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世界自然遗产地面临的威胁及中国的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自然遗产事业方兴未艾,但自然遗产地的保护状况令人担忧。论文以广泛的基础资料收集为前提,分析论证了自然遗产地保护的完整性原则,并对全球范围内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威胁因素进行了定量化统计评价。结合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状况,提出了中国自然遗产地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12月4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遗产地生态保护与管理技术"项目启动会暨我国海洋自然遗产潜力区筛选专家咨询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该项目属于"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专项,由住建部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牵头,九个课题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单位承担,执行期为2016年7月至2020年12月。项目启动会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杨兆萍研究员主持,海洋自然遗产潜力区筛选专家咨询会由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蔚东英副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3.
截至2016年年底,世界遗产名录中世界遗产地总数达1052处,遍布世界165个国家,其中自然遗产地203项,世界双遗产35项,其中已有35个国家的49项遗产被列为世界海洋自然遗产。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星罗棋布的岛屿,是多种海洋生物的重要栖息地,当中潜藏着极大的价值,但目前还没有一项世界海洋自然遗产。将自然遗产突出普遍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OUV)评估标准与海洋价值进行整合,从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栖息地、海洋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我国所具有的海洋遗产价值不逊色于其他临海国家。为此,文章从保护我国潜在海洋价值和捍卫我国海洋权益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申报世界海洋自然遗产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充分理解突出普遍价值(OUV)评估标准、加强对我国海洋遗产价值的调查力度和对潜在海洋遗产价值的挖掘和研究两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面积大,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在世界喀斯特地区中极具代表性。文章依据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独特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功能,借助申报自然遗产机遇,为实现该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针对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的保护策略及措施。  相似文献   

5.
跨国界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在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从早期的处理边界、航运及渔业问题,到近期更多地关注跨界水资源的水量分配、污染控制、洪水控制等,相关国际条约也不断在其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上取得完善和发展.我国涉及的跨界水资源利用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流域.目前我国与哈萨克斯坦开展跨界水合作已成为重点议题.本文主要从国际条法、国际经验、中俄跨界水保护合作三方面分析了跨国界流域内上下游国家的权利和义务.主要研究结论和建议如下:第一,上游国家主要强调国家主权,下游国家则强调国际义务;第二,已有国际条约规定的跨国界流域内各国的权利和义务较多,但具体落实这些义务并不容易;第三,国际实践表明,跨国界流域上下游国家之间的具体合作模式要根据国家实力对比及利益博弈关系确定,并以国家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第四,我国没有签署有关跨界河流的多边条约,故不受其约束,但这些条约对于跨界水双边合作协定的制定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保护珍贵的和濒危的生物资源,七十年代以来,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在“人与生物圈”的计划中列入了“自然区划及其所含遗传物质的保护”这一项新的科研题目,近年来在世界各国,自然保护和自然保护区事业日益得到有计划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区现状及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保护是全人类关注的焦点问题.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58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自然保护区类型多样、分布广泛、数量和面积逐年增加.这些自然保护区对保护该省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资源、自然遗迹等自然资源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自然保护区在建设和管理上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自然保护区的数量、面积、分布、类型等自然现状和管理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目标和相应的保护措施及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美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是首先以国家力量介入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和首先提出世界遗产地概念的国家,也是自然文化遗产保护较为成功的国家。目前,美国的自然文化遗产体系主要由国家公园(由内务部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国家森林(由农业部林业局管理)、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由内务部鱼和野生动物管理局管理)、国土资源保护区(由内务部土地再生局管理BureauofReclamation)、州立公园(一般由各州政府的自然资源部管理)和某些博物馆等组成。其中的国家公园体系规模最大、制度最先建立、最完善,且包括了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因此,本文将主要以美国国家公园体系为例来说明美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苏杨 《世界环境》2005,(2):36-39
美国是首先以国家力量介入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和首先提出世界遗产地概念的国家,也是自然文化遗产保护较为成功的国家。目前.美国的自然文化遗产体系主要由国家公园(由内务部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国家森林(由农业部林业局管理)、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由内务部鱼和野生动物管理局管理)、国土资源保护区(由内务部土地再生周管理Bureou of Reclamation)、州立公园(一般由各州政府的自然资源部管理)和某些博物馆等组成。其中的国家公园体系规模最大、制度最先建立、最完善,且包括了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因此,本文将主要以姜国国家公园体系为例来说明美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近期国家公园建设的“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原则的提出以及九寨沟的灾后修复引发了学界对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问题的争论。系统梳理自然原真性的概念内涵发展演变,并回顾总结中国自然保护地实践中对自然原真性相关问题的处理。结论认为:自然原真性问题源于是否进行生态恢复的争论,并逐渐演变成生态恢复参照节点应该遵循自然原真性还是历史原真性原则的问题。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推动下,目前国际上用生态完整性概念取代自然原真性的理念进行生态保护与恢复已经成为共识,但在中国的实践中,世界自然遗产地和国家公园在处理原真性相关问题时仍然采用了历史原真性原则。本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中的“原真性”原则的国际背景,指导中国自然保护地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11.
