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护士经常面对各种危险因素的威胁,造成护士身心两方面不同程度的伤害。作为一名护士应充分认识工作中的健康和安全的重要性,将职业危害降低到最低点,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危害因素1.生物因素主要是细菌、病毒的危害。护士每天接触不同病种的病人,有些是传染病病人,尤其是一些潜伏期传染病病人和细菌、病毒携带者是危险的传染源。护士每天暴露在危险因素中,很容易在医疗活动中感染细菌或病毒,特别是乙型肝炎病  相似文献   

2.
洪水清理工人面临的危害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可能包括下水道的污水、家用化学清洁剂、石油产品、有害的工业化学品、农药、易燃液体等危害,但工人也受到来自然界的危害,诸如由洪水覆盖的障碍物以及移动的爬行动物或其他动物带来的危害。最近,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NIOSH)为洪水清理工人提供了下列指南和预警。从事洪水清理的工人和自愿者应避免皮肤与洪水直接接触,尽可能自始自终穿戴合适的PPE和服装。在大多数情况下,PPE的选择应取决于场所  相似文献   

3.
国家卫健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中提到,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接触传播,指病原体通过媒介物直接或间接传播。也就是说,日常除了戴口罩、洗脸、洗手外,如果忽视了给手机进行消毒,摸过手机的手接触口鼻、眼睛,也有被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医护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危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医护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流行特征、职业危害及其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发生针刺及其他锐器损伤的最主要的职业群体是护理人员,最容易导致医护人员损伤的锐器为注射器针头、玻璃安瓿、缝合针和手术刀片等,导致医护人员锐器伤的最常见的医疗操作是注射、缝合和采血。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后,医护人员可能感染HBV、HCV及HIV等多种血源性病原体。国内既往研究大多关注伤害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未对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后感染HBV、HCV及HIV的风险开展研究,尚需通过建立队列,开展前瞻性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5.
工业毒物接触者的职业危害及个人防护在生产过程中,工业毒物常以蒸气、粉尘、烟、雾等不同形式存在,而且可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进入人体。当被毒物污染的空气进入人体肺部时,由于人的肺好似海棉松软、面积大,肺泡壁薄,毛细血管丰富,气体交换速度快,因而毒物容易...  相似文献   

6.
职业健康与个体防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健康与工作环境的职业危害密切相关,职业健康风险正比于作业时间与暴露程度.个体防护就是为了降低职业健康风险、减少人们职业健康危害程度而采取的技术措施.任何作业环境““安全与健康““的状况都是相对而言的,只要作业人员暴露于作业环境中,就有接触职业健康危害的可能,就必须进行个体防护.通常,人们将““个体防护““视为安全生产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对于职业健康而言,个体防护是常设的防线.  相似文献   

7.
<正>科研或生产环节中使用纳米技术的人员可能会因呼吸、皮肤接触或饮食摄入等方式暴露于纳米材料中。本文主要介绍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对纳米技术潜在风险的认识,以及在工作场所中控制纳米材料暴露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眼晴是直接暴露于身体外面的重要器官,生产环境中许多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性的有害因素,通过直接接触或被机体吸收可造成眼睛及身体其他系统的急性或慢性损害,职业性眼病一般包括化学性眼病.辐射性眼病和外伤性眼病3种。  相似文献   

9.
纳米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促使纳米材料需求量不断增长,纳米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及使用,增加了暴露于超细颗粒物的职业人群数量,且工种复杂多样,尤其在自动化程度低、工人职业卫生防护意识薄弱的作业场所,对接触者有潜在的职业暴露风险.从现场暴露评估策略、检测方法、接触限值以及风险评估手段,综述针对超细颗粒物这一新型职业危害因素的研究进...  相似文献   

10.
借鉴新加坡化学物质职业暴露半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对2家电子企业开展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2家企业检测的岗位相同,主要危害因素一致,用暴露指数计算的暴露等级结果为可忽略风险、低风险,但其暴露浓度均符合接触限值。  相似文献   

11.
提到艾滋病,你会作何反映?谈之色变?避而远之?还是事不关己?这种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还有些遥远的危险,却是他们日常都要面对的。除开对疾病的更专业的了解和隔离措施,和我们一样的血肉之躯,怎么来抵挡因为职业为他们带来的可能被感染的危害?在北京市地坛医院,记者听到了两位与艾滋病病毒有过“亲密接触”的医护人员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正>本文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化学品暴露评估技术及其应用方法;台湾化学品暴露评估制度及面临的挑战。20世纪80年代美国环境保护署通过一系列环境污染与健康危害评估的研究,才开始建构系统化的暴露评估方法。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将暴露评估定义为"用以描述人或其他生物,与特定危害源(包括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危害)接触的强度与频率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科学"。暴露评估结  相似文献   

