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利用生产模拟对青藏高原小麦高产原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量的实测资料基础上,通过模拟计算得到了在当前气候条件下、水肥适宜的青藏高原冬小麦干物质累积动态曲线。模拟计算表明:青藏高原夏季气候温凉,小麦生育期延长,因而干物质累积时间长,高原小麦高产主要以干物质累积时间长取胜,有利的夏季温度条件是高原小麦高产的最主要原因;青藏高原冬小麦干物质潜在产量可达32t/hm2·a,籽粒潜在产量可达144t/hm2·a,为平原的145倍。  相似文献   

2.
西藏高原农田土壤CO2排放研究初报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根据1995~1996年作物生长季在中国科学院拉萨农业生态站进行的试验研究,西藏高原农牧地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土壤CO2排放通量为17~105kgCO2hm-2h-1。各类植被覆盖下土壤CO2排放通量均表现为白天高于夜间,午后高于午前。在作物生长季,由于土壤排放的CO2补充了高原大气CO2含量的不足,作为光合作用原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植物同化,因而不会增加大气中的CO2浓度。影响土壤CO2排放速率的因子主要有植被发育期、植被类型及环境因子。在环境因子中,土壤CO2排放速率与地温(地面0cm、地中5cm、10cm)及气温均呈明显正相关,与大气压及空气中CO2浓度呈明显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试验研究微域培养中土壤深度,油水添加次序以及搅拌等因素对石油降解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域中随着土壤深度由4mm增加到32mm,CO2累积释放量下降16.7T%,石油碳氢化合物降解量减少18.2%;先加水后加油可增加CO2累积释放量达36.5%,TPH降解量提高21.5%;搅拌可以增加CO2释放与TPH的降解。  相似文献   

4.
用一种丹麦农业土壤作为供试材料,在室内培养条件下探讨了施用4种常见农业废弃物(猪粪泥浆、牛粪泥浆、黑麦秸秆、小麦秸秆)对土壤中N_2O、CO_2释放和土壤氮素转化及pH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4种农业废物均会明显增加N_2O、CO_2释放量。培养2周后,土壤中N_2O的释放量分别为:猪粪>牛粪>黑麦秸秆>小麦秸秆;CO_2的释放量为:黑麦秸秆>小麦秸秆>牛粪>猪粪。施用4种农业废物均会显著促进NO_3-N的转化和NH_4-N、NO_2-N的累积。施用4种废物均会改变土壤pH,其中施用秸秆的2个处理中pH显著降低,但施用牲畜粪便的2个处理中pH则稍微升高。  相似文献   

5.
采用半连续实验方法,研究了中温条件下不同硫酸盐负荷在两种不同实验基质中对厌氧体系产生的影响和抑制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在两种基质中硫酸盐对厌氧体系的抑制作用表现出相同的规律,在一定COD负荷下,SO4^2-负荷小于0.10-0.30g/(L·d),对厌氧体系产生轻度抑制;SO4^2-负荷大于1.5g/(L·d)时,会产生重度抑制作用;当COD/SO4^2-≥1,体系中SO4^2-累积浓度大于8000  相似文献   

6.
采用密闭培养实验装置于室温(25℃左右)及pH为75条件下,对西湖底泥中有机质完全降解及转化为CO2和CH4的速率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西湖湖水现有供氧水平(50—86mg(O2)/L)条件下,底泥中有机质完全降解的速率最为缓慢,培养期间(42天)平均只有072mg(C)/(kg·d).当湖水供氧水平进一步上升(86→120→160mg(O2)/L),CO2释放速率增加,最大值可达到87mg(C)/(kg·周);当湖水供氧水平下降(86→0mg(O2)/L),CH4释放速率加快,最大值可达到46mg(C)/(kg·周).  相似文献   

7.
半干旱草原地—气温室气体交换速率测定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重点介绍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低交换速率的半干旱草原地-气间温室气体交换速率的采样分析系统的配置及操作,将静态采样箱置于采样点,用50cm^3或100cm^3的塑料注射器现场取样,转存于气袋中并送到实验室分析,用改进了进样系统并装有FID和ECD的气相色谱仪(GC)分析其中的CH4、CO2和N2O浓度,计算出地-气痕量温室气体的交换速率云南人蒙古羊草草原、草甸草原N2O、CO2和CH4交换速率  相似文献   

