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玻璃态膜组件的油气污染排放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加油站收油和发油过程中产生的油气污染,采用新型的玻璃态油气截留型PEEK中空纤维膜组件,在自行设计建造的膜分离设备上,分别考察了膜组件和整个膜系统对油气污染治理和回收的效果,提出了一种研究膜法油气回收过程的新思路。对于膜组件的分离实验结果发现,处理流量在2.5~7.5 m3/h、系统压力在525~825 Pa之间的...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油库油气回收装置优选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北京市油库油气回收现状,对油库油气的挥发过程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北京市各石油企业油库油气回收装置改装的调查统计,获得有关油库油气回收装置的基础性能指标属性值,再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现有的油库油气回收装置进行量化比较.在现有的4种主要油库油气回收装置中,干式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相对较优,膜分离法油气回收装置次之.  相似文献   

3.
加油站地下储油罐压力管理系统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当前普遍采用的加油站真空辅助式第二阶段油气回收系统中,为了避免回收到地下储油罐中的油气再次通过P/V阀排空,必须对其中气相空间的压力实施有效控制。从国外的发展情况来看,地下储油罐的压力管理系统主要分为基于膜分离技术、基于弹性气囊和基于活性炭吸附三大类,其中膜法油气回收装置在国内已经得到了较多关注。首次系统介绍了气囊式压力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主要结构设计,具体包括管线布局、钢制压力容器壳体、位于容器顶部封头上的接口组件和全部位于容器内的气囊等;同时对另外一种可行方案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为回收并资源化利用挥发油气,建立了一种集成冷凝、吸附、催化燃烧和氨水吸收制冷技术的油气回收系统。为分析该系统回收油气时的回收率和能耗,结合油气混合物及其组分浓度数据,对采用该系统回收油气的方案进行建模和计算。利用Aspen Plus软件模拟3级冷凝过程,改变2级冷凝温度,得到相应的能耗、未被冷凝的油气量和组分浓度;利用Aspen Plus软件模拟单级氨水吸收式制冷过程,得到相应的制冷系数和能耗;估算催化燃烧子系统所需的油气量;对于吸附子系统,只考虑吸附过程,进入吸附装置的油气全部得到回收。通过计算求得油气的回收率和系统的能耗。结果表明:采用该工艺系统回收油气时,回收率和能耗均随二级冷凝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相较于传统的"冷凝加吸附法"工艺,该工艺系统的能耗降低30%左右,回收率仅降低2%左右。  相似文献   

5.
改性疏水硅胶用于油气吸附解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附法为油气回收的常用方法,对吸附剂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开发出高吸附量、高热稳定性和疏水性的油气回收专用硅胶,对常规硅胶的物理及化学改性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热处理温度、热处理时间及升温速度等因素对改性硅胶吸附效果的影响,提出了汽油油气吸附率高、吸水率低的硅胶改性条件为:酒石酸改性剂,热处理温度550~650℃,热处理时间3~10 h,升温速度3~10℃/min。同时,研究了影响改性硅胶解吸效果的因素,结果表明,真空度越高,温度越高,解吸次数越多,改性硅胶的解吸率越高。  相似文献   

6.
油气回收在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吸收法作为常见的油气回收手段,影响其吸收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吸收剂的选用。分析了传统油气吸收剂的优缺点,在AbsFOV-97油气吸收剂基础上改进开发得到一种新型吸收剂,搭建了小试平台比较新型与传统吸收剂的吸收效果,并针对新型吸收剂,研究了影响吸收效果的因素,包括进塔油气浓度、吸收剂温度、吸收液喷淋量、进塔油气流量等,根据单因素小试实验设计了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新型吸收剂回收率比改进前提高3.06%,进塔油气浓度为影响吸收效果的最大因素。  相似文献   

7.
基于超临界技术的印刷线路板资源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刷线路板的回收由于其结构和组成材料的复杂性,被认为是电子电器产品回收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提出了将超临界流体技术应用于废弃印刷线路板的回收工艺,研究出了一种环境友好的废弃印刷线路板回收方法。建立了回收模型及回收实验平台,并使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对实验进行设计,利用SPSS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结合实际实验结果得出了最佳工艺参数。通过对反应生成物进行质谱分析,推测出了生成物的主要组分,并据此对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活性炭吸附回收高含量油气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利用3种活性炭吸附分离汽油蒸汽和空气的混合气,研究了其吸附回收油气的动力学、热力学性能.活性炭ACl、AC3在20℃时的吸附容量分别为0.295 g/g、0.189 g/g,30 ℃时为0.284 g/g、0.165 g/g.活性炭吸附高含量油气时,吸附热高,如吸附油气摩尔分数为0.3 mol/mol时,吸附床温升达50~60 ℃.活性炭导热系数为0.15~0.20 W/m·℃,吸附过程可视为绝热吸附.建立了活性炭吸附油气热效应估算式,可用来评价活性炭吸附容量、进料油气摩尔分数、油气回收率与活性炭温升的关系.活性炭解吸宜先采取真空解吸,在解吸后期适当加入微量微热空气吹扫而深度脱附.解吸操作压力应低于1 kPa,解吸时间可控制在60 min内,热空气温度宜控制在50℃以下.油气吸附分离方法将主要用作其他分离方法的深度处理,以确保油气回收设备尾气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9.
用乳状液膜法从镀金废液中回收金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了用乳状液膜法从镀金废液中回收金的研究,分析了各种工艺条件的影响,在最佳实验条件下,经一级间歇式液膜分离在内水相获得纯度为99.9%的单质金,收率为99.1%,本法具有流程短、速度快和效率高的特点,具有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油品储运系统的蒸发损耗及油气回收方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品储运过程中的蒸发损耗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利用油气回收技术作为主要的降耗措施已得到重视和推广应用。通过对储运过程中油品蒸发损耗及各类油气回收装置特点的分析,阐述了不同实际生产条件下的油气回收技术的选用方案。  相似文献   

