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北环境保护》2008,(4):42-47
一、我国历史上的生态文化思想 (一)人类与自然为一体的宇宙观 人类与自然为一体,这是生态文化思想的哲学基础。中国古代哲学家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这种思想,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许艳召 《环境保护》2022,(24):73-74
<正>儒家“天人合一”与生态文明的关系传统儒家思想中有关于生态文明的探讨,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自然是和谐的统一,天、地、人是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要敬畏天命、尊崇自然,积极了解并主动遵从自然规律。“天人合一”思想中有着生态文明的要义,生态文明倡导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传统哲学之中,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益发达,人们在“人定胜天”的思想指导下,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对资源的大量开采,导致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在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后,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人也是自认的一部分,终究是无法与自然分离的,于是回过头来,重新亲近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这种推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传统国学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和影响,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营造我们绿色家园都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曾淑萍 《环境保护》2023,(18):79-80
<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之间蕴含着生态之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下,人与自然本质相通,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可以达到相融相通的境界。“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在唐诗宋词中有集中的呈现,诗词中有对优美自然环境的记录与描述、有对生态哲学的阐释与传递,生态观融于诗情画意之间,自然之美令人沉醉,自然情怀值得推颂。  相似文献   

5.
古代风水理论与当代环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舜田 《环境》1999,(1):35-36
对风水理论的探索,剔除其神秘莫测的迷信糟粕,重新认识其科学内涵,不但有助于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而且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环境理论。美国城市规划权威林奇认为,中国传统风水理论是一门“前途无量的学向”,要“研究推理,谋求发展”。天人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部风水学的思想理论是“天人合一”(亦即“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天、地、人是万物之根本,“天生万物,地养众生”,而在大自然中,确立了  相似文献   

6.
人类走出森林,走出岩洞以后,就创造了包括庭院在内的各式各样的建筑,使自己有一栖身之处。然而对于居住条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中国古代哲学历来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园林建筑正是这种哲学观在居住情趣上的集中体现。文人的庭院园林,源于其山水意识,与山水画、山水诗多有相通之处。南北朝的王世贞曰:“山居之迹于寂也,市居之迹于喧也,唯园居在季孟间耳。”意即耐不住隐居山林的孤寂,又不堪市井俗境的  相似文献   

7.
自然与人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先达 《沿海环境》2001,(11):26-27
荀子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站在荀子主张“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的立场看,这个批评是中肯的。的确,庄子在天与人的相互关系上过分向自然倾斜。在庄子看来,人“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似弟米之在大仓”、“似毫末之在马体”(《庄子。秋水》)。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相比,不足道哉,人应该远离人世而回归自然。我对片面宣扬天人合一总是存有疑虑,如果人类不改造自然,不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原始的平衡,我们大概还处在草莽未开的原始状态。其实,在原始时代人与自然并不和谐,自然并没有现在那么多温情。人,时…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生存发展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然而,传统的发展观把现代化过程片面地归结为单纯的经济增长,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任意践踏自然,主宰自然,无情地向自然界索取,造成自然资源迅速耗减,越来越多的物种濒临灭绝,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灾害频发,严重威胁着“地球村”的安全,人是自然的产物,中国自古就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只有兼顾自然涵容能力,才能实现人类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吕锡琛 《环境保护》1994,(11):14-17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义化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生态智慧,热爱自然,亲和万物,力图与自然界保持和谐,这是古代中国人的重要性格特征.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制定出了一系列的自然环境保护法规及其配套措施.有关环境保护的法令,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夏、商、周三代.据文献资料记载,夏禹曾下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周书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益发达,人们在人定胜天的思想指导下,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对资源的大量开采,导致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在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后,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人也是自认的一部分,终究是无法与自然分离的,于是回过头来,重新亲近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这种推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传统国学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和影响,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营造我们绿色家园都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已经具有了环境保护意识。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尤其是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倡导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反对过度利用和破坏性的开发。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对于环境保护思想也有很多记录,这些记录记载了古代先哲及人民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保思想。  相似文献   

12.
“七”,是个自然数,六加一后所得。从幼儿咿呀学语开始,“七”字就与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七”字不仅作为一个自然数用于查点数目,而且还与人们的社会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现在让我们谈谈与“七”宇有关的许多趣事: 一、星期天的来历 大约三千年以来,一周七天就未中断或改变过。一周七天首先在巴比伦实行,原因至今不详。巴比伦一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它是中国、印度、和埃及)是古代东方的奴隶制国家,以现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的巴比伦城为中心。巴比伦城建于公元前三千年代,那时巴比伦的星象观测和崇拜同处于极盛时期,…  相似文献   

13.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顺应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的自然规律,古人将自然奉为至高无上,可见当时的人类就已经知道了自然之伟大及其重要性。总结了我国古人经验和智慧的百科全书《周易》中提到了“天人合一”的观点。阐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环境本来就是统一的整体。然而,近代以来,人类战天斗地,向大自然进军,向荒山要粮,几乎开发了所有能被利用的土地,也把天然牧场逐步改变成为现代化的人工牧场。随着工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畜牧业的发展,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许多负面效应,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现象日趋严重。这是由于人类违背了自然规律,自然界对人类实施报复的结果。严峻的现实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难道随着历史的变迁,人类的进步,美好的环境就必定消逝?难道人与自然就是一个递减函数,你增就必定我减?  相似文献   

14.
付咏珊 《环境》2023,(6):76-77
<正>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老子》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齐民要术》中有“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的记述。这些观念都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5.
共同的心愿     
无锡市东林中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江苏名校,外语教学是东林中学的办学特色之一。该校在创建绿色学校、实施环境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外语教学特色,取得了独特的成效。在English中体验环境教育我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朴素环境保护思想,但现代环保思想却是舶来品,以1962年美国女作家卡尔逊发表《寂静的春天》为标志,绿色环保的思潮在全世界引发了一场世界革命,这在外文教材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课文“Savingtheearth”、“Animalindanger”、“Deal-ingwithwaste”、“recyclingwaste”。在学习这些课文时,东林中学的着眼点不仅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古老的东方文明与生态建设萌芽以及用当代人实践中的反思为背景,引出如何来正视自然、构建现代生态文明与生态建设.通过对古老的东方文化古朴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回慕与西方工业文明时期"人是自然的主宰"的观点进行对比,导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7.
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道德和生态伦理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与“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有着本质区别。对当代环境道德和生态伦理的特征与主张应准把握,其将自然原理和人道原理结合起来,由人及物将非人生命体或自然作为人的“伙伴与朋友”。  相似文献   

18.
绿色建筑,这个人人耳熟能详的词汇包含着诸多内容。2005年10月,建设部公布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导则和标准所称的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其精神实质是节能省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使我自然的想起了最近因节省用地等多项创新而获“2005中国艺术地产最佳创新名盘”和“广东十大和谐发展示范楼盘”的锦绣香江山水华府。该楼盘在节省用地和营造和谐环境方面…  相似文献   

19.
向明 《环境》1998,(11)
长期以来,“风水”两字被视为封建迷信的同义词而嗤之以鼻。其实,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与处理的一种学问,只是古代人们没有现代的科学知识,只能根据当时的认识来看待环境,解析所遇到的问题。因此,气、阴阳、五行、八卦等中国古代解析字宙与自然的观念,就成了风水术的主要理论依据。所谓“风者,取其山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环境管理》:沈董您好!首先祝贺联丰木业获得中国环境标志优秀企业奖。我们了解到,联丰木业一直是中国地板行业的领军品牌,在环保方面也一直是地板行业的榜样,多年来一直以“企业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企业价值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您能详细介绍一下联丰木业“企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企业价值观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