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大地震的天文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全面分析了1900~1996年发生在中国的7.0级以上大地震的天文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本世纪106次7.0级以上大地震中,71%发生于月亮轨道(白道)与赤道交角变小阶段,62%以上发生于月亮升交点黄经位于350°~210°期间。这说明月亮轨道运行至此将会是中国地震活跃期。中国人地震的发生与太阳活动及地球自转密切相关,太阳活动谷年普遍都有大地震发生;地球自转速度加快则大地震多,本世纪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时段发生的大震占72%。文中最后还对未来两年的大震趋势提出了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2.
天文因素与中国大陆大震趋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面分析了20世纪发生于中国大陆的7.0级以上大地震与天文因素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中国大陆71%的大地震发生于月亮轨道(白道)与赤道交角变小的阶段,这说明月亮轨道运行至这一位置时将会是中国地震的活跃期.太阳活动及地球自转亦均与中国大地震的发生密切相关,太阳活动的谷年普遍都有大地震发生;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时大地震多,20世纪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时段发生的大地震占72%.经互相关分析发现,中国大陆大震活动滞后于太阳黑子相对数峰年约6年,滞后于地球自转最快年约12年.文中最后根据目前月亮白赤交角的变化,以及太阳活动与地球自转预测中国大陆下一个大地震活动幕可能开始于2006年,并有可能延续至2015年.在此期间内,中国大陆将会有多个M≥7.0的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地震灾害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地震史料和近代地震调查资料,总结得出辽宁省的地震灾害有以下特点:(1)类型较多,除了浅源地震外,还有由人类生产活动诱发的矿震、水库地震和塌陷地震。(2)发生频繁,近100年来共记录到烈度6度以上的构造地震14次,近年来破坏性矿震每年都有发生。(3)分布范围广,成灾方式不一,全省90%的地区都遭受过6度以上的震害,有的一次成灾,有的灾害系由多次地震累加造成。(4)损失严重,辽宁省经济发达,而灾害频发区集中在中部城市群,因而使地震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加大。  相似文献   

4.
刘少才 《民防苑》2009,(5):19-20
强地震的发生并非是经常的事,即便有感地震发生了,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因为中国地域广阔,相对而言地震毕竟是在小面积发生的。笔者曾亲历了三次地震,至今想起来还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1901~1993年内华东地区(N29°~35°,λE113°~122°)Ms≥4.5地震活动与天体运动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华东地区的地震活动与天体运动的关系比较密切。其中,太阳活动强弱对于该区地震的调制作用是比较明显的;月球引力的影响约占地震总数的41%;其它天体由于距离遥远,引力微弱,难以对该区地震形成影响。  相似文献   

6.
陈家其 《灾害学》1992,7(1):90-91,94
正值太阳活动22峰期间,1991年夏江淮流域下游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这是符合于江淮下游地区历史旱涝变化与太阳活动关系的一次洪涝灾害。太阳活动通过影响大气环流、副高活动是造成洪涝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孙丹儿 《民防苑》2009,(2):20-21
我国的邻国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每年发生有感地震1000多次,全球10%的地震都发生在日本和它周边地区。但是在这样一个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地震的国家为什么每次地震后能够做到人心临危不乱,社会秩序井然呢?  相似文献   

8.
地震孕育的过程中会影响电离层的粒子浓度(TEC),因此可以通过 TEC 数据分析地震异常信息,但是 TEC 数据相较地震事件受太阳活动影响更大,所以以往的研究通常只能选择太阳活动较为平静的时期。受磁暴影响 TEC 数据无法正常反应 2021 年云南大理州等地的地震异常信息,因此抑制磁暴干扰就显得格外重要。在滑动四分位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 ARMA 模型的 TEC 数据磁暴抑制方法,通过重新拟合磁暴发生前后的 TEC 数据, 从而代替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磁暴对地震的信息的影响,然后提出一种地震特征及其相关性的模型对 TEC 异常和地震事件的相关性程度进行分析。基于 IGS 数据分析中心提供的全球电离层电子浓度数据,分别对 2021 年云南大理州漾濞县 6.4 级地震和青海果洛州玛多县 7.4 级地震进行仿真分析,分别使用传统的滑动四分位法和滑动窗口法,并通过提出的相关性模型对磁暴抑制前后的特征和事件相关性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去除磁暴后的特征与地震相关性增加约 13~18%。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 1 970年以来 ,江苏南黄海地区的 9次ML>5 4中强地震发生前的中小震活动分析 ,发现该地区ML>5 4中强地震 (本文称为主震 )发生前 2~ 3年内均有一系列ML3 0左右中小地震发生 ,而且这些中小地震的空间分布与主震在同一断裂带上。根据断裂带上的中小震活动情况 ,运用地震活动性的有关分析方法 ,对未来地震进行外推 ,并进行检验。得出 ,可以将断裂带附近发生的一些ML3 0左右的小震 ,视为该断裂带上将要发生的主震  相似文献   

