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指明了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工作目标。新农村应该有新环境,为治理日益凸显的农村环境问题.辽宁省率先实施了以建设“清洁水源、清浩家园、清洁田园”为目标的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环境安全保障。[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联合国环境署确定2006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莫使旱地变荒漠”。为呼应这一主题,展示中国政府和人民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决心和行动,同时普及生态安全知识,进行环境警示教育,提高广大公众的生态安全意识和参与维护生态安全的积极性,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2006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标识中,蓝色的地球象征着纯净、美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以绿叶的形态捧起地球寓意人类要对地球环境细致呵护,维护地球的生态安全。标识表达了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滨海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滨海地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典型案例和经验模式进行了凝练总结,主要归纳出“守护碧海蓝湾提升海洋生态资产模式”“顶层设计助推滨海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依托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特色产业模式”“全民参与共治共享海洋生态环境模式”4种典型模式,并以问题为导向,从区域统筹、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制度保障、文化融合等方面,提出了陆海统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丹棱县位于四川省西南,幅员面积449平方公里,辖7乡镇,总人口16.4万,其中农村人口占81.1%,是典型的丘陵农业小县。丹棱县作为全国第一个农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试点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民间唢呐艺术之乡、四川省整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省级生态县,从2012年被国家确定为中央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试点县以来,抢抓机遇,创新模式,大胆实践,强力推进。如今,丹棱县  相似文献   

5.
建德市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是以“2066”工程推进、大力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和农村三大面源污染治理为主要特点,取得了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建设成效。其结合当地实际的农村面源治理模式等主要成功经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生态农村建设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论文从农村的生态环境、基础条件和农民意识等方面,探讨了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加快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等措施。针对我国农村生态建设的现状和特点,探索出一种适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科技应用为支点,以政府干预为手段,以制度创新为导向,以法制完善为保障,以意识提高为导向的生态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7.
9月17日,“第五届环境与发展中国(国际)论坛”在北京开幕,主题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经济发展”。论坛同时设立了四个专题分论坛,就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安全维护、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研讨。会议提出,要不断出台绿色经济新政策,鼓励推行绿色经济发展,并以城市为依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将其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8.
10月28日国际环保奖项“2008年度福特汽车环保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共有21个优秀的环保团体和个人分获“自然环境保护奖”、“生态文明传播奖”、“生态和谐社区奖”等奖项。河北电视台《绿色家园》栏目获得了生态文明传播奖,这是中国新闻媒体首次荣获该奖项。《绿色家园》栏目由河北省环境保护局和河北电视台主办,开播十年来已播出500多期节目,在追击污染事件、宣传环保典型、传播环保观念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农村生态能源沼气工程建设以沼气为纽带、种养业相互利用的农业生态模式,将农民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工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大格局、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提升环境质量、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改善农村环境等六个方面总结了济宁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经验,以期为正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地区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1.
近岸海域使用现状为海域管理和填海造地用海审批的重要依据。文章利用ARCGIS工具从数据挖掘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海域使用现状数据的获取过程。以辽宁省近岸海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较为准确地反映了辽宁省近岸海域使用的基本情况,得出以下结论:(1)辽宁省近岸海域使用潜力较大,仍然存在未确权用海现象;(2)辽宁省近岸海域使用以渔业用海为主,用海方式为开放式养殖;(3)辽宁省深海使用规模较大,且以底播养殖为主;(4)辽宁省近岸海域渔业用海集中分布,用海方式由陆地到海洋呈规律性的带状分布;(5)近5 a来辽宁省未确权用海现象明显减少,深海底播养殖用海规模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2.
