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格偏离倾向是指,在青少年或者更早时期出现人格偏离的倾向."人格偏离"就是对于社会的适应性不够强,或者说是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出现一定程度人格和行为上的偏差.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工程施工企业员工安全偏离行为的形成机理,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从员工心理资本和消极情绪角度,构建工程施工企业辱虐管理对员工安全偏离行为影响的概念模型;通过问卷调查获得38家企业的578名工程施工人员的有效样本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分步回归等方法揭示工程施工企业辱虐管理对员工安全偏离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工程施工企业辱虐管理与员工消极情绪和安全偏离行为显著正相关;消极情绪在辱虐管理与员工安全偏离行为间起显著中介作用;心理资本在辱虐管理与员工消极情绪间起显著负向调节作用,同时在辱虐管理与安全偏离行为间起显著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开展驾驶行为特性与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选用26名被试人员,运用自主研 发的驾驶员综合能力测试系统,利用数理统计规律,研究被试者复杂反应、速度估计与 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试验环境下,所有被试者在伴有蜂鸣声时复 杂反应错误次数明显多于无蜂鸣声时;男女驾驶员在复杂反应时间方面表现出显著性差 异, 而在复杂反应错误次数方面未表现出明显差异;男女驾驶员在速度估计方面未表现 出显著性差异,但部分驾驶员表现出过高或过低估计速度的倾向;复杂反应指数和速度 估计指数与驾驶员的攻击性、独立性和敢为性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性,与社会向性 、稳定性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负相关性;男性驾驶员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敢为性和独立 性,而女性驾驶员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和社会向性。自主研发的系统能有效地分析了驾 驶行为特性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可以检测出潜在的事故倾向性大的驾驶员,有 利于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正>人的心理和行为除了受人、机和人机交互界面特点的影响外,还会受到人机所处环境的影响。人机所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组织是社会心理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组织行为对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组织行为主要表现为组织对组织结构的设计,组织文化的创造和维系以及组织变革等。组织的行为都是围绕组织目标的实现进行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一项研究表明,6%~8%的驾驶员有交通事故倾向,他们制造了约30%的交通事故。这项历时28年的研究发现,事故倾向性驾驶员普遍具有对车速估计偏差、注意力缺陷、安全意识不足及对危险的感知力低下等11项生理心理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6.
为预防输气站降压排污过程中发生事故,提出1种基于2GW-HAZOP与偏离度的作业过程风险评估方法。在HAZOP方法的基础上定义作业偏差,将传统7种工艺参数偏差引导词映射到1个偏差二元组中;通过将作业过程节点功能作为参量,采用节点跨越和节点功能偏离2种引导词,从而构建节点功能偏差;进一步通过定义功能偏离度和控制措施偏离度对偏差进行量化处理,表征风险水平;将方法应用于降压排污作业过程的风险评估中,可分析得到偏离度大的作业过程节点。结果表明:分离器放空不充分、排污池液位过高或过低、排污结束未检查泄漏情况的偏离度较大,需加强风险控制。  相似文献   

7.
<正>校园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作为重要的教育阵地,校园应该是和谐、安静、安全和美好的场所。师生在这样安全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够安心工作和学习,所以,校园安全问题是社会安全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基础教育领域,尤其是中学教育,校园安全问题应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思维正在形成,并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通常具有叛逆心理和情绪倾向,因此较容易引发校园安全问题。在现实中,校园欺凌现象时有发生,有些中学生因为校园欺凌而滑向犯罪深渊;有些中学生因为校园意外事故造成生命健康和财产损失,这些都影响了中学生的成长。关注中学校园安全问题,加强中学校园安全管理,打造和谐、安静和美好的校园环境,是所有学校都须努力达到的目标。《校园安全与危机处理》全书既有理论方面的探讨,又有现实案例层面的  相似文献   

8.
正人类存在安全需求,安全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而行为安全是社会安全的重要前提,影响行为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安全心理,一个人具备安全心理的时候,其行为通常相对温和、理性和稳定,这有利于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一个人若是缺乏安全心理,其行为则容易出现攻击性与偏激特征,从而对社会安全构成威胁。行为安全与安全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行为管理的角度出发,对安全心理进行培养,有利于安全生产或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为系统把握当前采矿业行为安全管理研究成果并探析未来发展方向,运用文献综述法,在职业心理学视域下回顾矿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数据驱动模式与行为干预机制。结果表明:社会心理风险、人格特性与心理状态是矿工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但亟需围绕其作用机制开展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外部环境、人格特性与不安全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不足是制约采矿业行为安全理论发展的瓶颈,基于建构主义及认知神经学的研究是促进理论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心理因素与不安全行为的关联具备长期性、复杂性,可推动开展纵向研究获取多时间点数据,促进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融合;行为干预机制涉及安全监管保障和安全教育培训两类途径,需进一步发挥多主体协同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疏散中的典型心理行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敏 《安全》2007,28(6):42-44
疏散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关注.本文以大量的灾后报告对我国火灾事故中遇难者的死亡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出在突发性应激事件中造成巨大伤亡的主要心理因素是惊慌和恐惧,并对由于惊慌、恐惧表现出的典型行为特征(如出口选择、过激行为、不同场所的火灾对等)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的人群对不同场所火灾的应对方式有显著差异;在火灾等突发事件中遇灾者自己脱离危险环境后发现亲人被困在然险中而返回火场的比例很高;在疏散中青年人有过激行为倾向.  相似文献   

