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边界层大气中风速的测量对于大气湍流、大气扩散和污染等问题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某些天气过程与低空风场的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七十年代以来,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多普勒声雷达在气象、环境和军事部门的广泛应用,它能实时地提供边界层大气中的风速、风向和风速廊线等资料。并且能实时地探测边界层大气中风场的结构、辐射逆温层的建立及其变化,混合层的形成,复盖逆温层的抬升及其厚度和逆温强度的变化对大气污染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从环流形势、中尺度、物理量等方面分析2015年3月31日格尔木一次强沙尘天气过程的形成和演变特征,发现:1.格尔木地区上游新疆地区500hPa以上层次均存在偏西向的高空急流向低层进行动量输送。2.在沙尘暴天气出现前三小时冷锋堆积于若羌、且末附近。当冷锋入侵柴达木盆地时沙尘天气随即开始出现。3.格尔木市午后14:00开始柴达木盆地由负变压控制,但冷锋入侵后格尔木市区升压明显且转变为正变压中心,强度为4.7hPa。4.格尔木市上层为冷平流,下层有暖平流,其中低层大气表现为干的层结不稳定。同时温度垂直递减率为γ≈0.82℃·hm~(-1)、K指数≤-20、θse≥40均说明格尔木大气层结不稳定。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3年9月~2014年8月期间成都市基于激光雷达和太阳光度计观测反演的气溶胶光学厚度资料,对激光雷达资料的适用性和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时间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激光雷达与太阳光度计观测反演的气溶胶光学厚度的相关性较高,说明激光雷达的观测结果具有较好的适用性。(2)成都市气溶胶光学厚度整体较高,全年AOD的平均值约为1.00。(3)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季节差异明显,呈现出冬季最大、秋季和春季次之、夏季最小的特征。(4)月平均气溶胶光学厚度呈"双峰"结构,峰值分别出现在2月和11月,谷值出现在6月;(5)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日变化特征显著,一天当中12:00达到最大值,17:00左右达到最小值。  相似文献   

4.
赵玉成 《青海环境》2014,24(3):127-129
文章对2010年2~10月在西宁市区获得的大气CO2浓度观测资料及气象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宁地区大气CO2本底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变化幅度较大,最高值大约出现在每年的12月至次年2月,最低值出现在夏季的5~6月份;日变化也比较明显,并在四季均有明显的双峰值特征,最高值一般出现在一天之中的07:00~10:00时和19:00~22:00时,而低值一般在14:00~17:00时和00:00~03:00时时间段内出现;与气象要素的变化也比较明显,尤其与地面风向、风速及温度的变化比较明显;与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大气CO2浓度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成都市温江边界层风场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眼于成都地区污染气象特征,利用温江2004年~2012年的地面观测资料及同期的探空资料,对该地区风场的统计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从风频而言,温江地面风春、夏、秋3季均以偏北风为主,冬季则以东北风为主,因此,全年的主导风为偏北风。(2)从风速而言,区域静风和小风频率较高,占全年的68.7%;近10年来,温江年和4季的平均风速均呈现出减小趋势。(3)基于修正的帕斯奎尔稳定度分级法,利用幂指数律公式拟合了风随高度的变化,发现风廓线指数比国标值偏高,并随稳定度的增加而增大。(4)风速、稳定度联合频率的大值区主要出现在风速小于3m/s、稳定度为D~E类。上述研究成果对区域大气环境规划和工程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选场配料:①场地,室内、大田、大棚、葡萄架下、果树间套作均可。②配料,按20m2。③配方,稻草或麦草400kg、石灰粉20kg。④菌种选择,矮壮一号、EC05。⑤用种量,母种1支或栽培种40kg。⑥栽培季节,春、秋、冬三季。原料处理:用3%石灰水浇泼在配料上,用羊角叉叉取草...  相似文献   

