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灾害学》2016,(3)
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给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灾害损失不仅受到致灾因子的影响,也与人们的灾害风险感知及应对行为紧密相关,灾害风险感知研究已成为当前国际灾害风险管理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之一。在对国内外灾害风险感知研究文献系统分析基础上,从概念界定、研究方法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对灾害风险感知研究进行了评述。尽管国内外灾害风险感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研究对象的确定、相关测量范式和具体因素分析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不足,未来相关研究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最后,提出了未来灾害风险感知研究的重点趋向,包括拓宽风险感知研究领域、完善风险感知测度方法、强化风险感知应对机制等。  相似文献   

2.
国民灾害感知能力测评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国民灾害感知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政府减灾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建立国民灾害感知能力测评指标体系,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运用比较分析法,对国民个性特征与灾害感知能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从性别特征来看,女性的灾害感知能力强于男性;(2)从年龄特征来看,灾害感知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20~30岁、0~20岁、40~50岁、30~40岁、50~60岁、60岁以上;(3)从文化程度来看,灾害感知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高中或中专、大专以上、文盲、初中、小学;(4)从职业特征来看,灾害感知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学生、农民、教师、工人、公务员;(5)从居住地环境特征来看,灾害感知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中小城市、农村、乡镇、大城市。  相似文献   

3.
《灾害学》2019,(2)
为分析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研究发展状况及趋势,以2003-2017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SCI-EXPANDED数据库收录的1 159篇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研究文献作为数据基础,利用VOSviewer和Bibexcel软件,采用共引分析、耦合分析、共著分析、词频统计和共现分析等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方法,通过文献发表的时间分布、区域分布、学科和期刊分布、文献代表作者、合作机构、研究热点等方面的分析,综述了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研究进展。结果表明:近年来,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研究热度上升迅速;美国在该领域的发文量明显领先,中国则具备了赶超的潜力;各研究机构中,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悉尼大学、京都大学等是该领域的领军机构;从发展趋势上看,该领域已形成了"水旱灾害管理""灾害风险防控""灾害脆弱性""灾害影响"4个重要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方向,其中"灾害风险防控"把其他3类热点紧密关联起来,形成了一个结构紧凑的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研究知识图谱系统。上述结果揭示了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研究的演变特征与发展趋势,有助于加深对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研究领域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4.
环境风险感知研究是近年来环境风险领域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该领域的研究反映了公众对环境风险及环境风险管理的偏好和价值观.将该方面的研究纳入环境风险管理的决策过程是有效实施环境风险管理的基础.阐述了环境风险感知的内涵,着重阐述了心理测量范式的假设、流程和因子分析描述,总结了该方法在环境风险感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其意义和存在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对心理测量范式在环境风险感知领域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风险感知偏差机理概念模型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完善风险感知理论体系,以风险感知过程为主线,从风险感知信息的识别与收集、编辑与处理、评估与决策3阶段解析风险感知偏差形成过程,分别从个体心理机制与组织因素2个层面探析风险感知偏差形成的内因和外因;基于心理距离理论和解释水平理论,构建并解析风险感知偏差的4维心理距离模型。论述了风险感知偏差的放大机制和干预对策。基于此,构建了风险感知偏差机理概念模型。研究结果为探索风险感知偏差的形成与演化机理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可为安全风险管控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灾害学》2021,(3)
山地旅游在全球旅游发展格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山地旅游目的地面临着严重的游憩风险和游客安全问题。以我国著名的山地旅游目的地秦岭为例,分析游客的灾害风险感知及其影响因素。首先,提出旅游灾害风险感知的三个假设并构建理论模型;然后,通过问卷调研和档案式实证法,验证假设和理论模型;研究认为,游客情感依恋、灾害信息质量两个因素对秦岭山地旅游灾害风险感知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同时旅游灾害风险感知与游客行为倾向呈负向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7.
孔锋 《灾害学》2024,(2):48-53
灾害风险科学复杂性问题研究已成为当前学科发展的难题和热点。该文首先从“人类世”概念出发,阐述了环境变化对灾害风险的影响和解决灾害风险科学中复杂性议题的重要性。论述了系统思维下灾害风险科学的本质是探索区域灾害系统特征和机制,并探讨了区域灾害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联系。在分析灾害风险科学发展新特征的基础上,对复杂系统和复杂网络的特点及其与灾害系统的内在联系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复杂系统视角下的灾害系统过程和机制特点。最后阐述了灾害风险科学复杂性研究面临的秩序机遇、技术机遇和数据机遇,并提出了灾害风险科学复杂性研究的前沿议题。  相似文献   

