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5 毫秒
1.
基于区域化过程的边缘地区发展模式——以南阳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缘地区的发展问题一直是区域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研究其发展轨迹、机理对于促进经济相对滞后的边缘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豫鄂两省交界地区的南阳地区为例,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对其处于“核心→边缘”中的区域化过程进行阐述,采用区位商和“三轴图”产业重心方〖JP2〗法对其边缘化过程进行分析,针对南阳地区实际发展状况,提出未来解决边缘化的主要发展模式:(1)“CI”区域形象设计,推行区域形象发展模式;(2)“特色农产品+农户+中介+(市场)明星企业”的农业产业化模式、“特色资源+生态工业园”的工业发展模式;(3)以旅游和物流为主的交通驱动型第三产业发展模式,通过特色模式带动地区经济快速高效发展,以期为南阳地区及同类区域发展提供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北京市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循环经济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引入进一步提升了北京经济增长的质量.促进北京经济向着“低投入、高产出、可循环”的方向发展。在压缩的工业化和工业制造业耗能过大的双重压力下,北京应积极探索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立足予北京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现实,提出企业清洁生产模式、生态工业固模式和工业废弃物可持续利用模式.通过对北京市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能源消费与水资源消费的数据进行标准差和平均值的比较计算。认为北京应积极压缩耗能商、污染大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实现产业的循环转型;高新技术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是北京市循环工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最后通过对重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产业集群分析,提出今后北京重点发展的生态工业园。  相似文献   

3.
在环境承载力接近极限,传统要素投入边际效益骤降的情况下,中国工业依靠技术创新实现绿色转型与发展,已成为我国工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各类工业行业的特征与异质性,使得不同方式的技术创新表现出不同的效果,如何根据工业行业的特征选择有效的技术创新方式是进一步研究技术创新驱动工业绿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本文采用SBM-DDF方法测算了我国32个工业行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基于行业异质性实证分析了自主创新、技术引进、政府支持三种创新方式在工业行业绿色转型中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在考虑了能源投入与污染物排放非期望产出后,行业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了明显的绿色差异性。传统高投入、高污染、高耗能型的工业行业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明显低于绿色特征明显的工业行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文教、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等绿色"无烟"产业,以及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排名靠前。2009年是我国工业绿色转型的重要跳跃期。在技术创新方式选择上,自主创新与政府支持是资源密集型工业行业实现绿色转型的关键方式;对于劳动密集型工业行业,技术引进则是实现绿色转型的最优路径;对于技术密集型工业行业,自主创新仍是推动该行业实现绿色发展的首要驱动力。此外,我国当前的环境规制已在资源密集型工业行业中率先发挥创新补偿效应;提高工业行业的总体规模与产业集中度也有利于工业行业的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4.
社会实践的需要是推动法律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状况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大决策。由于西部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及其在全国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 ,使得“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西部唯一的发展模式选择 ,突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必须制定一套适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法律体系 ,并最终实现“立法的生态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部绿色发展概念框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合绿色发展的国际经验,以自然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四大资本为核心,提出了中国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概念框架.中国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概念框架是以“发展中促转变,转变中谋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原则为指导原则,分析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两个方面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关系,并根据西部地区当前经济资本、环境资本、社会资本以及人力资本数量,通过政府适当干预,如区域规划、区内调整,最终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相协调的绿色发展.该框架综合考虑了中国西部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特有挑战与机遇,阐明了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明确了中国西部地区“生态友好、社会包容和内生增长”的绿色发展目标.最后,本文针对该绿色发展框架提出了中国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提出“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战略”是当前西部地区绿色发展进程中最为迫切的需求,中央政府应当尽快制定和实施“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战略”,同时西部地区政府在省级和地方层面将保护中国西部生态环境与区域扶贫开发相结合,加大对以提升西部地区人力资本为目的的各类工程的投入,强化区域绿色基础建设和生态服务供给,缓解西部地区贫困,提升区域绿色发展进程的速度和质量;开展财政体制机制改革,以提高各级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结合各省发展需求与条件实施以生态城市为发展目标的可持续城镇化发展模式,制定差异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在西部地区重点和限制开发区尤其是贫困集中和区域发展潜力较大地区,鼓励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绿色产业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制度创新以引导长期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需要提高制造业碳排放效率,促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采用2006~2019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制造业以及高碳制造行业相关数据,通过超效率SBM模型计算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碳排放效率,分析其时间、空间变化特征,并通过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2006~2019年制造业碳排放效率不断提高;碳排放效率呈“下中上游”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差异整体呈缩小趋势。(2)高碳制造行业碳排放效率差异显著,不同高碳制造行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布差异大。(3)行业成长能力、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行业规模、人均GDP水平、城镇化率对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碳排放效率产生正向影响,行业FDI、工业化水平对其产生负向影响;因素对上中下游地区的影响效果具有差异性。因此,需促进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绿色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提升和完善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效率与结构,加快对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引导制造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推动制造业高质量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7.
