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环境》2003,(6):1-2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0月31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第三届中国环境与发展合作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代表。温家宝说,不久前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二十年实践经验的总结。  相似文献   

2.
成都自2003年以来率先在全国推行城乡统筹,特别是在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在加快城乡统筹和试验区建设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和成效。现正逐步勾勒出成都城乡一体化的脉络,即“以城乡一体化”为总揽,推进“四位一体”科学发展;以城乡规划一体化为先导.确立全域成都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环境建设的重点领域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村支持的条件和能力,使统筹城乡,加快农村全面发展具有了现实可能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国各地结合自身特点,陆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新农村建设实践活动,在一些地区已经初见成效。虽然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加快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在国际上已经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模式,但面对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转型时期和自然社会背景,如何使新农村建设战略得以顺利实施,仍存在许多值得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应有针对性地提出需优先治理的重点领域及综合对策,为广泛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实践活动提供科学指导和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4.
韦倩 《环境》2003,(12):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新的执政理念,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注重经  相似文献   

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应该用科学的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列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之鑫9月2日在全国政协“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专题协商会上表示,我国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还存在五大矛盾和问题。这五大矛盾和问题分别是:  相似文献   

7.
刘欣 《世界环境》2023,(1):20-22
<正>“十四五”时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将减污降碳的内涵扩展为“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上,进一步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五个统筹推进改革和发展。这一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认识又实现了一个新的飞跃。对我们木材行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笔者在初学这一发展观的基础上,就森林资源生态建设与木材工业发展的相互关系,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82,自引:1,他引:81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从现在的经济发展势头看,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应该不成问题。但如果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确定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的发展观。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努力实现“…  相似文献   

10.
各级党委、政府在工作中要坚持统筹协调,促进科学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滨海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滨海地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典型案例和经验模式进行了凝练总结,主要归纳出“守护碧海蓝湾提升海洋生态资产模式”“顶层设计助推滨海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依托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特色产业模式”“全民参与共治共享海洋生态环境模式”4种典型模式,并以问题为导向,从区域统筹、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制度保障、文化融合等方面,提出了陆海统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环境保护部近日发布《环境保护部机关“三定”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方案对职责、机构、编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增加和调整,强化了统筹协调、宏观调控、监督执法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理顺了部门职责分工。“方案”的实施将为加快推进历史性转变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13.
李丹  徐慧韬  唐军  许超  夏瑞 《环境保护》2023,(22):23-26
黄河流域唯一的河海交汇区位于山东省,是黄河下游生态保护的主战场,在黄河流域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是实现“黄河战略”陆海统筹的战略支点。本文系统分析了黄河下游山东段在陆海统筹背景下水环境质量、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水资源保障及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实施陆海统筹协同治理、加强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和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推进工业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等建议,以期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4.
邱秋 《环境保护》2021,49(3):30-35
《长江保护法》立足国情,超越既有立法中的“部门”与“地方”结构,在保留既有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多重流域统筹协调,推动了我国流域管理体制从“条块分割”到“统筹协调”的重大变革。《长江保护法》以国家和地方流域协调机制“统筹协调”长江流域横向管理关系,以综合管理“统筹协调”长江流域自然地理空间和法律管理空间,以规范政府职能“统筹协调”长江流域权力配置之重叠、冲突和空白。在中央层面,国家长江流域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流域性重大事项;在地方层面,长江流域地方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地方协同合作;对当前长江流域亟须“统筹协调”的关键事项,采用直接列举的方法,按照面向长江的流域性问题——长江流域的特殊性问题的逻辑结构,设计了具体的机制和制度。《长江保护法》即将生效,应尽快制定配套立法,助力长江流域“统筹协调”落地实施。  相似文献   

15.
作为统筹保护与发展的创新工作模式,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得到国家重视和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需要围绕“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的总体目标要求,统筹生态系统与人为活动监管,提升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能力,加大生态监测评估和执法考核,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十二五”环保规划明确指出,要推进区域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确定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加强城乡和区域统筹,  相似文献   

17.
20年前,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第一次把环境与发展结合了起来,并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共识。而今绿色经济已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潮流。进入新世纪,党中央战略性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要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国家在出台了一系列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同时,更是制定了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这些都为发展绿色经济指明了方向,奠定了法律政策基础。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浙江省嘉兴市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城乡一体生态环保建设力度,全面推进农村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形成了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新格局。一、深入调查研究,切实把握统筹城乡生态环保的主要问题嘉兴市经济社会综合实力强,区域发展均衡。所辖县(市、区)均为全国经济百强县,各地人均生产总值、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迁安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坚持统筹城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002年至今,已累计投入3.86亿元用于林业发展,全力“打造生态强市、建设绿色迁安”,迁安市以城市绿化为重点,实施了“园林城市”生态工程,通过实施“碧水、蓝天、绿地”计划,新增城市绿地面积407.19万平方米。大力开展退耕还林、围债造林、封山育林等工程,实施“绿色屏障”生态工程,全市新增造林面积25.7万亩,林木覆盖率提高了12.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0.
沿海地区是陆海统筹发展的区域载体,基于沿海省市的陆海复合系统进行陆海统筹发展的区域评估对海洋强国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陆海复合经济地域系统为前提,将沿海城市形成的区域作为沿海地带,基于各沿海城市的集合作为省级沿海地带进行比较分析,建立包括经济、社会、生态以及环境4个维度指标体系,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情况下运用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测算沿海地带陆海统筹发展水平并进行区域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总体上,沿海地带陆海统筹发展水平全要素生产增长率大多处于无效率状态,且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明显高估了全要素生产增长率的增长;时间上,陆域、海洋以及陆海综合GML指数的变动趋于一致,呈平稳的态势;效率分解,陆海统筹发展水平全要素生产率下降明显是由规模效率变动和技术规模变动的下降所影响。第二,沿海地带正经历从“重陆轻海”到逐步实现陆海统筹发展的过程;对沿海地带陆海统筹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进行分类,浙江、福建及河北属于陆域效率驱动型,环渤海地区(除河北外)、江苏、广西和海南属于海洋效率驱动型,上海和广东属于陆海效率复合型;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产业结构差异、海洋产业技术门槛、海洋资源承载力以及政府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