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灾害学》2016,(3)
为建立比较安全文化学(CSC)学科体系,以推动安全文化学(SC)发展,基于比较学与安全文化学的定义,提出比较安全文化学的定义,并分析其内涵与学科基础。在此基础上,阐释比较安全文化学的比较维度、层次和基准,提出比较安全文化学的对比研究、交流研究与整体研究三方面研究内容,构建比较安全文化学的研究方法论体系,并分析比较安全文化学的研究程序。结果表明:比较安全文化学研究是一种重要的安全文化学研究途径,比较安全文化学的建构研究可指导并推动比较安全文化学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黄浪  吴超 《灾害学》2016,(4):11-16
为完善安全物质学的理论体系,指导并促进安全物质学研究与应用的开展,提出安全物质学方法论定义,论述其学科基础和理论基础。提出安全物质学研究三阶段:物质安全现象-物质安全规律-物质安全科学,并阐述其一般研究方法。归纳安全物质学方法论特征,建立安全物质学方法论六维结构体系,分别解析各维度内涵。基于此,以“事前-事中-事后”为主线厘清安全物质学研究的实践程序,并提炼具体实践方法。研究结果系统化了安全物质学研究的层次思路,可为安全物质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安全规划是一个复杂动态系统的运行过程,对其方法学进行分析思考有助于探索安全规划方法的统一体系。在国内外有关安全规划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安全规划的定义及一般特点,建立了安全规划的一般程序,包括安全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基本原则、目标及内容等。基于现有的系统工程方法论,探讨了安全规划的方法学及理论基础。最后,综述了现有安全规划的具体方法,包括安全距离法、基于后果法及基于风险法,并对该3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及评价。可供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4.
曹飒 《防灾博览》2006,(2):14-15
20世纪80年代,我国劳动保护界的学者和专家提出了安全文化的理念, 提出了劳动保护科学体系的构想,1992 年建立了相应的学科。20世纪末,我国一批学者又提出了安全、减灾、环境科学交叉融合的大安全科学技术体系,针对传统安全理念开展了企业安全文化、大众安全文化、社区安全文化等理论研究。为我国安全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并不断完善和拓展了我国安全科学技术学科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为明晰安全文化的定义理论与方法,进而提出较为恰当而科学的安全文化定义,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法,构建安全文化定义的4要素模型,并得出安全文化定义的逻辑表达式与理论上的安全文化定义的种类数,即为120种。基于此,对现有安全文化定义进行推理及其争议解释。此外,从安全文化学高度,构建安全文化的概念模型,并提出安全文化的新定义。结果表明,安全文化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维护人类安全(包括健康)的生存和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间的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安全成果。  相似文献   

6.
颜烨 《灾害学》2021,(4):156-162
为探索应急文化作为一种学科知识体系的可能,基于社会学关于文化研究的视角视角和演绎归纳的方法,系统而创见性地提出应急文化三类内在关系构成模式、应急文化生成的外部动力(安全刺激)与内在机理(安全需求、社会化与信息传播),以及应急文化建设的三类主体角色和四类社会机制、应急文化发挥功能作用的五类社会机制。结论认为:应急文化作为社会实践,可以基于其内在构成、生产条件机制和作用机理,上升到学科知识体系,即应急文化学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罗通元  吴超 《灾害学》2018,(4):5-12
为了从事故机理和事故学的高度阐明其在安全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事故致因理论处于基础安全学和应用安全学的结合部,并在安全科学教学中起“桥梁”作用。开创性提出事故消除的“金标准”为事故发生的本质机理。同时,事故机理起着解释事故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异状和症候,担负着新隐患的发现作用;其次,以系统为研究范畴借鉴人因理论,研究了事故机理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人体和物质,还提出原因、条件和诱发因素三大事理要点;根据原因结果论定义事故原因并分析了六种事故原因类型,首创事故发生的四条一般性规律以及总结出三条事故原因推理方法;最后,提出事故分析所需的七类知识及宏观策略,结果表明:事故机理的新解提供全新的事故分析策略,并为建立事故学学科和丰富事故理论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风险感知偏差机理概念模型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完善风险感知理论体系,以风险感知过程为主线,从风险感知信息的识别与收集、编辑与处理、评估与决策3阶段解析风险感知偏差形成过程,分别从个体心理机制与组织因素2个层面探析风险感知偏差形成的内因和外因;基于心理距离理论和解释水平理论,构建并解析风险感知偏差的4维心理距离模型。论述了风险感知偏差的放大机制和干预对策。基于此,构建了风险感知偏差机理概念模型。研究结果为探索风险感知偏差的形成与演化机理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可为安全风险管控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借助分形与混沌理论,对1978-2004年湖北省洪涝灾害成灾面积时间序列进行了分析,重构了其嵌入相空间序列,计算了其关联维数和饱和嵌入维数,确定了模拟相应动力系统所需的基本变量数目;同时,通过计算Kolmogorov熵,得出了对该洪涝灾害时间序列进行预测预报的时间尺度.最后,基于R/S分形分析,对湖北省未来洪涝灾害成灾面积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对该省洪涝灾害成灾面积可能呈现增大趋势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研究表明,该方法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洪涝灾害时间序列分形特征的方法,能够客观、合理地反映洪涝灾害系统的分形特征,能为建立洪涝灾害成灾面积时间序列预报模型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0.
针对新时期安全治理对安全理论和实践提出的新要求,系统构建主动安全理论体系。主动安全是数智时代面向安全4.0的一种新的安全管理理论,通过界定和拓展主动安全理论内涵外延,发展由主动安全四个理念、四个原则、四个注重、四个预先和四个支撑为主体结构的主动安全体系安全屋模型,凝练主动安全理论框架和核心内容。研究认为:主动安全是对系统广义风险进行泛在侦测、前馈避让、绝对去除和人机应急的安全管理理念、设施与策略体系,具有安全理论维度、社会实践维度和技术应用维度的创新性和融合性。以火车站应急疏散管理为例开展场景分析检验主动安全理论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乐清湾湿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湿地生态安全的相关理论,以2007年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基础,结合实地调查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熵值赋权法,从结构功能、可持续利用能力和动态变化3方面着手,构建了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了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并对温州乐清湾湿地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乐清湾湿地生态系统在整体上属于亚健康状态,分析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人口增长快、大面积围垦湿地、地质灾害频发及环境污染等方面。该项研究可为湿地资源的开发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杨月巧  王若彤  李海君  崔亚杰 《灾害学》2022,(1):134-140+146
应急管理涉及多学科、多领域,明确其核心知识体系可以为应急管理相关学科融合和发展提供基础。本文收集了中美两国10所高校15个本科专业225门专业课程,构建解释结构模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应急管理核心知识体系包括8大类:应急类、防灾减灾类、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类、安全生产类、国家安全类、法律类、公共卫生类和综合类。这8大类又分为18个小类,应急类包括为理论、技术方法和应用;防灾减灾类包括理论、过程和单灾种防范;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类包括理论与应用;安全生产类包括安全、健康和环境;国家安全类包括国土安全、恐怖主义和国际关系;公共卫生类包括心理和医疗救助;而法律类重在应急相关法律,综合类则表现为多个领域相结合。该体系的构建可以为应急管理相关学科研究提供知识基础,促进各学科领域在应急研究方面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3.
金磊 《灾害学》1996,11(3):84-88
安全文化是随着社会的繁荣、城乡的发展及科技进步,从工业文明、社会文化衍生而来。本文从国内外事故灾害频发的特点出发,探讨国内提出安全防灾文化建设的概念,并着重分析了拓展安全防灾文化建设的大思路。  相似文献   