宅基地退出是有效缓解城乡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在梳理宅基地有偿退出路径的基础上构建宅基地价值补偿体系,按照政府能承受、农户能接受、工作可持续的原则,基于成本收益理论科学测定在不同模式下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的有效阈值。结果表明:(1)宅基地退出补偿阈值是农户能接受的最小值和政府能承受的最大值所组成的补偿范围。(2)农户退出宅基地损失的机会成本和退出总成本之和小于最小阈值时农户愿意有偿退出,最大阈值低于宅基地、地上附属设施权利价值和退出总成本之和。(3)“异地改造”模式下,政府处于主导地位,资金来源较少,实际补偿金额接近最小阈值。“一户多宅”模式下,政府和农户诉求相当,补偿金额偏向中位数。“整体搬迁”和“社区化”模式下,农户处于主导地位,政府补偿资金来源较多,实际补偿金额趋向最大阈值。  相似文献   

13.
维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是我国的重要政策目标,然而面对日趋严峻的资源、环境制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刻不容缓。相应地,在理论方面,研究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双向作用机制也非常必要。利用VAR模型,研究了辽宁省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EKC理论中所说的倒u型曲线,而是呈现w型、N型等更加复杂的曲线形状。实验结果也表明辽宁省环境与经济存在双向作用机制,其中,废气与废水对辽宁省经济增长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4.
基于耕地生产价值和生态价值理论及其评估方法,构建农地整治背景下耕地生产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分析框架,利用湖北省天门市和潜江市的农户问卷调查数据,采用DID模型和OLS模型,分析不同农地整治模式影响耕地生产价值和生态价值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 (1)农地整治能较大促进耕地生产价值的提高,且新型经营主体主导模式的促进作用要优于政府主导模式;(2)农地整治能显著促进耕地生态价值的提高,但两种模式的促进效应没有明显不同;(3)耕地生产价值的提升有助于耕地生态价值的提高。基于此,今后不仅要继续加大农地综合整治的投资力度,还要在农地综合整治中重视生态整治,更要创新农地整治实施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在概述生态旅游内涵及辽宁省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基础上,分析辽宁省旅游资源的现状,提出了未来辽宁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业清洁生产作为21世纪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已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并在中国各地得到了广泛推广.辽宁省是中国农业大省,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亟待向生态农业、现代农业转变.文章试从农业清洁生产的内涵入手,阐述了农业清洁生产在辽宁省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并围绕着辽宁省在农业领域推行清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政策制度不够健全、农民清洁生产意识淡薄、缺少相关的人才和技术等,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乡村旅游发展区域差异是乡村旅游投资空间不均衡的外在表现。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投资不断增长,正加速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空间格局与区域差异。在对比认识浙晋乡村旅游发展差异基础上,深入剖析了乡村旅游投资系统作用区域乡村旅游发展差异的深层机理。结果发现:(1)以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为表征的浙晋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和市场成熟度差异显著。(2)在乡村旅游投资“自然—产业—社会”环境中,产业基础环境对区域乡村旅游发展差异贡献最突出,是区域差异形成的核心要素,自然生态环境是基础,社会文化环境则发挥积极促进作用。(3)乡村旅游发展区域差异是不同乡村旅游投资环境引起区域乡村旅游投资收益预期和回报水平与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差异的结果。基于此,提出新时代乡村旅游投资IE-maps模式,以期促进区域乡村旅游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辽宁省的社会经济一环境系统现状。通过指标体系的构建、指标权重的确定及评价模型的论证,对辽宁省市域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整体处于中等协调发展类经济滞后型,市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呈7种表现类型。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湿地生态环境监测指标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辽宁省湿地生态环境特点 ,研究讨论了建立湿地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并提出了优先监测项目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态足迹时间序列的四川省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定量评价四川省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计算了1990-2002年四川省生态足迹时间序列,着重分析了该省生态足迹、生态盈亏和生态效益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显示:四川省十二年间人均生态足迹由1990年的1.1421hm2/人增大到2002年的1.2795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由0.5639hm2/人减小到0.3327hm2/人,生态赤字逐年增大;人均生态效益逐年增加.结果表明:目前四川省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自然资源利用效益不断提高,环境污染有所缓减.最后,根据生态盈亏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降低和消除生态赤字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