全球变化对跨境淡水资源利用和管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境淡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协调管理,已成为当今国际区域经济发展、跨境资源和市场共享、世界生态维护的合作主题,成为下世纪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避免地区冲突的一个关键因素,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从边界变化、国际区域合作和经济一体化、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可持续发展等全球趋势对此主题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地质公园的空间分布与保护网络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地质公园空间体系目前存在着空间结构不均衡、类型结构不合理、宏观评价和指导相对薄弱等问题。在简要回顾国际上国家公园和保护区体系网络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我国地质公园空间分布的相关因素,包括资源与空间因素,如自然地理格局、地质遗迹分区、地域分区及行政区划等;管理与人为因素,如资源普查、保护区重叠、经济发展水平、资金投入及人为重视程度等。由此提出了完善我国地质公园网络的建议:强化"自上而下"的科学评价和指导;加强普查,寻找保护空缺;走向网络化的空间保护模式;建立多级管理合作平台。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establishes a set of indicators and standards for landscape ecological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site resources by using the theories and approaches of landscape ecology.It uses landscape diversity index(H),evenness(E),natural degree(N),contrast degree(C) to study spatial structure and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of site resources and thus provides a qualitative-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 for land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small ,medium scale areas.The analysis of Yantian District,Shenzhen of China showed that Wutong Mountain belonged to high lanscape ecological sensitivity area,Sanzhoutian Reservoir and Shangping Reservoir were medium landscape sensitivity area and high ecological sensitivity area;Dameisha and Xiaomeisha belonged to medium sensitivity area caused by the decline of natural ecological areas.Shatoujiao,Yantian Pier belonged to low sensitivity area but urban landscap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had reshaped and influenced their landscape ecological roles in a great extent.Suggestions on planning,protection goals an development intensity of each site or district were raised.  相似文献   

14.
典型海岛景观生态网络构建以崇明岛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使得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压力不断增大,构建景观生态网络是缓解海岛生物多样性压力的重要途径。基于RS和GIS,运用最小阻力距离法和重力模型构建了崇明岛景观生态网络,结果显示:崇明岛景观生态网络由重要生态功能斑块和生态廊道构成;重要生态斑块共17个,面积170.6 km2,占崇明岛总面积的12%,其中东滩湿地为核心生态源地,东平国家森林公园附近区域为核心生态节点;生态廊道共25条,包括核心生态廊道17条,总长度分别为164.2 km和74.1 km,其中东滩湿地和北湖湿地之间廊道以及东风西沙周边廊道是崇明岛生态连接的关键;随着生态廊道宽度的增大,景观生态网络中最适宜景观比例相应减少,中等适宜景观和不适宜景观比例则有所增大,网络构建的难度也随之上升。  相似文献   

15.
