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了定量评价飞行员的操作水平,进行了飞行员操作特征指标结构的研究.首先根据操作行为的心理学原理,结合飞行员的操作行为特点对飞行员的操作行为进行分析,得到4个描述民航飞行员操作特征的指标向量:完整性、平稳性、准确性、及时性.以E190飞机为例,结合该型飞机的QAR记录数据以及相关的监控标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能够反映飞行员操作特征的指标结构,并建立其计算模型.以及时性为例,对某航空公司的3位E190机长操作的及时性做出定量评价.该指标结构的研究实现了对飞行员操作水平的定量评价,为中国民航的飞行训练和飞行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为科学地划设军航训练空域,有效避免军民航飞行冲突,采用Event模型,仿真模拟军航飞机的标称航迹,计算军民航飞机在导航误差、军航飞行员操作误差、侧向风等因素影响下的侧向重叠概率,构建碰撞概率模型,研究军民航碰撞风险;然后,以二对一空战"钳形攻击"训练为例,结合多机飞行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利用模型计算出符合国际民航组织(ICAO)安全目标等级的训练空域安全余度;最后,分析军民航飞行安全性,研究军航飞行训练方法,给出相应建议。结果表明:在所指定飞机机型的情况下,在训练标称航迹外侧增加8 km的安全余度,能使军民航碰撞风险满足ICAO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机务维修人员疲劳风险评价模型及管理系统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量化评价民航机务维修人员疲劳风险,首先通过调研和德尔菲法构建机务维修人员疲劳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依据灰色聚类原理,建立民航机务维修人员疲劳风险灰色聚类评价模型;然后从维修单位采集实际数据,结合各指标权重,通过算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将模型应用于机务维修人员疲劳风险管理系统的开发中,实现调查问卷的电子化和评价过程的自动化计算。结论表明:用灰色聚类模型可实现机务维修人员疲劳风险的量化评价与分级,系统软件可作为机务维修单位疲劳风险管理的实际工具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编制民航飞行员职业安全意识调查问卷,对1310名民航飞行员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民航飞行员职业安全意识总体水平良好,其中87%的人员达到良好以上水平;安全认知、安全情感与安全意志3个维度发展不平衡,安全意志水平显著低于其他两个维度;单位的安全教育、安全状况以及个人素质是影响民航飞行员职业安全意识的重要因素;经常接受安全教育的飞行员,其职业安全意识水平显著高于偶尔接受安全教育的飞行员;单位安全状况好的飞行员,其职业安全意识水平显著高于单位安全状况一般的飞行员;飞行学员的职业安全意识水平显著高于在职飞行员。建议采取创新安全教育、磨练安全意志、强化环境熏陶等措施,强化民航飞行员的职业安全意识,降低因飞行员原因引发的飞行事故率,提高民航的安全业绩。  相似文献   

5.
为了客观评价航线飞行员安全操作水平,基于M航空公司B737-800机型飞行品质监控项目及标准,统计2014-2017年各飞行阶段中超限事件发生频次,结合专家访谈,对评价体系进行优化,最终得到7项评价指标.针对倾向超限的现象,采用百分位法划分倾向超限等级,结合M公司飞行品质监控项目评价标准,引入熵权物元法建立航线飞行员超限评价模型.采集M航空公司飞行大队26位飞行员384个航班的QAR数据,应用该评价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26名飞行员的飞行安全操作水平均为良好,与实际情况基本符合,但是对于特征值偏高的飞行员,应当加强关注和训练.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民航飞行员心理危机的形成机制,开展民航飞行员心理危机仿真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明确飞行员心理危机的致因因素及缓解措施。采用专家征询法,确定心理危机警级及阈值。基于系统动力学(SD)理论,构建心理危机仿真模型。结果显示:基准情景飞行员心理危机、生活压力和生理疾病警情较严重,工作压力警情不严重;缓解心理危机、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和生理疾病最有效的策略分别是,实行员工帮助计划(EAP)、改善工作环境、加强体育锻炼和医疗救治;用该模型可实现对飞行员心理危机的动态监测和实时预警。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成就动机对飞行员风险决策倾向的影响机制,以危险态度为中介变量,飞行经验为调节变量,构建成就动机-危险态度-风险决策倾向的理论假设模型;借鉴成熟量表对188名国内民航飞行员作问卷调查,通过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分析验证理论假设模型。结果表明:寻求成功动机与风险决策倾向呈显著正相关;避免失败动机与风险决策倾向呈显著负相关;危险态度与风险决策倾向呈显著正相关;寻求成功动机与危险态度呈显著正相关;避免失败动机与危险态度显著负相关;危险态度在成就动机(寻求成功/避免失败)对风险决策倾向的影响中起中介效应;飞行经验在避免失败动机对危险态度的影响中具有调节效应;提高飞行员的心理素质,及时调节飞行员的成就动机和危险态度水平,能够帮助飞行员客观地评估自身能力和外部环境,减少飞行员的决策偏差,保障飞行安全。  相似文献   

8.
