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我国沙尘暴灾害述评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了有关沙尘暴研究的主要成果,对沙尘暴的危害方式与影响,沙尘暴的空间分布与发展趋势,沙尘暴的成因和沙尘物质来源及人为因素影响,沙尘暴的运移路径等分别进行评述,在此基础上综合提出了沙尘暴减灾6大宏观对策。  相似文献   

2.
<正>1地处西线重要区位,甘肃是我国生态安全屏障"甘肃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源地,又处于沙尘暴西线通过的必经路径,所以它是抵制我国沙尘暴的一个屏障,其生态建设对下游城市的影响非常大。"甘肃境内的生态安全问题正在影响到全国乃至世界。不仅仅只是北部的沙尘暴,还有玛曲。玛曲作为黄河的水源地,近年湿地面积锐减,天然草原退化,土地沙化严重,这些直接牵扯到黄河的  相似文献   

3.
《环境化学》2012,31(7)
根据我国中路沙尘暴的影响范围和移动路径,应用颗粒物中磷的连续浸提技术,选择研究了8个站位的颗粒物样品中磷的赋存形态和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各粒级样品中无机磷(IP)含量范围在300.16—1916.99μg.g-1,占总磷(TP)比率86.11%—99.84%,TP含量主要受IP控制,有机磷(POrg)含量远低于IP,彼此之间表现为负相关关系;沙尘粒子Y1—Y4(呼和浩特,2005年—2010年沙尘暴期间收集)的TP、IP、生物可交换磷(BP)和可交换态磷(Pex)含量远高于沙尘暴源地及沿途地区地表颗粒物,这与沙尘暴源地及影响区域磷污染状况及地质环境条件关系密切;粒径小于57μm的颗粒物样品的TP、IP、PCa含量均高于自然粒径颗粒物样品.  相似文献   

4.
沙尘暴对暴露儿童健康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沙尘暴对儿童可能造成的急性危害,以沙尘暴源区——甘肃省武威市的某2所小学3~5年级的1040名学生(年龄8~14岁)为研究对象,在2004年和2005年的3~5月沙尘暴频发期间进行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共调查4场沙尘暴事件,所调查的症状有咳嗽、咯痰、气短、肺部喘鸣、胸部憋闷、咽干口苦、眼睛干涩、流泪、流涕、打喷嚏、心情压抑等11种常见的症状.结果表明,沙尘暴发生当天(滞后0d)儿童各种所查症状发生的相对危险度(RR)均有不同程度地升高,沙尘暴过后(滞后1~5d),儿童各种症状的RR逐渐降低,沙尘暴过后4d(滞后4d),几乎所有症状均恢复正常.暴露儿童在沙尘暴发生当天,除肺部喘鸣和胸部憋闷发生的RR升高不显著外(p>0.05),其他所查症状发生的RR均有显著性升高(p<0.05,p<0.01,p<0.001).沙尘暴过后虽然各种症状RR均有所下降,但下降速度不同:在滞后1~2d,气短、眼睛干涩、流泪和心情压抑等4种症状RR仍显著高于沙尘暴前,直到滞后3d才恢复到正常水平;而咳嗽、咯痰、咽干口苦和打喷嚏等4种症状RR在滞后4d才恢复正常;流涕症状RR在滞后5d才基本恢复正常.不同年度和不同时期的沙尘暴事件对儿童健康症状的影响有所不同.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沙尘暴对儿童的健康既有当日急性效应又有一定的短期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5.
利用卫星遥感等资料结合我国沙尘暴灾害的情况,分析研究了我国沙尘暴的基本特征、产生原因、时间分布、空间分布、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造成的灾害,借鉴美国等国外治理沙尘暴的经验。为我国治理沙尘暴提出初步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植被覆盖度与沙尘暴形成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志刚  周坚华 《生态环境》2010,19(4):870-876
以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为指标分析了我国1981年到1998年期间植被覆盖变化情况,给出了植被急剧减少产生新沙源的实例。通过对1998年4月强沙尘暴的分析,指出影响沙尘暴产生和运移的因素除了地形、风速、风向、大气稳定度外,当地植被覆盖和土壤因素也是关键因素之一。并通过对植被覆盖度(NDVI)与浮尘指数(Aerosol Index)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表明植被的存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抑制浮尘现象的产生。因此,在沙尘运移路径上,采取封山封荒,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度以固结当地土壤和泥沙的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沙尘暴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沙尘暴天气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损害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影响非常显著.污染物进入大气中,形成气溶胶,当沙尘暴来袭,遇到冷空气随降水落到地面,从而影响雨水组分含量的变化,并对生态和人类健康造成影响.近年来,离子色谱法在环境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它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快速分析微痕量离子(特别是阴离子)且[1][2-3][4]  相似文献   