7.
在川南地区的宜宾市开展了大气细颗粒物(PM_(2.5))浓度及组分的季节观测分析,结果表明,采样点的PM_(2.5)年均浓度(51. 7μg/m~3)超过二级浓度限值47. 71%,同时全年有20. 94%的天数PM_(2.5)日均浓度超过二级浓度限值;冬季浓度最高、达81. 1μg/m~3,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夏季浓度最低。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总和冬(42. 42μg/m~3)秋(32. 73μg/m~3)春(24. 57μg/m~3)夏(17. 0μg/m~3),但占PM_(2.5)浓度的百分比的季节规律则刚好与之相反,为夏(54. 19%)春(48. 1%)秋(46. 91%)冬(45. 45%);其中,SO_4~(2-)、NO_3~-和NH_4~+是PM_(2.5)中最主要的3种二次无机离子组分,三者浓度之和占PM_(2.5)的37. 47%。PM_(2.5)中SO_4~(2-)、NO_3~-和NH_4~+的浓度均为冬季高于其他季节,但NO_3~-/PM_(2.5)冬(12. 22%)秋(11. 53%)春(8. 14%)夏(5. 43%)、NH_4~+/PM_(2.5)秋(9. 85%)夏(9. 15%)春(8. 52%)冬(7. 61%)、SO_4~(2-)/PM_(2.5)夏(26. 3%)春(20. 75%)秋(15. 82%)冬(14. 61%)。四个季节SOR值均大于NOR值,SOR值季节变化差异不大,但NOR值冬季明显高于其他季节。PM_(2.5)中的SO_4~(2-)、NO_3~-和NH_4~+冬季以(NH_4)_2SO_4、NH_4NO_3的形式共存于气溶胶体系中,而夏季则主要以(NH_4)_2SO_4和NH_4HSO_4存在。  相似文献   

8.
青海蒸发皿蒸发量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蓓 《青海环境》2015,(1):14-20
文章利用青海省44个台站观测的蒸发皿蒸发量、相对湿度、风速、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云量、日较差、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在分析全省及各个区域蒸发皿蒸发量年蒸发量及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趋势的同时,利用相关分析进行蒸发皿蒸发量下降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青海全省及各个区域年以及四季蒸发皿蒸发量大部分都表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仅在秋季时,青南区域有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从柴达木地区向青南地区逐渐减小的趋势。对于全省来讲日较差、风速、最低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导致全省蒸发皿蒸发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东北部区是日较差、风速、日照时数、最低温度和相对湿度;柴达木区是日较差、风速、最低温度和日照时数;青南区最可能的原因是日较差和相对湿度。说明导致青海省蒸发皿蒸发量下降的最重要原因是日较差和风速的减小。  相似文献   

9.
正经本公司研究决定,《资源开发与市场》现在开始2019年征订工作。具体办法如下:1.读者可以在当地邮局、发行合作单位或直接联系我公司订阅。2.本杂志为月刊,每月20日出版,每期148页,单册定价15. 00元,全年定价180. 00元。3.订阅本杂志者请邮局汇款至成都市武侯区一环路南二段24号四川资源开发与市场杂志有限公司。务请在汇款单上写清姓名、单位及详细地址、邮政编码、订阅期数和份数(并注明是否需要发票或收据),以保证及时准确邮寄刊物。  相似文献   

10.
《环境教育》2004,(2):30-30
近期禽流感三个字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世界卫生组织甚至发出警告:禽流感威胁可能超过非典。知己知彼才能战胜疾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传染病科潘孝彰教授和卢洪洲副教授两位专家为市民解读了禽流感。 禽流感究竟是什么? 专家解释,通俗地说,就是禽类的病毒性流行性感冒,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禽类的一种从呼吸系统到严重全身败血症等多种症状的传染病,禽类感染后死亡率很高。1997年5月9日,香港一名3岁男童体内分离出一株甲型流感病毒,同年8月确诊为全球首例由A型(H5N1)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人间病例,至当年底,香港共发生18  相似文献   