13.
最近 ,曾某收到某铸造厂的录用通知书后笑得不扰嘴。虽说当铸造工既辛苦 ,而且又脏又累 ,但收入颇丰。曾某按照通知要求到医院进行体检后 ,笑容立即从脸上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来曾某患了肺核病 ,医生说 :“患了这种职业禁忌症 ,是不能从事铸造工作的。职业禁忌症是指由于生产性有害因素能加重病情或易于诱发某种疾病 ,因而不宜参加该项工作的疾病。患有职业禁忌症的人 ,一般对生产性粉尘、毒物的抵抗能力降低 ,倘若在劳动中接触粉尘或毒物 ,就会比健康人容易受到职业危害。比如患活动性肺结核者一旦经常接触工业粉尘 ,便可导致肺结核病变恶化…  相似文献   

14.
<正>炭疽病是什么?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更不会知道它也属于我国的法定职业病。炭疽病的传播炭疽病是一种发病率非常高的急性传染病,多爆发于皮毛加工比较集中的城镇地带。人们感染该病的罪魁祸首是一种叫做炭疽杆菌的病毒。当然,这种病毒可不会自己长脚没事儿就往人身上跑,人们感染炭疽杆菌的主要原因是皮肤直接接触到了感染病毒的牛、马、羊、骆驼及其皮毛、粪便,或者被带有炭疽杆菌的昆虫叮咬。因此,炭疽病的发病群体主要集中在由于职  相似文献   

15.
在医院的调查及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等很多职业因素可影响医务工作者的健康。现就皮肤病科医务工作者与职业卫生有关的问题浅述如下。一、 化学性危害皮肤病科经常使用的三戊二醛对细菌、病毒和分支杆菌冷处理效果较好,但可引起医务工作者鼻炎、哮喘和接  相似文献   

16.
汽油的中毒途径比较广泛,它即可通过直接接触引起中毒,亦可在间接接触过程中出现中毒症状。如直接用汽油洗手、擦试机器,手经常在含铅汽油里浸泡,铅就会慢慢地通过皮肤渗入体内,积累一定量时,就会患上“铅中毒症”。如果穿着沾有汽油的工作服,就可能使皮肤脂溶解,促使皮肤干裂,再加上作业中有灰尘粘附在皮肤上,很易发生毛囊炎、皮炎、疖肿等病症。若直接用嘴吸入汽油,则中毒可能性更大。长期在超过容许浓度(国家规定工作场所汽油的最高容许浓度为300 ml/m3)的汽油蒸气环境中工作,会引起间接慢性中毒。   预防汽油中毒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认清汽油的含铅标记。为了引起职工的注意,特意在含铅汽油中加红色、黄色或蓝色染料,用来区分一般汽油,并警告大家不要用这种汽油洗手或擦洗机器。   (2)要注意工作场所的空气流通。尤其长期在汽油蒸汽环境中工作的职工,应经常打开门窗,检查室内汽油蒸汽的浓度。避免在超浓度环境中工作。   (3)要保持皮肤清洁。尽量不使皮肤直接接触汽油,一旦接触汽油要及时清洗,更不能用嘴吸油。  相似文献   

17.
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病的发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但慢性发病者较多。许多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自己患上了病也不知道,总认为可能是劳累过度或其他原因,等到出现症状,大多年纪已大或已离开原来的单位。  相似文献   

18.
边安 《劳动保护》2009,(1):113-115
1.什么是职业危害与职业危害因素? 职业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性有害因素。  相似文献   

19.
职业卫生定性风险评价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风险评价的原理,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职业卫生定性风险评价方法,为企业进行职业卫生管理提供了充分的依据。此方法利用现场的各种信息对潜在的职业危害风险进行指数分级,在暴露评估过程中包含了危害来源,暴露途径和职业暴露的接受体这三个要素,使企业以此为依据来决定减轻职业危害的控制方法及优先顺序如化学品的替代、工程控制及个体防护用品。  相似文献   

20.
正化工企业因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环境涉及多种化学物品,员工易在生产过程中接触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笔者认为,化工企业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紧紧围绕职业危害因素、作业场所风险、职业安全健康这3个关键要素进行重点监管,以保障员工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