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流制溢流控制系统的多目标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宫永伟  刘伟勋  于磊  陈晔 《环境工程》2020,38(4):128-133
在城镇合流制溢流(CSO)污染控制系统的规划建设过程中,提高CSO削减率的同时降低建设成本一直受到规划建设决策者的广泛关注。针对CSO控制系统优化问题,利用Matlab、Python和SWMM模型建立了CSO控制系统建设成本与CSO削减率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借助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对实例求解得出一系列Pareto解集,并进一步为决策者提供多套选择方案。分析结果表明:在3年一遇设计降雨条件下,优化结果中源头LID设施、末端合流制调蓄池与中途截流管网改造的建设成本占比依次降低,其中末端合流制调蓄池的CSO削减率贡献最高,源头LID设施次之,中途截流管网改造最低。  相似文献   

2.
为评估昆明市计划首批建设二环路内16座合流污水调蓄池(规模为21.3×104 m3)的环境效益,采用构建降雨径流管理模型(SWMM)模拟调蓄池的运行情况,对其截污效能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2008年的113场降雨中,调蓄池共截流污水量1 868.73×104 m3,CODCr、TN、TP污染负荷的截流量分别为5 195.28、810.76、68.78 t,污水截流量占合流污水溢流量的11.18%. 昆明主城调蓄池是在充分利用和衔接已建、在建的排水管网收集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基础上设计的,调蓄池效能受既定配套条件、场地、降雨特征等的多重影响,建议加大调蓄池和污水处理厂的联动性,并采取集中调蓄截流为主、分散式面源治理为辅的策略,综合防治初期雨水径流污染和合流污水溢流污染.   相似文献   

3.
以海绵城市试点区-南昌市某分流制区域为例,针对低影响开发(LID)设施的最优成本效益问题,耦合了雨水管理模型(SWMM)和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对LID设施建设成本、径流SS负荷削减率、径流量削减率3个目标函数进行多目标优化.得到了一系列完整的成本效益曲线(帕累托解集),实现了区域LID设施建设方案的自动寻优.比较不同降雨重现期(P=2、5、15 a)条件下的优化结果,发现LID设施在径流SS负荷控制方面不易受降雨重现期的影响;而在径流量控制方面,受降雨重现期影响较大,高成本LID设施建设方案也难以有效削减高重现期降雨径流.以帕累托解集中3种不同建设成本的方案为例,根据2016年实际降雨对不同方案下的水量水质的控制效果进行了模拟,决策者可以根据资金投入、控制目标、受纳水体环境容量从帕累托解集上选择适合的LID设施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4.
基于多目标优化与综合评价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绵城市源头减排设施已被广泛应用于城市雨水径流削减与污染控制,但仍缺乏一种综合评价方法来实现其科学规划设计.本研究构建了一种基于多目标优化与综合评价相耦合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法,以建设成本、雨水综合径流系数、污染物综合控制率为目标函数,以源头减排设施建设规模和海绵城市径流控制指标作为边界条件,建立基于快速分类的非支配遗传算法(NSGA-Ⅱ)的多目标优化模型;然后结合层次分析法对优化解集进行综合指标评价,得出最优化设计方案.利用该方法以研究区A为案例,构建了一套建设成本最小化、水文水质效益最大化的设计方案,并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前后的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评估最优化方案的降雨径流控制与径流污染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海绵城市建设能大幅削减雨水径流量,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70.1%;雨水峰值流量削减率超过40%,同时延后径流峰值出现时间;有效降低雨水径流污染,研究区各类污染物综合削减率均超过30%.本文提出的多目标优化与综合评价方法,能够基于特定的目标与需求,针对性提出适合区域发展的海绵建设方案,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合流制排水系统的水污染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的水污染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控制该污染是势在必行的。在众多的控制方法中,只要时机和规划得当,合流制的分流化是完全可能的,而在溢流口设置处理设施是另一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6.
排水系统雨天溢流对受纳水体的污染已日益受到关注。合流制排水系统溢流调蓄技术是控制面源污染.削减污染负荷的一项关键技术。建设调蓄池以减少排江污染负荷是重要的工程措施之一。文章介绍了调蓄池的原理和作用。并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分析阐述了调蓄池的计算方法,为合流制排水系统面源污染控制提供技术支持,并可总结推广应用于上海及其他城市合流制排水系统污染物控制工程。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城市排水防涝标准也在逐渐提高,因此,如何实施已建区排水系统的提标改造,是城市有机更新重要建设内容之一。以北京某已建区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针对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和内涝防治标准GB 50014—2021《室外排水设计标准》统筹提标改造的方案,并借助于SWMM模型进行了方案优化评估。结果表明: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在8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条件下,现状管网的排水能力可由1年一遇提标至2年一遇。在上述方案基础上,通过模拟评估内涝防治重现期(P=20 a)条件下雨水管网的过载情况,进一步提出并比较了调蓄池集中布置和分散布置2种方案,模拟结果表明:调蓄池末端集中布置无法解决上游区域管网的冒溢问题,而调蓄池分散式布置,可有效消除现状冒溢点,实现现状区域的内涝防治标准提高至20年一遇目标。因此,在已建区排水防涝提标改造过程中,根据场地空间条件,可优先考虑采用海绵城市建设与调蓄池分散式布置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排水防涝提标改造目标。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影响截流倍数的影响因素,探讨了合理的截流倍数计算方法。通过某城市实例分析.发现合流制截流倍数应综合考虑合流水量.截流规模.排放污染物总量、水体排放要求及水体自净能力等,最终通过计算比较后确定。  相似文献   