14.
吴宗之 《灾害学》1991,6(1):80-83
本文探讨了安全科学与灾害学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安全科学的发展历史及其学科体系,对发展我国安全科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地理空间信息网格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网络足地理空间信息网格的载体,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关联性主要表现在互连互通、基于协议、交互接口和虚拟组织几个方面.计算机网络遇到的安全威胁,地理空间信息网格也同样会遇到.此外,地理空间信息网格还要面对自身特征带来的诸如攻击核心设施、导致整体瘫痪,或破坏局部计算等各种安全威胁.针对这些问题,基于用户、通信网络、应用程序和网格资源四个环节,研究设计了地理空间信息网格安全体系结构,并论述了各模块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体协同运行程序.  相似文献   

16.
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城市灾害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磊 《灾害学》1997,12(2):11-15
城市灾害学是一门随着工业化发展而逐步产生的一门新学科。本文在分析城市灾害学的研究基础及进展的同时,探讨了城市灾害学的理论框架及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17.
试论安全减灾科学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磊  徐德蜀 《灾害学》1999,14(3):83-88
自90 年代初中期安全科学技术, 已获得国家一级学科地位, 但从综合减灾的观点考虑,仍需完善和拓展。减灾与安全有其共性, 减灾的成效与否必须树立综合的大安全减灾观。安全、减灾、环保相关学科的渗透与交叉, 将会使 21 世纪的减灾事业变得更加兴旺、更加繁荣  相似文献   

18.
岩体裂隙面的形貌特征直接影响其渗流特性,为了分析二者的相关关系,采用劈裂法制备了单裂隙砂岩试样,进行了裂隙面扫描分析和渗流试验,基于分形维数在定量表达不规则曲线形貌特征方面的优势,提出了考虑裂隙面形貌各向异性特征的分形维数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矩阵理论的裂隙面综合分形维数,相当于用矩阵网格去覆盖整个裂隙面,可以较好地反映裂隙面的整体形貌特征;(2)裂隙面的形貌特征对其渗流特性影响显著,随着裂隙面综合分形维数逐渐增大,裂隙岩体的渗透系数逐渐减小,而且侧向应力越大,渗透系数的减小趋势越明显;(3)分析建立了裂隙岩样渗透系数kf与裂隙面综合分形维数■的相关关系,验证分析表明,该公式计算得到的裂隙岩样渗透系数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相关研究成果可为裂隙岩体渗流特性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董宏杰  曾坚  于洋  丁锶湲 《灾害学》2023,(1):100-110
海岸带处于海陆交界的特殊地带,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极易发生各类灾害。如何做好防灾减灾尤其是安全疏散工作,是海岸带区域“陆海统筹”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首先,通过分析海岸带区域的灾害特征提取出台风、洪涝、地震和火灾四类典型灾害;其次,以点(疏散人群)、线(疏散通道)、面(疏散场所)要素梳理安全疏散系统空间构成;随后,以四类典型灾害为例,基于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法构建综合防灾视角下的安全疏散系统风险评估模型,包含致灾因子危险性(H)、承灾体暴露性(E)、孕灾环境敏感性(V)和安全疏散能力(C),并进一步将其解构为包含1个目标层、4个准则层、14个方案层和35个指标层的四级评估指标体系;最后,对厦门市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风险评估结果并总结特征,在韧性城市理念的指导下提出构建安全疏散空间体系、建立灾害应急管理机制的安全疏散系统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公路隧道围岩分级的准确性,丰富风险评级方法,首先基于可拓物元理论,对实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转化为Vague集.然后通过AHP法和熵权法得到主客观权重,进而构建区间权重并按照隶属度与非隶属度距离最大化原则进行优化.最后建立基于Vague集的可拓安全评估模型,并结合工程项目进行案例分析,结果与实际监测数据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