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渭河流域洪水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17  
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渭河流域45次洪水灾害过程的年际变化、渭河不同河段及干支流洪水灾害特征;同时通过对致洪暴雨的时空分布、类型及灾害的分析,总结了导致渭河流域洪水灾害的降水特征。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5年9~10月渭河流域内各气象站和水文站的资料,对2005年渭河流域致洪暴雨的雨情、水情及灾情进行分析。对洪水的特征,水情、河道的概况,特大洪灾的降水特点进行总结,得出“05.10”洪水具有降水范围广、水位高、洪水倒灌、灾害重等特征,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揭示了洪灾形成的主要原因,从而对减少洪灾的形成和流域的治理提出有关建议,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区域洪水灾害风险评估体系(Ⅰ)——原理与方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区域洪水灾害风险评估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从洪水灾害系统的概念出发,首先阐述了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系统、洪水风险评估及风险类型划分;然后从指标选取原则、指标层次结构、指标量化、风险等级、风险指数等方面构建了洪水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接着分析了矢量面状及栅格点状的洪水灾害风险评估单元;最后,介绍了适合区域洪水灾害风险评估的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及空间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4.
明代关中渭河流域水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明代(1368~1644年)关中渭河流域水涝灾害的时空特征、等级序列及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水涝灾害多发于夏秋季节,发生频率从早期到晚期呈明显增加趋势,且存在相对高发期;水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关中渭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且主要分布在渭河的干流或支流沿岸;该地区水涝灾害以中度水灾居多,约占56.14%,重度和轻度水灾次之,特大灾很少发生.较集中的大雨和暴雨是明代关中渭河流域水涝灾害发生的的主要因素,森林植被的破坏和河渠的淤浅使该地区水量承载能力减小,增大了成灾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根据公路洪水灾害的特点和致灾机理,将公路洪水灾害分为山区沿河公路水毁、山区公路边坡水毁和平原区公路淹没水毁3种;分析了降雨、地形、岩土、植被和水系等主要影响因素对公路洪水灾害危险性大小的影响;根据各影响因素对公路洪水灾害危险性的影响特点,选择影响因素特征参数建立了各类公路洪水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根据各指标对公路洪水灾害危险性大小的影响程度,将其分为极低危险、低度危险、中等危险、高度危险和极高危险5级。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洪水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方法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宝华  付强  谢永刚  冯艳 《灾害学》2007,22(3):95-99
洪水灾害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洪水灾害实质就是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问题。洪灾经济损失评估是防洪减灾领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从其灾害损失评估方法的角度对国内外洪水灾害损失的研究进展作了简要介绍;对经济损失进行了分类;概述了洪灾损失的评估方法和计算经济损失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区域洪水灾害风险评估体系(Ⅱ)——模型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准确了解区域洪水灾害风险分布状况及规律,对于洪水灾害预警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分析了模糊综合评估法的原理,以GIS空间技术为手段,建立了基于GIS的洪水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然后以马来西亚洪水灾害风险评估应用为例,剖析了洪水灾害风险模糊评估的方法及过程,利用该模型计算出洪水灾害风险并制作了洪水灾害风险等级图和风险指数图。结果表明,该模型对于评价洪水灾害风险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高泥沙含量洪水的MODIS遥感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登科 《灾害学》2005,20(3):29-35
2003年9月,渭河流域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洪水泥沙含量高达486kg/m 3.准确地对泥沙含量极高的洪水及其淹没区进行快速识别是利用MODIS遥感资料成功进行渭河洪涝灾害监测的关键.通过对洪水及其淹没区MODIS图像的剖面光谱分析认为,在MODIS的1~7通道中,进行洪水识别的最佳通道依此是2、5和6通道;植被指数法和假彩色合成是提取高泥沙含量洪水及其淹没区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区域洪水灾害风险评估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从洪水灾害系统的概念出发,首先阐述了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系统、洪水风险评估及风险类型划分;然后从指标选取原则、指标层次结构、指标量化、风险等级、风险指数等方面构建了洪水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接着分析了矢量面状及栅格点状的洪水灾害风险评估单元;最后,介绍了适合区域洪水灾害风险评估的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及空间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0.
洪水灾害评估体系研究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洪水灾害系统的概念,并结合洪水灾害评估的特点,设计了洪水灾害评估体系的总体框架。  相似文献   

