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2012年8月-12月对洪湖进行了3次水质及水生生物现状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8门70属108种,8月、10月、12月分别以蓝藻门的微囊藻、硅藻门的颗粒直链藻、金藻门的锥囊藻为主要优势种;浮游动物75种,以长额象鼻溞和多刺秀体溞为主要优势种;底栖动物18种.根据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评价方法,洪湖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值为2.72,水质为中度污染状态.根据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方法,洪湖水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均值为45.9,洪湖水质总体呈中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0年7月、10月两次对滦河流域的上游高原、中游山区以及下游平原河段21个典型断面水生生物调查,并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群落均匀度指数和Simpon指数对各区域的浮游生物与底栖动物的群落组成、生物多样性以及空间异质性进行生物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滦河流域浮游植物的优势种整体上以绿藻门和硅藻门为主,浮游动物以轮虫和桡足类为主要类群,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为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滦河流域浮游植物生态群落结构较稳定;浮游动物生态群落结构较不稳定;底栖动物种类以摇蚊科居多,生态结构较单一;滦河流域的水生生物类群组成及分布与水流、泥沙、水质等河流水文特征及河床底质类型密切相关,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河流水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3.
对1987-2015年浑河抚顺段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生物密度变化、优势种及分布、水质生物学评价进行了统计分析。比较了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和BI指数对浑河抚顺段底栖动物评价水质的适应性,得出了辽河流域监测经验对中国水生生物监测的启示。结果表明:浑河抚顺段处于清洁~中污染状态,底栖动物共检出132种,多年平均密度为104~11200个/m~2,优势种以寡毛类为主,BI指数较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更适于辽河流域底栖动物水质生物评价。  相似文献   

4.
2013年1月中旬对大纵湖5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共采集底栖动物29种,其中DZ1的优势种为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其他各点的优势种为长角涵螺(Alocinma longicornis)。采用理化分析、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BPI指数对各点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DZ4属于β-中污染水质,其他各点属于α-中污染水质;对主要的环境因子与底栖动物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DO与底栖动物群落未显著相关,NH3-N、NO-3-N、CODMn等因子更能代表水体的污染水平和营养状态,且随着营养状态的升高,耐污种类的颤蚓类数量呈现出增高趋势;寡毛类、蛭类、摇蚊幼虫、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5者之间除了寡毛类和蛭类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之外,其他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江津湖及使河底栖植动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种群结构、优势种、污染指示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及生产力等群落生态学指标的探讨,对两湖水质的污染程度及营养水平进行了生物学评价。  相似文献   

6.
在呼伦贝尔市境内雅鲁河流域设置12个点位采集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研究并对水质状况进行生物学评价。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4种,隶属于8目22科,其中水生昆虫19种,占总数79.2%,各点位种类不丰富。各点位优势种不同,但基本都以对水质敏感类群和中等耐污类群为主。各点位密度和生物量差异较大,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89~493ind/m2,平均生物量为0.42~11.69g/m2。调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以集食者和捕食者种类较多,分别为6种;各功能摄食类群分布受空间资源位的限制。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为上游点位水质为轻-中污染型,下游点位水质为中-重污染型,BI指数评价结果显示除南大河水质为中度污染外,其余点位水质均为清洁。  相似文献   

7.
天鹅洲故道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秀娟  沈建忠  王腾  王海生  黄丹  孙广文  龚成 《环境科学》2014,35(10):3952-3958
于2011年1月、5月、7月和10月按季度对天鹅洲长江故道底栖动物进行采样调查,并根据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对水质进行了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天鹅洲故道底栖动物有30种,其中水生昆虫14种,占46.67%;寡毛类8种,占26.67%;软体动物6种,占20.00%;其它类2种,占6.67%.优势种类为菱附摇蚊(Clinotanypus)、指突隐摇蚊(Cryptochironomus digitatus)、克拉泊水丝蚓(Limnodrilus claparedeianus)、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底栖动物年均密度为558.37 ind·m-2,最大密度出现在冬季,春季最低;底栖动物年均生物量为14.03 g·m-2,最大生物量出现在秋季,春季最低.10个采样点中,其中8号年均密度最大,为1986.00 ind·m-2,7号年均生物量最大,为50.22 g·m-2,而6号年均密度和生物量都最小,分别为98.00ind·m-2和0.85 g·m-2.利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科级生物指数(FBI)和综合生物污染指数(BI)对故道水质进行综合评价,显示故道水体处于中-重污染(Ⅲ-Ⅳ),相比2003~2004年(Ⅱ)其水质污染状况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8.
对2001-2005年大庆水库的底栖动物进行了生态调查.共观察到4科7属底栖动物,其中:软体动物为1科1属,环节动物为1科2属,水生昆虫为1科3属,甲壳动物为1科1属;底栖动物的密度变化范围为96~880个/平方米;优势种属是前突摇蚊属(Procladicus)和摇蚊属(Chironomus).运用生物学污染指数(BPI-Biology Pollution Index)来评价大庆水库水质,评价结果表明:BPI指数变化范围为0.73~0.82,水质属于β中污染水体,五年之间的水污染程度变化不明显,而且水质逐年有略微好转的倾向;平水期的水质略好于丰水期的水质.  相似文献   

