土耳其IZMIT市地震、中国台湾集集地震的计算结果比较吻合,而汶川地震与海地地震理论计算的结果比实际的偏小,这可能与汶川地震高烈度区地震地质灾害异常严重以及海地太子港地区缺乏抗震设防,房屋抗震性能薄弱有关。  相似文献   

11.
楚雄中强震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0年姚安5.9、6.5级地震以来,楚雄区域中强地震活动呈现频次高、强度大、范围广的现象。通过对楚雄区域中强地震活动进行研究,得出以楚雄-南华地震带为活动主体的楚雄区域中强地震活跃,楚雄地震带南段和北段6.0级以上地震活动存在互相呼应、相继活动的现象;20世纪,云南7.0级强震活动时段,楚雄区域中强地震在时、空、强...  相似文献   

12.
2019年8月20日,海南省三亚市天涯区连续发生两次有感地震.为研究本次地震的控震断裂及琼南地区未来的地震危险性,综合分析了琼南地区历史地震活动特征和主要断裂的构造活动特征.结果表明:近EW向九所-水断裂在琼南地区起主要控震作用,沿断裂带小型地震频繁而密集发生.震中周边的NW向乐东-田独断裂较其他方向断裂活动时代最新,...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东大别地区层析成像研究结果,对研究区重大地震事件的深部地壳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霍山地区的2次MS≥6.0级地震在深部地壳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1970年以来的12次MS≥4.0地震在25 km深度的地壳速度结构特征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安徽及邻区(29°~35°N,114°~120°E)1976年1月—2009年7月重新定位后的地震目录,统计分析了不同空间范围内的震源深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安徽及邻区平均震源深度8 km,优势深度分布为5~15 km,其中霍山地区震源深度优势分布为3~8 km。中小地震震源深度在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安徽中西部...  相似文献   

15.
利用现有地震目录,在假定我国大陆地区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震活动区,巨大地震的孕育不受其它地区地震的影响的前提下,分析了巨大地震活动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大陆地区巨大地震活动具有成组性和阶段性特点。由此对本世纪巨大地震发生进行了估计:本世纪我国大陆地区尚可发生6次左右巨大地震,下次巨大地震最早可在2019年前后发生。  相似文献   

16.
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活动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900年以来全球逐年发生的7.0级以上地震的活动图像进行详细分析,找出历史上地震活动与本年度地震活动分布相类似的年份,对这些年份之后的1~2年内发生在中国大陆、大华北、华东及安徽地区的中强震进行对比分析,力求得到较为合理的结论,为下年度的中国大陆、大华北、华东及安徽地区的地震趋势预测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分析得知:震后次年对中国大陆(主要是西部地区)影响最为明显;其次是对大华北地区的影响;然后是对华东地区(主要是海域)的影响;对安徽地区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被普遍记录的最小震级是表征地震检测能力的重要标志。基于地震频度-震级关系统计了地震观测系统的检测率。引进了相应于70.7%检测率的系统震级下限参量Mr以定量表征地震实际观测能力。以1970-2009年40年来中国大陆地区的地震观测目录为基础数据,分三个时间段客观统计了地震台网的观测水平,展示了中国大陆地震检测能力的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18.
对苏鲁皖地区布设的跨“郯庐断裂”定点短水准资料及“霍山窗”内流动水准资料进行整理。根据断层活动速率求解断层形变异常强度,基于其变化特征与本区中强地震的对比研究,发现在研究区域断层活动整体处于断层形变强度较低的背景下局部断层活动异常对地震预测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中强地震多发在异常强度加强的年份或者其后,可以视为中尺度时间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铁岭地震台数字形变资料,对松辽盆及其附近地区4次中强震前的异常特征及其异常特征与上述4次地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地震前出现的异常时间、幅度、形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