11.
纳滤膜技术在地下水除砷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砷污染突发事件的频发严重威胁着地下水饮用水水源的水质安全,加之饮用水控制标准的提高,就对饮用水除砷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纳滤(NF)膜分离技术为饮用水除砷提供了新的思路。首先概述了地下水中砷的存在形态、化学性质以及我国高砷地下水地区分布,然后分析了NF膜特点、除砷机理与性能,系统地阐述了各种因素包括膜操作因素(操作压力、膜回收率、膜排布方式等)和原水水质因素(pH、水温、共存离子、共存有机物及砷浓度与砷价态等),对NF膜除砷性能的影响。此外,对NF除砷的关键问题,如原水预处理、膜浓水处理、膜污染及其清洗等,也作了探讨。最后,总结了目前NF除砷应用中所面临的问题,探索性提出了NF膜技术在除砷应用中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油气吸附剂及其改性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吸附剂的性能对油气吸附分离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介绍了活性炭、活性炭纤维、疏水硅胶和疏水沸石等油气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及改性工艺,提出了吸附剂的改性、复合吸附剂的使用、配套吸附器的开发、新型吸附剂对油气的吸附及解吸工艺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Massive utilization of bisphenol A (BPA) in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polycarbonate plastics has led to the occurrence of this compound (at μg/L to ng/L level) in the water treatment plant. Nowadays, the presence of BPA in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s a major concern among society because BPA is one of the endocrine disruption compounds (EDCs) that can cause hazard to human health even at extremely low concentration level. Parallel to these issues, membrane technology has emerged as the most feasible treatment process to eliminate this recalcitrant contaminant via physical separation mechanism. This paper reviews the occurrences and effects of BPA toward living organisms 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 of membrane technology for their removal in water treatment plant.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using polymeric membranes for BPA removal are also discussed. Literature revealed that modifying membrane surface using blending approach is the simple yet effective method to improve membrane properties with respect to BPA removal without compromising water permeability. The regeneration process helps in maintaining the performances of membrane at desired level. The application of large-scale membrane process in treatment plant show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technology for removing BPA and possible future prospect in water treatment process.  相似文献   

14.
对氯代有机污染物在产甲烷和硫酸盐还原条件下还原脱氯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并介绍了国内外加速厌氧条件下还原脱氯的方法与成果以及缓释氢物质 (hydrogenreleasecompounds ,HRC)的工作原理与工程应用。此外 ,作者还对厌氧还原脱氯的机理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油气田环境保护与控制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控制和减少钻井、采油等作业过程中对环境的危害,一直是国内外众多科学家所研究的问题。介绍了一种从根本上解决和消除钻井、采油过程中对环境污染的油气田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和各种废钻井液、钻屑、钻井废水及采油污水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实施污染土壤修复的环境工程后,需要通过灵敏和有效的评定方法对污染土壤修复的效果进行评定.然而,单纯依靠化学方法进行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评定,不能揭示土壤的整体质量特征,因此需要生态毒理方法作为相互补充的手段.本文概述了植物毒性评定法、陆生无脊椎动物评定法和土壤微生物评定法及其在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评定中的应用,并对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评定方法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烟气脱硝技术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简介了国内外已工业应用的主要烟气脱硝技术如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和电子柬脱硝技术(EBA)的应用现状及其发展,并对近年来国内外发展的烟气脱硝新工艺、新技术的原理及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最终展望了中国烟气脱硝技术的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文中介绍了一种炉窑烟气调质、烟气除尘、烟气脱硫在一个单体结构中的一体化装置和在烟气除尘脱硫技术上的应用,并对该脱硫除尘装置与传统的半干法烟气脱硫除尘装置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污染土壤电动修复增强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污染土壤电动修复是一项新兴绿色原位修复技术。其原理是在土壤上施加直流电场 ,利用电迁移和电渗去除污染物 ,土壤pH、Zeta电位以及土壤化学性质等因素影响电动修复效果。为了提高修复效率和扩大电动修复应用范围 ,现在已经发展了针对不同类型土壤和污染物的增强修复技术。本文归纳总结了 1995年以来土壤电动修复中常用增强处理效果的 8种方法 ,即酸碱中和法、阳离子选择膜法、电渗析法、络合剂法、表面活性剂法、氧化 还原法、EK 生物联用和LasagnaTM法 ,且对每种方法的典型实验装置、增强原理、方法特点和适用范围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为以后的实验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膨胀石墨是一种新型的多孔碳质吸附材料.它具有发达的孔结构,对于大分子的物质具有超大的吸附能力.膨胀石墨作为新型纳米功能材料,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机械和环保等领域.在概述膨胀石墨的吸附性能和机理的基础上,介绍了其在海洋溢油污染、水中微量油污染、印染废水和有毒气体治理等方面的应用,并对膨胀石墨的最新合成方法和应用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和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