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描述自然界多样性程度的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生物多样性公约》对“生物多样性”的定义为:“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于此定义,各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思想应运而生,并且产生了以保护思想为基础的保护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一、对环境诱变剂的认识环境诱变剂,就是能够引起生物体遗传物质发生突然的或根本的改变,使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达到自然水平以上的物质。在我们的周围环境和日常生活中,就存在着许多天然的和人造的诱变剂。从广义的角度讲,环境中的诱变剂并不一定是有害的,突变本身就是生物进化的动力,没有突变就不会出现新品种。但  相似文献   

3.
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通常具有扩散性、持久性和难治理的特点,尤其是其通常具有一定的联合生物致毒效应,已经受到极大关注。常规的化学检测方法操作过程复杂、繁琐,难以保证数据可信度,而且临时采样所测得的结果随机性比较高,通常不具有代表性。大量研究表明,重金属污染会对生物体某些生理指标造成差异性影响从而可以指示水体重金属污染状况。该文综述了用于重金属监测和评估生物的抗氧化防御系统、DNA损伤以及金属硫蛋白等几种不同指标监测重金属原理在国内外研究状况。结果显示这些指标在重金属污染物下通常具有特异性、灵敏性,可以快速指示重金属污染状态。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各项因子的干扰作用,生物体样本之间的差异及环境因子变化会导致同种条件下重金属及有机物生物监测指标的差异性。多种污染物耦合作用和暴露时间及方法也会影响生物监测结果准确性和参考性。目前,关于海水中生物体污染物富集量及致毒害方面的报道较多,但是关于海水中重金属含量与相关生理指示物之间的关系大多集中在响应层面,关于海洋水体重金属生物监测机理、数据挖掘方面的报道并不多见。这将是海洋水体污染物监测的重点研究之一。  相似文献   

4.
用于环境生物监测的微弱发光测量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绝大多数生物体都存在着微弱的光发射。生物等级越高则其微弱发光强度越高;发射光谱随着生物等级升高而向红波方向移动;光发射对各种物理的和化学的因素敏感;分裂的细胞比休止的细胞发光强;癌细胞比正常细胞发光强度高等。影响生物系统低水平化学发光的理化因素很多,如温度、氧的作用、光照影响、pH值影响以及许多自由基和活性氧的清除剂、抑制剂等。研究表明:生物系统的低水平化学发光与脂质过氧化有关,而活性氧可说是这种低水平化学发光的推动力。生活在水和大气中的生物体受到各种污染因素危害必定引起生物体内部的生理反应的变化,从而也就会引起这种低水平化学发光的改变。利用这种现象可  相似文献   

5.
种群内部及之间遗传变异的分布模式称为物种的遗传种群结构.为避免遗传资源的损耗,可持续管理应当以对这一结构的认识为基础.在确定渔业管理的生物单位的情况时,我们讨论遗传种群结构的关键方面,提出了三种基本结构类型:独特种群、连续变化种群和无变异种群.结构类型决定遗传可持续管理中单位是如何被识别的.我们也将回顾目前瑞典波罗的海开采利用鱼类基因种群结构情况,并且得出结论:遗传信息对大多数物种而言是不足的.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特别是考虑到几类商业性开采的鱼类种群正在衰退,有一些出现补充问题.对于6个物种,即大西洋鲱、大西洋鲑、河鳟、欧洲鳗鲡、大菱鲆、白斑狗鱼,目前有丰富的遗传资料至少可以为遗传结构生物的可持续利用和单位提供基本的信息.当前的管理实践并没有充分考虑这些信息.  相似文献   

6.
对现有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法的反思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描述自然界多样性程度的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生物多样性公约》对"生物多样性"的定义为:"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于此定义,各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思想应运而生,并且产生了以保护思想为基础的保护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比重大于五的金属称为重金属。这类金属通常以不同含量分布在地壳的各个部分,金属含量特别高的地壳即称为金属矿。重金属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质,它们在生物体内的效应则更是各种各样。很多重金属对生物体都很重要,即使它们在生物体内只有痕量存在也是如此。当某种重金属在给定浓度下能损害细胞生长或代谢作用时,即可认为这是有毒物质。几乎所有的重金属在高浓度下都是有毒的,有的即使在低浓度下也是剧毒物质。例如,铜是一种微量营养元素,对所有的有机物都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组分,但是,如果摄入的铜量超过了正常水平,即成为剧毒物质了。与铜一样,每种金属在生物体内都有一个适当浓度范围,一超出这个范围时即成为毒物了。各种金属的毒性取决于其进入生物体内的途径以及与之相结合的化学物质的组分。一种金属与有机化合物结合后,可增大或减小其对生物细胞的毒性效应。另一方面,一种金属与硫化合形成的硫化物,其毒性比这种金属的氢氧化物或氧化物的毒性小,因为金属硫化物在生物内比其氧化物更难溶解。金属的毒性来自: (1)当一种金属在生物体内以高浓度存在并超过了一定的时间; (2)当一种金属是以非一般的生物化学形式存在时; (3)当一种金属是以非正常途径被摄入生物体时。人们还不够了解,但却是相当重要的问题是某些金属的  相似文献   

