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从滇池流域地形、流域水系、流域土地利用及滇池湖盆形态等几个方面的地理特征出发,研究分析这些地理特征对滇池水污染的影响.流域地形决定了滇池是全流域水流及其承载的各种污染物的最终受纳水体.流域水系特征加之水资源的匮乏造成了高污染水入湖.流域土地利用格局造成了大量污染物的产生且易入湖.流域、湖盆形态导致了入湖污染物在湖中的充分滞留及沉积污染物的易释放.  相似文献   

2.
滇池水污染总量控制中污染源系统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湖泊流域同入湖水系的流域单元组成,本文以滇池流域单元为基础,进行了污染源总量控制片区划分,并对各片区进行了污染源系统特征研究,从而为滇池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提出了工作重点和具体对象。  相似文献   

3.
基于HSPF模型的滇池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HSPF模型的主要结构和功能,通过对该模型参数的灵敏度分析和参数调整,利用滇池流域各入湖河流1988,1989年的水质监测数据及相关统计资料,分别对该流域的水文、水质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SS是滇池流域非点源污染的首要污染物,大约80%的入湖SS来自非点源.在枯水年(1988年),非点源贡献了约1/3的TN、TP入湖负荷量.而BOD的主要贡献者则是点源污染.  相似文献   

4.
影响滇池入湖污染物总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了滇池入湖污染物总量变化情况及主要影响因素,得出结论:生活污染源是流域污染控制的重点;要完善城市排水管网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污水处理厂的作用;开展城市卫生系统改造研究,就地处理资源化利用,可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入湖量。  相似文献   

5.
滇池流域系指入滇池水系的集水自然区域。该区域处于云南省中部的滇中高原上,总面积2920平方公里,其中滇池水域面积300平方公里。滇池流域由于是一个多山、成土母岩风化强烈、雨量充足但又分配不均的地区。加上人类经济活动频繁,森林植被过度砍伐,土地垦殖率又偏高,所以水土流失现象普遍存在,且局部地区较为严重,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已趋向恶化。 1 土壤侵蚀的基本状况 1.1 现状及特点滇池流域的土壤侵蚀,根据遥感调查  相似文献   