环境规制对中国工业绿色增长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衡量工业增长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本文构建了"工业绿色增长指数",并运用基于松弛测度的方向距离函数(SBMDDF)对2007-2011年中国30省(区、市)进行测算,根据得分将其分成高绿化度地区、中绿化度地区和低绿化度地区;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测算了行政型、市场型和公众参与型这三种类型的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增长指数的影响,同时考察技术创新、工业结构对工业绿色增长的作用程度。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的工业绿色增长指数高于中西部地区;行政型和市场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增长的作用显著,市场型环境规制在高、中绿化度地区起主要作用,而低绿化度地区以行政型环境规制为主;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增长的作用有限;技术创新和工业结构也是影响工业绿色增长的重要因素。为促进工业绿色发展,中西部地区要树立绿色、低碳的理念对东部地区所转移的产业进行选择;高绿化度地区需在提高排污费标准的同时,逐步采用排污权交易等方式加大对环境污染总量的控制力度;低绿化度地区可在实行低标准排污费政策的同时,逐步实现从行政型向市场型环境规制的转变;逐步发挥并扩大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的作用;注重与节能减排相关的技术吸收和应用推广,降低高载能行业的比重。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西部大开发中制造业发展的约束条件 ,在这些约束条件下 ,西部大开发中制造业选择绿色制造模式是其必然要求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西部大开发中制造业实施绿色制造模式存在的障碍、提出了促进在西部制造业中实施绿色制造模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介绍国外绿色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及非政府组织的行为.结合苏格兰酿酒工业旅游与北京蟹岛生态农业旅游中发展绿色旅游的经验总结.分别提炼出绿色工业旅游的运作模式和绿色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要通过构建由观念、牡会经济体制与科学技术三个层次形成的保障体系.来保证绿色旅游经济的正常运转。最后.从绿色旅游产业地域与行业选择、绿色保障制度体系建立、赢利机制构造和绿色旅游消费者培育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我国绿色旅游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10.
电子工业承担着大量电子产品的制造,在创造高附加值、给人类生活带来越来越多便利与美好体验的同时,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健康等问题。今天,人们对电子工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提出一些思考或建议,认为要优化产业布局,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全球挑战,实施有针对性的污染物排放管理,控制污染;环境信息公开,依法问责,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提倡生态设计和制造,构建绿色化发展模式,促进电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跨世纪江苏沿江地区产业结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江苏沿江地区包括南京、无锡、苏州、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八市,社会经济发达,人口和城镇密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地区之一。通过对该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区位优势条件物社会经济基础的分析,拽出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开放格局下本地区产业结构重组与升级所面临的机遇,及地区矿产资源缺乏、自然条件相似、产业结构趋同等不足。提出该地区跨世纪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战略是在维持第一产业  相似文献   

12.