8.
全球碳循环中,CO2的未知汇可能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某一部分,如土壤。土壤中CO2的含量是大气的几倍至近百倍。它的吸收与释放将影响大气中的CO2浓度,岩溶地区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15,对典型的岩溶地区-黔中某地土壤的CO2进行了四季及昼夜的采样测定,结果表明,该地地表大气的CO2含量具有季节变化的特征,土壤气中的CO2浓度为大气OC2浓度的几倍至一百多倍;自地表向下,随着土壤浓度的增大,CO2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9.
城市与山地森林地区夏秋季大气CO2浓度变化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与山地森林地区夏秋季大气CO2浓度变化初探蒋高明黄银晓韩兴国(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93)关键词CO2浓度;城市;森林;北京市.1引言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引起了全球科学家与政治家的关注,温室效应及其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改变即全球...  相似文献   

10.
绿麦隆在水溶液中光降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低功率紫外灯和荧光灯为光源对水溶液中的绿麦隆进行光降解,探讨了光解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绿麦隆在紫外光照下较易降解,其光解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反应速率常数为23×10-2min-1;在水环境中经长期光照会逐渐矿化为Cl-、CO2、NO-3等无机离子;运用GC/MS技术鉴定了绿麦隆的几种光解中间产物,异氰酸(3氯—4甲基)—苯酚酯是主要中间体,并推测了绿麦隆的光解反应历程.  相似文献   

11.
黄淮地区冬小麦霜冻灾害风险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淮地区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的主产区,易受霜冻灾害的影响,研究该区的霜冻灾害风险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现实意义。结合分区的冬小麦物候期及其霜冻指标,以该地区56个气象站点1951—2005年日最低气温为基础数据,提取霜冻日记录。并基于年霜日数-年减产率曲线,以信息扩散理论为指导,通过IDW插值得到减产率≥10%、2...  相似文献   