6.
滇池是国家"三河三湖"重点治理的湖泊,位于滇池北岸的昆明主城区是流域内人口最密集、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滇池入湖污染负荷的主要来源地。本文对2008年滇池北岸昆明主城区污染负荷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与排水系统结合,研究了污染物的产汇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7.
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入湖河流水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昆明滇池东南岸流域为例,利用逐步回归模型分析了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与流域湖泊水质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水质污染指标与耕地始终呈现正相关,与林地始终呈现负相关,与城乡用地始终呈现负相关,对昆明滇池东南岸流域而言,耕地是入湖河流水质污染的主要来源,其污染贡献掩盖了城乡用地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于昆明市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深,其周边水域,尤其是滇池流域的水环境污染情况十分严重,例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农药化肥等污染物,都是造成滇池流域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但究其根本原因,滇池流域的水环境污染主要由人为因素引起的,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化面积不断扩大,滇池及其入湖河流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逐渐下降。因此,若要治污,必先治人。然而,若要治人,却必先治官。本文通过对昆明市滇池流域水环境污染成因及治理方法的介绍,谈一谈滇池入湖河道实行"河长制"为人们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对入湖河流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金华  曹晓峰  黄艺 《中国环境科学》2011,31(12):2052-2057
利用滇池流域2008年TM影像数据和入湖河流67个监测点的水质数据,以子流域为基本研究单元,从子流域综合分析和子流域分类分析两个角度,研究土地利用类型(国家分类标准)对入湖河流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1个子流域单元的水质污染指标(CODMn、TP、TN、NH3-N)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呈显著正相关,与耕地、林地、草地呈负相关.对整个流域而言,城镇及工矿用地是入湖河流水质污染的主要来源,其污染贡献掩盖了耕地的贡献;根据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差异,将滇池流域的21个子流域分为3类(城镇及工矿用地为主、耕地为主、林地为主).分类分析表明,水质污染指标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始终呈现正相关,与林地始终呈现负相关.同时,讨论了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差异对水质的影响,说明土地利用比例结构和分布格局对水质亦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夏季滇池不同来源溶解性有机磷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季选取了滇池不同来源(滇池湖体、入湖河流和大气降雨)水样,研究了其溶解性有机磷(DOP)含量及分布特征,并利用酶水解技术表征了其DOP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滇池湖体、入湖河流和大气降雨DOP浓度分别在0.001~0.117,0.002~1.722,0.006~0.112mg/L(平均0.027,0.197,0.037mg/L),分别占溶解性总磷(DTP)的18.3%~92.5%,4.2%~100%,25.4%~100%(平均55.3%,60%,58.9%),不同来源DTP均以DOP为主,入湖河流DOP浓度明显高于滇池湖体和大气降雨.不同来源DOP酶可水解磷(EHP)浓度分别为n.d.~0.058,n.d.~0.673,n.d.~0.031mg/L(平均0.017,0.064,0.010mg/L),分别占DOP的0%~127.5%,0%~105.6%,0%~55.6%(平均77.9%,38.7%,23.2%).不同来源DOP酶水解率(EHP/DOP)较高,滇池湖体DOP酶水解率明显高于入湖河流和大气降雨.不同来源DOP时空分布特征明显,且其生物有效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滇池湖体EHP以活性单酯磷和类植酸磷为主,入湖河流和大气降雨EHP以活性单酯磷为主,尤其是大气降雨二酯磷和类植酸磷含量较少,滇池湖体、入湖河流和大气降雨DOP生物有效性依次降低.不同来源DOP是与溶解性反应磷(SRP)同等规模的生物可利用磷源,二者共同维持了滇池富营养化.滇池治理要从全流域出发,考虑不同来源各形态磷对水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造成滇池富营养化的污染源有多种形式,大致可分为点污染源和非点污染源。非点污染源又可分为经由流域陆地表面入湖和不经流域陆地表面入湖两类。非点污染源的特性是可以从地表面的任何位置产生,不能明确指出某种污染物质的具体发生地,只能指出一个范围;污染物的运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不连续和不确定的,只在有地表径流时,才可能运动,一般都集中在一年的暴雨季节;污染物的性质和负荷量由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植被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共同决定,具有区域性。因此,在土壤类型多样且具有立体气候和立体生态环境的2620平方公里滇池流域陆地面积上,对受自然条件突发性、偶然性、随机性制约的非点源污染负荷模数进行全流域实测调查是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12.