11.
渭河径流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宏伟 《灾害学》2006,21(2):99-102
由于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渭河径流逐年减少,污染加重,河道淤积不断发展,洪涝灾害时有发生,对中下游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为了减少洪害,减轻污染,必须保证渭河常年径流稳定.  相似文献   

12.
2005年渭河、汉江流域一次致洪暴雨过程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了高空、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水文资料和NCEP格点资料,对2005年出现在渭河、汉江流域一次秋季连阴雨中的致洪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总量大,地域集中,洪水汇流快,造成的灾害重;分别是渭河下游、汉江干流1981年和1983年以来的最大洪水过程。渭河洪水有7大特点,汉江洪水有3个明显特点;次致洪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500 hPa的西风槽、副高、700 hPa及以下的低涡切变;暴雨的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动力场上的高层辐散、中低层强辐合,使垂直上升运动强烈发展,为致洪暴雨的形成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3.
渭河中下游泥沙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渭河流域降水集中,多暴雨,三门峡水库的修建使渭河下游泥沙淤塞,河口抬升,导致渭河下游成为悬河,洪涝灾害频繁.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水土保持,构筑减沙拦泥的"绿色屏障";建设流域上游拦沙减淤及水沙调控工程体系;调整三门峡水库的运行方式,降低潼关高程,以及进行水资源综合开发.  相似文献   

14.
1998年 ,长江流域发生了类似 195 4年的百年一遇全江性大洪水 ,1999年长江又发生了较大洪水。在上述背景下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否会发生中强震 ,需要进行认真的探讨。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长江大洪水之后 3年内 ,鄂、湘沿江地区中强地震受长江大洪水的“耦合振荡”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5.
洪涝灾害评价的威布尔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将威布尔分布用于淮河流域水灾成灾面积研究,揭示了淮河流域洪涝灾害成灾面积形成的 内在规律,进而利用河南、安徽、江苏和山东4省的各自灾度对淮河流域的灾害风险建立了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表明,本方法切实可行,特别适用于大样本计算.  相似文献   

16.
黄河北干流与渭河相遇洪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玉芳  邢大韦 《灾害学》1995,10(1):57-62
黄河北干流与渭河位于黄土高原,暴雨是洪水的重要成因.本文分析了近2000年的历史资料,提出该地区的洪水具有周期性,19世纪洪水达到高峰,20世纪洪水规模有所降低,并分析了黄河北干流与渭河及其支流径、洛河洪水相遇问题:四河相遇的概率很小,多形成特大洪水,两河相遇是较常发生的事件,多形成中等以下洪水。三门峡水库的淤积使该地区洪水灾害加剧.同时还分析了该地区洪水对黄河下游洪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曾刚  孔翔 《灾害学》1999,14(4):22-26
1998 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的特大洪水具有洪水水位高、洪量大、历时长的特点, 这次洪水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了2 000 亿元。本文在长江上中游地区降水量总量及强度超常、长江上中下游洪水遭遇严重、分洪区没能发挥作用等洪灾形成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加大对影响长江流域灾变性气候的研究、调整江湖水系结构、加强区域间防洪的协调和协作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灾害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实测气象,水文数据分析和洪水期雷达卫星影像判读,论述了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的雨情,水情和灾情的主要特征,并与199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比较,可以认为,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是由异常降水引起的,其洪水灾害的主要物征为高水位,长历时,大洪量,1998年长江干流洪水总量与1954年规模相当。  相似文献   

19.
对2000~2003年陕西三场洪灾暴雨天气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段桂兰  陶建玲 《灾害学》2004,19(Z1):24-28
对陕西2000年7月13日紫阳和镇巴暴雨、2002年6月8日佛坪暴雨及2003年8月23日~10月4日渭河流域(二华夹槽地区)的连阴雨中的暴雨从环流形势场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在不同天气气候背景下都有可能出现大的洪涝灾害,只有提高防范意识,才可以减轻灾难造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