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福建省67个县(市、市辖区)为研究对象,运用DEA(BCC)-Tobit测算县域公共产品供给的相对效率,分析供给综合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多数县(市、市辖区)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要素规模不合理是导致供给效率不高的关键原因。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人口密度对县域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具有显著负效应,而城镇化率、财政自主权、三产比重与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具有正相关关系。注重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完善地方财税自主管理体系是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自2009年我国实行森林保险保费补贴以来,森林保险市场发展迅速。但补贴规模的扩大会带来财政负担,保费补贴的效率评价成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前提。基于SE-DEA模型与Malmquist指数,对2013—2016年我国19个省份的森林保险保费补贴效率进行测算。研究发现:森林保险保费补贴总体效率不高,DEA有效的省份约占30%。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年均下降10. 3%,补贴投入资源使用效率的提升主要受限于保费补贴制度的不完善。同时,各地区森林保险保费补贴效率差异显著。因此,我国应进一步优化补贴政策、有效管理和配置财政补贴、创新森林保险产品供给,以推动森林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生态和产业共生理论,应用林业Lotka-Volterra共生模型和算法对我国东北部内蒙古、黑龙江、吉林3个国有林区1993—2014年的林业生态安全动态变化进行测度研究。通过森林生态和林业产业间的共生度指数S(k)的大小、森林生态受力指数SE(k)和林业产业受力指数SI(k)的正负号对内蒙古、黑龙江、吉林3个省区22年来的林业生态安全情况进行动态分析。结果显示:三个省区从2000年天然保护林一期工程实施开始,经过几年的红色或橙色等预警交替出现的状态,到了2008年以后基本上都开始出现健康级绿色安全状态。通过这三个省区的动态变化趋势可见,我国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对国有林区林业生态的恢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森林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事关人类生存发展和文明的延续,同时森林结构是衡量森林生态功能的重要指标。基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福建省634户农户的实地调研,以用材林为例,通过建立Tobit模型研究农户经营行为及其对森林结构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户林业经营行为中的造林行为和抚育行为对森林结构具有显著影响;(2)农户林业经营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各经营行为对森林结构的影响;(3)不同产权类型特征下,农户经营行为对森林结构的影响具有差异性;(4)产权对森林结构无直接影响,但可通过树苗投入和雇工人数对森林结构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青岛市为研究对象,在全要素生产框架下,引入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反映区域的综合污染水平,构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应用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对青岛市2000—2015年生态文明建设效率进行测度。结果表明:近年来青岛市生态文明建设效率良好,成效显著。在SBM模型基础上利用Super-SBM模型对其有效决策单元进行测算。由综合效率的分解可知,青岛市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过程中综合效率无效的原因主要是规模效率低下。在进行投入—产出变量松弛率及规模报酬分析的基础上,得出青岛市产业结构不合理、投入结构不科学是影响青岛市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关键症结。  相似文献   

6.
根据林业调查统计数据和有关文献资料,利用市场价格法、影子价值法、机会成本法和费用支出法等对乐山市森林生态系统2004~2012年的实物产品价值、水源涵养功能价值、土壤保持功能价值、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价值、积累营养物质价值及森林休憩价值进行了分别评估和综合评估。按照各类生态服务功能2004~2012年总价值比例从高到低排序为土壤保持价值(56.6%)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22.05%)水源涵养价值(14.22%)实物产品价值(4.34%)森林游憩价值(2.41%)积累营养物质价值(0.39%);2012年乐山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达163.61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6.21%。  相似文献   

7.