8.
灾害风险感知研究方法与应用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忻  徐伟  袁艺  马玉玲  钱新  葛怡 《灾害学》2012,(2):114-118
阐述了风险感知的基本内涵、影响因素以及主流的研究方法,总结了风险感知研究方法的最新发展,归纳了近年来国内外灾害风险感知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对灾害风险感知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未来灾害风险感知研究中应当完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防洪工程作为人类抵御洪灾的首选手段,为人们提供了保障,但人们对其风险认知还存在一定的偏差。本文从公众层面入手,在我国历史上洪灾最严重的两大流域—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分别选取岳阳沿洞庭湖区和开封沿黄河地区为研究区,调查公众对当地防洪工程的信赖状况和水灾风险认知情况,回收有效样本831份。据此分析影响防洪工程信赖的因素和工程信赖对公众风险认知的影响。研究发现,公众对防洪工程的信赖度较高,区域趋同性明显;公众对工程信赖的程度,因居住地与风险源的距离、性别、年龄和家庭劳动力结构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同时,对防洪工程的过于信赖,会降低公众对洪灾的恐惧心理和警惕性,并使得公众产生消极和积极并存的应对灾害的行为倾向。洪灾多发地区应建立大型洪灾、巨灾的风险防范和洪水保险机制,完善我国的再保险制度;政府在高风险区的分区域管理过程中,应以大局为重;构建"文化自觉"的科学防灾文化观,正确引导公众认识到工程措施能力的限度,扭转在工程信赖基础上的风险认知偏差。  相似文献   

10.
庙成  刘希林 《灾害学》2022,(1):158-164+170
基于泥石流灾害可接受风险调查问卷的分析,从泥石流灾害关注程度和类型、可接受性及灾害可接受风险3个方面阐述农民对泥石流灾害可接受风险的感知和态度。研究结果表明:(1)农民普遍关注泥石流灾害,主要关注的灾害后果是财产损失,财产损失中主要关注的是房屋;(2)农民对泥石流灾害可接受性分别是:距离为<5 km、频次为100年1次或更长时间1次、预警时间为<1 h和保险费用为<100元;(3)农民可接受的受灾人数、死亡人数、死亡比例、个人直接经济损失和总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100人、≤1人、≤5×10-7/a、≤1 000元和≤10万元;(4)影响农民对泥石流灾害风险感知和风险态度以及可接受风险水平的主要人口特征是36~45岁、女性、受教育程度初中学历以及收入<1 000元/月的群体。  相似文献   

11.
五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作者曾分别于1991、1996、2002和2005年发表了关于灾害研究理论与实践的4篇文章,对灾害系统的性质、动力学机制、综合减灾范式,以及灾害科学体系等进行了探讨.在前4篇文章的基础上,就当前国际上灾害风险综合研究的趋势、应对巨灾行动,以及防范巨灾风险和加强综合减灾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阐述了对"区域灾害系统"作为"社会-生态系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可划分类型与多级区划体系"本质的认识;区分了"多灾种叠加"与"灾害链"损失评估的差异;论证了"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结构、功能,及结构与功能优化模式";构建了由灾害科学、应急技术和风险管理共同组成的"灾害风险科学"学科体系.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综合减灾,防范巨灾风险已成为区域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这一措施与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以及低碳经济模式的建立,共同构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2.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s are central to individuals’ behavioural interactions with the environment. Cognitive maps, portraying a spatial representation of an individual’s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can be aggregated to gain insight into the collective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of groups and populations. This paper uses cognitive mapping techniques to examine one aspect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flood risk perception, within a residential population (n?=?305). Flood risk perception was examined for the whole sample and six subgroup pairs. Using subgroups allowed examination of how factors previously shown to influence flood risk perception influence the cognitive map production in this population. We use a novel technique (slope analysis) to examine how the population’s perception of flood risk compares with expert assessments of flood risk, and compare the results of this novel technique with a commonly used cognitive map analysis technique (majority threshold method). Both methods identify areas where there is consensus within the population as to which areas are at risk of flooding. However, slope analysis usefully identifies areas where the population’s perception of flood risk lacks consensus, and is at odds with expert assessments of flood risk, without the loss of information inherent in the majority threshold method. Thus, this technique provides a novel approach to studies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that can be widely applied within many fields.  相似文献   

