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环境变化对滦河流域径流影响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环境变化)对地表径流的定量影响程度,应用有序聚类分析法等确定了滦河流域径流变化的基准期和人类活动影响期,采用HBV模型还原了人类活动影响期间滦河流域天然径流量,识别了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滦河流域人类活动影响期间径流的定量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979年之前是滦河流域径流序列的基准期,基准期内HBV水文模型对滦河流域天然径流过程具有良好的模拟效果.1980年以后人类活动对滦河流域地表径流影响加剧,天然径流与实测径流产生分离,人类活动影响期(1980-2007年)相对于基准期(1960-1979年)的变化而言,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因素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分别占径流减少总量的55%和45%,人类活动在不同水平年对地表径流量的影响不同.随着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气候变化对滦河流域径流的影响在逐渐减弱,人类活动对该流域的影响在增强.  相似文献   
2.
京津冀区域沙尘暴和群发性强沙尘暴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利用京津冀区域内102个气象站1954~2002年观测资料,分析了此区域沙尘暴和群发性强沙尘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绝大部分地区是沙尘暴主要影响区,冀北高原是此区域的易发区和多发区.沙尘暴发生时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和季节差异,沙尘暴呈现整体减少趋势,各分区变化趋势具有相似性,只是在减少幅度上略有不同.近50年此区域共出现了39例群发性强沙尘暴,冀北高原和定州、饶阳一带是此区域群发性强沙尘暴天气的多发区.多发季节为春季(3~5月),占全年总数的76.9%,尤以4月份最多,占全年总数的51.3%.群发性强沙尘暴年代际变化呈现总体减少趋势,其发生次数、覆盖面积均以90年代为最低值.  相似文献   
3.
利用京津冀区域内所辖65个站点1954—2002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域内沙尘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绝大部分地区是沙尘暴的主要影响区,冀北高原是该区域沙尘暴的易发区和多发区,定州、饶阳一带是该区域沙尘暴的易发区。沙尘暴的发生时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和季节差异,沙尘暴的发生时间大多集中在中午至傍晚,且基本为春多秋少。该区域内沙尘暴发生的日数呈现整体减少趋势,各分区域的变化趋势具有相似性,只是在减少幅度和年代际减少趋势上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4.
能源部门是CO2排放的主要来源,1990-2005年,电力和热力是能源部门CO2排放的主要排放源,其次是交通运输业.从200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非OECD国家主要地区的能源部门各排放源对人均CO2排放的贡献率的情况看,北美OECD地区是电力和热力人均CO2排放量最高的地区,其他各排放源不同程度地高出世界平均水平;整体上,非OECD国家主要地区的能源部门各排放源对人均CO2排放的贡献率差异较大,各地区的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和生活水平影响能源部门各排放源对人均CO2排放的贡献率.从2005年主要国家的能源部门各排放源对人均CO2排放的贡献率的情况看,除印度外,电力和热力是大多数国家能源部门的CO2主要排放源.中国的电力和热力对能源部门人均CO2排放的贡献率最大.各国对能源部门人均CO2排放的贡献率的次排放源情况相差较大,美国和欧盟(27)主要是交通运输业等服务型产业,中国主要是制造业和建筑业等第二产业,其他国家的次排放源分布相对均衡.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2014年华北平原在夏收期间气溶胶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对2014年6月MODIS卫星的华北平原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细粒子比(FMF)、火点分布及后向轨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6月华北平原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值在1.2~2.0之间,远高于年平均值1.0~1.2,而6月的火点分布主要集中在6—14日,此阶段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值高于6月6日前及14日以后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值.在两个特定研究区——华北南部及长三角地区,通过对6月的3个阶段的细粒子比进行分析,发现火点集中阶段细粒子排放增多,确定此次污染极有可能是由秸秆燃烧造成.在火点集中时期,两个研究区的后向轨迹说明,污染主要来自火点分布密集区域,进一步确定了秸秆燃烧是华北平原在夏收期间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相似文献   
6.
石家庄地区气温变化和热岛效应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选用石家庄地区17个气象观测站40年(1961-2000年)的平均气温资料,应用气候学、气候统计中的数学方法,对该地区的气温变化状况和城市热岛效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0年里石家庄地区气温呈上升趋势,1981年是气温升高的显著跃变点;石家庄城市热岛效应明显,40年里热岛强度平均为0.59 ℃;其平均增温率为0.006 6 ℃/a,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热岛强度增加趋势明显,1981-2000年热岛强度平均值较1961-1980年平均值升高了0.10 ℃;石家庄市热岛强度的增加与市区已建成区面积扩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