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道德和生态伦理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与“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有着本质区别。对当代环境道德和生态伦理的特征与主张应准把握,其将自然原理和人道原理结合起来,由人及物将非人生命体或自然作为人的“伙伴与朋友”。  相似文献   

2.
郑秀亮 《环境》2013,(12):22-24
“尊重自然、尊重人,寻找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衔接点”,这是杜马禅园一切生产生活活动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不和谐的“音符”频频出现。深层原因是人们习惯于用二分法思维方式认识自然。忽略了人工物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作用。将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包括人在内统称为自然物,用三分法思维方式把自然物分成人、天然物和人工物。三者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的关系,人工物在其中发挥“介质”的作用。为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被明确提出,并赋予了丰富的科学内涵,说明人类社会发展已从“敬畏自然的原始文明”,经过“依赖自然的农业文明”,再到近代社会曾经历的“改造自然的工业文明”,而即将发展进入“效法自然的生态文明”的历史新阶段。我国倡导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循环经济、和谐社会的理念,都充分体现出了东方“道法自然”哲学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5.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顺应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的自然规律,古人将自然奉为至高无上,可见当时的人类就已经知道了自然之伟大及其重要性。总结了我国古人经验和智慧的百科全书《周易》中提到了“天人合一”的观点。阐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环境本来就是统一的整体。然而,近代以来,人类战天斗地,向大自然进军,向荒山要粮,几乎开发了所有能被利用的土地,也把天然牧场逐步改变成为现代化的人工牧场。随着工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畜牧业的发展,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许多负面效应,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现象日趋严重。这是由于人类违背了自然规律,自然界对人类实施报复的结果。严峻的现实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难道随着历史的变迁,人类的进步,美好的环境就必定消逝?难道人与自然就是一个递减函数,你增就必定我减?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是历经了前发展阶段、低发展阶段、高发展(工业化)阶段等三个发展阶段之后,迎来的第四个发展阶段,是人类近万年发展史上最先进、最高级的发展阶段,也是人与自然、自然与经济社会内在统一在更高层次上的一种回归。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人...  相似文献   

7.
柯理平 《环境》2003,(1):50-50
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处,和谐作为美的观念,无论在中国古代还是在古希腊,都早已存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就富含强烈的环境保护与审美意识。古代“天地人”三材思想近于现代所讲的人与自然关系。儒家认为人与天地构成世界整体;道家以“自然”之道来贯穿天地人,将世界视为一体。既然天、地、人、万物同出一源,那就必然会互相联系,彼此感应,人和自然就应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古代“天人合一”的思  相似文献   

8.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从改革角度看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从国土空间治理角度看是做实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和维护其在国家生态安全中的首要地位。为了更好地理解与诠释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中国自然保护地的发展规律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我们邀请了七位来自生态文明和国家公园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就自然保护地的以下方面进行了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人地关系、人与自然的冲突和共生转换机制、自然保护地的治理体系和中国治理体系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保护地的日常管理与监督、自然保护地的生态补偿和特许经营等。主要结论有:(1)只有生态文明体制才能真正使各地地方政府处理好自然保护地的保护与发展关系,而国家公园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整体进展最快、制度改革最系统的领域。(2)要实现“最严格的保护”,在关注自然保护地“地”的同时,强调在“因地制宜”“恋地主义原真性”等视角下考虑“人”(尤其本地居民)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参与方式。(3)自然保护地人与自然冲突的制度成因主要源自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利益结构冲突。解决冲突、实现人与自然共生,需要优化治理体系尤其是调整各级政府的责权利...  相似文献   