10.
在太阳活动与地震相关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周期性太阳活动的调控下,地震活动地显示出明显的周期性演化。地震除存在11年周期外,还存在22年周期,后者形成了本世纪汉来地震的4年活跃期和4个平静期。云南在地震活跃期中,大震的时间间隔有愈来愈缩短的趋势,并按Tx=ΔT^1/2的规律演化。在一个活跃期中,最后一个大震的时间间隔比这个规律规定的时间间隔更短。如果某个大震的爆发时间与由这个规律预测的时间相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中国地磁图》和我国地磁台网资料分析研究了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强震前的地磁场变化,给出了有利于渤海地震发生的中长期背景性异常及变化磁场的短临异常变化图形。中国地磁图展示了几年乃至十年尺度的地球基本磁场的大区域变化特征以及与我国强震活动的主体地区的联系,显示了渤海地震前的背景性异常。地磁变化场垂直分量“低点位移”及幅相法异常则显示出渤海地震前华北地区出现的小区域的短临地磁异常。  相似文献   

12.
文中通过分析聊考带历史上的3次6级以上强震前后的活动图象及1983年11月7日菏泽5.9级地震前后强震活动及中小地震活动增强的特征,认为聊考带的强震活动可能是华北南部地区大震的前兆,指出聊考带附近地区的中小地震活动增强可能作为本地震带强震前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对2001~2002年发生在南黄海北部坳陷的丛集地震的构造背景进行了分析,计算和研究了地震丛集过程中环境应力值的演化,讨论了2002-07-23 ML5.1地震发生的背景及其力学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地震丛集过程的中止与中强地震的发生有关;丛集地震形成的初期和中期的平均环境应力值要高于丛集形成之前但低于ML5.1地震发生前夕,丛集后期的平均环境应力值则因ML5.1地震的发生而有所下降。该研究对于今后利用丛集地震及其环境应力值的变化分析和预测中强地震的发生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 本研究区在现代构造活动分区上分別属于华北断块隆起张裂区和华南隆起区。同我国西部比较,本区地质基底古老、地壳相对稳定,地震频度较低、但强度不小,中强地震不少。在本研究区中环渤海地区地震活动性最高,东南沿海地区次之,长江三角洲及其邻区最弱,但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大致同步。目前本区的地震活动仍处于活跃期,但接近尾声。本活跃期早则在本世纪90年代,晚则在下一世纪初结束进入平静期,因此,本区在未来50~100年内仍存在发生多次中强震甚至发生强震的危险。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详细研究了1974年以来华北地区9次Ms≥5.0级大震前,小震时空分布参数R(t)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地区9次Ms≥5.0级大震前小震时空分布参数R(t)值均出现了先上升,然后下降直至主震发生的异常图象。根据R(t)值异常可能对未来发生的大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文中对R(t)值异常变化的机制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6.
利用调制地震方法对华北地区1973年以来发生的24个ML≥5.5地震前地震调制比、地震调制比异常面积、调制地震条带和调制地震频度的异常变化进行分析,对异常类型进行分类。分析结果认为,华北地区ML≥5.5地震前地震调制比和异常面积随时间进程的起伏、调制地震频度震前数月的突然增大以及调制地震条带异常图象是显著的异常变化,可以用于对中、强地震的中期预报  相似文献   

17.
对江苏及邻区地震频次自仿射分形H值的变化特点作了研究,并对1970年以来发生在该地区的5级以上地震作了回溯性预测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江苏及邻区地震频次的H值在0.59~0.99之间,地震活动具有确定和随机的双重属性,同时表明地震活动具有正继承性;对江苏及邻区的震例及其预报效能评价的研究表明,地震频次H值下降的异常现象与江苏及邻区5级以上地震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回溯性预测检验得到的R值为0.365。因而地震频次H值在该地区的地震预报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值得用来探求未来中强地震可能发生的危险时段。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长江沿江地带,近500年来地震活动比较频繁,尤以16世纪初-17世纪末以及本世纪以来为明显的地震活动活跃期。地震活动多发生在不同方向断裂的交切部位及第四纪构造沉降地段的边缘。根据本地带地质构造与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和历史地震活动周期的分析,估计今后百多年内本地带还将发生多起中强地震。  相似文献   

19.
在充分整理单台水氡资料的基础上,对发生在祁连山—河西走廊活动断裂系的5级以上地震进行了短临阶段水氡异常的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异常出现的频次、持续时间、异常结束到发震的时间、异常的范围等。进而对该地区5级以上地震水氡短临前兆异常的特征作了归纳。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旱,涝,地震灾害的时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翠英  刘厚赞 《灾害学》1995,10(1):63-68
分析了山东地区历史干旱、洪涝和地震灾害时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发现旱涝与地震灾害一样具有不同时间尺度的准周期活动特征,且地震与旱涝具有一定相关关系.如内陆大地震多与干旱活动相继发生,海域地震多发生在洪涝活动时期;破坏性地震前多发生干旱,震后又常有洪涝相随等。进而对山东旱涝活动进行了初步分期。文中还对上述现象的成因作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