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救援资源动员信息系统总体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秋露  孔昭君 《灾害学》2014,(2):217-222
社会救援资源动员作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重要一环,对应急处置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设计合理高效的社会救援资源动员信息系统框架,为系统的具体实现打下坚实基础。在国内外应急管理及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现状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系统设计标准不统一,系统安全以及智能化程度较低等问题,提出系统的构建原则和社会救援资源动员业务构成。依据业务构成探讨并设计系统的总体框架,即B/S混合C/S模式结构,并阐述系统核心子模块功能———信息收集发布、预案库管理、社会资源管理以及事后分析评价等,给出系统处理流程。  相似文献   

2.
针对油气事故后应急资源需求预测困难的问题,在对油气事故特性及应急资源需求类型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案例推理(CBR)的油气事故应急资源需求预测模型,并使用Visual Basic.NET及SQL Server数据库开发了油气事故应急资源需求预测支持决策系统。将该系统应用于实际油气事故案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系统中应急资源需求预测模型科学可靠,系统对油气事故应急资源需求预测结果与其实际用量基本吻合。该系统可为油气事故后快速有效开展应急救援活动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不确定性的知识表示和推理是突发事件影响度评估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针对突发事件评估信息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及模糊性,利用贝叶斯网络易于进行不确定性推理的优点,提出了采用贝叶斯网络对突发事件影响度进行评价,建立了评价模型,给出了推理决策方法,并且对该方法进行了算例分析。算例表明,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突发事件影响度评价模型能够提高评估的准确度及对突发事件的响应能力。  相似文献   

4.
龚鹏飞 《灾害学》2013,(1):45-49
根据道路交通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发生机理及动用资源的不同,道路交通突发事件可分为原生型道路交通突发事件和衍生型道路交通突发事件;根据道路所指的范围不同,道路交通突发事件又可分为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和城市道路交通突发事件。在国家层面对道路交通突发事件进行分级的基础上,提出二次分级的思路。并以市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应对的道路交通突发事件为例,确立以应急机构(及领导人)的应急协调能力为基础,综合考虑当量死亡人数、对城市道路交通的可能影响半径以及主要监控道路预计平均每车延误的二次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5.
基于主体分级的社会救援资源分类及结构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康昊  孔慧珍  肖甜 《灾害学》2012,(4):122-127
社会救援资源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资源支撑。从资源供给角度出发,给出社会救援资源的概念,并综合"社会"和"应急救援资源"范围的研究,界定社会救援资源的范围,继而阐述了社会救援资源的普遍特点和特殊特点;提出一种新的资源分类方法———基于主体分级的资源分类方法,并基于此方法,将社会救援资源提供的社会主体分为3类共10个主体,即第一类主体(大型国有企业、国家级慈善社团)、第二类主体(其他公有制企业、其他慈善社团、相关民办非企业单位、公民自组织形式)、第三类主体(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般社团、其他民办非企业单位、公民个人);在主体分级的基础上,从救援资源的角度将不同社会主体的供给力度分为强、中、弱三级,初步构造一个矩阵网状的社会救援资源结构框架。  相似文献   

6.
重大突发事件特别是地震这种影响范围广、救援技术要求高的灾害,有效的人员搜救是减少人员伤亡的关键环节。其关键因素除了能够及时赶到灾害发生地点外,最重要的是所部署救援队的能力能够满足救援需求,携带的装备及技术能够在现场开展相应的搜救工作。为有效地部署救援力量,美国联邦紧急管理署(FEMA)针对突发事件的响应需求形成了一整套搜救队伍分类、分级体系。研究该体系对于中国救援队伍的建设及灾后第一时间救援队伍的部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详细剖析美国搜救队伍的分类分级及其相应的技术能力要求,并在分析中国紧急救援队伍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专业救援队伍分类分级的建议,为国内应急救援资源的灾后部署、调整、追踪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县(市)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成效。我国有2000多个县(市),其面临的地震危害性程度、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具有的资源环境条件等存在明显的差异,短期内不可能也没必要在全国所有县(市)都以大致相同的标准开展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的建设。因此需要各县(市)确立不同的建设需求类型及其相应的建设内容,实现分类指导、适度建设的目标,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我国的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基于县(市)地震灾害背景数据和防震减灾能力数据,对县(市)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需求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县(市)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需求类型分类方案,给出了各类型县(市)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内容和建设项目选择的宏观建议,为各县(市)开展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灾害系统:灾害群、灾害链、灾害遭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灾害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的复杂性,将灾害系统中的多灾种情形分成三大类:灾害群、灾害链以及灾害遭遇。灾害群是指灾害在空间上的群聚和时间上的群发,各致灾因子之间不存在成因上的联系性,可依据多灾种风险评估模型对其进行评价;灾害链则表现为类似多米诺骨牌的现象,各致灾因子之间具有成因上的联系性,其风险可通过转移概率风险评估模型进行评估;灾害遭遇表现为各致灾因子之间的相互碰头现象,其风险可通过组合概率风险模型进行评估。狭义上的多灾种仅指致灾因子在空间上群聚或群发。灾害群的致灾程度是各单一致灾因子的总和,对某一地区来讲,灾害群聚或群发,都会使区域总体致灾加重;灾害链与灾害遭遇的致灾强度大大超过其关联的各单一致灾因子的总和,其中灾害链的致灾强度具有累加效应,而灾害遭遇的致灾强度具有叠加效应。灾害累加与叠加都可明显放大致灾的程度,形成巨灾风险。  相似文献   

9.
突发事件应急资源的需求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构建突发事件的应急资源需求结构是应急资源储备和调度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依据。基于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阶段、主要应对环节以及应急资源类型,构建了突发事件应急资源的需求结构,按照逐层递进的方式将突发事件的应急资源需求结构分为4个层次,即大类、类、亚类和细目。第一层次包括3大类,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物资、基础保障资源和恢复重建资源;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应急资源类别,应急资源类别构成了应急资源需求结构的第二层次,其中应急处置资源包含4类,基础保障资源包含6类,恢复重建资源包含3类;对应急资源类别进一步划分为亚类,应急资源亚类构成应急资源需求结构的第三层次;第四层次为应急资源需求细目。  相似文献   

10.
可减缓性评价是衡量突发事件减缓程度的评价方法,对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应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从分析原有可减缓性评价模型的不足出发,阐述了减缓的方式、作用以及可减缓性评价的内涵,从新的角度提出了可以应用于事前和事中的可减缓性评价模型,并提出了减缓的必要性模型,用以回答突发事件救援时是否要采取减缓措施、什么时候采取减缓措施等问题。然后探讨了可减缓性评价所需信息获取方式,提出了以物联网为依托的可减缓性评价信息获取方式。最后以火灾和台风为例进行了算例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新的可减缓性评价模型可以得到更为客观合理的评价结果,为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应急决策提供辅助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