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经济增长方式、经营管理方式、能源结构和利用方式、人类生活消费方式的新变革,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分析了辽宁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和面临问题,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并对相关策略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
在科技发展时代,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如何建设低碳经济,在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给子孙万代留下资源,这是经济发展面对的一大难题.低碳会计就是要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财政管理,能够有效实现企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为发展低碳经济,做好低碳会计的工作,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努力.因此,企业会计应该深入研究在低碳企业中的作用,为提高低碳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低碳企业的发展奋斗.  相似文献   

3.
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的相关性及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源和环境是本世纪紧密关联的两个最重要问题,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两型社会”是中国寻求自身进一步发展的必经之路。首先在分析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理念内涵的基础上,揭示了两者的关系,它们虽然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但也存在紧密联系;其次在“两型社会”建设中融入低碳经济发展的“脱钩”指标,它和其他指标一起评价“两型社会”的建设成果,是判断“两型社会”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本文选择的低碳经济发展的“脱钩”指标主要包括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指标以及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指标。这些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不仅能够反映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变化的响应关系,还能进一步评价“两型社会”建设成果,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前,黑龙江省"高污染、高消耗、低产出"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资源瓶颈和生态环境的制约,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成为当前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寻找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方法成为黑龙江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清洁生产,就是在确保产品满足人类物质文化需要的前提下,通过不断改进管理和推进技术进步等措施,达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乃至消除污染物的产生,使其生产过程和产品对人类和环境危害最小的目的。清洁生产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矛盾的重要手段,是生态产业发展的基础,更是实现黑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能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发展通常会带来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严重.面对资源约束和环境保护要求,节能减排提上了政府议事日程.节能减排并非要“零经济增长”,而是要走低碳发展的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则必须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对天津市分析表明存在能源供应紧张、利用效率低、增长弹性不稳定的情况,产业结构重工业化、制造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处于产业链低端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国际科技和经济竞争的新领域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我国作为一个正处在经济转型期、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量都迅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日益增大,实现低碳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我国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作为重要的政策导向。党的"十八大"报告系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正处于把握经济增长机遇和进行低碳转型的两难选择之中。必须既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保护的一般规律,顺应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同时还要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寻找一条协调长期与短期利益、权衡各类政策目标、谋求双赢的低碳发展路径。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的路径的选择及任楼煤矿发展要求的分析,最终得出任楼煤矿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走节能减排之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口基数大、发展水平低、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特点以及巨大燃煤量也导致中国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决定了中国必须向发展低碳经济转变.中国应通过提高能源使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开发可再生能源等途径,削弱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限制.虽然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现状使中国向低碳经济发展转变的难度较大,但是发达国家实施低碳经济转型的实践活动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让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少走许多弯路,使中国向低碳经济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改变以"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解决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等问题,文章从我国产业及内部结构、产业的碳排放量和产业节能率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张力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10):41-42,40
低碳农业是生物多样性农业,总结了黑龙江省构建低碳农业的必要性,介绍了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黑龙江省构建低碳农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目前它正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潮流,影响着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低碳经济要求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目前的资源使用现状,指出在低碳经济下对资源价格的重新构架的重要意义,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资源价格构架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2005年起,平煤十矿在充分理解国家政策及低碳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煤与非煤并重并举"的发展理念,展开了国有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探讨与实践,大力发展新能源、低碳技术,打出了加快推动低碳减排、转变增长方式的政策组合拳。  相似文献   

13.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人们意识到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尤其作为企业,如何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需重点关注。低碳经济不仅影响企业的经济活动,而且使企业的会计核算面临更大的挑战。与传统的会计相比,环境资源会计在加强环境资源管理、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国目前还没有构建完善的环境资源会计理论体系来指导相关工作。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环境资源会计核算分析了环境资源会计的内涵、核算对象、目标、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形成了核算框架,为环境资源会计的具体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环境、资源的日渐恶化,发展低碳、倡导低碳,逐渐变得义不容辞。低碳经济很重要,低碳生活很必要。而要切实地实现它们,必须重视低碳意识和低碳技术。只有不断提高公民的低碳意识,加强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才能从本质上实现真正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  相似文献   

15.
针对西安市发展低碳经济优势与不足的探讨问题,文中提出西安市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和不足,主要介绍了西安市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西安市发展低碳经济的不足,在这里探讨了西安市能源利用不合理、西安市产业结构不合理、西安市低碳技术创新存在障碍和西安市低碳经济制度体系不够完善,最后提出市场经济发展下西安市推广低碳经济对策,主要提出贯彻市场经济发展观与西安市低碳经济、市场经济发展与低碳能源结构和市场经济发展与西安低碳技术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16.
低碳经济是继循环经济之后,又一种对资源环境更为有利的经济发展方式。目前,发达国家都将低碳经济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通过经济政策引导、法律制度约束、教育宣传等多种方式倡导和推行低碳经济,加强低碳技术创新,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型清洁能源,同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施碳排放交易制度,并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7.
为实现"低碳绿色增长"的国家新构想,建设绿色经济强国,韩国政府在立法上积极行动,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套涵盖农业、制造、运输、建筑、电力、供水等相关领域的绿色增长法律体系,并且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推进低碳绿色增长实践的政策措施。我国正处在重要的经济增长转型期,分析韩国绿色增长法律体系,可以为我国低碳、循环和绿色发展立法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我国应当逐步建立起能够积极应对全球能源和气候问题且能够有力和有效推进国家绿色发展的法律制度体系,采取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改变国民意识及行为的措施,推进低碳、循环和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8.
涉及经济模式、生活方式、竞争规则乃至国家权益的“低碳经济”在全球愈演愈烈。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更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领先的国家,如何有效应对资源、气候与环境带来的挑战和压力,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以加速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战略目标的进程,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时代命题。中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核心骨干力量,代表着国家竞争力,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力量,应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引下,大力开展建设低碳企业的试点工作,担当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力军,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加快提高国家竞争力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环境保护》2013,(7):14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持续推进,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必须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通过循环发展带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全面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实现让人民满意的增长。日前,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这是我国制定的第一部国家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专项规划。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正面临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性机遇,如果不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然带来新一轮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剧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