11.
利用乌兰气象观测站1981~2015年气温、降水资料,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近35年来乌兰气温、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1~2015年间乌兰气温存在变暖趋势,年气候倾向率为0.363℃/10a;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气候倾向率为0.3℃/10a(秋季)~0.5℃/10a(春季)。春季增温最为明显,冬季和夏季增温较为明显,秋季增温较缓;年平均气温在1996~1997年间发生突变。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5~9月份,此时降水量(172.0mm)占年降水量(194.1mm)的88.61%,其余月份的降水量(22.1mm)仅占年降水量的11.39%。1982~1985年、1990~2003年出现降水连续偏少年份,2004~2012年为降水持续偏多年份。从20世纪80年代起,乌兰降水呈现出增多趋势,但突变检验表明:降水虽有增加趋势,但未发生突变性增加。平均气温的增加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延长农作物生长季节,增加农作物品种和产量,提高农作物品质,但也可能会增加干旱、洪涝、冰雹、雷电、雪灾等农牧业气象灾害出现机率。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深圳市8 个监测站点2013 年的逐日PM10 和PM2.5 浓度监测数据、气象数据,统计风向、风速、稳定度联合频率等,利用污染物在大气中输送扩散模式,由实测的浓度值反推出污染物的产生量或排放量的方法,重点分析龙华新区PM10 和PM2.5 的污染特征,并依据环境目标值,估算该区域剩余环境容量。研究结果表明,龙华新区全年盛行东风、南风,其风频分别为16.7%、13.2%,风速约为1.6m/s,PM10、PM2.5 浓度均呈现出季节性变化,秋、冬季浓度值较高,尤其在10 月到次年1 月份,其排放强度主要受本地污染源的影响。除此以外,其西、北部的污染源对其污染物浓度有一定的影响。新区PM10 和PM2.5 的剩余环境容量均呈现负值,尤其以PM2.5 最为突出,须大力加强减排控制,以达到环境目标值  相似文献   

13.
鳖属变温动物,对环境温度有一定要求,对环境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适宜于鳖摄食和生长的温度范围是20~32℃,15℃以下鳖停止摄食、活动呆滞,10~12℃鳖进入冬眠。人工饲养瞥的安全越冬措施有:①越冬前尽可能多投喂一些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高的饲料,如动物血、内脏、螺蚬肉、蚌肉、鱼、虾等,使其体内积累贮存一定量的营养物质。②越冬池应选择阳光瓦足、避风、温暖、环境安静的地方,底质以泥沙土为好。用20ppm 漂白粉清塘消毒,并暴晒池底2~4天,避免越冬过程中发生病害。  相似文献   

14.
利用青海省西宁站1981年1月—2016年12月间各月地面能见度等资料,对比分析了该站大气能见度的日、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并指出了两种不同观测方法之间的差异。分析表明:人工观测较仪器观测值平均高近66%;人工观测和仪器观测值日变化曲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单峰单谷型,即为明显的正弦波型日变化特征;人工观测和仪器观测各月能见度均值同样均表现为单峰单谷型,夏初前后为全年高值时段,12月前后为全年低值时段;西宁近三十多年来能见度总体呈下降的趋势,有明显的高低值段区分;当出现天气现象特别是霾、雾、浮尘、扬沙、尘卷风、沙尘暴、雨、雪等时会降低大气的能见度;能见度受相对湿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两者呈明显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庄婉婉 《四川环境》2020,39(2):81-87
为了解松江区PM 2.5与PM 10浓度变化特征,选取2014年1月1日~2019年2月28日松江区3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市控点质控后的小时平均值,进行日、月、季节和年际变化的讨论分析。结果表明:2014~2018年松江区的PM 2.5与PM 10年均浓度分别为51、61μg/m 3,呈整体下降趋势;冬春季PM 2.5与PM 10浓度较高、秋季次之、夏季低;2014~2018年PM 2.5与PM 10浓度月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整体呈现4~6月逐渐下降,10~12月逐渐上升的规律;PM 2.5与PM 10浓度各季节及全年的日变化均呈双峰型;PM 2.5与PM 10的相关系数为0.87,四季系数为r冬季(0.91)>r夏季(0.90)>r秋季(0.88)>r春季(0.72);PM 2.5/PM 10的平均值为0.83,大气颗粒物PM 2.5的贡献率非常高。  相似文献   