为降低飞行中人因事件的发生比例,保障飞行安全,面向进近过程中飞机发动机火警处置任务,开展模拟飞行试验,探究飞行特情中飞行员视觉注意分配情况;记录被试在4个兴趣区域(AOI)的5项视觉注意分配指标,同时,记录试验中被试的决策行为和飞行绩效指标;结果显示,火警发生前后,飞行员被试在主飞行显示器(PFD,即AOI 2)上的5个视觉注意分配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AOI;在火警前阶段,被试在主火警灯(即AOI 1)的注视点数(FC)、注视时间(FT)、FC占比(PFC)、FT占比(PFT)和平均注视时间(AFD)值显著低于导航显示器(ND,即AOI 3)和发动机显示和机组警告系统(EICAS,即AOI 4),而在火警阶段,AOI 1的FC、FT、PFC和PFT显著高于AOI 4;机长组被试在PFD上的FC、FT、PFC和PFT显著低于副驾驶组;机长组更多选择落地后执行火警记忆项目。研究结果表明:飞行特情中,飞行员的视觉注意分配仍服从驾驶—导航—交流—系统管理任务优先规则;主火警灯故障会对飞行员的注意分配造成干扰;飞行经验可以改善飞行员的视觉注意分配。  相似文献   

9.
如何预防飞行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民航飞机的运行过程大致分为起飞、爬升、巡航、航路下降、进近、着陆6个阶段。飞机起飞爬升和进近着陆是飞行事故的高发阶段。笔者分析了飞行各阶段的危险源,尤其将起飞爬升和进近着陆两个阶段作为主要研究内容;指出了飞行各阶段的关键操作技术及原理;提出了起飞可能面临多种危险,给出了起飞前机组风险意识检查单,并列出了国际飞行安全基金会(FSF,FlightSafetyFoundation)提出的进近着陆风险意识检查单;运用机组资源管理工具使飞行员树立安全风险意识,从而达到降低飞行事故率,提高飞行安全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飞行员疲劳是关系到飞行安全的重要问题之一.对飞行员疲劳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可以有效防止因飞行疲劳引发的飞行事故.在分析飞行员疲劳的影响因素确定疲劳风险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通过主客观赋权法结合的综合赋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建立了飞行员疲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合飞行员疲劳状况问卷调查结论,采用改进了的TOPSIS方法对该指标体系进行验证研究,结论表明各指标权重与问卷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基于16PF的民航飞行员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适合民航飞行员的人格结构模型及心理健康状态,选用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问卷(16PF)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飞行员进行综合测试,调查分析其稳定的个性特征和其近期的心理健康状况;选用SPSS中的因素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并以"大五"人格模型为理论指导,研究民航飞行员群体的人格特征模型;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16PF中的次级因素与SCL-90中症状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并进行对比性分析,研究基于16PF测试的人格特征模型和心理健康状况对民航飞行员的综合评估,为飞行员的心理选拔和定期训练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分析我国民航飞行员疲劳安全风险,建立符合我国民航特点的飞行员疲劳数据库,基于美国航空安全报告系统(ASRS)发布的飞行机组疲劳报告,采用语义网络分析的方法,研究200份机组疲劳事件报告中飞行员疲劳发生的时间、诱发因素、直接原因、人为因素、贡献因素及引发的后果,建立飞行疲劳事件语义网络图。用这个网络图,以飞行疲劳为起点,按照向前追溯疲劳原因和向后推演疲劳后果的步骤,实例分析美国UPS公司的货机坠毁事故。结果表明,应用飞行疲劳事件语义网络图,能够快速分析得出事故中飞行员疲劳发生时间特征、诱发因素、直接原因、人为因素、贡献因素和可能引发的后果。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民航飞行员个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量表(16PF)对我国民航飞行员的个性特征进行测试与分析,为探讨与飞行员操作特征之间的联系,保证飞行安全提供依据。运用基本数据统计分析、单一样本T检验、因素分析、多变量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我国民航飞行员的个性特征进行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飞行员所具有的基本个性特征有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和敢为性以及敏感性、怀疑性和独立性。年龄、职务和飞行时间对飞行员的个性特征有显著性影响。利用因素分析提取的7种主要因素,包含了飞行员较为全面的个性特征,且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14.
