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听证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尽管听证制度的推行在全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毋庸讳言,我国的听证制度还很不规范、不完善,存在很多漏洞。由于一些部门不能充分尊重民意,使得不少听证会流于形式、走了过场,有的听证会则被一些利益集团所利用,他们假借听证的名义,使某些违背民意的行政决定披上了"民意"的色彩,获得了虚假的正当性,严重损害了听证制度的严肃性。当前必须尽快完善听证会的意见听取和反馈机制,增强听证会在决策过程中的效力。在近年来举行的多次听证会上,我们可以见到代表们慷慨激昂的陈词以及闪烁  相似文献   

2.
圆明园环评听证会不仅提升了国家环保总局公正形象,还对提高民众环保知识和意识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环评听证会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首先,改进听证代表产生的程序。听证代表产生程序及其构成,是听证会能否准确反映民意的关键。此次听证以专家为主,是否完全代表民众的呼声是值得  相似文献   

3.
听证会在近10年间迅速深入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听证制度在设计和执行上的种种缺憾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舆论的关注和批评。反思那些受到批评的听证会,可以看出,当前听证会普遍存在三大"软肋":一是听证会代表的遴选不够科学。不言而喻,只有听证会代表具有足够的广泛性、代表性.听证会才能在政策的制订中真正起到沟通政府民众的"桥梁"作用。在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等一系列法规规章中,国家有关部门对此也再三强调。但是,迄今为止,听证会代表究竟该按什么  相似文献   

4.
4月13日上午,参加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环评听证会的有关当事方在质疑达到高潮时,突然起身离席,不辞而别,并拒绝记者采访。一个关乎圆明园湖底生态工程的听证会。引来这么多关注的目光和众多专家到场发言,没想到却会出现主要当事人中途退场的一幕。当事人的离场,是否会对听证结果产生影响?这关乎公众对听证会本身的看法,同时也暴露出我们目前听证制度的缺陷所在。听证源于英美普通法上的"自然公正原则",这个原则包括两项基本内容:一是听取对方意见;二是不能做自己案件的法官。听证的内涵就是"听取当事人的意见",也就是以程序促公正。从各国的规定来看,听证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司法程  相似文献   

5.
尽管圆明园听证会是《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实施以来,国家环保总局首次举行的公众听证会。但公众对于听证会并不陌生,甚至这些年有的听证会已让百姓产生了听觉疲劳和心理厌恶,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不少听证会缺乏激烈争辩的声音,往往是一种声音、一种观点、一种立场、一边倒,结果,致使不少听证会成了有的行政管理部门的某种决策秀。  相似文献   

6.
圆明园听证会能否跳出"一听了之"的怪圈还有待观察。暂且抛开它不谈,近年来各种听证会在刚刚萌发的同时就迅速变质,其公信力直线下降,为什么会这样?"听证会之痒"症结究竟何在?我认为其目前身上至少潜伏着如下四大疾患:一、听证发起者严重错位。一场听证,由不同的行政机关发起,结果可能会截然不同。其要害在于发起者本身是否处于相对"中立"的位置。我们可以看到,去年故宫等世界遗产景点涨价听证会,是由北京市发改委(尽管其统辖当地物价部门)发起的。而黄山、九寨沟等世界遗产景区  相似文献   

7.
从行政法的角度讲,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应当恪守"正当法律程序"的程序正义理念,举行行政听证就是公共决策"正当法律程序"的应有之义。听证制度源于普通法系的自然公正原则,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乃是自然公正原则对公正行使权力的基本要求。公开听证的魅力就在于它彰显了"程序正义"这一经典的法治理念,听证程序堪称一种"看得见的正义"。政府部门在制订公共政策时举行行政听证会,其实是"双赢"之举。一方面,政府决策部门可以通过听证会制度吸纳民意,以尊重民意的姿态和彰显决策的民主性来赢得公共政策的正当性,进而赢得公众的支持及服从。  相似文献   

8.
"虽然圆明园环评听证会并没有得出一个令全社会满意的最终结论,其本身也存在着诸多的缺憾和不足,然而,此次听证会,为不同的社会群体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得他们能够合理、合法地表达自身利益要求,使得政府在作出重大决策时有了一个更为广泛的参考。从这个角度来讲,圆明园环评听证,对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进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示范性的意义。"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康晓光  相似文献   

9.
我国近几年的环评听证会不可谓不多,但一些"伪听证"总是如影随形地不断出现,成为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不和谐音符,国家有关部门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环境资源法学会副会长曹明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因为法律要求听证,所以也就仅仅听证一下。即使有强烈的反对意见,该通过的还是通过了。公众的意见应该能左右决策,如果说他们意见很大,那么这个项目恐怕应该考虑其他的方案,甚至否决。我当时是作为法律专家参加的一个钢铁公司的项目。  相似文献   