工业化快速进程中.工业污染作为工业生产在所难免的附属产物.占全国总污染负荷的70%.对资源环境构成巨大压力。经济发达地区工业产值占据了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使得工业结构与布局成为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驱动因子。本文首先以江苏省为例.分析重污染行业结构与工业布局变动对环境效应的实际效果.得出重要结论:自1990年以来工业结构与布局调整不利于环境污染控制。从生产效应和社会效应两个方面.分析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效应影响机理.通过对江苏省的实证分析.结果证实工业结构与布局是现阶段景影响环境污染的重要变量。重污染行业结构是环境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着力于从工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布局变动趋势中获得改善环境质量的机遇和动力是摆脱环境与发展困境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3.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市为中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和天门等周边8市共同组成的城市密集区。该区域具有悠久的产业发展传统,其历史轨迹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840~1949)为产业发展起步时期,第二阶段(1949~1994)为产业结构强化时期,第三阶段(1994~)为产业体系调整时期;与此相适应,区域产业的部门结构和空间结构均呈现典型的集中特征,以2003年区域制造业的增加值为指标,武汉市的空间集中度为50.5%,前10类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为60.6%。据此,目前的武汉城市圈是一个松散的“经济联邦”,但存在区域整合的产业、空间和创新基础。以2001~2004年武汉城市圈9城市的统计资料为基础,以制造业分行业的年均增加值和增长率为指标,计算和分析其区域产业发展潜力,结果表明:以钢铁、汽车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为依托,构建区域集群网络,能够充分发挥武汉市的产业组织和创新扩散功能。武汉城市圈应进一步调整产业发展思路,坚持创新驱动路径,通过完善集群网络规划、强化区域空间关联和引导产业集聚发展等政策措施,有效推动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长株潭地区经济增长与工业污染变迁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长株潭地区1990~2006年经济与工业污染数据,分析了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相互关系,建立了二者之间的计量模型。研究表明:作为一个重化工业城市群,长株潭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其环境恶化程度逐步得到局部控制。其中,长沙市部分环境指标与人均GDP演替轨迹呈现显著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而株洲市和湘潭市工业污染排放量与人均GDP呈“U”形特征,即随着经济的增长,环境污染先是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但随即有较大幅度的反弹。为了进一步促进长株潭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三地政府一方面应采取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工业布局,另一方面,还应尝试实施"排污权交易"和"受益者支付"原则等积极的环保管理手段和政策。  相似文献   

15.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关键: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互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首先分析了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 ——欧盟产生的原因、发展历程、达到的目的,提出经济一体化的关键和实质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互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两省一市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即该地区已进入由重化工业和高加工度化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但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产业结构呈阶梯状特征,制造业结构有明显的地域分工,部分产业集聚度低,产业的地区间转移受阻。最后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互动提出了对策和建议:要充分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以世博会为契机,推进长江三角洲第三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加快跨地区大型企业集团的建立等。  相似文献   

16.
武汉市实施清洁生产的方案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武汉市工业特点。认为武汉市仍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偏重型的工业结构和落后的总体技术水平造成武汉市工业污染严重,布局不合理则加剧了这一状况。为此,结合矿产资源缺管而水资源丰富的资源特点,提出了武汉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推行清洁生产的初步方案。(1)调整工业结构的大力发展轻工业,由偏重型结构向轻重工业协调发展转变;(2)对现有产品生产进行深加工,提高含量及其附加值;(3)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以此作为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我国中部6省近15a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成效,探索提高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水平路径,从投入产出角度构建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效率测度指标体系,采用EMS3.1软件测度了我国中部6省80个地级单元2000~2014年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结合GeoDa095i软件分析了中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效率的时空分异格局及空间关联性;在分析影响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效率机制的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中部6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4年间处于DEA有效的地市数量逐渐增加,处于波动上升的地市有52个,呈现下降趋势的有28个,省会城市及其周边地区DEA效率值相对高于其他地区;(2)中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效率空间分异显著,具有明显的空间群聚效应;(3)产业支撑因子、产业吸引因子、产业发展因子对中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效率影响较为显著,而产业鉴别因子影响相对较弱。影响因素回归系数由大到小分别为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客运总量、职工平均工资、人均GDP、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基于研究结果对中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环保产业发展与产业组织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分析了环保产业的特殊性,探讨了环保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基本范畴,针对我国产业市场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的环保产业组织政策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沿海区域发展相继成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海洋经济也成为了学术研究的热点。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理论,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从产业关联的角度,对江苏沿海产业发展进行研究,发现江苏沿海地区与经济总量关联密切的滨海旅游、海洋运输等海洋第三产业发展滞后〖JP2〗,关联相对较弱的海洋化工等海洋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反而较大;为实现江苏沿海地区由经济发展洼地向高地的转变,提出了江苏沿海地区通过大力发展以海洋交通运输业为主的海洋第三产业,培育临港产业群,积极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带动产业升级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唐山市协调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创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山市作为一个传统的重工业城市 ,多年来一直以资源型工业为主体 ,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本文以此为例 ,探讨了依赖于资源优势的工业发展过程应如何协调其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认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 ,应作为一个持久努力的目标。目前应尽快通过技术转型和制度转型减少目前工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促使工业发展向生态工业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