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4,(3):145-14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急需大量创新创业型人才促进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发展,因此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了高校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目前,各高校正在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吸引大量学生积极参与,但在信息和经济相对落后的边境民族地区办学高校,开展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认知、参与度调研分析,是开展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前提,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有利于促进项目开展的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2.
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时代发展赋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人格特征表现为目标明确、意志坚韧,思维活跃、理念新颖,善于学习、知识丰富,乐于实践、能力突出。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应该加快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努力推动创新创业实践。  相似文献   

3.
创业教育是我国未来促进经济发展,培养新一代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但由于起步较晚,我国高校教育仍处于萌芽阶段,因此借鉴国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成为目前改进创业教育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整理得出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及其特点,从而提出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青岛科技大学坚持在产学研合作中发现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逐步探索出一条"产学研协商定计划、产学研融合强能力、产学研转化育氛围"的三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锡军 《环境工程》2023,(2):298-299
<正>发展绿色经济、推进生态文明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在生态文明理念下,推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生态友好型创业理念的普及,具有多层价值:一是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国家的生态产业储备一批高质量人才;二是有利于借助高校这一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主阵地,推进生态文明理念的实施落地;三是有利于丰富高校课堂的育人资源,为当代高校教育注入新的时代动能。因此,促进大学生生态友好型创业理念的培养以及生态创业实践的落地成型,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采用传统教学体系存在学生生态保护综合能力低,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效果差,学生环保消费观不理想等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对环保意识培养在高校教育教学体系发展中的作用展开分析。采用非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生态保护综合能力;构建生态环保教学体系,丰富教材有关生态环保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环保消费观。将传统教学体系与教学体系进行实验对比,该环保意识培养环境下的高校教育教学体系可有效培养学生生态保护综合能力,并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环保消费观。  相似文献   

7.
我国创业教育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劳动力面临就业巨大压力的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实现个人价值、促进经济发展、推进高职教育改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高职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十分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教育,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却常被忽视或是做得不够,成为学生就业、创业路上的一块短板。学生党员作为学院的佼佼者,一直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对学生党员开展职业精神的培养既能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也是党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能为学院开展职业精神培养提供可参考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已经初露端倪了,进入新世纪后,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很多高校大力开展加强创业教育,积极课堂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本文将具体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进而帮助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10.
目前大学生和民众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状况普遍是不满意的,创业教育存在着各种问题。但目前鲜有文献研究能指出这些现象内在的、本质的原因,没有指明创业教育将来的方向。创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和个体等皆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而高校教师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创业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研究者应站在一线教育工作岗位上的高校教师角度出发进行调查研究,客观了解教师对于大学生创业的认识与态度,真实地反映创业教育的进展情况,对于大学教师正确认识创业提供参考,为高校实施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增长,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与此同时,高校创业教育也因此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并取得较大发展。本文在调研国内高校创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发展历程、现状进行综述,分析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西部农村劳动者较低的素质一直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抓好教育才是西部地区发展的治本之策。务必要重视西部农村教育与地区发展的关系,继续加大教育投入,调整教育结构体系,科学设置课程内容,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建立有效的师资队伍,才能提高西部农村教育质量,促进地区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全国高校视唱练耳实践教学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在偏远地区一些少数民族高校中视唱练耳的教学遇到的困难比较大。如何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双语视唱练耳的教学现状,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全民综合素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创新发展.与此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为从根本上改善和保护环境,对全民环境保护意识进行培养至关重要.首先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历程,说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势在必行的原因,依据其发展准则,制定其创新内容.再对目前全民环保意识现状进行评估,差异性环境教育及较低的国民素质急需对全民环保意识进行培养.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保价值,结合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实现的效果,得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对环境保护意识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心环节。毕业设计是高校重要的实践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途径。本文旨在对毕业设计中学生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形成机制进行研究,探索毕业设计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技术创新对碳减排影响研究有助于把握技术引进、自主创新的方向。该文将技术创新分解为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以及消化吸收能力,利用1996-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因素分解模型,并从全国及区域层面进行回归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能有效促进碳减排,而消化吸收能力抑制了碳减排;技术创新对碳排放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自主研发对东部和西部地区有显著负影响,具有减排效应,而对中部和东北地区影响不显著,技术引进对西部和东北地区有显著负影响,而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影响不显著,同时,各个区域消化吸收减排能力都较弱,其中东部和西部最弱;进一步分析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技术创新作用,发现东部地区技术引进减排作用加强,中西部地区技术创新减排效应进一步凸显,区域间技术扩散进程进一步扩大。国家应加大研发和教育的投入,实施各种政策推动企业低碳技术的创新,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分配技术的引进。  相似文献   

17.
高校是发展党员的重要阵地,高校学生党员的素质关系着党的生机和活力,加强高校新党员的教育和培养是新形势下有效开展高校党建工作的关键。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契合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特点,高校新党员的教育和培养应该认清形势、分析问题、创新培养教育模式,建立起长期有效的新党员教育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8.
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中国区域均衡发展的绩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社会经济产出、社会经济投入、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选取18个相关指标,通过重心法分析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我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的空间差异和时空动态演化过程,借此评价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中央政府财政倾斜和有关优惠政策的驱使下,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格局有所改善, 然而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相比东部地区而言并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拉大。另外,西部地区发展经济特别是工业的同时,并没有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尤其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时候,东部地区将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演化成了污染转移。下一阶段,政府应切实着眼于改善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控制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9.
<正>高校科研工作,是高校教书育人,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方面。高校科研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和国际化能力。提高高校科研水平,加快科技与高等教育的高度融合,已经成为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高校科研项目是高校科研的重要依托,是高校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世界级科研大师、培养支撑我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人才资源的重要平台。高校科研项目实施水平和研究质量,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水平至关重要。如  相似文献   

20.
基于矿产资源价值核算的中国真实国民储蓄及其区域分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真实国民储蓄通过对宏观经济指标的修正,货币化度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富变化,从经济学意义上阐明环境与发展的可持续性。论文利用边际机会成本法,在计算了中国31个省市区16种主要矿产资源价格的基础上,分析各省真实国民储蓄及其空间分异。结果表明:①山西、贵州、青海3省真实国民储蓄为负值,地区经济发展呈现不可持续性;②西部地区的真实国民储蓄小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弱于东部地区,真实国民储蓄存在着东西差距;③矿产资源消耗对净储蓄的贡献度呈从西部向东部沿海递减的梯度推移,矿产资源价值消耗量大的地区净储蓄较小,而资源稀缺的地区净储蓄较高,资源分布与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空间错位;④矿产资源的区际流动导致矿产资源开采在西部地区、附加价值增值在东部地区的局面,削弱了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国家应建立资源补偿机制,向西部地区提供利益补偿,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