13.
黄晓萱  徐慧  温家洪  王丹  沈菊  田雨  杜士强 《灾害学》2022,(1):192-198+219
气候变化背景下,适应城市极端天气风险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越来越需要公众参与。然而,对风险感知、适应感知和适应行为响应的影响因素,以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还缺乏系统认识。通过问卷调研上海市居民发现:(1)风险感知可以促进适应感知,二者均与收入和教育水平等显著正相关。(2)与关注预警信息和使用防水防潮材料等个人适应行为相比,居民对集体行为的响应程度更高,如增加绿地面积和提高监测预警准确性等。(3)适应行为的影响因素可归纳为:信息通达性、社区归属感、适应意愿、适应激励、风险感知和适应感知,其中信息通达性和适应激励是显著提高个人适应行为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我国部分省市初中生防灾素养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英  王民  李斐  李楠  张鹏韬 《灾害学》2012,(2):100-104
为了解我国初中生防灾素养水平,找出制约其防灾素养提升的关键因素,总结一般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分别选取了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的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福建及黑龙江6个省市的初中各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7 313份(发放10 000份)。调查发现,我国初中生防灾素养总体水平偏低,初中生大多具有正向积极的防灾态度,防灾态度维度得分高于防灾技能,防灾知识维度最低。但这只能看作全国较高水平,而不能看作一般水平,真实情况可能更令人堪忧。针对此情况,提出要针对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开展课程开发相关研究,以期促进灾害教育的开展与学生防灾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多层次可拓评价法的城市燃气管线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改进的肯特危险指数评分法对城市燃气管道的危险因素进行识分析,确立了城市燃气管线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将传统的可拓学方法改进为多层次可拓评价法,对其中的节域物元、关联度和等级评定程序进行了调整,并建立了相应的准则,对评价对象进行多级综合评价。通过多层次评价,可以获得不同子指标各自的风险等级以及评价对象总体的风险等级。以邯郸市某段燃气管线为例,运用城市燃气管线风险评价模型进行风险评价,得出其多层次风险等级值。通过对比及数据分析,证实了本文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沈鸿  孙雪萍  苏筠 《灾害学》2012,(1):87-93
信任和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互为因果,两者通过认知行为决策及行为后果这一环节构建互馈关系。探索公众对社会减灾能力的信任及其对灾害风险认知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揭示灾害风险的潜在因素,调适风险认知与避灾行为,从而降低灾害风险。选取水灾发生频繁、强度大、防洪措施多样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区,运用随机抽样调查和入户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获取资料,研究公众的水灾科技信任和管理信任的水平、影响机制、动机-效应差异。主要结论有:①公众科技信任水平普遍高于管理信任。信任水平受到公众性别、年龄、灾害经历、城乡差异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信任具有区域共构的特点;②科技信任改变了公众水灾风险认知,加强了其灾害应对信心,降低了其对受灾风险的估测,对其避灾行为倾向影响显著,而管理信任对公众水灾风险认知及防灾备灾行为倾向的影响均不大;③信任的产生动机以认可减灾措施有用性为前提,科技减灾和管理减灾由于具有不同的减灾原理及作用时段,导致了公众的不同信任动机及其效应。  相似文献   

17.
Using survey data from 280 farmers in Jianghan Plain, China,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ree dimensions of farmers' flood perceptions and then uses the entropy method to estimate their overall flood perception. Farmers' flood perceptions exhibit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i) their flood‐occurrence, flood‐prevention, and overall flood perceptions gradually increase with age, whereas their flood‐effects perception gradually decreases; (ii) their flood‐occurrence and flood‐effects perceptions gradually increase with a higher level of education, whereas their flood‐prevention perception gradually decreases and their overall flood perception shows nonlinear change; (iii) flood‐occurrence, flood‐effects, and overall flood perceptions are higher among farmers who serve in public offices than among those who do not do so; (iv) the flood‐occurrence, flood‐effects, and overall flood perceptions of farmers who work off‐farm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farmers who work solely on‐farm, contrary to the flood‐prevention perception; and (v) the flood‐effects and flood‐prevention perceptions of male farmers are lower than those of female farmers, but the flood‐occurrence and overall flood perceptions of male farmers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female farmers.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转暖,青藏铁路沿线热喀斯特湖数量正在逐年增多、面积逐年增大。湖塘的形成虽然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特点,但其发生的区域性和重复性特点是热喀斯特湖分布与出现的总体规律。在野外系统勘测调查的基础上,依据工程地质类比原则,结合专家打分、层次分析、信息量、统计量等模型方法,对区域内湖塘产生与发展起一定主导作用的历史因素(灾点密度、灾面密度)和基本地质环境因素(冻土类型、年均地温、植被覆盖度、土质类型、地形坡度)基于ArcGIS平台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得出楚玛尔河至风火山段青藏铁路沿线热喀斯特湖易发程度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占研究区总面积47.97%的高易发区占据了湖塘总数量的87.94%、总面积的91.15%,主要分布在楚玛尔河高平原、北麓河盆地和可可西里山间盆地;中易发、低易发、非易发三个区占据了研究区总面积的52.03%,却仅分布了占总数量12.06%、面积8.85%的热喀斯特湖,主要分布于可可西里山区、风火山山区及河谷地区,与2011年9月份野外考察的热喀斯特湖实际的空间分布状况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小麦生产的区域比较气候风险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减产率〉5.0%界定灾年,分析了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小麦灾年发生的风险概率、平均减产率和变异系数,及其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的区域比较风险度、减产度和变异度。基于以上3个区域灾年减产率的比较指标,得到了区域比较气候风险指标;利用区域比较气候风险对中国小麦生产进行了分区论述,同时得出了小麦总产量损失与播种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与小麦单产只有一般中度相关,而与比较气候风险基本不相关的关系,并指出了区域比较气候风险指标与防灾减灾工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不确定性校正对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永安  陈宇坤 《灾害学》1998,13(4):12-16
对现行地震危险性分析模型中的不确定性校正方法所涉及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以地震烈度的危险性分析为例,说明危险性曲线的衰减系数及不确定性大小是影响校正结果的主要因素.总的趋势是:对低烈度,校正后危险性有所降低,降低幅度达50%以上;对高烈度,校正后危险性有所提高,提高幅度可达数倍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