9.
以老(旧)城市水问题为导向,结合城市未来发展建设更新需求,坚持"系统构建、分区治理"的建设思路,通过优化调整现有排水分区,布置源头减排工程(建筑与小区、公园广场及道路LID改造项目)、过程转输控制工程(排水管网、调蓄池)和末端调蓄治理(泵站)等系统工程设施来构建海绵城市,综合实现工程总体治理目标。利用MIKE FLOOD分析模型和海绵城市监测系统评估工程建设成效,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10.
雨水调蓄池在峰值流量和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对于雨水径流中颗粒物在调蓄池的沉淀特性尚缺乏系统研究。运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模拟技术,系统研究了雨水调蓄池不同构造和不同工况条件下颗粒物的沉淀特性。模拟结果表明:进水流速由0.276 m/s增加到0.553 m/s时,普通(Ⅰ型)、增加挡板(Ⅱ型)、增加消能孔(Ⅲ型)构造调蓄池颗粒物去除率分别降低14.90%、13.89%和15.32%。当进水中颗粒物粒径由0.075 mm增加到0.15 mm时,Ⅰ型、Ⅱ型、Ⅲ型构造调蓄池颗粒物去除率分别增加9.10%、62.48%和36.65%;进水浓度由1000 mg/L增加到2000 mg/L时,Ⅰ型、Ⅱ型、Ⅲ型构造调蓄池颗粒物去除率分别增加3.60%、2.84%和13.30%。各影响因素对Ⅰ型调蓄池水质控制效果影响的重要程度顺序为进水流速>颗粒物粒径>进水浓度,其对Ⅱ型、Ⅲ型调蓄池水质控制效果影响的重要程度顺序为颗粒物粒径>进水流速>进水浓度。  相似文献   

11.
合理评价截流倍数的影响因素,探讨城市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管道截流倍数的计算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应综合考虑河道沿岸排放污染物总量、河道自净能力、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城市排水管道容量、当地气象条件等,最终通过计算比较后确定。  相似文献   

12.
鉴于电子表格软件Excel提供的“规划求解”(Solver)加载宏可以求解线性、非线性以及混合整数规划等单目标优化的问题的特点,文章开发了排放口最优规划问题求解的应用程序(DPOPMS)。程序包括了多河段BOD-DO耦合矩阵模型的计算、电子表格模型的自动创建、调用“规划求解”加载宏进行规划求解以及规划求解结果的输出等主要功能模块,并将程序应用于汾河太原城区段的污染控制规划,所得的规划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运用该程序进行排放口最优规划,避免了复杂的模型求解过程的算法程序编制,实现较为方便。  相似文献   

13.
采用模拟-优化方法进行地下水污染监测井网的优化设计,建立的优化模型以最大化覆盖高污染区域为目标,且综合考虑了各时段污染质的运移情况.为减小计算负荷,研究中引入Kriging方法建立模拟模型的替代模型,来代替模拟模型与优化模型进行耦合.最后通过一个假想案例评估替代模型的拟合精度和优化模型的性能.结果表明:替代模型的输出结果相对误差均小于0.5%,拟合精度较高;通过计算优化模型得到的最优布设方案污染质检出浓度和为3.37mg/L,检出率为85%,远高于随机布设方案.说明该方法能够以较小的计算量实现最大化覆盖高污染区域的目标.本次研究为监测井的布设提供了一种稳定可靠的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陆续开展,低影响开发(LID)的理念也深入人心并得到广泛应用,国内各地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提出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目标.事实上,各地在实践中也都逐渐总结出,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目标转化为控制的雨量更容易落地实施,而实现目标的其中一个关键抓手就是雨水调蓄设施.通过对调蓄设施的类型、用途及标准等内容的分析和思考,提出规划建设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和建议,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一些参考,促进调蓄设施更好的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危险品运输路径的选择对于降低危险品运输事故危害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通过构建时空矩阵存储道路信息用以模拟危险品运输事故率和事故后果,并结合成本因素建立综合、动态、多目标的危险品运输路径优化模型;然后改进了NSGA-Ⅱ算法,即在其算法模块中利用基于优先级的编码方式代替传统二进制编码方式,自定义问题模块中加入判断跨时间段的条件语句及调用不同时间段数据的语句,实现对上述模型的求解;最后以进出天津港的主干线为研究区域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收集道路相应数据并结合危险品运输事故情景建模计算事故威胁区域,利用上述建立的模型及改进的算法,选出了一条最优的危险品运输路径。  相似文献   

