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2013年2月,某报纸刊登了一幅黄沙漫漫的图片,其图片说明为:"2013年2月23号、24号,连续两天沙尘暴天气,这是地处腾格里沙漠腹地的甘肃省民勤县迎来蛇年的第一场沙尘暴."而据气象卫星图显示,这次肆虐民勤的乃是一次大面积的沙尘暴,它同时还袭击了我国多个地区.  相似文献   

2.
基于AERONET网站中多个站点2006~2018年的观测数据,利用气溶胶光学厚度和气溶胶相对光学厚度,对中国华北北京、华东太湖、华南香港、西北SACOL多个站点的气溶胶进行分类,研究了中国地区典型站点气溶胶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华北、华南、华东区域站点以大陆型和城市工业型气溶胶为主,西北区域站点以大陆型气溶胶为主.气溶胶类型占比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我国华北、华东区域站点大陆型气溶胶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次大陆型溶胶占比呈下降趋势,其中华东区域站点年际变化较为突出,大陆型气溶胶占比年均上升2.78%,城市工业型气溶胶占比年均下降1.86%;华南区域站点大陆型气溶胶占比年均上升0.78%,且城市工业型气溶胶占比年均下降0.66%;而西北区域作为沙尘的主要源区,沙尘气溶胶变化最为显著,占比年均上升0.51%.我国不同区域气溶胶类型季节变化差异较大,春季华北、华东、西北区域均出现沙尘气溶胶,且西北区域尤为突出(占比19%);华北区域城市工业型和大陆型气溶胶占比分别在夏、冬两季出现大值,华东区域城市工业型气溶胶在夏、秋两季占比较高,华南区域城市工业型气溶胶在春季占比最多(57%),西北区域大陆型气溶胶在夏、秋两季占比高达83%.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实况资料为基础,对2005年中发生在我国内蒙古的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风场和温度场等的诊断分析,结果显示:(1)本次沙尘暴天气过程属于西北路径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有利的气候背景是本次沙尘暴发生的基础。(2)大气斜压性强,动量下传作用是沙尘暴的天气诱因。200hPa高空急流的加强,850hPa强锋区和冷槽发生发展是沙尘暴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得出沙尘暴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北地区东部沙尘暴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西北地区东部98个气象站的沙尘暴日数、持续时间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分解(EOF、REOF)、滑动t检验、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及小波变换,对其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整个区域沙尘暴日数大致呈北多南少型分布;受大尺度气候异常的影响,全区一致的沙尘暴异常是该区域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西北地区东部沙尘暴日数空间异常可分为4个沙尘暴气候区:河西走廊—阿拉善区、鄂尔多斯—乌兰布和区、柴达木—茶卡寒旱区、陕甘宁黄土高原区。河西走廊—阿拉善区沙尘暴频次最高,陕甘宁黄土高原区频次最少;近40多年来西北地区东部沙尘暴日数呈减少的态势;沙尘暴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末期发生气候突变,突变起源于沙漠及相邻地区,并由外围沙漠区向中间地带传播。沙尘暴持续时间最长的不是高频区河西走廊—阿拉善区,而是鄂尔多斯—乌兰布和区,最短的也不在频次最低的陕甘宁黄土高原区,而在柴达木—茶卡寒旱区;沙尘暴高发的河西走廊—阿拉善区、鄂尔多斯—乌兰布和区,持续时间没有发生明显的突变,这两个区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沙尘暴持续时间变率增大;90年代以后沙尘暴持续时间有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谈沙尘暴与荒漠化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尘暴也称“黑风”、“黑风暴”或“沙暴”,是由于强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天空能见度很低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它无论从成因、强度和危害程度上,都不同于扬沙和浮尘天气,也有别于单纯的大风天气。关于沙尘暴的成因问题,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看法,但是对于它的形成,以下三个条件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6.
影响北京地区沙尘天气的源地和传输路径分析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80—2005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沙尘天气过程的卫星遥感资料,逐次分析了影响北京地区沙尘天气过程的演变规律.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确定影响北京地区沙尘暴过程的源地和移动路径.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沙尘暴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初夏, 4月最多;从历年统计资料看,北京地区沙尘次数总体呈逐渐减少趋势,但20世纪90年代后期,浮尘日数有所增加.根据沙尘源地的起沙情况,将沙尘源地划分为初始源地和加强源地.境外初始沙尘源地位于蒙古国中部和东南部地区,境内位于中国与蒙古国边界;境内加强源地位于我国内蒙古中西部的沙漠、戈壁和沙化草原地区,以及甘肃河西走廊和农牧交错带大面积的开垦地.影响北京地区沙尘天气的传输路径主要包括北路、西路和西北路,其中以西北路和偏北路为主.   相似文献   