8.
北京沙尘暴成因及其防治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元代以来,北京就有沙尘暴的记载,北京沙尘暴主要发生在腠季,目前尚没有迹象表明北京沙尘暴活动是趋于加强还是减弱,北京沙尘暴的沙尘来源,既有本地的,也有异地的。全球气候变化是少尘暴出现的外部原因;人口压力过大,人地关系不协调则是北京沙尘暴形成的内部原因,防治北京沙尘暴,从外中应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接受国际资金和技术援助;在内部,国家应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北京市也应拿出具体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9.
天津地区沙尘天气与沙尘污染程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天津地区沙尘天气过程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污染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在分析我国沙尘发生频源区域分布、输送途径基础上,分析了天津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地处沙尘暴多发区下游,空气中颗粒物的污染特征,概述了沙尘天气对空气质量影响程度的年、季、月及日污染时空变化分布特征。建立了沙尘天气颗粒物与有效水平能见度乘幂指数相关方程,为沙尘污染程度的诊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沿海城市空气污染指数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斌  高会旺 《生态环境》2008,17(2):542-548
根据沿海23个城市2001年6月至2005年6月四年的空气污染指数(API)资料,利用聚类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对API值及首要污染物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相关性分析探讨API值和气象因素的关系,初步揭示了中国沿海城市API的变化特征.聚类分析的结果可将研究区域分为北部、东南部和南部三个区域.中国沿海区域的API都明显受到降水和风速的影响,API与降水普遍成负相关,与风速成正相关.指出采暖期燃煤对北方地区冬季API的增大有显著影响.北部城市明显受沙尘暴天气的影响,东南部受季风和降雨因素的影响,南部受海洋性气候的季节性风力和降水影响,各区域API呈现出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11.
土壤中甲烷的形成有 2条途径 :乙酸发酵和H2 /CO2 还原。比较而言 ,乙酸发酵产甲烷的能力强于H2 /CO2 还原。在特定环境中 ,何种产甲烷途径占优势取决于底物尤其是活性有机碳含量 ,而新形成的有机碳尤为重要。活性有机碳含量丰富的沼泽 ,甲烷主要由乙酸发酵形成 ,因此产甲烷能力较强。导致沼泽产甲烷能力异同的原因就是有效底物含量差异 ,从而使不同类型沼泽环境中产甲烷菌菌种不同 ,正是底物含量的高低和由此引起的产甲烷菌菌种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类型沼泽产甲烷潜能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利用 1988年和 1997年的TM影像数据 (覆盖范围主要包括扎鲁特旗行政辖区的中部低山丘陵区和南部倾斜冲积平原区的 2 0个苏木 ) ,通过计算扎鲁特旗 1988年至 1997年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分析了该区域近 10a来土地利用 /覆盖的时空变化规律 ,并进而探究了导致该变化发生的自然、人文驱动因素。结果表明 :在 1988年至 1997年间 ,该区域林地和草地大面积减少 ,耕地大面积增加 ,土地沙化和盐碱化现象严重。探其原因主要是由社会、经济等人文因素造成 ,而包括气候波动在内的自然条件只是土地利用变化的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富营养化湖泊的生物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描述了中国湖泊富营养化污染现状 ,论述了湖泊富营养化形成的机理、生物修复富营养化湖泊 (尤其是去除水体和底泥碳、氮、磷 )的理论依据 ;提出了修复湖泊富营养化的技术途径 ,阐明了笔者对机械清淤和生物修复各自具有的优势和缺陷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概括了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的统一性和矛盾 ,分析了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协调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总结了一些保护区与社区协调发展的有效模式 ,包括政区合署模式、协调机构模式、保护与扶贫相结合模式、经济上双赢模式和公众参与模式  相似文献   

15.
连续 2a实地调查了太湖鼋头渚地区鹭鸟的觅食生境 ,并搜集其雏鸟的反吐物 ,初步掌握了该地区不同鹭鸟对觅食生境的选择与食物组成情况。结果表明 ,无锡鼋头渚地区白鹭与夜鹭主要在鱼塘、湖泊觅食 ,白鹭在湖滨觅食 ,而夜鹭还会到湖中央水面觅食 ;池鹭觅食区域较广 ,主要在鱼塘。鹭群主要的食物类型是鱼类 ,白鹭食物几乎全为鱼类 ,夜鹭 95 %的食物为鱼类 ,兼有少量的蛙类、甲壳类和小型哺乳类动物。  相似文献   

16.
● Reducing environmental impacts through socioeconomic structural transitions. ● Simulation of looping the dynamic material cycle should be concerned. ● Transboundary effects of socioeconomic transitions need to be analyzed. ● Facilitating inter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synergetic control mechanisms. Rapi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caused numerous environmental impacts. Huma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ctivities are the underlying drivers of resource uses, environmental emissions, and associated environmental impacts (e.g., ecosystem quality and human health). Reducing environmental impacts require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 interactions between socioeconomic system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 Existing studies have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human society, economic system,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 However, it is unclear about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effects of socioeconomic activities on environmental impacts and the potential directions of future research. This critical review finds that existing studies have identified critical regions, sectors, and transmission pathways for resource uses, environmental emissions,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from supply chain perspectives. Moreover, scholars have characterized the impacts of socioeconomic transitions on resource uses and environmental emissions. However, existing studies overlook the dynamic nature of the interconnections among human society, economic system,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 In addition, the effects of socioeconomic structural transitions on environmental impacts remain unknown. This review proposes four prospects and possible solutions that will contribut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 interactions among human society, economic system,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 They can help identify more effective solutions to reduce environmental impacts through socioeconomic transitions.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农药环境管理状况进行了简要介绍 ,分析了现行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完善我国农药管理法规、建立农药管理机构、逐步理顺我国农药管理体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对骆马湖 1 998年度湖体内网围养殖入湖营养盐的研究结果表明 ,入湖氮、磷量分别为 3 3 9和 5 7t,分别占湖体滞留氮、磷总量的 2 7%和 3 3 % ,说明网围养殖对湖体水质有一定影响。另外 ,从近 1 0a湖区网围养殖面积和产量变化状况分析 ,1 995年以来网围养殖面积趋于稳定 ,因此网围养殖对湖体水质富营养化的影响也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9.
针对西北地区农业越来越依赖化肥、农药来提高产量以及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的现状 ,提出将发展草地生态农业与革新产品作为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建议先主抓多途径开辟有机肥源 ,大田作物资源化增值 ,快速解决奶牛牛源与增加系统生物多样性 4项 ,可改善生态环境 ,使农民增收 ,将农业生态系统导入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