滇池流域生态环境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滇池流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引起了流域土地覆盖的巨大变化,由此造成了严重的湖泊富营养化和水资源危机.根据1988,1995,2000年滇池流域的Landsat TM/ETM\++影像数据,并结合滇池水质的监测结果,重点研究了流域土地覆盖动态变化过程及其对滇池湖泊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滇池流域水资源与水污染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滇池水质污染与流域水资源紧缺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存在人口机械增长过快,沿岸开发过度,面山水土流失严重和水资源未能优化配置等问题,应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优化配置水资源,控制入湖污染物总量等方面着手,监管,科研,生态恢复并重,逐步解决滇池流域水资源与水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4.
通过科学合理地划分河段实现栖息地分类管理是恢复流域生物完整性的重要内容之一.湖泊流域入湖河流空间尺度小、坡降大、生态学过程差异性显著的特点导致其河段类型复杂多样,与河流流域河段类型的大尺度特征具有明显区别,因此,河流流域河段划分指标及其方法不适用于湖泊流域,亟需发展以栖息地分类管理为目的的湖泊流域河段划分方法.本文通过回顾河流分类的概念、划分依据及划分方法的发展历程,明确了湖泊流域河段划分理论基础,提出了基于保护目标制定的湖泊流域河段划分方法,为恢复湖泊流域生物完整性提供了更为精细的管理单元.同时,以滇池流域为例,通过筛选与大型底栖动物敏感种群和濒危种群显著相关的环境因子,建立了由地貌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河水来源、河道人工化情况及水体营养程度构成的指标划分体系;在实现各划分指标空间化的基础上,利用空间叠加聚类技术手段,将滇池流域入湖河流划分为9个河段类型,为滇池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汇入滇池的主要河道有35条,携带大量污染物进入湖体。河道整治工程是滇池治理"六大工程"之一,在滇池水污染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早可追溯到"九五"期间。基于"九五"以来的滇池水污染防治规划,总结了滇池流域河道整治工程的发展历程,即缓慢发展时期、快速发展时期和全面提速时期。分析了滇池河道整治工程的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现阶段以环境效益为主,表现为污水收集率提高、河道水质改善、河道入湖污染负荷削减和河道底泥污染物释放风险降低等。总结了河道整治成功的经验,探讨了河道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提出滇池流域河道整治应由工程治河向生态治河转变,下一阶段整治重点是河道的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16.
滇池湖区的水土流失,导致了湖泊泥沙淤积,除了气候、地理、地质等自然因素外,主要原因还与不合理的利用土地,森林区的乱砍滥伐、陡坡开荒、耕作粗放、广种薄收以及围湖垦殖等一系列人为活动有关,结果使坡面植被破坏,土壤抗冲能力大大降低,一遇到暴雨就受到严重侵蚀。为使滇池流域内水土流失得到迅速、有效的治理,防止湖泊泥沙继续淤积,必须把环境治理与土地资源开发相结合,充分发挥滇池区域的自然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积极保护。现根据滇池湖区的不同地理条件,水土流失程度,土地利用现状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提出防治滇池泥沙淤积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给进一步实施滇池入湖污染控制及小流域污染治理提供依据,以滇池环湖28条河流入湖水量及水体中不同形态氮的质量浓度逐月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滇池河流不同形态氮的入湖浓度(ρ)和入湖负荷的时空变化,并探讨了不同形态氮的入湖负荷贡献. 结果表明:①滇池河流入湖ρ(TN)在2.91~94.01 mg/L之间,以ρ(DIN)(DIN为溶解性无机氮)最高,而ρ(DON)(DON为溶解性有机氮)和ρ(PN)(PN为颗粒态氮)均较低. ②滇池河流氮入湖负荷总量为6 908.47 t/a,绝大多数河流以DIN负荷为主,平均贡献为67.15%;DON和PN入湖负荷贡献相近,平均分别为17.86%和14.99%. ③不同形态氮入湖负荷贡献的季节性差异明显,DIN入湖负荷较高值出现在春夏季(3—9月),平均贡献达74.01%;DON入湖负荷较高值则出现在秋冬季(9月—翌年1月),平均贡献达33.42%;PN入湖负荷贡献月份变化差异较小,最高值出现在2月,贡献为40.19%. ④滇池河流氮入湖负荷不仅要考虑DIN的贡献,也应重视DON和PN负荷,控制滇池河流氮入湖负荷需要考虑不同河流不同形态氮负荷组成及其季节性差异,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8.
1 人湖河流污染强度分析根据1988年入湖河流的污染负荷和滇池的湖流特征,得入湖河流对滇池的污染强度顺序如表1所列。表1人湖河流对滇池污染强度顺序表  相似文献   

19.
滇池水污染日趋严重,致使滇池水体功能受到严重损害,直接威胁到昆明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制定综合整治滇池水污染方案的指导思想应是以总量控制为原则,以市场经济为机制,以持续协调发展为目标。主要措施为加强环境管理,控制入湖污染负荷的产生量;利用治理工程,控制入湖污染负荷和削减湖内污染负荷;外流域引水,增加湖泊环境容量负荷和可用水量;调整滇池水体的最高功能,以利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滇池流域面源方面治理问题比较复杂,仅采取简单的工程治理措施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必须结合各小流域区实际情况,提出从根本上减少面源污染的途径。治理必须是既能消减入湖污染负荷量,又能给参与治理的农民获得经济效益,这样农民对治理滇池才会有积极性,治理滇池的资金也才能得到保证,减少面源入湖污染负荷也才有希望。结合省内外治理成功的经验及滇池流域具体情况,提出治理滇池面源污染,可以采用“九结合的综合配置模式”进行治理。 1 “九结合的综合配置模式”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