10.
刘馨越  赵晨  林希 《四川环境》2012,(Z1):133-137
公共参与日益影响着一个城市的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水资源,作为生态系统的要素之一,其可持续利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本文以城市水定价为例,对公共参与影响成都水定价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物价局应与水务企业保持绝对的独立,以保证听证流程的合法性与可信性;(2)生活用水和特殊行业用水水价调整听证会要引入公众监督机制;(3)应设定一定标准以保证代表的代表能力;(4)水价听证会要保证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
我国首次"环保非政府组织(NGO)环境影响评价听证培训班"4月16日-17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52家环保NGO的代表参加了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联合主办的这次培训班。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一直在倡导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鼓励广大公众积极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听证会。但在推进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发现环保NGO普遍对听证制度的定义、程序和方法不了解,存在着把握问题不准、不善于举证等问题。据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负责人介  相似文献   

12.
圆明园听证会是有史以来我国环保领域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环境问题听证会,也是一次生态知识普及的社会大讲堂。圆明园事件暴露出的最大问题是管理者、决策者、甚至相当一部分专家对生态学不甚了解,没有认识到圆明园防渗膜隔离的不是水,而是生态活力;拆除物理上隔离水与土地的防渗膜容易,但拆除思想上隔离人与自然联系的膜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人认为这是舆论炒作、小题大做,其实,这种舆论有利于生态知识的普及和全民族生态意识的提高,应大炒特炒;这类小题关系到规划管理、体制法规、山形水系、国计民生。  相似文献   

13.
4月13日上午,由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环评听证会如期举行。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等国内著名网络媒体进行了现场直播。笔者观看了全程直播,众多的环境、园林和生态方面的专家学者的发言,给公众上了一堂生动的环保教育课,对于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是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圆明园整治听证会存在6大缺憾,直接影响了听证的社会效果。--时间太仓促。73人在一个上午全部发言,留给每个人的平均时间只有几分钟,表达自己观点难免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对关键问题说不清楚。如果能够有一天或者两天的时间来让代表充分阐述观点,效果一定会更好。  相似文献   

14.
时至今日,尽管已经拥有健全的环境法律法规和较为完备的环境执法体系,中国公众的环境法意识却依然有待加强。如何帮助普通公民运用法律手段实现环境维权,是推进中国环境法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我们开办这一栏目的目的所在。2005年有关环境保护的“听证会”此起彼伏,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构成了2005年环境与法交响曲的主旋律。为此,本期“环境与法”栏目,特别邀请法学专家,帮助读者——读懂“听证”的法治含义。  相似文献   

15.
圆明园环评听证既是一件好事,又是对环保主管部门的一次严峻考验。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经过听证,圆明园防渗工程如果过不了环评这一关,就意味着防渗工程必须得拆;二是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毕竟是马上要竣工的工程,如果宣布这个工程拆除,那么工程中已经投进的巨额的工程费怎么办?  相似文献   

16.
何谓听证?其实,听者,听取意见,证者.在听取意见的基础上论证、证明该不该作决定或该作何种决定。因此,听是为了证,证是为了用。《行政许可法》明确规定:听证要制作听证笔录,听证笔录要作为作出许可决定的根据,其意即在于避免听证成为一种形式而使其真正起到作用。其实,真正能够使听证起作用的还是听证程序。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缺少程序这种制度资源的国度来说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7.
建设项目环保行政许可听证是一项法定的程序和制度。环保部门在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规定把握环节,让许可审查人、许可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的观点得以充分的表述, 并在许可中尽可能多地吸纳听证意见,使听证的作用得以真正的发挥。  相似文献   

18.
廖晓义:昭示政府公信力的难得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晓义,环保NGO代表人物,对首次参加环评听证会记忆犹新。回忆起4月13日的听证会,廖晓义说:“我想这是新时代的开始。”环评报告按时出炉,对她无疑又是一次巨大的鼓舞。  相似文献   

19.
《绿叶》2005,(4)
4月13日,新华网、人民网同时直播了"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公众听证会"的全过程,以文字、图片、影音、论坛等多种形式,给广大网民提供了第一时间的最新消息。过瘾!--在新华论坛上不少网民随后留言,发表自己的感叹。听证会虽然结束了,但网上的留言在不断增多,这种网播形式成了听证会的延  相似文献   

20.
听证在美国     
作为美国德州大学环境工程的博士,杨仁泰先生曾在美国国家环保局工作了28年之久,在环保领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如今, 他以美中环境教育协会理事的身份来到北京,旨在为中国的环保事业传经布道。我们的话题就是从美国听证会制度的一些基本程序和经验开始,希望能为今后中国的环评听证会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