16.
中国省级全域旅游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测度省域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方法体系,并利用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方法体系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对其时空分异和演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①2013—2016年,我国各省域非景区旅游接待发展整体上处于较高水平,区域差异不明显,仅有部分省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波动。②各省域的泛旅游化指数整体较低,泛旅游化发展呈现较低水平,空间格局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③4年间,大部分省份的旅游投资收益指数基本处于较低水平,旅游投资收益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以下,空间格局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④旅游就业强度指数显示,2013—2016年各省份旅游就业强度指数整体趋势无明显变化,仅有部分省份出现复杂性波动,旅游就业强度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⑤2013—2016年各省域全域旅游发展指数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各省域全域旅游发展水平提升较为明显,区域差异不断缩小,上海和北京的全域旅游发展一直保持着高等水平,位居全国前列。4年间全域旅游发展空间格局由"中东部集中"发展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  相似文献   

17.
据青海省气象资料分析表明:2018年汛期青海省降水异常偏多,较最多的1967年还多10%,创1961年以来历史极值,20站次列历史前3位;出现80站次大雨以上天气列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全省区域站(自动站)出现大雨以上1 104站次,其中暴雨108站次;多地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全省共有23县(市)发生极端日降水事件,其中8县(市)日降水突破同期历史记录;受频繁极端强降水影响,全省共发生暴雨洪涝灾害104起,暴雨洪涝、雷电灾害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中暴雨洪涝灾害为近10a最重;异常偏多的降水量使黄河上游出现了2012年以来最强汛情。成因主要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大、强度强、脊线位置偏北,致使我省东部地区夏季降水量偏多。  相似文献   

18.
据青海省气象资料分析表明:2018年汛期青海省降水异常偏多,较最多的1967年还多10%,创1961年以来历史极值,20站次列历史前3位;出现80站次大雨以上天气列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全省区域站(自动站)出现大雨以上1 104站次,其中暴雨108站次;多地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全省共有23县(市)发生极端日降水事件,其中8县(市)日降水突破同期历史记录;受频繁极端强降水影响,全省共发生暴雨洪涝灾害104起,暴雨洪涝、雷电灾害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中暴雨洪涝灾害为近10a最重;异常偏多的降水量使黄河上游出现了2012年以来最强汛情。成因主要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大、强度强、脊线位置偏北,致使我省东部地区夏季降水量偏多。  相似文献   

19.
基于EKC的全面小康中国与发达国家环境质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为依据,比较了我国2020年与主要发达国家同等经济水平阶段在能源消耗、大气环境、水环境等方面的差距。研究发现:主要发达国家环境质量拐点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人均GDP在1.4万~1.5万美元左右。人均GDP在1.1万~1.2万美元阶段时,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低于发达国家,但大气环境质量差于发达国家;主要水污染排放量高于主要发达国家,但水环境质量基本可达到发达国家同期水平。建议要正确认识环境与经济之间的EKC曲线关系,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问题解决路线图,提出具有阶段性、差异化、适度超前的环境质量目标。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培坤  王远 《四川环境》2010,29(5):87-92,102
运用物质流分析(MFA)方法,对福建省经济系统在1990~2008年间的物质输入与输出进行系统地分析,探讨了福建省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资源高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没有实现根本转变。主要结论有:(1)福建省物质输入量不断上升,能源需求急剧增长;(2)隐藏流不断增加,矿产资源地生态包袱不断增大;(3)区域过程排放缓慢上升,大气污染物排放为主要推动因子;(4)物质需求强度有反弹趋势,经济发展与物质需求出现扩张性"复钩"。最后,对福建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大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继续强化环境综合整治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