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2 毫秒
1.
新冠病毒突如其来,让口罩市场紧俏。不过,你知道口罩如何诞生,又如何一路走到今天吗?古时候,人们为了防止粉尘和口气污染,用丝巾遮盖口鼻。《礼疏》记载:“掩口,恐气触人。”《孟子·离娄》亦有类似记载:“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有人觉得用手或袖捂住口鼻不卫生,也不方便,便用一块绢布遮蒙口鼻,这就是口罩的雏形。  相似文献   

2.
读者评刊     
“独我”特色显忠诚《论语·子路》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有品位的人既要善于和别人和谐相处,又要有不同于人的独立见解,不随风倒、随大流。人是这样,一本杂志也应该是这样。《现代职业安全》就是这样一本“和而不同”的高品位专业杂志。思想上的“和”,体现在紧扣以人为  相似文献   

3.
唐代诗人杜荀鹤在《泾溪》中写到:泾溪石险人兢慎,终身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其意是说,面对湍急险恶,乱石林立的河流,过河的人都能小心谨慎,倍加提防,终年没听说有人落水或淹死,而在平流无险的平静水面上,却经常传来有人遇险的消息。为什么泾溪石险无事故,平流无石却有沉沦?这是因为当人们身历险境时,能够自觉提高警惕性,做事小心谨慎,便达到“无事故”的效果,而在人们自以为安全的地方,放松了警惕,  相似文献   

4.
从宋代的“睡仙”谈起睡觉能成“仙”吗?据古籍记载,陈抟就是一位“睡仙”。当然,所谓“仙”,是指养生有道之人。陈抟年轻时苦读经书,也曾想跻身仕途,但当时后唐王朝四面楚歌,他夺取功名的希望屡次破灭,于是,他便开始“访道求仙”。他隐居于武当山和华山,专政内丹养生法。偶然的一个机会,他发现睡觉也能养生治病,于是就专门研究起睡功来了。后来,他又跟随四川邛州天师观高道何昌一学“锁鼻息飞精之术”,终于练成了睡功,其“所修益高,蜕老而婴,动如神人”。据《宋史·陈抟传》记载:“陈抟  相似文献   

5.
一、“风”的意义《说文解字》:“风,方戎切。八风也。”“风”的本义为“空气流动而形成的自然现象”。随着词义的引申,“风”逐渐有了教化、风气、作风等意义。如《书·说命下》中“王曰‘呜呼!说,四海之内,咸仰朕德,时乃风’”中的“风”是“教化”义;《荀子·乐论》中“移风易俗,天下皆宁”中的“风”是“风俗、风气”义;《世说新语·雅量》中“庾太尉风仪伟长,不轻举止”是“作风、风度”的意思。“风”常伴我们身边,伴随着我们的生活,而工作中,我们亦离不开“风”,与我们工作关系最密切的当属“作风”“风气”。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工作更离不开“风”的相随。  相似文献   

6.
按“需要层次论”的本意来弄清“安全需要”的内涵,与刘潜同志商讨,无疑将有利于意见的统一。 笔者从读书中作了这样的记载: 《行为管理学》对“安全需要”的解释为:“免于灾难的需要(意外事件、战争、疾病、经济的不稳定)。”该书说:“人们及组织对于避免这些灾变的保证都很有兴趣,……许多组织似乎过分强调安全动机,而提供了许多精心设计的福利措施,例如健康、意外及生命保险,以及退休计划。强调安全可能使人较温顺可测,但不是说他们会更具生产力。”“过分强调安全反而会妨碍工作的表现。” 《揭开行为的奥秘-行为科学概论》(1987年中国…  相似文献   

7.
《战国策·上策》记载:卫国有户人家迎接新妇,新妇坐上马车就问:“这驾马车是谁的?”赶车人说是借的。新妇当即直言:“驾车时要当心,不要打马。”新妇刚到婆家,见到灶火就叮嘱:“灭掉灶火,不然会引起火灾。”进入屋内见到春臼当道,便开口说道:“把臼移到窗下,别影响走路。”这便是有名的“卫新妇三言”。  相似文献   

8.
孔子说“君子不器。”意思是说:有学问、有修为的人应该是心怀天下,允文允武,无所不能,而不能像一个器具那样定型,仅仅当作为一种功用。由此可见,“君子”之称,不仅仅是对某个人品格的评价,更是对其思想的鉴赏。在先贤典籍中对君子的思想性要求是极高的,有“君子九思”之说。孔子十分推崇见义勇为的行为,体现出勇于作为,敢于担当的精神。“君子之争”是孔子对人们处世为人的要求和赞誉,讲求的是一种谦和与公平的态度。信守天道,不媚权贵,也是孔子倡导的处世哲学。这些思想,对我们做好应急管理工作,都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火救火     
张平 《安防科技》2013,(6):45-46
拼音:yi huo jiu huo释义:用火来救火灾。比喻危险或恶行不仅不能够制止,反而助长其势。出处:《庄子·人间世》:"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人如果不幸中毒,要想办法去毒才能获救。有一种观点,不是去旧毒,而是用新毒化解旧毒,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以毒攻毒。以毒攻毒是可以期待一个好结果的。但是,如果哪里失火,却不能试着以火救火,以火救火绝对没有好结果。以火救火这则成语源于庄子的《庄子·人间世》。《人间世》以义名篇,所谓"人间世"即指人间的社会,主要是庄子关于人与人的关系的处世哲学。孔子字仲尼,颜回是孔子的学生。文章用孔子与颜回的对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50年代,有一篇短篇小说,题目是《路考》,说的是一位叫万一的司机师傅,要求他的徒弟开车要谨慎,处处防万一。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它告诫人们这是前人用血泪总结出来的经验,不可等闲视之。 弹指间过去了近半个世纪,老司机万一师傅的精神仍然有现实的意义。而且,今天的“路考”要比过去更加严格,形势也更加严峻。那个时候我国人口没有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 有些通风除尘书刊中,谈及流体流经管道、设备的能量损失时,使用了“阻力损失’这个词。例如:《采暖通风设计手册》第十四章“通风管道设计”中有“风管中阻力损失”的提法;《五小工业通风防护基本知识问答》一书中,论述除尘器性能时,也用了“除尘器阻力损失”的提法。 在流体力学中,流体流经管道、设备时的能量损失分为两种:沿程阻力(沿程损失)和局部阻力(局部损失)。沿程阻力是流体与管道、设备内壁相摩擦而产生的能量损失,例如通风除尘管道中的摩擦阻力。局部阻力是由于流体的方向或管道断面发生变化而引起的能量损失,如通风除…  相似文献   

