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工业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工业废水排放量也越来越大,如何提高工业用水效率从而缓解水资源压力成为日益严峻的问题。本文选取工业用水量、工业就业人数、工业固定资本和工业废水治理费用作为投入指标,以工业增加值与工业废水排放量作为期望与非期望产出指标。首先利用EBM模型计算长江经济带2008—2017年工业用水效率,其次利用泰尔指数来分析工业用水效率的区域差距,最后利用面板Tobit模型来分析影响不同地区工业用水效率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近年来长江经济带的工业用水效率呈波动下降趋势,不同地区效率差异明显;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技术水平、水资源禀赋和政府环境管制力度对长江经济带的工业用水效率都有一定影响,但存在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2.
本文引入资源和环境因素,以城镇化综合指数为期望产出,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了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112个地级市(州)的绿色城镇化效率,并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绿色城镇化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绿色城镇化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下游地区绿色城镇化效率高于上游和中游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是效率损失的主要来源;绿色城镇化效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热点-次热点-次冷点-冷点自东向西的带状分布格局,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政府财政支出对绿色城镇化效率产生负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对提升绿色城镇化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三者的影响具有地区差异性;市场力因素有利于绿色城镇化效率的提高。邻近城市间绿色城镇化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且空间溢出效应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城镇化效率空间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各因素的影响具有协同增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和比较水资源生产率三种方法,对川东北典型丘陵区南充的用水规模、用水结构与用水效率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空间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年来南充用水规模总体呈上升趋势,除生活用水量有所减少外,农业、工业、生态用水量呈上升趋势,其中农业用水规模最大,生活用水次之,生态用水最少。2对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南充生活用水最均衡,农业用水次之,生态用水相对合理,工业用水差距大,较集中。3南充第一、二产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已达到四川省平均水平,但第三产业的用水效率差距较大,有待进一步提高;南充第二、三产业比较水资源生产率高,对经济拉动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3—2013年福建省9个设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DEA-BBC模型测算水资源相对效率,应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各设区市水资源利用效率静态与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3—2013年福建省水资源年平均利用效率几乎没有变化;在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方面存在较大冗余,平均可削减率分别为10.26%、9.61%;TFP指数呈倒"S"型,但区域差异明显,沿海地区水资源相对效率高于内陆地区,年均增长率小于内陆地区。  相似文献   

5.
基于1999—2016年我国省域面板数据,运用非径向、非角度SBM模型和GML生产率指数方法对我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将其作为衡量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指标;构建Tobit回归模型,从全国和地区层面分析农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自1999年以来,我国省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增长趋势,且增长源泉来自技术进步;地区间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明显,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趋势。(2)农地经营规模对不同地区的农业绿色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结果,农地经营规模提高了东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降低了中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对全国和西部地区无显著影响。据此提出,各地区应根据自身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等内容采取不同形式的农地规模经营类型,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态技术扩散是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环节,也是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的有效措施。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对城市工业企业生态技术扩散效率进行测算,分别从整体和区域异质性角度实证分析环境规制对城市工业企业生态技术扩散效率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环境规制与生态技术扩散效率存在倒“ U”形关系,环境规制对生态技术扩散效率还存在多重影响路径,外商直接投资和工业集聚在影响路径中分别起着中介作用,且外商直接投资和工业集聚的链式中介显著。在异质性分析中,发现环境规制、外商直接投资、工业集聚和生态技术扩散效率之间的关系因区域位置不同而存在差异性。为此,依据研究结论及环境规制实施现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实现长江经济带经济永续绿色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7.
在现有全要素水资源效率研究的基础上,融入绿色发展理念,利用DEA-Tobit模型测算了2005—2017年辽宁省14个地市的全要素水资源绿色效率,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各地市的节水减排潜力与全要素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提升路径。结果发现:(1)辽宁省全要素水资源绿色效率的平均值由2005年的0.457波动上升至2017年的0.775,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2)各地市全要素水资源绿色效率差异较大,呈现出由中部地区逐渐向边缘地区提升的趋势;(3)各地市节水减排潜力差距显著,沈阳与锦州应作为节水减排的重点区域;(4)农业种植结构、用水强度对辽宁省全要素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提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工业废水排放强度对辽宁省全要素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抑制作用不显著,市场化水平对辽宁省全要素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山东省17地市2008—2017年的面板数据,依据绿色发展测量指标和极值熵值法,测算城市群绿色化指数,并基于面板Tobit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山东半岛城市群绿色化水平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时序特征,城市间绿色发展指数截面差异明显;经济山和生态山子系呈现稳步增长的时序动态演变特征;2017年子系统绿色化水平的演变轨迹与2008年差异明显;经济增长、城镇化、科技发展、环境保护促进绿色发展水平提升,工业化和资源消耗抑制了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辽宁省14个地级市的水足迹面板数据,利用数据包络法测度了2004—2014年辽宁省各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从时间上看,2004—2014年辽宁省整体水资源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从空间上看,辽宁省水资源利用效率整体上呈中间高、东西两侧低的格局,且东侧高于西侧。运用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Durbin计量模型研究了辽宁省各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发现:辽宁省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辽宁省各城市的劳均GDP、教育经费、工业和农业用水比重、农田实际灌溉平均用水量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均用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教育经费的增加、农田实际灌溉平均用水量的控制能够促进水资源利用效率上升;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均用水量的增加会导致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10.
南疆属极端干旱区,以绿洲灌溉农业为主,随着水资源短缺,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水位下降、土壤盐渍化加剧等问题日益严峻,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灌溉用水效率是目前亟待考虑的问题。对叶尔羌河流域四大用水结构和农田灌溉用水效率进行分析,选取典型灌区2009—2013年的微观面板调研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对1000农户小麦生产技术效率与用水效率进行测算。研究发现:1不同作物单方灌溉水产出具有差异,平均为2.25元/m3;典型区农田灌溉用水量差异明显,介于13035—20325m3/hm2之间。2农户的平均灌溉用水效率仅为0.483,生产技术效率为0.6608。3源流区水资源的相对丰裕造成普遍节水意识缺乏,灌溉方式相对单一,农户对节水技术采纳与接受的意愿较低,这些是造成当前农业用水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通过提高农户的节水行为,进一步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农户对关键种植技术的掌握与管理水平,是实现技术效率与水资源产出效率有效提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陈芳  史慧敏 《中国环境管理》2020,12(4):104-111,88
基于要素资源配置效应、技术创新效应和竞争效应,本文梳理了市场分割对长江经济带能源环境效率的影响机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发现:长江经济带能源环境效率随着市场分割程度存在显著倒"U"形关系;在规模报酬递减作用下,市场分割对长江经济带能源环境效率的影响从提升转变为抑制。未来破除长江经济带能源环境效率提升瓶颈的关键在于研发投入、对外开放水平以及市场融合。另外,分样本回归表明市场分割导致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能源环境效率存在"中部塌陷"的风险。由此,加强研发资金的精准投入、提升对外开放度和中游地区支撑力,以及增强长江经济带生态协同是长江经济带提升能源环境效率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利用我国2004—2015年249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分别测算了城市的金融集聚指数和绿色经济效率水平,采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了金融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作用与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看,金融集聚不仅显著提升了本地区的绿色经济效率,还对周边地区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特大城市、大城市金融集聚能提升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绿色经济效率,而中小城市金融集聚对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在五大城市群中,金融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均不显著,仅有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金融集聚能显著提升本地区的绿色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13.
由于水资源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特性,导致水价在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未受到足够重视。水价作为调节流域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主要经济手段,是未来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以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为例,根据1990—2013年该区域农业水价的变化情况,分析了水价调整对农业种植结构和用水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价调整虽然未能使农业种植结构发生变化,但却提高了农业用水效率。  相似文献   