7.
马玉辉 《环境》2001,(9):36-37
近年,每到春季,中国北方总要发生波及大半个中国的沙尘暴。它影响到我国内蒙、宁、甘、陕、晋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总面积约200多万平方千米。其所经之处大风劲吹,沙尘滚滚、能见度极低,航班受到严重影响,交通事故增加约30%,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目前,对沙尘暴心有余悸的人们仍免不了忧心忡忡:今后的沙尘暴会怎样? 沙尘暴是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扬起来,使空气变得相当混浊,从而使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风沙现  相似文献   

8.
利用京津冀区域内所辖65个站点1954—2002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域内沙尘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绝大部分地区是沙尘暴的主要影响区,冀北高原是该区域沙尘暴的易发区和多发区,定州、饶阳一带是该区域沙尘暴的易发区。沙尘暴的发生时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和季节差异,沙尘暴的发生时间大多集中在中午至傍晚,且基本为春多秋少。该区域内沙尘暴发生的日数呈现整体减少趋势,各分区域的变化趋势具有相似性,只是在减少幅度和年代际减少趋势上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9.
2008年5月27—28日中国北方发生了一次影响范围最大、持续时间长的沙尘暴天气过程,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受其影响沈阳市出现了一次以浮尘天气为主的轻度污染事件,给沈阳地区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影响。主要从天气形势上分析了此次沙尘天气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由强冷空气和蒙古气旋引起的,蒙古气旋发展和地面冷锋移动经过蒙古国和华北北部等干燥、疏松的地表形成扬沙、沙尘暴,大量的细小沙尘粒子随高空偏西气流携带而至沈阳,形成浮尘天气。  相似文献   

10.
沙尘暴危害人体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寿喜 《环境》2002,(6):25-25
每年的3-5月,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都会程度不同地出现沙尘暴天气,严重时,许多地区的水平和垂直能见度只有几百米甚至几十米。狂风卷着沙尘,不仅给交通安全带来了危害,也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恶劣影响。与一般风暴相比,沙尘暴除了大风之外,还混有大量的尘埃颗粒、花粉、细菌、病毒以及其他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因此,沙尘暴是传播某些疾病的媒介,而且因为波及的范围较大,会引起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例如当沙尘暴“吹”到下游地区变成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不断受到沙尘暴的袭击,而且发生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形成的强度和范围越来越大,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本文尝试从荒漠化的概念、荒漠化的形成原因、荒漠化的治理措施这三个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正>沙尘暴由于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 km。浮尘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 km。浮尘多为远处尘沙经上层气流传播而来,或为沙尘暴、扬沙出现后尚未下沉的细粒浮游空中而成。  相似文献   

13.
蒋高明 《环境保护》2006,(10):50-51
今春北京发生的沙尘暴令人记忆犹新.截至5月11日,2006年我国北方共出现了12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强沙尘暴5次、沙尘暴3次、扬沙4次.今年是近7年以来沙尘天气的第二严重年份.而在此以前的我国沙尘暴趋势是,前30-4年中平均3年1次,而到上世纪90年代它就每年光顾1回了;2000年很快增加到12次;2001年,我国北方地区共出现18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强沙尘暴过程41天;2002年3月18-21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自西向东经历了20世纪以来最强的1次沙尘天气过程,强沙尘暴席卷我国北方140万平方公里.2003-2005,由于老天帮忙,加上采取了适当的保护措施,沙尘天气有所缓和.今年沙尘暴再度频发,说明我们治理沙尘暴的道路还很漫长.  相似文献   

14.
陕西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处于我国东南湿润区向西北干旱区的过渡地带,依靠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势产品,陕西省的农业经济得以高速发展,但是这种高速发展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粗放利用之上的.土壤养分失衡,水环境、湿地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等都遭到严重破坏;部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降水稀少,水资源总体短缺;长期的滥垦乱伐,导致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冰雹、霜冻、暴雨、洪水、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发生.  相似文献   

15.
灰霾污染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和汽车消费的迅速增长,一种在20世纪90年代前不常见的大气污染形式--灰箍近几年变得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其危害比起沙尘暴有过之而无不及.2004年至今是我国有史以来霾现象发生和受到报道最多的几年,许多城市都有霾现象发生,其中较严重的城市有广州、深圳、北京、南京、杭州、上海、重庆、西安等;从大的区域范围看,我国存在着4个明显的灰霾区:黄淮海地区、长江河谷、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  相似文献   

