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州市这个十雨九酸的工业城市在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完美实现了向生态宜居城市的战略转变。1994年国家有关部门把柳州市酸雨治理列为第四批日本海外经济协力基金贷款项目。这一项目开启城市环境治理新纪元,带动柳州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柳州从污染城市到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的跨越,贷动了柳州是从政府部门环保对策、城市环保质量到公众环保意识的全面提升,助力酸雨柳州的生态转变,在西部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和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城市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
柳州市这个“十雨九酸”的工业城市在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完美实现了向“生态宜居”城市的战略转变。1994年国家有关部门把柳州市酸雨治理列为第四批日本海外经济协力基金贷款项目。这一项目开启城市环境治理新纪元,带动柳州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柳州从“污染城市”到“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的跨越,“贷”动了柳州是从政府部门环保对策、城市环保质量到公众环保意识的全面提升,助力酸雨柳州的生态转变,在西部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和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城市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酸雨污染与控制研究综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收集分析了广东省十余年的各方面环境资料,得到:1991-1997年全省降水pH值的范围是4.61-4.96,酸雨频率的范围是43.4%-53.1%,呈不明确的下降趋势,广州,韶关是酸雨的中心,广东省SO2排放的高值区与酸雨的中心是一致的。研究认为,广东省酸雨主要是由自身的污染排放造成的,首先应重点抓好珠江三角洲的电厂的SO2排放的削减,研究提出了火电厂优先治理的名单及推茬治理方案,提出了SO2和酸雨防治工程计划。  相似文献   

4.
牛星梅  陆骏 《环境科技》2007,20(Z2):134-135
分析了近几年南京市SO2排放总量与大气环境质量变化情况,针对工业固定源排放和机动车流动源排放两大酸雨形成因素,提出了一系列防治酸雨污染的对策与措施,为政府宏观管理、总量控制和污染治理提供了可具体操作的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佛山市区酸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致酸源、地理环境、工业状况、气候条件等因素分析了佛山市酸雨的成因,提出一些控制酸雨污染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刘翀 《内蒙古环境科学》2013,(12):135-138,134
利用2008年至2012年蚌埠市区降水监测数据,综合分析蚌埠市区酸雨污染时空、季节、化学组分的变化特征、变化趋势及其成因,致酸前体物、气象因素等与酸雨污染的关系,同时针对蚌埠市区酸雨污染提出几点治理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酸雨状况和对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我国酸雨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是世界第3大酸雨区,为控制酸雨发展,应将其防治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调整能源结构,治理工业排放,研发治理技术和设备,加强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宁波市酸性降水资料的分析,明确了酸雨的主要成份和特征、摸清了当地酸雨的主要成因,提出在控制SO2的同时,对NO3在酸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能低估的见解,建议把治理机动车尾气排放的问题应提上环境管理部门的工作日程。  相似文献   

9.
工业废气对于大气的污染是大家都熟知的,当前我们的温室效应、雾霾天气、酸雨等都是大气污染导致的,尤其是雾霾天气,在我国大中型城市非常普遍,严重危害了人们身体健康。因此在实施环境保护过程中,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做好工业废气治理,再造美好蓝天。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酸雨状况有发展严重的趋势,酸雨的面积有增加的倾向.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当前中国酸雨的基本情况,解释了酸雨的危害情况,对酸雨的防治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并结合江苏省的具体情况,着重分析江苏省的酸雨状况,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于涛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6):58-59,69
通过对广州白云山1994年到2004年降水监测结果的分析,论述了白云山酸雨现状、酸雨成因分析、及酸雨发展趋势.根据白云山历年降水监测结果所得到的结论,推理出白云山酸雨发展的趋势将会由原来主要的硫酸型向次要的硝酸型转化的趋势以及白云山的降水酸雨频率将会增加.因此,对控制和降低酸雨污染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酸雨对广西典型碳酸盐岩地区碳源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取广西两个典型碳酸盐岩地区桂林(代表灰岩地区)与柳州(代表白云岩地区)作为研究区域,研究酸雨与岩石表面反应,并计算出由酸雨对碳酸盐岩的化学风化过程中形成CO2成为碳源的量。利用溶蚀试片溶蚀速率以及GIS技术得到研究区由酸雨产生的CO2源为41.066×108 g/a,其中桂林市区速率为33.349×108 g/a,柳州市区速率为7.717×108 g/a。单位面积源桂林与柳州分别为66.967×105 g/a.km2和42.777×105 g/a.km2,虽然低于两地的单位面积汇分别为273.891×105 g/a.km2与43.660×105 g/a.km2,但已不容忽略。柳州市区CO2源的释放速率比桂林市区慢的原因主要有二:桂林市区碳酸盐岩的代表面积为柳州市区2.77倍;由于柳州酸雨总体强度比桂林低,导致碳酸盐岩的溶蚀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3.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国酸雨正呈蔓延之势 ,酸雨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 30 % ,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酸雨的防治 ,一靠完善的环境法规和执法力度 ;二靠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本文介绍了酸雨的成因、危害及酸雨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历程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的演变而不断深化。几十年来,我国在大气污染控制和空气质量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在系统回顾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历程基础上,展望提出新时期推进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创新思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主要经历了消烟除尘构建大气环境容量理论(1972—1990年)、分区管控防治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1991—2000年)、总量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见顶下降(2001—2010年)、攻坚克难打赢蓝天保卫战(2011—2020年)四个阶段。当前,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高质量发展推动下,在新旧动能转换带来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的情况下,更先进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为大气污染减排提供了更强大的动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提供了坚实保障。本文提出未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创新思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清洁高效,低碳少污,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提升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给能力;问题导向、目标引领,弄清大气污染来源成因,为科学治污提供坚实基础;清洁生产,全程控制,显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属地责任,联防联控,改善局地质量,降低区域间相互影响;智慧监控,数据归真,强化污染源监管。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酸雨成因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重庆是我国酸雨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本文分析了重庆市酸雨现状及污染特征 ,指出重庆特殊的气象条件和能源结构是酸雨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比照国家对酸控区的紧迫要求 ,重庆市在酸雨控制上差距甚大。基于此 ,本文提出了重庆酸雨控制“高低结合、总量控制”的战略 ,和以优化产业结构为前导、以调整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为核心 ,以控制低空面源与高架点源为重点的酸雨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16.