16.
区域联防联控挥发性有机物(VOCs)最优减排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OCs区域性联防联控治理是当前彻底治理VOCs污染的有效手段,为了实现VOCs区域性联防联控治理,建立了以减排总量最大、减排成本最低、VOCs减排限产产生的经济影响最小为目标的多目标最优减排模型,提出了基于自适应变异率的分解多目标进化算法(Decomposition Multi-objective Evolutionary Algorithm based on Adaptive Mutation Rate,简称MOEA/DAMA).选取关中某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将VOCs的排放数据代入到最优减排模型中,运用MOEA/DAMA算法对其求解.根据最终的优化结果与MOEA/D初始算法和NSGA-Ⅱ优化算法的优化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MOEA/DAMA相较于NAGA-Ⅱ和MOEA/D的Pareto解的分布性更广、解的收敛性更高.在对Pareto解的分析上融入决策者的根据实际情况的权衡,计算出更合理的VOCs最优减排方案,为长效科学治理VOCs污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提出基于环保约束的大型建筑施工进程BIM模型设计方法,将大型施工建设中的固体污染物质排放、废水排放、粉尘污染以及水泥渣土对土壤的污染等信息因素纳入到信息管理模型中,结合均衡博弈控制方法,进行建设施工进程信息管理的资源优化分配,以环保代价最低为约束函数,实现BIM模型参数的优化求解,完成大型建筑施工进程BIM模型优化设计,降低污染排放,实现绿色建设,促进大型建筑施工的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区域地下水监测井的优化布设对于区域地下水系统管理有很重要的作用.为了以最少的监测费用最大化地获取区域污染风险和污染现状信息,以监测井数量最小、区域污染监测有效性最大、监测到的区域脆弱性分值最大为目标,建立了基于脆弱性评价的地下水污染监测网多目标优化模型.通过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和溶质运移模型计算得到不同点位地下水脆弱性分值和污染物浓度,针对不同脆弱性等级提出区域监测井初设密度,采用改进非劣支配遗传算法(NSGA-Ⅱ)基于初设监测网求解该多目标优化模型,结合质量误差分析确定监测网优化方案.结果表明,阿什河漫滩区和樊家沟流域地下水硝酸盐氮污染相对较严重;地下水脆弱性高和较高等级区域分别分布在抽水井群影响范围和河漫滩;结合NSGA-Ⅱ Pareto最优解及质量误差分析结果,得到该区域地下水监测井最优数量(12口)及其最优布设位置.研究显示,该优化监测网与初设监测网插值所得污染羽的质量误差小于15%,满足监测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9.
在地下水污染监测井网优化设计中,应用模拟优化方法时客观存在的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往往会影响到设计监测井网的可靠性.针对该问题,重点考虑了渗透系数和污染源释放强度的不确定性,应用模拟优化方法和蒙特卡罗方法求解上述不确定性参数影响下的最优监测井布设方案.为缓解蒙特卡罗方法多次调用模拟模型所产生的巨大计算负荷,本研究建立了XGBoost替代模型,代替模拟模型与优化模型进行耦合.为提高监测井网对实际污染羽的监测精度,污染监测井网优化模型以监测空间矩误差极小化为优化目标.此外,本次研究还考虑了监测井网设计中污染源释放强度的动态变化过程.最后,以抚顺市某煤矸石堆放场地为基础建立假想例子,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1.XGBoost能够有效近似模拟模型的输入输出关系,显著降低了计算负荷.2.空间矩能够有效评估监测井网插值污染羽和实际污染羽的逼近程度,优化设计后的监测井网能够较为准确地捕捉到实际污染羽的状态.3.模拟优化方法结合蒙特卡罗方法能有效求解不确定性条件下最优监测井网的设计问题.本文为地下水污染监测井网设计提供了一种稳定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基于连续模拟的城市降雨径流调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径流因其短期冲击负荷高,对水体造成冲击性污染日益引起关注。调蓄技术是控制城市径流污染、消减污染负荷的一项关键技术。文章采用连续模拟的方法对昆明市第二污水处理厂调蓄示范工程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污水处理能力下调蓄池最佳容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是决定调蓄池容积和调蓄效率的关键参数,昆明市第二污水处理厂经改扩建处理能力提升至旱季日流量的1.5倍(15×104m3/d),建设51m3/hm2imp(总调蓄容积4×104m3)的调蓄示范工程时,调蓄径流效率为49.6%,年均调蓄径流量为290.5mm,年均溢流次数为38次。在进行合流污水调蓄控制时,综合考虑建设成本和环境效益,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为旱季流量1.5倍、2倍、3倍和4倍时,合理的单位固化面积调蓄池池容分别为:95、25、40和25~50m3/hm2im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