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1 毫秒
1.
鼎湖山三种森林类型土壤养分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鼎湖山三种森林类型土壤pH值和养分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鼎湖山三种森林类型土壤pH值在3.72~4.31之间,属于强酸性土,而且随着土壤深度增加pH值逐渐升高;土壤有机质在6.83~78.43 g·kg-1之间,有机质较丰富.三种森林类型土壤全氮、碱解氮、全钾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53 g·kg-1、384.15 mg·kg-1、24.86 g·kg-1,含量较高,而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44 g·kg-1、14.29 mg·kg-1、73.38 mg·kg-1,含量相对较低,各种形态钙、镁的含量也比较低.土壤养分含量基本上是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马尾松林,而且随着深度增加而含量逐渐减少.土壤pH值与有机质、氮、磷、钾、钙、镁等养分都呈现出极显著负相关,而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之间均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吴昊 《自然资源学报》2015,30(5):858-869
在陕西省境内秦岭山脉中段油松-锐齿槲栎混交林集中分布的区域设置20 块调查样地,采取土壤样品测定了该区森林土壤0~20、20~40 和40~60 cm 3 个土层的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7 项养分指标。通过计算不同土壤养分指标的变异系数并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技术,对秦岭山地松栎混交林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与海拔、坡位、坡向和坡度4 项地形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全氮、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呈极显著下降趋势,而全磷、全钾在不同土层中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②变异系数计算结果表明,各土层的7 项养分指标均表现为中等程度变异性,变异系数最大者是0~20 cm土层速效氮,最小者为0~20 cm土层全钾;③从CCA排序结果看,地形因子对不同土层养分变异的影响程度及因子种类明显不同。0~20 cm表层土壤养分变异受地形因子制约作用较小,20~40 cm土层养分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坡向和海拔,40~60 cm土层养分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海拔和坡位,而坡度和海拔则是控制0~60 cm整体土壤层养分变异的主要因素。综上所述,地形高异质性的微生境造成了秦岭山地松栎混交林土壤养分空间分布格局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对霍林河流域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天然洪泛湿地在距主河道不同距离处分层采集土壤样品,对其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探讨.结果显示,全氮、全磷和有机质的含量在空间上的变化趋势为随距离河道距离的增加和采样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明洪泛作用对洪泛湿地土壤中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随着距离河道距离的增加和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对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相互间的相关性在距主河道一定距离范围内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4.
了解表层土壤有机质与全量养分的空间变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能够为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带的土壤养分管理提供参考。基于王东沟的93个野外采样点,综合多种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处于中等水平,空间变异大小依次为全磷>全氮>有机质>全钾,均由结构性因素主导;有机质、全氮较全磷、全钾变异尺度小、空间自相关性弱、空间复杂程度高。有机质、全氮的分布格局为南高北低,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海拔、坡度、曲率和土地利用;全磷呈现相反的北高南低分布,海拔、坡度、土地利用、土壤机械组成和人类活动对其影响较大;全钾则为内部高四周低,分布较破碎,坡向和土壤机械组成作用较强。据此建立了9个环境因子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回归预测模型,以期为研究区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
以稀土尾矿库周边湿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无污染的黄河湿地作为对照样地,在不同深度上研究了总磷、水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等土壤养分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整体上0~2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高于底层,水解氮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显著降低(P全磷>水解氮>速效钾。整个研究区域的土壤肥力普遍较低,土壤养分表现为有机质最优,全磷和水解氮次之,速效钾最差,耕作层土壤养分高于底层。研究明确了稀土尾矿库周边湿地土壤的垂直分布状况,对当地土壤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芨芨草草丛肥岛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论文通过对祁连山区芨芨草草丛肥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芨芨草草丛肥岛冠幅下土壤养分高于空地。②土壤有机质、 全氮、 全磷、 速效氮、 速效磷、 速效钾、 速效锌、 速效锰和速效铁含量从草丛中心到距草丛边缘100 cm变化的整体规律是先减小后增加;但距草丛边缘100 cm含量低于草丛中心。