民航安全文化在保障民航运行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民航飞行员作为飞机的直接操纵者,对飞行安全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是,近年来由于机组原因或其他因素诱发但机组处理不当所导致的飞行事故(征候)时有发生。因此,探讨建立民航飞行安全文化,大力弘扬和践行“当代民航精神”,以“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为人文内核,让每一名飞行员都树立起“我要安全”的安全价值观,实现高层次的主动飞行安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航班飞行安全水平,帮助航空公司制定有针对性的飞行技术提升措施,采用QAR数据建立飞行安全评价模型。模型以QAR超限事件为评价指标,通过确定白化权函数,并利用离差最大化原理得到各指标权重;再应用灰色聚类方法评价一定时期内的飞行安全水平;最后以某航空公司B737-800机队2014年度QAR超限频率较高的5类实例事件对评价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公司6月、9月、12月运行情况很好,而1月、7月运行情况很差,这一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证明模型适用于飞行安全评价。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民航飞行员工作自主性的现状,分析影响民航飞行员工作自主性的因素,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以期达到提高飞行安全与效益的目的。采用自编的民航飞行员工作自主性问卷对中国民航253名飞行员进行测试,并对取得数据进行T检验和多因素方差分析以研究影响工作自主性的因素。结果发现,民航飞行员的工作自主性主要受到3个因素的影响,即婚姻状况、现在职位和工作年限。可采用合理引导、完善考核方式、加强教育培训、构建良好的职业认同感与成就感来提高民航飞行员的工作自主性。  相似文献   

17.
传统飞行员安全绩效考核侧重不安全事件等级和数量、轻视后果较轻的差错和轻微后果超限事件,不能真实反映飞行员的安全水平。基于对飞行员的工作流程、规章要求及相关文献的分析,以严重差错、一般差错、超限事件作为评价指标,从发生事件数、飞行时间、事件权重3个方面构建飞行安全指数。以S航空公司10名飞行员为例进行验证,并将飞行安全指数与传统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飞行安全指数与传统飞行员安全绩效的评价结果有明显差异;造成评价结果差异的原因一是引入了变量飞行时间;二是重新确定了指标权重。飞行安全指数与飞行员驾驶行为的安全星级更加吻合,飞行安全指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预测飞行员的真实安全水平与未来的安全态势,可很大程度避免传统评价方法的不公平性和评价结果的偶然性。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民航飞行签派员警觉性预测问题,在国际通用的警觉性理论基础上,通过电子手环监测与精神运动能力测试(PVT)数据分析,构建面向民航飞行签派员的警觉性预测三过程模型(TPMA)。首先,从国内大型运输航空公司的一线值班飞行签派员中选取120名被试,在40 h睡眠剥夺条件下定时采集体温数据,并对被试进行PVT测试;其次,使用余弦分析法确定相位,根据测试数据,确定模型的上下渐近线,睡眠转换阈值等关键参数;然后,通过提前唤醒,测试修正睡眠惯性过程;最后,测试120名被试用以验证模型,并额外选取3组不同排班方式的被试开展独立验证。结果表明:二谐量的余弦函数可以很好地拟合体温数据,拟合相位为16.88,警觉性昼夜节律参数为-55 ms/℃,上下渐近线分别为750、200 ms,睡眠转换阈值为437 ms; TPMA预测结果与规律作息测试数据拟合优度大于0.90,与实际工作条件下测试数据的拟合优度大于0.81。提出的飞行签派员TPMA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对飞行员飞行认知能力水平提供评价依据,进行飞行认知能力测量方案设计。根据飞行员的驾驶特征以及操作行为提出6项测量指标,分别为空间定位能力、空间定向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和学习能力;根据测量指标和认知能力测试量表功能间的对应关系,设计包括6项认知测验的测量方案。随后开展测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提取3个主因子分别命名为空间认知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建立起二阶多维度的认知能力结构模型。该模型可应用于飞行认知能力的测评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为通过管控飞行安全技术的影响因素提高飞行员飞行技术水平,从信息感知、信息处理、判断决策和反应行动4个方面分析了影响飞行安全技术的因素,并对影响作用做出假设。采用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并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定量分析各因素对飞行安全技术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判断决策相关因素、信息处理相关因素、反应行动相关因素、信息感知相关因素对飞行安全技术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平衡觉、运动觉、视觉、震动觉、听觉通过作用于飞行员的信息感知进而影响飞行安全技术且影响程度依次递减;飞行经验、注意、理论知识、记忆通过作用于飞行员的信息处理进而影响飞行安全技术且影响程度依次递减;空间定向、风险感知、逻辑推理、快速运算通过作用于飞行员的判断决策进而影响飞行安全技术且影响程度依次递减;动作协调性、动作准确性、动作及时性通过作用于飞行员的反应行动进而影响飞行安全技术且影响程度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