8.
一、概述 酶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自有史以来,人类就已利用酶的催化作用广泛制作各种酿造物。生物体的化学变化也几乎都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所谓“生命现象”,就是在一定的制约条件下,连续进行的酶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现在,生物体内已知的酶已达2000多种。然而还有大量的酶有待于人们去认识它、应用它。 酶有两个特征。一是在近似于生物体生存的pH值和温度的条件下,表现出最大的催  相似文献   

9.
生物标志物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是通过测定生物体液、细胞和组织的各种反应,用生物化学、免疫学、遗传学等方法,来指示污染物的存在与否及生物个体的反应。它能够直接以生物体内靶细胞或靶分子为反应终点,十分敏感。检测结果能够说明生物个体内的细胞和组织是否已经暴露于超量的污染物中,环境污染物是否已对生物靶诱发了毒性效应,以及毒性效应是否会对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引起连锁反  相似文献   

10.
环境化学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影响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能否引起生物遗传物质的突变,以及能否导致畸胎或诱发肿瘤. 许多实验证明细胞的突变对畸胎或肿瘤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正常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起始变化是发生于细胞的基因突变或  相似文献   

11.
临渊 《环境》2009,(10):84-85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用了大量的资料证明,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  相似文献   

12.
为了考察复杂体系的二级处理出水在UV光解及UV/TiO_2光催化反应过程中生物效应的变化,本文探究了反应前后发光细菌的荧光抑制毒性、SOS/umu遗传毒性、小球藻光合抑制效应3种生物效应的变化,并分析了物化指标的变化与生物效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UV光降解过程并不能高效削减二级处理出水的荧光抑制毒性,但可以高效削减遗传毒性和光合抑制效应,其削减率分别达到61%和81%;在低辐照强度下,UV/TiO_2光催化过程对3种生物效应的削减率分别为38%、84%和80%.增大辐照强度后,3种生物效应的削减率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荧光抑制毒性,其削减率可提高至62%.在UV光降解条件下,二级处理出水的遗传毒性、光合抑制效应与荧光强度、UV_(254)之间存在很好的线性关系;在UV/TiO_2光催化条件下,二级处理出水的3种生物效应都与荧光强度、UV_(254)之间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这为二级处理出水生物效应的控制及生态安全的保障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城市污水中的生物毒性及其臭氧削减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别利用酵母双杂交和umu试验对5个城市9个污水处理厂进出水中生物遗传毒性和视黄酸受体(BAR)结合活性进行了调查.并考察了臭氧氧化对这两种生物效应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城市污水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生物遗传毒性和视黄酸受体(RAR)结合活性,通过生物处理可以大幅削减污水中的RAR结合活性和生物遗传毒性,但污水厂出水中仍然普遍具有遗传毒性,部分残留RAR结合活性.5~10mg·L-1的臭氧可以有效削减二级出水中残留的BAR结合活性和遗传毒性,是一种有效的提高水质安全性的污水深度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4.
2012-2014年黑龙江省乌苏里江水生生物群落和鱼类生物残留的相关监测,分析乌苏里江流域底栖动物和藻类的群落特征,对各断面水质进行了生物学评价;开展了流域背景断面水生生物调查工作;对鱼类生物体残留进行了监测,同时对鱼进行了组织切片观测和遗传毒性监测,对鱼体健康状况及食用安全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5.
生物标志物在水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物标志物是指示污染物危害效应的生物信号.可分为两类,一类指示生物体对有害物质的暴露;另一类指示污染物的毒性效应.与其它手段相比,生物标志物具有专一性、预警性和广泛适用性.本文介绍了指示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几类生物标志物.生物转化酶和金属硫蛋白能有效地表征水体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对生物的影响.DNA加合物将有机污染与遗传物质变异相关联,因此成为生态毒理学研究的新热点.文中还讨论了生物标志物的缺陷和不足,并展望了该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20年来,人们一直把保护的目的更多地集中在"生物多样性"的保存上,强调物种丧失所可能造成的损失.所提出的解决办法,也一直是建立公园和保护区,以保护那些"热点地区",特别是在生物多样性程度非常高的热带地区.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存,常常还包括建立保护区之间的联系,以允许生物在保护区之间移动.这种方法已经得以法规化,例如<美国濒危物种法案(Endangered Species Actinthe United States)>和<生物多样性公约(Biodiversity Treaty)>.这两个法案都逐一列出了应当保护的濒危物种,但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这些做法可能是适当的,但是作为拥有60亿人口、掌握着毁灭性技术、为了直接的人类利益而事实上开发了所有的地球资源的世界性保护活动,却是不充分的.作为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体的栖息地,生物圈的功能正在迅速衰退,这并不是因为物种的消失,而是因为自然群落的不断贫化,这种贫化是由于全球性、普遍存在的人类活动的慢性破坏而产生的.这种自然群落的贫化导致了演变中的环境功能的紊乱,功能紊乱的累积,最后导致了物种的消失.其实,远在物种消失这一问题变得如此重要之前,局地的生物生态型就受到损失了,这在遗传学上是非常清楚的,而且它们赖以发育的自然群落就变得贫化,功能出现了紊乱.最明显的影响是气候上的,这是每一个生态系统都经历的环境的全球变化.自然保护区的最精细、最谨慎的连结方式也无法发挥作用,因为其环境气候发生了改变,而且生物多样性将大幅度丧失.尽管所建立的公园就是为了避免这种丧失,但是在这之前,人类环境就将遭受显著破坏.自然保护的目的,是保存景观(以及水体)的功能整体性.其重点往往是地球上天然林区的森林,因为森林占据了地球上很大的面积,而且对环境的每一方面都有很大影响.在大多数地方,功能的整体需要85%或以上的天然林区结构的整体性.当然,这还需要科学界的客观测定和定义.这样看来,自然保护的实质就发生了变化,它并不是所谓的生物多样性的保存,而是人类环境功能整体性的保存,其核心目的是要求我们以民主形式建立的政府,定义并保护公共利益.现在已经不是迫切需要科学界和保护界认识这种转变、定义新的保护目的以及将这种转变告诉公众的时候了,而是迫切需要政府承担起在这样的责任,即在一个可以栖息的生物圈之中保护公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17.
一、遗传资源保护的意义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经营能力,为人类反复使用的自然资源,主要是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遗传资源在生物资源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它包括各种农作物、林木、牧草等植物,鱼类、家畜、野生的兽和鸟类等动物以及微生物,病毒等等,也包括由它们组成的各种种群、生物群落等。遗传资源为人们持续发展和永续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物质基础。没有遗传资源就没有地球生物的持续发展,也就没有生命的存在。 1.生物物种是提供食物和食品的来源。  相似文献   