12.
论文以四川冬小麦种植区1981—2012年88个县的气象观测数据和冬小麦生产数据为基础,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和逐步回归等方法,评价四川冬小麦产量对单个气候因子及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与脆弱性。结果显示:假设冬小麦生育期内平均气温和日较差升高1 ℃、降水量下降100 mm、辐射量下降100 MJ/m2,冬小麦的产量随之发生变化,全生育期降水量下降导致产量敏感的面积最大,占整个研究区域播种总面积的6.5%;而辐射量下降使产量脆弱的面积最大,为2.4%。从各个生育阶段来看,研究区域内冬小麦产量对播种到拔节期辐射量下降表现为敏感和脆弱的面积比例最大,分别占9.4%和7.9%。受到4种气候因子变化的综合影响,产量对冬小麦生育期内气候变化表现为敏感的面积占播种总面积的40.0%,在7个冬麦区均有分布,产量变化为-23.0%~9.5%;产量脆弱的面积占14.0%,主要分布在川西北高原大部及盆西、盆南和川西南的部分区域。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对鲁西北平原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会导致气候资源发生改变,从而引发粮食安全问题.耦合区域气候模式和作物生长模型,可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导致的作物产量变动,探讨适宜的田间管理应对措施.研究以冬小麦作为研究对象,以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鲁西北平原作为研究区域,耦合MIROC-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和CERES-Wheat作物生长模型,开展A1B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适应措施研究.结果表明,A1B气候情景下,该区域冬小麦潜在产量会有所下降;在现有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可通过培育对春化作用依赖较小的品种、 适当提早播期、 增加越冬水灌溉量等方式保证产量,减少年际间变异.该文研究结果可为应对未来气候变暖、 确保粮食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作物光温生产力模型及南方水稻适宜生长期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发展了一个具有生物学基础的、兼具实用性和理论性的水稻生长模拟模型。它是在水肥适宜的条件下,以光、温因子模拟作物生长过程。其空间尺度是叶面水平的,时间尺度是逐时的,并且具有模拟冠层瞬时光合作用的能力。该模型由发育阶段、冠层光分布、冠层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指数增长等子模型组成。使用地理分期播种资料进行了检验,该模型可以解释在不同气候区域水稻干物质积累随生育期和播种期变化的925%~958%。使用常规气象资料,用数值方法研究了南京、长沙、广州和贵阳等地杂交水稻的气候生态适应性。模拟结果表明,贵阳气温低、生育期长,其中稻生育期内温度适中、光照较强,干物质生产力高。广州气温高,中稻、早稻生育期短,产量较低,因受低温的影响小,是晚稻的高产区。南京和长沙以在生长中后期能避开盛夏高温并能正常抽穗扬花的适播晚稻干物质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5.
紫外辐射增强对麦二叉蚜发生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春小麦大田栽培自然光条件下,模拟紫外辐射(UV-B,290 ̄315nm)分别增加2.54、4.25及5.31kJ·m^-2对小麦(寄生虫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的发生、种群密度、繁殖系数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麦二叉蚜的种群密度与其当年的发生量密切相关,并且种群密度随着UV-B辐射强度的增加明显降低,但对麦二叉蚜的繁殖特性没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因此认为,未来臭氧层减薄紫外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表太阳辐射资源空间化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玉洁  潘韬 《自然资源学报》2012,27(8):1392-1403
基于1981—2010年全国122个气象台站的太阳辐射和气温日较差观测数据,将Bristow-Campbell太阳辐射估算模型在中国八大自然区分别进行了参数校正和验证;利用地理信息空间分析平台,采用PRISM模型对中国区域平均最高与最低气温空间化的结果,将其输入Bristow-Campbell模型,实现太阳总辐射的空间栅格化模拟;通过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计算全国地表长波辐射平衡;进而根据太阳辐射平衡公式,得到中国地表太阳辐射平衡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经过校验的Bristow-Campbell可以较准确地估算中国区域太阳总辐射资源;基于Bristow-Campbell辐射估算模型,结合气象数据的空间化模型,是实现太阳净辐射资源空间化模拟的有效途径;我国地表太阳净辐射总体空间格局表现为高值区位于青藏高原,每年可达9 000 MJ·m-2,东部地区的净辐射年总量较低,东北稍高,浙闽地区稍低,低值区位于川黔地区,年平均约为2 000 MJ·m-2左右。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冬小麦麦收期连阴雨灾害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基于中国839个国家气象站点逐日降水观测数据和778个农业气象站点农作物生长发育数据,提取并统计了中国冬麦区265个国家气象站点麦收期连阴雨频率、最长连阴雨日数和最大过程雨量。通过构建“灾害胁迫-暴露-适应”的麦收期连阴雨灾害风险评价体系,采用熵权灰色关联分析法对2014年中国166个地级市冬小麦麦收期连阴雨的灾害风险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灾害风险主导因子进行风险防范分区。结果表明:1)空间分布上连阴雨灾害胁迫的带状递减特征明显,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灾害胁迫等级整体高于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灾害暴露和适应等级呈现出高低交错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华北西部、黄淮西部和西南地区东南部的暴露等级相对较高,适应能力相对较强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省会城市、直辖市及其周边区域。2)处于麦收期连阴雨灾害中等以上风险的区域占冬小麦播种地市的73%,2 226.23万hm2的冬小麦处于麦收期连阴雨的胁迫中。3)中国冬小麦麦收期连阴雨灾害风险热点区域以灾害胁迫-适应主导和适应能力主导为主,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及提升区域适应能力是降低冬小麦麦收期连阴雨风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Effects of cerium (Ce^3+) on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were investigated by hydroponics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when soybean seedlings were exposed to two levels of supplementary UV-B radiation. UV-B radiation badly inhibited the photosynthesis in soybean seedling, leading to a reduction in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Pn), Hill reaction activity, light saturated photosynthetic rate (Ps) and apparent quanta yield (AQY), as well as the CO2 and light saturated photosynthetic rate (Pro) and carboxulation efficiency (CE). On the contrary, Ce obviously promoted the photosynthesis of plants by increasing Hill reaction activity, accelerating electron transport and photophosphorylation, and enhancing carboxylation efficiency. For Ce+UV-B treatments, the values of photosynthetic parameters were still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but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of UV-B treatmen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e alleviated the inhibition of UV-B radiation on the photosynthesis in soybean seedling to a certain extent. In correlating of Pn with Hill activity, AQY and CE, we found that the changes of photosynthetic rate were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regulating effect of Ce on Hill activity and AQY at low level (0.15 W/m^2) of UV-B radiation, but were dominated by the regulating effect of Ce on CE at high level (0.45 W/m^2). Thus, Ce could regulate many aspects in photosynthesis of soybean seedling under UV-B stress. The regulating mechanism was close related with the dosage of UV-B radiation.  相似文献   

19.
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0,他引:28  
建立了一个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数值模式,该模式可以模拟瞬时光合作用并充分考虑了冬小麦叶片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与抽穗前10天至成熟期辐射量相关性最大,年际之间存在4年和9~10年的变化周期。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变幅在9000~10950kg/hm之间,其中河北石家庄地区和山东胶东半岛为两个高值区,超过10500kg/hm。模拟结果与当前黄淮海地区冬小麦高产实践结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为该地区作物高产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