9.
章阐述了生态伦理学上人对自然态度的两种观点,人对自然价值取向的转变,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调节的特征、意义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乐业天坑生态揭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乐业天坑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千万年 来这里形成了一种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原始群落和天 然小气候。这里有众多的生物化石、基因库以及独特的生物链和 生物群,并有世界级的地质奇观,具有“雄、奇、险、秀、幽、奥、 旷”的特点。前段时间媒体的连续报道,将这一世上罕见的自然 奇观和惊险的探险之旅首次全面地展现在世 人面前。据了解,乐业天坑有望被联合国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遗产名录。 所谓天坑,就是极为罕见的地质奇 观──喀斯特溶洞群,它们形成于几百万年 前,状如一个个巨大漏斗,隐藏在群山峻岭之 中。喀斯特地形独…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低生产力水平上的和谐及生产力极大发展状况下的冲突等阶段。在可持续发展下,人与自然可在新的高度下重新协调统一,但也存在许多矛盾,在一系列矛盾中,人类应选择整体性,协调渐进性,与经济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原则来调整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曾淑萍 《环境保护》2023,(18):79-80
<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之间蕴含着生态之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下,人与自然本质相通,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可以达到相融相通的境界。“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在唐诗宋词中有集中的呈现,诗词中有对优美自然环境的记录与描述、有对生态哲学的阐释与传递,生态观融于诗情画意之间,自然之美令人沉醉,自然情怀值得推颂。  相似文献   

13.
黄晓卉 《环境》2009,(6):52-59
原始之绿——成功复制大自然的精髓 想象一下,大自然是怎么让一座建筑凉快下来的?看看日本大阪大学的做法吧!在这里,营造商、建筑师和设计者们都在尝试寻找一种更好更佳的“建筑绿化”模式,他们的关注迅速地转向大自然本身——原始的绿意,而这样的方案显然已被证实在真实世界里是的确可行的:在该大学的前沿理论研究中心,设计者们“偷”来了森林的“魔法”,直接把树叶用作建筑遮荫的“衣裳”。  相似文献   

14.
从人—地关系看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人-地关系在教育关系中的地位,认为它是人类教育活动永恒的主题。然而,从采猎文明时代敬畏自然的教育,到农业文明时代粗暴地对待自然的教育,教育在人-地关系问题上一直在迷途中徘徊。文章首次揭示了人类教育活动在环境教育上的误区,分析了它在该问题上的觉醒,提出了环境应“走出”传统经济的窠臼。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环境伦理学的科学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人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改造环境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但人对环境的改造超出一定限度则会产生环境问题。人与环境的矛盾又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要求社会制定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改造自然环境的行为。环境污染所引发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促使伦理学把自己的视角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大地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环境伦理学”和“宇宙伦理学”等理论体系应运而生。在人类迈进21世纪之际,为了推动伦理学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有必要反思这些伦理学说,使伦理学视角定位在…  相似文献   

16.
付咏珊 《环境》2023,(6):76-77
<正>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老子》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齐民要术》中有“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的记述。这些观念都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7.
黑靖国 《环境工程》2022,(2):249-250
<正>生态环境是人类栖息的自然家园,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从“春色满园关不住”到“浅白深红画不知”,......透过古典诗词之美,可以看到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美即和谐的美好画面,洞见自然四季之美。然而,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在科学技术、经济效益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环境问题曾困扰社会发展,滥砍滥伐、过度捕捞、乱排污水等行为屡禁不止。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中华民族发展的大计,重在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促使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间是时间存在的寓所,生态文明建设不只需要时间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更要空间层面的介入与实践。作为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环境空间视觉导向系统设计是立体视角和多元文化的产物,具有进入生活、  相似文献   

18.
前些日子跟在国外念书的朋友约稿,让她给写写所在城市的特点。这朋友一声不吭,第二天就发来初稿。文中所说异域见闻自然别有风情,虽然还不到“外国月亮比中国月亮圆”的程度,但这个热爱自然的家伙很明显爱上了那个北欧小城,溢美之言。跃然纸上。我没出国见过世面,当然无法评论,看她一副充实满足的样子虽然心里不以为然,却也实在不好说什么。  相似文献   

19.
古代风水理论与当代环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舜田 《环境》1999,(1):35-36
对风水理论的探索,剔除其神秘莫测的迷信糟粕,重新认识其科学内涵,不但有助于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而且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环境理论。美国城市规划权威林奇认为,中国传统风水理论是一门“前途无量的学向”,要“研究推理,谋求发展”。天人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部风水学的思想理论是“天人合一”(亦即“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天、地、人是万物之根本,“天生万物,地养众生”,而在大自然中,确立了  相似文献   

20.
任守祯  简锦沂  单力 《环境》2005,(4):62-63
在荔湾.创建“绿色社区”已成为一种潮流,一种崇尚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新风尚.而“绿色社区”也成为荔湾人和谐发展的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