③土壤全钾含量、 pH值和速效铜含量从草丛中心到距草丛边缘100 cm变化规律为:全钾含量在各土层变化各异;pH值变化0~10 cm和10~20 cm土层升高,20~30 cm土层则降低;速效铜含量0~10 cm和10~20 cm土层持续下降,20~30 cm土层先减小后增加,并在距草丛边缘40 cm含量最低。总体而言,芨芨草草丛肥岛的各种土壤养分变化规律不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河流周边的人类活动干扰使得河岸带的植被类型和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研究选取了北京市温榆河的3个类型河岸带植被结构,从河漫滩到河道上依次为:(I)杨树林-农田、(II)火炬树林-荒草、(III)农田-荒草。通过土壤采样分析和对比研究,发现河岸带的植被格局可以显著影响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流失风险。从河漫滩到河道的方向上,河岸带植被组合I的土壤全氮、全磷、有效氮、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均呈现降低的趋势,而土壤容重则逐渐增加。对于植被结构类型II,土壤的全氮、有效氮和有机质呈现出波动的变化;而土壤的全磷和有效磷都呈现比较平缓的变化趋势。对于植被组合III,土壤养分含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土壤容重呈现降低的趋势。河岸植被模式III的下坡位荒草区域的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都要显著高于其上坡位的农田区域,但农田区域的土壤容重则大于荒草区域。植被结构的异质性还可以影响到河岸样带的土壤平均养分含量和容重大小。研究结果可以为退化河岸带的植被恢复和植被格局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煤塌陷区湖泥充填复垦土壤的营养元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比较了某矿区原地貌样地与塌陷样地以及湖泥充填复垦5a、12a样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含量以及pH值的变化过程。测量的土壤深度为60 cm,每20 cm一层,比较了4个样地0~20 cm、20~40 cm、40~60 cm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4个样地土壤剖面各层从上到下SOC、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均呈递减趋势。0~20 cm,湖泥充填复垦12年样地土壤剖面各层SOC、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均优于原地貌样地。20~40 cm、40~60 cm湖泥充填复垦12年样地土壤剖面各层SOC、土壤全N、全P、全K含量基本能够达到原地貌样地含量水平。湖泥充填复垦5年样地土壤剖面各层SOC、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均低于原地貌样地,但相对矿区塌陷样地有很大改善。4个样地的土壤表层pH值差异不明显且均在中性范围内,适合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两种草本植物修复5年后的土法炼锌废渣剖面上养分及重金属分布特征,以废渣堆场上人工种植的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和黑麦草(Lolium perenne)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种草本植物剖面(0~60 cm)上不同粒径废渣中养分和重金属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废渣剖面深度增加,废渣中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含量逐渐降低,表层废渣(0~10 cm)中有机质含量大多显著(p<0.05)低于深层废渣(10~60 cm);而表层废渣(0~20 cm)的有效态氮磷含量大多显著(p<0.05)高于深层废渣(20~60 cm).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随着废渣粒径增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含量在粒径为0.25~0.5 mm的废渣中最高,而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则随废渣粒径增大逐渐降低.三叶草修复作用下其剖面不同粒径废渣中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含量高于黑麦草.As、Cu、Pb、Zn含量随着废渣深度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且其在表层废渣(0~20 cm)中的含量高于深层废渣(20~60 cm).除As外,Cd、Cu、Pb、Zn的含量总体表现为随废渣粒径增大而降低.两种植物修复作用下,酸可交换态As、Cd、Cu、Zn占比均随废渣剖面深度增加而增加,酸可交换态Cd、Cu、Pb、Zn占比均随废渣粒径增大而增加.综上,三叶草和黑麦草参与下垂直剖面上不同粒径废渣养分及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选取河南省焦作市韩王庄矿采煤塌陷区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分布及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除过氧化氢酶外,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规律均呈现为:上坡点1<下坡点2<塌陷中心点O;根据LSD多重比较发现,与对照相比,土壤养分中全氮、全磷、速效钾下降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土壤中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活性与土壤中碱解氮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脲酶、多酚氧化酶与全氮含量显著相关,蔗糖酶活性和有机质间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设施栽培地土壤富营养化及其潜在的环境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武汉市郊设施蔬菜地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养分的累积状况及剖面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了土壤pH值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与露天菜地和植棉地相比,设施蔬菜栽培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比露天菜地和植棉地分别增加了14.7%和36.7%,全氮与碱解氮含量在不同栽培类型间的变化趋势及程度与有...  相似文献   

12.