9.
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96-1998年对黄河三角洲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等进行的全面、系统的调查与监测结果.重点研究了该区域大气、河流、湖泊、水库、浅海滩涂环境质量,海洋生物多样性、淡水生物多样性、陆生和海岛高等植物多样性、陆栖动物多样性与特点,分析了其破坏状况和原因,提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和可持续利用途径.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近海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16种、浮游动物79种、底栖动物222种、潮间带动物192种、鱼类112种,其他重要海洋动物11种;淡水水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91种、浮游动物144种、底栖动物69种、鱼类102种;陆域和海岛共鉴定出高等植物608种、无脊椎动物922种、脊椎动物325种,有4种动物为山东新记录种.该区域湿地植被群丛多样,鸟类多样性丰富,重点保护鸟类种类多、种群数量大.   相似文献   

10.
底泥疏浚对竺山湖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水质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结合2008年年底在竺山湖进行的底泥清淤工程,调查了底泥疏浚6个月后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的影响及水质变化.结果表明,疏浚区和未疏浚区底栖动物均以霍普水丝蚓、摇蚊和铜锈环棱螺3种生物为主;同未疏浚区相比,疏浚后生物多样性降低,但生物量增加.受外源污染影响,上覆水体中TN、TP含量变化幅度分别为1.64~4.45mg/L和0.133~0.258mg/L,较高的水体营养盐含量,使得疏浚后的新生底泥仍处于营养盐较高的状态,从而使得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以生活于污染较重的物种为主.采用Shannon-Weaver、Simpson和Goodnight指数对底栖生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疏浚区处于中度污染,未疏浚区处于中-重度污染状态.结合底栖动物调查和水质监测结果,只有在严格控制外源污染对水体的影响后,底泥疏浚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三解洲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1996-1998年对黄河三角洲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等进行的全面、系统的调查与监测结果。重点研究了该区域大气、河流、湖泊、水库、浅海滩涂环境质量,海洋生物多样性、淡水生物多样性、陆生和海岛高等植物多样性、陆栖动物多样性与特点,分析了其破坏状况和原因,提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和可持续利用途径。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近海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16种、浮游动物79种、底栖动物222种、潮间带动物192种、鱼类112种,其他重要海洋动物11种;淡水水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91种、浮游动物144种、底栖动物69种,鱼类102种;陆域和海岛共鉴定出高等植物608种、无脊椎动物922种、脊椎动物325种,有4种动物为山东新记录种。该区域湿地村被群丛多样,鸟类多样性丰富,重点保护鸟类种类多、种群数量大。  相似文献   

12.
宁波东钱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动态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4月—2010年1月,对东钱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季度调查,并对其环境状况进行生物学评价.共记录底栖动物3门4纲28属30种,其中寡毛类5种、水生昆虫18种、软体动物7种.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和群落周年次级生产量分别为1 233 m-2、8.0 g/m2(以湿质量计)和35.3 g/(m2.a)(P/B系数法估算),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秋、冬季显著高于春、夏季.东钱湖底栖动物优势种为红裸须摇蚊、长跗摇蚊、菱跗摇蚊和霍甫水丝蚓,红裸须摇蚊为冬季单一优势种.依据底栖动物密度的多维序列分析,可将东钱湖分为4个湖区.基于GIS平台,运用克里格插值法,构建动物参数及BI(Hilsenhoff生物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显示东钱湖底栖动物群落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摇蚊幼虫多分布在谷子湖及中部湖区,而软体动物主要聚集在中部偏西南及北部湖区.BI评价结果表明,东钱湖的整体水质为中度污染(BI为7.58),其在时空上有较大差异.其中,2009年4、7、9月为轻度污染(BI为6.66~7.33),2009年11月—2010年1月为中度污染(BI为8.32~8.39);在空间尺度上,中部及北湖偏东部湖区污染较轻,其次为谷子湖及五里塘湖区,南湖偏南部湖区污染较重.   相似文献   

13.
空难对湿地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探讨了包头"11·21"空难对南海子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种类、数量和空间分布以及水质的重要影响.研究发现:南海子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有6种,其中寡毛类有2种、摇蚊幼虫有4种;摇蚊幼虫在数量和生物量上均占绝对优势,是南海子的优势种.南海子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种类多样性指数为1.262 9,Sh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614 5.南海子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分布率为92%,事故发生地附近没有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出现;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数量和生物量以及种类多样性指数随着与事故发生地距离的增加而增加.空难事故后南海子水体已出现严重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14.
黄河口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011年~2012年对黄河口水域浮游生物的周年调查,对该水域浮游生物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量、密度和生物多样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检出浮游植物79种,其中绿藻门最多为34种,其次硅藻门20种,其它门类均低于10种;优势种共25种,主要为小球藻、小环藻和针杆藻等;细胞数与生物量随季节变化变动较大,均为8月5月2月11月。检出浮游动物4类46种,其中轮虫25种、原生动物9种、桡足类7种和枝角类5种;优势种主要为萼花臂尾轮虫、螺形龟甲轮虫和曲腿龟甲轮虫等;数量与生物量亦为8月5月2月11月。黄河口各站位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均低于3,平均值分别为1.68和1.36,依据Shannon-Wiener指数评价标准,黄河口为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15.
对大庆市红旗水库2001~2005年的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并采用生物学污染指数(BPI-Biology Pollution Index)法来评价红旗水库水质.结果表明共计鉴定到5科7属底栖动物,其中有软体动物为2科3属,节肢动物为1科1属,水生昆虫为1科2属,甲壳动物为1科1属;底栖动物的密度变化范围为16~412 个/m2;优势种属是前突摇蚊属(Procladicus)和摇蚊属(Chironomus).BPI指数变化范围为0.52~0.86,红旗水库水质属于β中污染水体.  相似文献   