11.
基于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民航飞行机组搭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合理地调配民航飞行机组、减少因驾驶舱交流和监督不良造成的飞行事故,采取聚类方法分析机长与副驾驶的卡特尔16PF人格特征问卷(16PF)测试数据,结合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从人格特征角度研究飞行机组搭配和管理方式。经数据分析后将人格特征因子分为外向宜人性和领导决策性两类,根据这两个分类维度分别将机长与副驾驶分为四种类型并给出分类指标和解释,可以判断机长管理方式倾向和不同类型副驾驶的表现特征。对不同管理倾向机长与不同类型副驾驶的搭配及管理方式提出建议;对直陈性差的顺从型副驾驶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改善驾驶舱协助交流的训练建议,能改善机组资源管理(CRM)、预防飞行机组不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心理健康的定义、内涵,阐述了铁路职工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健康学角度进行职业心理和行为问题分析,铁路职工会出现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认为完善人格、改善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自我维护和疏导非常重要,提出了自我疏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工作压力对矿工心理社会安全行为的影响机理,探讨安全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以及心理社会安全氛围的调节作用,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对203名一线矿工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矿工的安全心理资本在其工作压力与心理社会安全行为的负向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心理社会安全氛围能调节工作压力与安全心理资本之间的关系;心理社会安全氛围能够调节安全心理资本在工作压力与心理社会安全行为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不安全态度会导致不安全行为,转变不安全态度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途径之一。将安全态度定义为人对所在社会组织中不安全因素、安全状态及其保障措施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倾向和内隐行为反应;在该定义的基础上,分析安全态度的内涵,论述其形成机制;从内容失衡和心理需求的角度,探讨安全态度转变的内在过程;根据传播劝服模型,构建安全态度转变的外部作用模型。研究表明:转变安全态度需要提高劝导者的影响力、提高安全信息的冲击力、降低受众的心理抵抗力和增强环境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一、人在火场上的表现行为 (一)惊慌行为惊慌是火场上人们接受异常刺激后所表现的一种不能自控的焦虑状态.惊慌的产生有心理和生理因素,火场温度升高,浓烟阻挡视线,氧气含量减少,加上CO、CO2及其它有毒气体的作用,使受害者神经系统受到麻痹,出现无意识的失理智的动作.报警迟也是引起惊慌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为改善中学生交通安全现状,提高中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水平,进行中学生交通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简称知信行,KAP)调查研究。对临沂市、滨州市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受调查中学生交通事故历史及交通安全教育接受情况。分析各年级中学生交通安全知信行差异,分析知信行的相关性以及教育对知信行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地区、年级的中学生在交通安全知信行上存在显著差异;中学生自行车交通出行是交通安全的共同问题;中学生交通行为与交通安全知识相关性强,行为与安全态度相关性弱,为改善中学生交通行为应加强交通安全知识教育;学生交通安全知信行与当前交通安全教育相关性低,教育形式和特点仍较为传统,教育对知信行改善作用有限。因此,在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时,应考虑中学生中存在的差异,通过初步调查确定重点人群和显著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内容应以安全知识为主,应强调自行车安全知识,形式和特点应适应当代中学生需要。  相似文献   

17.
性格是在个人态度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先天”和“后天”的结合。对性格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是社会环境及个人实践。现代社会需要人们有适应现代社会的健康性格。健康性格的主要标志是:一、现实的适应性。社会在变革,新观念、新经验、新方式不断出现。人们必须调整心态,适应现实,勇于成为“新生活大家庭”中的一员。二、见解的独特性。现代社会,人们思想活跃,喜好争论。对他人观点,你要有主见,有创见,不盲从。当然也需“自省”正视“已过”,理智“认输”。三、待人的善良性。人与人的关系,不应让金钱主宰。要珍重爱情、亲情、友情。关心“弱势”,心理善良,乐  相似文献   

18.
为预防高校安全事件,营造良好校园安全氛围,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不安全行为发生机制。首先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阐述优势需要的含义,并分析大学生在不同优势需要情景下的行为特征,探究其行为发生的心理动机;其次基于期望理论构建大学生不安全行为发生机制的期望模型,并应用该模型解释大学生在宿舍内违规使用电器的行为发生过程,提出降低大学生不安全行为发生概率的对策措施。结果表明:优势需要是大学生行为表现的心理动机;不安全行为的激励水平是大学生表现不安全行为的判断依据,受大学生主观因素的影响;可以通过优化行为动机、提高其知识水平、培养其健康心理等措施来降低其作出主观错误决定的概率。  相似文献   

19.
《现代职业安全》2006,(10):82-82
人员不安全行为的控制管理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因此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对确保生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的行为是由心理控制的,行为是心理活动结果的外在表现,因此,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应从心理、行为、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20.
火灾中人员的疏散行为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受到众多外界刺激的干扰。通过对某真实火灾监控视频中人员疏散行为的统计分析,还原了火灾现场部分人员从发现火灾、观望等待、准备撤离到安全疏散全过程的心理状态,以及疏散过程中典型外界刺激对人员疏散心理状态的改变,提出火灾中听觉刺激对人员产生的心理冲击最为强烈,直接影响了人员疏散行为的实施。疏散过程中样本人群还表现出典型的羊群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