16.
钱鹏  郑祥民  周立旻 《环境科学》2013,34(5):2010-2017
采集了2009年10月~2010年10月上海市普陀、闵行、青浦这3个区的大气颗粒物(包括沙尘暴期间),并在南通、郑州、西安、北京等沙尘暴输沙沿途城市追踪采集春季大气颗粒物样品,运用XRF及ICP-MS分别测试了样品的主量及稀土元素含量.闵行、普陀、青浦区这3个区的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非常相似,表明样品物源相似.将主量元素数据UCC标准化显示,沙尘暴样品主量元素含量较非沙尘暴样品更接近于黄土,可能主要来源于西北内陆地区,部分为局地源物质.北方各城市沙尘暴样品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一致,且与黄土相似,说明沙尘暴样品物质来源与黄土接近,以壳源物质为主,说明非沙尘暴样品与沙尘暴样品和黄土物质来源不同,有非壳源物质的混合.  相似文献   

17.
影响北京沙尘源地的气候特征与北京沙尘天气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并找出了影响北京沙尘暴天气的源地,该源地主要位于北京北部的浑善达克沙地的西北部边缘,内蒙古中西部、河套以西地区的沙漠、荒漠化地区以及干旱、半干旱地区广大的农业开垦区,指出影响北京的沙尘传输路径有3条,即西路、北路和西北路.对源地的气候特征做进一步分析表明,源地的气候特征为温暖干旱、降水不足,这些因素加速了沙尘天气的发生.同时将源地春季降水和北京沙尘天气相比较,发现北路和西北路源地春季降水和北京沙尘暴天气有较好的负相关,西路源地春季降水和北京浮尘天气有较好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北非沙尘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及其远程传输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北非地面300个气象站20a沙尘暴、浮尘、风场及冬夏季气溶胶指数(AI)的时空分布分析,探讨了其远程传输路径,结果表明:1)北非在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尼日尔和乍得中部、埃及东部、苏丹北部、博德莱洼地存在6个主要沙源区,3月沙尘暴范围和强度最大,8~11月最小.从11月起逐渐在萨赫勒地区形成了一条浮尘带,其强度和范围在3月最大,其后逐渐收缩并在6~10月分裂成3~4个小带.2)受冬春季地面高压影响,萨赫勒浮尘带由其北部发生的沙尘暴远距离传输而来.4~8月,来自赤道的南风北抬并与来自大西洋的西北风在萨赫勒中西部交汇,形成静风区并导致浮尘带收缩、断裂.3)北非存在2条沙尘主传输路径,其中Ⅰ起自阿尔及利亚,向东到地中海、埃及和苏丹,然后转向萨赫勒,从东向西传到大西洋;Ⅱ起自阿尔及利亚,向南传输到毛里塔尼亚,向西传到大西洋;同时在主传输路径Ⅰ上还出现了4个分支路径.  相似文献   

19.
沙尘暴对黄石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和2002年,黄石多次受到我国西北沙尘暴天气的袭扰,出现浮尘天气。利用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对2002年3月21日和31日发生的沙尘暴对黄石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来自不同方向的沙尘暴对和田绿洲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本文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和NCEP的GDAS全球气象要素数据,将和田绿洲西北部的墨玉县城作为模拟受点(37.26°N,79.72°E),计算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发生的每一次沙尘天气期间逐日18:00(世界时)36 h后向气流轨迹,轨迹计算起始高度设置为500 m,并结合相应的PM2.5、PM10、SO2、NO2、CO、O3浓度监测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研究抵达该地区的沙尘暴的主要移动轨迹和污染物输送路径.同时,运用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PSCF)和权重污染轨迹分析法,分析了沙尘暴期间不同气流轨迹对墨玉县污染物浓度的影响,识别大气污染物的潜在源区,揭示不同源区对污染物浓度的贡献差异.结果表明,影响和田绿洲(墨玉县)的沙尘暴主要来自西北(WN)、北(N)、东北(EN)和东(E)4个方向;其中,来自东部的沙尘天气频率最高(60.2%),但主要以浮尘天气为主;扬沙和强沙尘暴主要来自西部方向,54.48%的强沙尘暴和38.53%的扬沙来自西和西北方向.不同沙尘源区和不同传输路径上的沙尘气溶胶对和田绿洲大气环境的影响不一样.沙尘天气期间,大气PM2.5和PM10的平均浓度相当于无沙尘天气期间的3~5倍,但对SO2、NO2、CO、O3质量浓度的影响不大;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的沙尘暴对墨玉县PM2.5和PM10质量浓度的贡献率最大;由东向西的沙尘暴由于路过和田市和洛浦县等工业污染源区,此簇沙尘暴气团将该区域SO2、NO2、CO等污染颗粒携带到墨玉县,因此,东-东南(E-ES)方向的沙尘暴对SO2、NO2、CO的贡献率分别为15.56%、20.55%和21.57%.本文定量印证了沙尘暴对和田绿洲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可为绿洲区沙尘暴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