由于气候变化、过度放牧、沟蚀及修路等人为影响,尕海泥炭沼泽地出现退化现象。为了查明尕海泥炭沼泽地退化过程土壤性质和水源涵养功能的变化趋势,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对该区域4 种不同退化阶段泥炭沼泽地土壤性质和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尕海泥炭沼泽地退化程度的加剧,0~40 cm层土壤平均容重逐渐增大,总孔隙度逐渐减小,且容重和孔隙度在土壤剖面自然分布规律发生变化;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和水解氮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铵态氮呈增大趋势,全磷、全钾无明显变化规律,但均沿土壤剖面分布呈波动性变化;土壤自然含水量、最小蓄水量和毛管蓄水量均为未退化最大,中度退化最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退化阶段泥炭沼泽地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有机质、氨态氮及其土壤蓄水性能均存在显著差异。土壤饱和蓄水量和毛管蓄水量与有机质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并受植被盖度和泥炭层厚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位、植被盖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泥炭层厚度的下降是导致尕海泥炭沼泽地退化过程土壤性质和水源涵养功能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抚顺地区土壤肥力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抚顺地区65个点位土壤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五个指标的实地监测,得出抚顺地区土壤肥力基本状况为:土壤酸碱度处于中等,有机质含量和全磷含量丰富,全氮含量较丰富,全钾含量较缺,并针对该现状。提出了如何合理施用钾肥。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塞北荒漠梁地植物根围土壤球囊霉素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分布规律,于2013年6月选取内蒙古正蓝旗青格勒图典型梁地阳坡,设置梁底、梁坡和梁顶3个样地,按照0~10、>10~20、>20~30、>30~40、>40~50 cm五个土层分别采集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和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根围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因子、球囊霉素含量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梁底土壤w(SOC)(SOC为有机碳)、w(TN)、w(碱解氮)、w(TP)、w(有效钾)和w(球囊霉素)明显高于梁坡和梁顶,不同样地内,随着土层加深,土壤养分含量逐渐降低,w(球囊霉素)显著降低,但生态化学计量比随坡位及土层变化不显著.不同样地土壤w(SOC)、w(TN)、w(TP)平均值分别为5.936、1.286、0.115 mg/g,C/N[w(SOC)/w(TN)]、C/P[w(SOC)/w(TP)]、N/P[w(TN)/w(TP)]平均值分别为4.918、58.349、11.876,均低于全国陆地土壤平均水平.土壤中w(总球囊霉素)和w(易提取球囊霉素)平均值分别为1.822和0.838 mg/g,低于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地生态系统,w(总球囊霉素)约占有机碳库的29.9%,具有较高的贡献值.研究显示,塞北荒漠植物根围土壤养分贫乏,磷素缺乏严重;球囊霉素含量及其生态分布规律可作为监测和评价土壤质量状况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5.
火烧对拉萨地区湿草甸湿地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对拉萨地区典型湿草甸火烧样地与对照样地内表层土壤pH、有机质、全量及速效养分含量特征的对比分析,初步探讨了火烧干扰对高原湿草甸表层土壤特征的影响. 结果表明:土壤pH在6.06~6.85之间,火烧干扰导致土壤pH升高;土壤中w(全氮)、w(全钾)分别为2.35~5.34、23.33~28.72g/kg,火烧干扰使其值下降;火烧对土壤中w(全磷)无明显响应;火烧后土壤中w(有机质)(53.97~144.57g/kg)下降,并且与土壤中w(全氮)的变化趋势一致. 土壤中w(速效氮)的季节性差异较大,火烧干扰使生长季初期表层土壤中的w(速效氮)减少,而在生长季旺盛期则增加,w(速效氮)占w(全氮)的比例变化一致;w(速效磷)在2个生长阶段总体增加,占w(全磷)的比例升高,以平地中变化最为明显;w(速效钾)及其占w(全钾)的比例在生长季初期显著增加,后期则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16.
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了萍乡市2 hm2 Cd污染稻田中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和酶活性的空间差异性及相关性特征。结果表明:糙米Cd变异系数大于土壤有效态Cd和总Cd,且晚稻变异性大于早稻,属于中等变异性。土壤pH和容重变异系数较小,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速效钾、有效磷和碱解氮变异系数为22.82%~35.60%,属于中等变异性;除过氧化氢酶变异性较小外,土壤酶活性、机械组成和微团聚体变异系数为10.54%~38.21%,属于中等变异性;土壤微生物(52.59%~84.64%)变异性较强,表现为细菌 > 放线菌 > 真菌。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砂粒、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与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黏粒、有效磷、速效钾、真菌和脲酶具有较强的负相关;而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黏粒、有效磷、速效钾、真菌和脲酶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发现:pH、有机质、容重、速效钾和碱解氮是土壤理化性质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