12.
汉·桓潭《新说·上见证》记载了一则“曲突徙薪”的小故事:一天,淳于髡来到邻居家,见其厨房灶口突出,柴禾紧贴灶口堆放,便警告说这将引起火灾,并就如何改灶,如何堆放柴禾提出建议。但这位邻居却将此忠言当做了耳旁风。不久,果然导致了一场大火,多亏众邻里相助才将大火扑灭。然而,在感谢众救火者的宴席上,唯独没有请淳于髡。这位邻居的逻辑似乎是,事发后帮忙的人才是恩人,而事前发出警告的人算不上恩人。  相似文献   

13.
《汉书·霍光传》记载: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弗牛酒,弱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意思是说有一人外出做客,见主人家炉灶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有柴禾,便劝主人将烟囱改造成弯曲的,搬走灶边的柴堆,以防火患。主人并没有接纳意见,结果不久,主人家果真失火了,邻  相似文献   

14.
美中不足     
《论语·子路》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有品位的人既要善于和别人和谐相处,又要有不同于人的独立见解,不随风倒、随大流。人是这样,一本杂志也应该是这样。《现代职业安全》就是这样一本“和而不同”的高品位专业杂志。思想上的“和”,体现在紧扣以人为本的职业安全,紧扣和谐社会的构建。语言上的“和”,体现在用大多数人能够看懂、看明白的“群众语言”说话,讲道理。  相似文献   

15.
安全小故事     
《安防科技》2013,(9):28-29
量体裁衣出处:《墨子·鲁问》:"子观越王之志何若?意越王将听吾言,用我道,则翟将往,量腹面食,度身而衣,自比于群臣,奚能以封为哉?"成语故事:南朝齐国官员张融深受齐太祖萧道成的器重和宠爱,说他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一次派人给张融送一件旧衣服,说是自己以前穿的,现叫裁缝根据他的身材改做好了,一定会合身的。张融收到后非常感激齐太祖的知遇之恩。小故事折射出大道理:量体裁衣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安全工作也一样,面对实际的问题就要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千万不能想当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二千多年前说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讲的是在一定条件下,祸可能转化为福,福亦可能转化为祸。毛泽东说:“矛盾着的对立的双方互相斗争的结果,无不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在这里,条件是重要的。没有一定的条件,斗争着的双方都不会转化。”祸福转化也是如此。韩非子在《解老》篇里说:“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贵之谓福。而福本于祸。故曰:“祸兮福所倚’。”又说:“人有福则富贵至,富…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一文中的蒋氏,其祖父死于捕蛇,其父亲死于捕蛇,而他本人也几次由于被蛇咬差点死去。那么,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他们没有安全意识,不知道这种毒蛇“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因而捕这种蛇是十分危险的吗?当然不是。如果说其祖父缺少这个意识,那还勉强可以说得通,他毕竟是蒋氏中第一代的捕蛇人。  相似文献   

18.
<正>晚唐诗人杜荀鹤在哲理诗《泾溪》中写到:"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行文曲折,析理透彻。短短28个字,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活辩证法。古人的智识告诉我们这样的经验:人在泾溪险石上行走时总是战战兢兢、小心谨慎,所以一年到头没人掉入水中,而恰是在平坦无险之处,却常有落水事件的发生。一千多年后,这种深含哲理的告诫,也当引起我们深思。9月25日凌晨,浙江省玉环市玉城街道一民  相似文献   

19.
论坛     
这些损失该如何计算? 2002年4月《劳动保护》报道:商丘、开封一带共有小加工作坊1,200多家,六七万农民从事毛板条加工,每年致死致伤不少人。劳资双方口头协议:“干活期间出现伤人、死人事件,后果自负。”有一家诊所40来岁的大夫说:“原来村里每天光是断手指就能装满一箩筐。”  相似文献   

20.
一天,某车间发生了一起工伤事故。 新来的安全员问车间主任:“这起事故怎么处理?”主任说:“事故虽然出了,但损失不大,责任者态度还是好的,下次注意点就是了,我看不用上报了。” 安全员这才恍然大悟:难怪我们车间是“月月无事故,年年无事故”哩!原来是“领导有方”“领导有方”@赵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