14.
为了优化区域水资源-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性,选取表征水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序参量,计算子系统的有序度;基于协同理论和集对分析,以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为例,测算水资源-社会经济系统的协同度。研究结果表明:淮北市的水资源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有序度偏低,但水资源-社会经济系统的协同度最高。蚌埠市和滁州市的水资源-社会经济系统协同度为0.50,处于最低水平。亳州市和宿州市的水资源-社会经济系统协同度较高,位居第二。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生态农业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塔里木河流域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与恶劣的气候条件之间的突出矛盾,得出水资源的占有和利用是流域生态改善和农业发展之储多要素中最大限制因子的结论,从而决定了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是发展生态农业。必须根据生态脆弱指数采取有力措施保证生态用水;只有因地制宜地建立高效输水、灌溉节水、结构科学、布局合理、资源配置优化、整体功能强的高产优质高效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模式,才能切实有地促进自然生态与生态农业的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因素时,应从影响水资源供需平衡关系的因素入手供水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影响供水结构的因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经济因素。在分析用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时,要明确农业用水在社会各业用水中所占比例最大。作好农业用水影响因素的分析工作,就可以节约用水。除了提高农业用水的经济效益外,还需重视农业生态用水,给农业生产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新疆要改变长期以来在用水方面形成的重农田轻林牧的传统习惯,用水分配要照顾维护生态的需要。工业生产大量用水,同时排放大量废水,又是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解决工业用水紧张的最有效措施是注意工业废水的净化处理,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解决城市用水紧张的关键,也在于城市内部各用水单位对废污水的净化处理,严禁污染水源地。在水资源承载力因供需关系变化而具有的几种不同的涵义中,我们期望探讨的是适度承载力。它是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很大提高的前提下得出的,它必须遵循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生态学原则。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以不引起生态环境退化,能够持续稳定地保证供水,不仅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要使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三者均处于最佳  相似文献   

17.
新疆和田河绿色走廊演变机制及生态环境保护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田河绿色走廊是塔里木盆地中南北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三条绿色走廊之一,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生态、交通意义。绿色走廊的演变受到构造运动、气候波动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人为干扰是绿色走廊现代生态环境演变过程中最重要最活跃的控制因素。建议加强流域水资源总体规划与统筹管理,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逐步改变农村居民燃料能源结构,从而保护绿色走廊生态健康。  相似文献   

18.
农业水资源价值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文福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12):1093-1095
农业水资源价值的计算对灌区农业用水价格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用于对农业用水向其它类型用水转移时所受的经济损失进行估算。因此,当前将农业用水当作商品并计算其价值逐渐成为热点,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大型灌区和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农业水资源价值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农业水资源价值计算的两种方法,并列举了具体的计算模型和公式,提出了农业水资源价值计算中应考虑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农业水资源价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承载力模型为基础,分析2010-2015年乐陵市水资源承载力,并对其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2010-2015年乐陵市总用水生态足迹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农用水生态足迹比重最高,城镇生活用水的增加对生态用水挤压作用较强;(2)乐陵市水资源承载力呈波动中上升的态势,水资源承载力处于赤字状态;(3)水资源承载负载指数表明乐陵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高,潜力不大;(4)预测值逐年递增,但潜力较小,需借助外流域调水。通过对乐陵市水资源承载力状况进行评估与预测,旨在实现乐陵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0.
以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整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安徽段整体包括蚌埠、淮南、阜阳等8座城市2013—2017年相关数据,运用熵权法确定权重,通过构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模型,对其发展状况和耦合协调性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结果表明:2013—2017年,淮河经济带安徽段整体耦合度为0.49~0.50,始终处于拮抗阶段;耦合协调度从轻度失调阶段转化为初级协调阶段,一直呈增长趋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