在考察分析北京市“白色污染”现状的基础上,归纳出目前治理“白色污染”过程存在的6个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梳理国内外治理“白色污染”经验,同时提出了“源头控制、逐步替代,宣传教育、减量使用,鼓励回收、健全网络,重修法规、强化监管,奥运期间、齐抓共管”的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酸雨研究现状   总被引:67,自引:7,他引:60  
中国酸雨区是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迫切需要科学有效的酸雨污染控制对策和措施,而及时总结酸雨研究现状是科学控制酸雨的重要基础. 综述了近年来中国酸雨的研究发展历程、空间分布特征、成因和控制对策的研究结果. 结果表明:中国降水化学组成仍属硫酸型,但正在向硫酸-硝酸混合型转变;南方酸雨区范围无明显变化,北方酸雨区继续扩展;强酸雨区范围为1994年以来最大,但酸度有所减弱;总体来看,与过去几年相比,2008年全国酸雨形势有所恶化. 最后对酸雨成因和控制对策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8.
酸雨的硫源及其硫同位素示踪综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酸雨是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世界大部分地区为硫酸型酸雨,硫同位素的示踪研究对于探讨酸雨的来源与酸雨的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论述了酸雨的不同硫源(人工成因硫、生物成因硫、远距离硫)的硫同位素组成特征;从煤的硫同位素组成、大气降水的硫同位素组成和小麦等植物的硫同位素组成等三方面来论述了酸雨来源的硫同位素示踪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酸沉降:来源、影响与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我国酸沉降观测与模拟、来源与影响以及控制与成效,不仅能为未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也能为国际酸沉降控制提供参考.本文回顾了40年来我国酸沉降研究的发展历程,对有关酸雨时空分布特征、致酸气体排放、土壤和地表水酸化、酸化缓冲机制、临界负荷区划以及酸雨控制对策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我国酸雨污染经历了快速发展、污染缓和、再次恶化和持续改善4个阶段,与酸性气体——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趋势相一致.我国酸雨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及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以及四川盆地,而不是排放最为集中的华北地区,反映出氨气和盐基阳离子排放的较强中和作用.作为酸沉降的主要危害,我国土壤酸化严重,而地表水酸化与欧美相比并不突出,原因是盐基阳离子沉降和硫氮转化(如硫酸根吸附和反硝化等过程)提供了特别的缓冲作用.随着二氧化硫排放优先于氮氧化物得到初步控制,我国降水化学组成由硫酸型转变成硫酸-硝酸-铵混合型,从而氮沉降,特别是铵沉降对我国土壤酸化的贡献越发显现.国家“两控区”划分、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政策的实施,有效控制了我国酸沉降的发展,酸化的土壤和地表水开始出现恢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利用柳州市环境保护监测站2013—2017年大气降水监测数据,分析近年来柳州岩溶区工业城市降水酸化缓解原因,并对离子来源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①统计柳州近5年的降水pH值发现研究区降水酸化问题有了明显的改善,同时具有季节性差异,春冬季降水酸化相对夏秋季较重.②通过分析降水中主要离子组成及变化特征、计算中和因子(NF)和相对酸度(FA)发现,降水中主要离子浓度出现减少趋势,酸化类型逐渐向硫-硝酸混合型过渡,且99.97%的酸性离子被NH~+_4、Ca~(2+)等离子所中和,所以得出酸性物质的减少和碱性离子的中和作用可能是降水酸化改善的重要因素.③采用Hysplit模型对研究区降水酸化较严重的2016年(共60场)的降水水汽来源进行后向轨迹追踪及聚类分析,显示降水离子组成与浓度不仅与当地污染源有关,还与来自大陆内部西北和西南远距离物质输送有关.上述结果指示由于喀斯特化学风化作用、柳州市严格执行环保规定、大环境改善导致远程传输污染减弱等原因使得柳州市降水酸化情况得到极大改善.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柳州市酸雨类型逐渐向硫-硝酸混合型过渡,指示随着工业污染的控制得到减弱,日益增长的机动车尾气排放或许成为研究区下一步治理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