山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同时也是生态脆弱的地区。山区经济发展可为生态建设提供驱动力,同时林业生态建设也能为山区的综合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生态保障。基于湖南省湘西州林业和社会经济的特点,对实现林业生态建设与山区发展相协调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林业经济驱动、生态恢复与保护、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和特色林业产业发展四种模式,为实现湘西自治州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的目标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林地流转具有激活林业市场、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林业经营效率的作用,而产权是该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基于福建省5地市10县域的实地调查获取的668户农户问卷,通过建立DEA-Tobit模型,在不同产权类型视角下研究林地流转对林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并对产权因素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林地流转对农户林业经营效率具有显著影响。林地流转可促进林业经营效率提高,不同流转方向和产权特征下的影响具有差异。(2)农户林业经营效率整体偏低。按照流转和产权特征分类,流转户效率高于未流转户,联合产权特征农户效率高于独立产权。(3)产权异质性对土地流转和林业经营效率产生影响。独立产权对林业经营效率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通过土地流转对产权产生间接影响,联合产权对林业经营效率影响不具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9.
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首要地位 祝列克: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十五"时期我国林业和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呈现双增加,水土流失面积有所减少,水土流失强度也不断减轻,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新中国成立56年来首次出现了历史性转变,浑善达克、科尔沁、毛乌素等沙地植被明显恢复,生态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王恒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2):212-214,219
以大连长山群岛为例,选取基于生态承载力测算的数学模型量化区域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状况,在传统模型基础之上提出改进后的计算模型对区域本底生态足迹(BEF)、旅游生态足迹(TEF)、生态承载力(EC)、保护与开发协调度(C)、旅游容量阈值(T)等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为区域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经测算,C不断趋向于1,区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逐渐接近,应注意控制大连长山群岛开发强度,其中应重点控制区域本底人口与旅游者数量,到2015年应将旅游者人数应控制在263.86万人次以内。  相似文献   

11.
林业文化遗产作为特殊的遗产类型,在生态文明时代展现着突出和普遍的价值,剖析林业文化遗产的内涵及效用,可为林业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以清水江流域为考察中心,对林业文化遗产的类型和形成、价值内涵、保护利用及增值逻辑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1)林业文化遗产可归结为物种类、技术类、景观类、记忆类和工具类五大类,这些遗产以认识和利用森林资源为基础,与自然、生态、环境等紧密关联,是一种特殊的资源;(2)林业文化遗产由不同的要素和系统所构成的特性,决定了林业文化遗产具有产品供给、文化服务、社会网络建设以及生态智慧凝结等多重价值;(3)清水江流域在制度化保护、产业链延伸、旅游业发展以及生态理念传承4个方面将林业文化遗产盘活,使其蕴含的潜在价值转化为实在的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效益;(4)林业文化遗产在以保护为前提的框架下进行发掘和利用,是促进资源转化为资本,进而实现价值增值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12.
运用科学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5.8对1992—2021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CSSCI、CSCD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的279篇森林生态补偿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剖析核心作者与研究机构合作现状、主题演进、历史热点与未来研究方向。研究发现:(1)核心作者与机构对森林生态补偿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但合作强度较低。(2)主题演进中,森林生态补偿研究历经“探索—成长—成熟”发展阶段,生态补偿构成要素内涵、生态补偿必要性与急迫性、生态效益核算、生态补偿制度优化路径及生态补偿与减贫效果等研究主题相继出现,也依次出现森林资源、问题与建议、生态资本、森林碳汇、市场化森林生态补偿、补偿标准等研究热点。(3)未来可从森林生态补偿市场化实现路径、多元化森林生态补偿方式、差异化与动态化补偿标准调整机制、内生发展动力等4个方面展开进一步研究,为完善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实现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作为最主要的碳汇供给国,随着森林碳汇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森林碳汇市场发展前景可观.森林碳汇市场交易的碳信用产品主要以林业碳汇项目为载体,在此背景下指出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的可行性设计,从项目开发原则、项目框架设计和项目市场化三个角度分析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为林业碳汇深度开发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4.
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碳减排治理需要综合考量碳排放效率。运用Undesired-super efficiency SBM模型与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10-2019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固定效应分析影响该省碳排放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1)浙江省碳排放效率受规模效率制约,空间上具有分异性且固化效应明显。(2)浙江碳排放冗余量大、减排潜力高,可减排规模、相对减排潜力与碳排放纯技术效率呈反向变化。(3)浙江省碳排放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与要素禀赋、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呈负相关关系,产业结构对碳排放效率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5.