In many areas of the world, socioeconomic and political factors are increasingly impacting spatial patterns of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in the landscape. Much of the land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been divided using a grid-based system that was implemented to realize socioeconomic and political goals rather than to protect and conform to biophysical differences. The borders of individual parcels of land often reflect the boundary lines created by this system. These border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policies related to land management such as zoning and private land use decisions. The potential impact this system of land division may have on spatial patterns in a landscape remains unclear. The majority of landscape research has focused exclusively on biophysical differences occurring over relatively large areas of land and ignored possible finer-scale, human impacts on landscape composition and configuration. There is a need for research on spatial patterns occurring over areas that match socioeconomically or politically important units of land in order to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 related processes and ecosystem functions and to create better management policies.This research explores whether the system of land parcelization is evident in patterns of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in the landscape of south-central Indiana. In particular, it investigates whether parcel boundaries correspond to distinct changes in the composition and configuration of forest, developed, and agricultural lands. This research uses theory and methodology from geography,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landscape ecology to analyze patterns of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in a rural to semi-rural county in south-central Indiana. A classification of a remotely sensed image is used as a basis for calculating metrics of landscape composition and configuration with the use of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he metrics are calculated for areas of forest, developed, and agricultural land associated with a sample of parcels chosen to represent all the parcels within Monroe County. The values for areas near the parcel boundaries are compared with the values for areas at relatively short distances from the parcel boundaries. This comparison indicates whether there is a distinct change in the composition or configuration of the landscape occurring at approximately the parcel boundaries.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 Monroe County, Indiana, changes i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landscape, particularly the amount of area covered by agriculture and forest, correspond with parcel boundaries. Changes in the configur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to a lesser extent, developed lands also occur near parcel boundaries. The results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grid-based system of parcelization has affected spatial patterns of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These results illustrate the potential impact socioeconomic and political systems may have on spatial patterns in a landscape.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宁夏泾源县上胭村湿地工程设计方案为例,依据水生态治理与景观提升相结合、提高区域水源涵养能力的设计理念,探讨乡村湿地景观设计的原则、水土保持与景观设计的关系和融合地域特征的景观设计的必要性.并由此认识到在水土保持工程设计中融入风景园林内容,将小河道生态景观重建与整治设计相结合,可有效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层次.  相似文献   

17.
国外城市自然保护与生态重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论文对当前国外的城市自然保护与生态重建活动作了介绍。城市自然保护包括野生生物生境保护、城市地区湿地及自然景观保护等内容。城市生态重建则主要有生态公园建设、废弃地生态重建、城市扩散廊道体系建设等方面。城市自然保护与生态重建具有以生态学为基础,多学科交叉;注重生态过程的恢复;多目标、多层次规划设计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论文给出了4点对于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家公园建设潜在区域识别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虞虎  钟林生  曾瑜皙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10):1766-1780
国家公园是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资源的自然生态区域,建设国家公园体制是中国国土生态安全保障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论文基于国际经验、国家公园功能和政策内涵,依据国家公园主导定位和生态系统服务理念,构建了包含6个关键指标的综合评价模型,包括生态系统完整性、生态重要性、原真性、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价值与人文遗产价值,分别进行单一要素层评价和多指标空间叠加分析,再结合中国生态地理区划、生态功能区划和省级行政区管理等因素进行比对和范围遴选提取,初步确定了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的潜在区域。结果表明,生态系统完整性、生态重要性、生物多样性、原真性的高值集聚区域具有趋同性,生态系统完整性较好的区域,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也较高,原真性保存较好。中国三大阶梯与自然地理区域的叠加分布特征明显,东西部潜在区域的面积差异较大,西部地区的空间连续性较强,潜在区域的跨界性较为明显。初步遴选出55处未来可以重点考虑建设的陆地型国家公园潜在区域。研究可为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合理布局提供方法参考和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9.
火山是惊天动地的自然景象,具有神秘感,对人们有极强的吸引力。它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突变性的片断,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世界上许多国家将火山列为国家公园,以它独特的自然景象和地质生态环境作为现代和未来的游憩、科研、启智之场所。面对火山遗迹,人们会产生种种遐想和启迪。火山(岩)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可分为六大类(1)火山喷发景观/对火山特有的不同于其它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3)火山喷溢的熔岩或火山爆发的火山碎屑岩在流动、定位、冷却后遗留的奇特的景观;(4)特定的火山岩在特殊的地学条件下形成的奇特自然景观;(5)与火山(火山岩)有关的其它自然景观;(6)火山(岩)自然景观内的历史与文化。本文提出如何评价火山(岩)旅游资源的四个大目标与四个大准则,对当前我国已开辟的风景旅游区作了概述与评论。最后,本文对我国火山(岩)旅游风景区的发展提出了四个建议:(1)目标的确定和规划均有赖于旅游地学的研究;(2)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个关键的问题;(3)筛选出可作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地区作好前期研究;(4)如何提高科学品位,开辟科学展示厅,起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应有的科学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