16.
对2001—2005年大庆水库的底栖动物进行了生态调查。共观察到4科7属底栖动物.其中:软体动物为1科1属,环节动物为1科2属,水生昆虫为1科3属,甲壳动物为1科1属;底栖动物的密度变化范围为96—880个/平方米;优势种属是前突摇蚊属(Prodadicus)和摇蚊属(Chimnomus)。运用生物学污染指数(BPI—Biology Pollution Index)来评价大庆水库水质,评价结果表明:BH指数变化范围为0.73—0.82,水质属于β中污染水体,五年之间的水污染程度变化不明显,而且水质逐年有略微好转的倾向;平水期的水质略好于丰水期的水质。  相似文献   

17.
基于水质与浮游生物调查的汉石桥湿地富营养化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水质与浮游生物的综合调查与评价,可准确判断湿地的富营养化状况.本文以汉石桥湿地为研究对象,设置7个采样点,开展了水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分类监测与调查,并利用营养状态指数法、浮游植物评价法和浮游动物评价法3种方法,评价了水体富营养化状态,比较了各种方法的结果差异.结果表明,3种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在时空变化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均显示非核心区富营养化程度较低,核心区富营养化水平较高;各月份相比,10月湿地的富营养化程度较低,6—8月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评价法所得湿地富营养化程度较营养状态指数法略高,主要表现在4、10月的非核心区评价中.综合水质、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进行富营养化评价,可得到更为准确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8.
2012年10月对太湖流域93个样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分析西部丘陵水生态功能区和东部平原水生态功能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04种,隶属4门8纲19目46科85属.各样点的底栖动物总密度差别很大,介于1.33~39080ind./m2.西部丘陵区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均高于东部平原区.东部平原区的优势种主要为铜锈环棱螺和霍甫水丝蚓等耐污种,而西部丘陵区的优势种中包括清洁种(毛翅目和蜉蝣目幼虫).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2个生态区底栖动物群落具有显著差异,铜锈环棱螺、霍甫水丝蚓、锯齿新米虾、大沼螺、苏氏尾鳃蚓等是造成2生态区之间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为栖境多样性、营养状态及底质异质性.Goodnight-Whitley指数和BPI指数评价结果表明西部丘陵区整体处于轻污染状态,而东部平原区大部分采样点处于轻污染状态和中污染状态,部分采样点处于重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19.
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是富营养化湖泊中的底栖动物优势种,通过生物扰动可以提高水体营养盐浓度,并促进浮游植物生长.富营养浅水湖泊经生态修复后,水体透明度会得到改善,有利于底栖藻快速生长,从而降低水体营养盐水平.那么,底栖藻能否抑制水丝蚓对富营养水体水质的不良影响?为此,本文开展了双因素(底栖藻和水丝蚓)的室外受控实验,结果表明:在无底栖藻处理中,水丝蚓显著提高了水体总氮(TN)、总磷(TP)、总溶解磷(TDP)和叶绿素a(Chl-a)浓度,同时显著降低水体溶解氧(DO)浓度;而在有底栖藻处理中,水丝蚓对水体TP、DO及Chl-a浓度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水丝蚓的生物扰动提高了水体营养盐和浮游植物浓度,促进水体富营养化.但底栖藻群落的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水丝蚓的生物扰动效应.  相似文献   

20.
长江支流桥边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河流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其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大江大河的生态系统健康,如何准确、合理的评估中小河流的健康状况,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科学问题.本研究以长江一级支流桥边河为例,于2019年1月(枯水期)和8月(丰水期)在河道的上中下游设置8个采样点,进行桥边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调查,利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耐污值法和科级生物指数法(FBI)分别对各样点进行水质生物评价.调查结果显示,枯水期采集到底栖动物17个分类单元,共283个底栖动物;丰水期采集到16个分类单元,共301个底栖动物,丰水期大型底栖动物个体数略高于枯水期.水质生物评价结果显示,桥边河水质状况时空差异性明显,丰水期的水质状况优于枯水期,空间尺度上丰枯水期水质状况均为上游段 > 中游段 > 下游段.3种水质生物评价法对比分析显示,FBI科级生物指数的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更吻合,更适合桥边河水质评价,其研究结果可为中小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