林业企业承担着经济、社会、生态三大责任,增加林业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促进林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选取16家主要以营林造林、环境保护为主营业务的林业上市公司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使用WW指数测度林业企业的融资约束指数,分析林业企业在不同的融资约束条件下,同行业的市场竞争对林业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影响。结果表明:(1)总体上,林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对其科技创新投入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在按照融资约束指数分组之后发现,低融资约束组的市场竞争对林业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高融资约束组的市场竞争对林业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2)现金流对林业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在低融资约束组中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在总体回归与高融资约束组的回归中并不显著。(3)在使用正向化的SA指数的模型之中,市场竞争的影响为-0.092 205 8+0.015 649 4×SA,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且现金流的作用方向与显著性程度与WW指数的回归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6.
区域旅游协同共生是实现全域旅游的必经之路,将区域内的旅游资源、产品和市场进行重新配置,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运用生态位理论构建旅游生态位评价体系,对长吉图区域内9个城市的旅游生态位宽度和旅游生态位重叠度进行测算,并使用SPSS22.0软件对测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区域内城市的旅游生态位差异较大,长春、吉林、延吉综合旅游生态位居前三位,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2)根据系统聚类谱系图,将区域内城市分为核心城市、次核心城市、增长极城市、边缘城市四个等级,针对不同等级的城市提出对应的旅游发展策略;(3)区域内城市的竞争压力较大,各维度旅游生态位重叠度均超过0.7。  相似文献   

17.
基于福建省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户林权抵押贷款需求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农户对林权抵押贷款的认知水平、家庭收入水平、林业经营状况、信贷产品特征和相关配套措施对农户林权抵押贷款的需求有显著影响,提出通过加强宣传、促进林地规模化经营、创新信贷产品和推广森林保险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有效的碳普惠机制与森林碳汇产品的价值实现对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至关重要,理清公众森林碳汇购买意愿影响因素对森林碳汇政策的制定具有现实意义。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规范激活理论并融合生态文明思想内核,选用结构方程模型,利用515份社会公众问卷数据,实证检验了公众森林碳汇购买愿意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公众森林碳汇购买意愿是理性和道德交互作用的结果,而非纯理性或纯道德驱动行为;(2)行为态度、感知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都对公众森林碳汇购买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具有差异性,其中感知规范对购买意愿影响最大,因此公众环境道德素养是影响其森林碳汇购买行为的最重要因素;(3)社会公众森林碳汇购买意愿影响因素表征变量的具体作用表现不同:感知规范中,公众个体道德规范对其森林碳汇购买意愿影响最大;行为态度中,公众森林碳汇生态、政治效益认知对购买意愿影响最大;知觉行为控制中,森林碳汇信息量、森林碳汇价格等都是影响公众森林碳汇购买意愿的因素,但影响程度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兼容径向与非径向特点的EBM模型、Malmquist指数法和Tobit面板回归模型,使用淮河生态经济带38个地级市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测算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的相对效率并检验其影响机制。结果显示:研究期内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绿色水资源效率整体不高,不同地区的效率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农业用水效率10年间呈下降的趋势;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用水强度、农作物种植结构、有效灌溉指数和资产投资力度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绿色水资源效率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福建省10县664农户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通过最小二乘估计(OLS)方法建立回归模型,对城镇化和农户林改满意度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对家庭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不同教育年限农户和不同社会身份特征的农户家庭影响存在差异性;林改满意度对农户家庭林业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户家庭影响不显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造林和抚育投入两阶段影响方向不同,对两阶段整体投入的影响显著为正。因此,为提高农户家庭收入,提出积极推进落实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措施、优化劳动力配置效率和建立深化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区、提升城镇化与林权制度改革综合效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