18.
<正>"生物多样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来物种在本土环境中的适应和发展.通常来说,当生存环境发生改变时,寄生生物能为其宿主调节生存竞争压力.已有大量证据表明寄生虫和宿主的确具有本土适应性,但是我们对地球上最为丰富的微生物体——细菌和他们的寄生噬菌体却知之甚少.实际上,微生物多样性最终决定了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环境的变化.最近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引发了科学界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另一话题:那就是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相对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世界环境》2004,(3):34-36
生物遗传资源是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国际上已将对生物遗传资源的占有情况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发达国家采取各种手段.不断从发展中国家搜集、掠夺生物遗传资源,并通过对世界生物遗传资源的控制.进而加速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占有和经济垄断。  相似文献   

20.
生物大分子加合物的检测及其在环境风险性评价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中化学物质对人体致癌的风险性评价对于预防人类疾病和控制环境污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反映暴露水平与生物效应的生物标记物研究不仅是导向预防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环境致癌物风险评价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有毒化学物监测方法在研究人群暴露和危险度评价时得到的仅为近似接触量,而对个体在吸收、代谢、排泄,生物利用上的差异不能提供任何信息,分子生物标记物可用于检测生物暴露于环境致癌物的剂量和效应,生物体的遗传性或诱发性的敏感性差异,以及由环境致癌物引发的各种疾病的早期诊断,不仅提供个体有效接触量,还能提供许多化学物质结构与毒性之间关系及毒物代谢动力学方面的信息。与其他手段相比,分子生物标志物作为指示污染物危害效应的生物信号,其检测是从以往测定环境中化学物的含量估计生物体的接触水平,发展到直接检测化学物与生物受体结合产物的一种方法。文章对分子生物标志物一生物大分子加合物(如DNA,RNA,蛋白质加合物等)的形成机理以及在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几种生物大分子加合物的检测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特点进行评述,讨论了目前分子生物标志物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该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