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世界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它具有脆弱性、不可替代性等特点,但是在我国世界遗产保护方面仍没有一部专门保护世界遗产的法律,以致于在管理方面产生了混乱.以泰山为例,与国内外的混合遗产进行对比分析,以借鉴可取之处,并提出了改变管理观念、统一管理、动态管理、完善法律法规等措施来加强世界遗产的管理.  相似文献   

2.
中国世界遗产数量特征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37处世界遗产为研究对象,利用统计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对中国世界遗产的数量、空间分布和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世界遗产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世界遗产稀少;世界遗产总体发展速度较慢,其中北京、四川等省份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相似文献   

3.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包括8处11项中国古代建筑精华,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简要介绍了“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概况,阐述了其历史背景、建筑特点、文化内涵和遗产价值,分析了遗产资源存在的问题,并从完善管理体制角度出发,对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旅游资源竞争力区际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综合类、人文类、自然类3个旅游资源大类中分别选取世界遗产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4A级旅游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11种旅游资源,采用绝对数量、人均密度、地均密度3种评价指标和位序得分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主要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分析比较,得出13个地市旅游资源竞争力的强弱,并提出相关的旅游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化景观是自然、文化和历史的完美结合体,文化景观遗产的设立不但改变了世界遗产对价值的认识,而且拓宽了世界遗产的实践领域。从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入手,分析了它的分布现状及其原因;介绍了我国两项文化景观遗产之一的西湖,同时利用SWOT分析法对西湖进行分析,总结西湖的可持续发展趋势。通过综合分析,提出我国文化景观申遗和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四川是旅游资源大省,其资源的独特性被海内外游客所公认,现有举世闻名的“童话世界”九寨沟、黄龙,有“峨眉天下秀”的峨眉山、有“世界第一大佛”的乐山大佛,和“青城天下幽”的青城山、“世界水利精典”都江堰等世界遗产四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9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9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7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3座。尤其是世界遗产九寨沟、国宝大熊猫、古蜀文化三星堆的品位和价值在全世界旅游资源中具有垄断性、不可代替性和不可模仿性的特点。 四川旅游有…  相似文献   

7.
四川是旅游资源大省,特别是自然旅游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仅以世界遗产的拥有量来看,四川有4处,而云南只有1处,西部的世界自然遗产、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全部集中在四川.目前我国景区上市公司很少,西部地区仅四川拥有一家(峨眉山).四川的旅游企业大多为新兴的民营企业,机制灵活,生命力强,发展后劲大.这一切都为四川旅游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  相似文献   

8.
武陵源自然遗产具有科考、生态、教育、文化、旅游等多重价值,是我国较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之一.深入剖析武陵源的遗产价值,有助于纠正人们对自然遗产的认识偏差,从而重视自然遗产的保护,以保护遗产为前提进行遗产旅游的深度开发,重塑武陵源自然遗产的旅游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我国旅游景区门票不断涨价,引起了广大旅游者的不满,也引起了政府部门和业内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国内学者一直关注影响景区定价的因素和定价模型,制定景区门票价格的原则等问题。采用最小二乘法,从计量经济学的视角对景区门票价格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景区占地面积、拥有世界遗产资源、拥有人造旅游资源等因素与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呈正相关关系,而景区所在城市等级、景区所在城市的人均GDP、景区拥有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和景区拥有的自然旅游资源等因素与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呈负相关关系,提出了我国景区门票制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生态自然观的角度,剖析了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辩证关系,提出世界遗产地保护和旅游开发的两种模式:人工自然化模式和生态自然化模式。分析认为,人工自然化仍是目前中国世界遗产旅游开发和保护的主导模式,而以生态自然观为指导,采取生态自然化开发模式才是实现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旅游开发协调的最佳途径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是一切生物生存环境的最重要支撑,只有可持续地开发利用水资源,才能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生存环境。针对日趋严重的淡水资源危机,本文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存在为基础,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就水论水,探讨了可持续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五个途径:经济向生态效益型转向、可持续开发水资源、建立水资源核算体系、建立水资源政策分析机制、人人参与水资源管理,从而实现环境完整性、经济效率和平衡三个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2.
自然资源消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必然结果。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枯竭导致人类的危机感,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的共识。根据代际公平的原则,结合产权经济学原理,按照微观经济学范式,研究了不可再生资源的代内以及代际配置问题。研究认为,明晰产权和准确的资源定价可解决代内资源的有效配置,科学的资源税可实现代际公平;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准确的资源定价、明晰的资源产权和科学的资源税是不可再生资源配置相互关联并不可或缺的三把钥匙。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分析和评估秦皇岛市污水资源现状和潜力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10年秦皇岛市污水资源化的意义、对策和方案。其结论对解决未来秦皇岛市可能发生的水危机以及秦皇岛市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造成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并以大量数据说明我国政府在应对水危机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同时针对我国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际河流可持续利用战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世界性的水资源问题 ,国际河流以其独特的地缘关系及与国际政治、经济的密切联系而受到关注。根据中国边疆地区主要国际河流的基本情况 ,探讨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性对策。  相似文献   

16.
水资源是本世纪的危机资源.中国的水资源相对贫乏,而且空间分布极不平衡,南多北少,西南地区水资源量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46%.加强该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对解决我国的水资源危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将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行政和经济两种手段的作用,才能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17.
18.
The use and develop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is becoming a critical concern, especially consider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of the world money market. The question here is one of resources as a political weapon. As resources become more scarce, it becomes necessary to make greater intensive use of resources that are presently available. One dimension that has been missing i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reas. Resources in this domain have been abused and the question now is how to incorporate these types of decisions into land-use planning to refurbish urban areas. Planning is the key to use of a resource. The world can no longer afford crisis planning. The key dimension to future success in resource problems is preventive planning.  相似文献   

19.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向农村的过渡带。由于其独特的经济地理位置,使这一地带的土地资源呈现出协同效应活跃、恢复原状机会少、抗干扰能力低、边界变化速度快等生态脆弱性特征。由于人们长期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导致了结合部内土地资源数量锐减、质量下降、污染严重、投入减少、地面沉降等生态环境变异。迫使我们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日趋严重的城乡结合部土地资源危机。  相似文献   

20.
Recent concerns over a crisis of identity and legitimacy in community-base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CBNRM) have emerged following several decades of documented failure. A substantial literature has developed on the reasons for failure in CBNRM. In this paper, we complement this literature by considering these factors in relation to two successful CBNRM case studies. These cases have distinct differences, one focusing on the conservation of hirola in Kenya on community-held trust land and the other focusing on remnant vegetation conservation from grazing pressure on privately held farm land in Australia. What these cases have in common is that both CBNRM projects were initiated by local communities with strong attachments to their local environments. The projects both represent genuine community initiatives, closely aligned to the original aims of CBNRM. The intrinsically high level of “ownership” held by local residents has proven effective in surviving many challenges which have affected other CBNRM projects: from impacts on local livelihoods to complex governance arrangements involving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and research organizations. The cases provide some signs of hope among broader signs of crisis in CBNRM pract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