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研究地铁人员疏散心理行为特征,选择某地铁A号线上客流量较大的B站,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该站内出行的乘客随机进行调查,运用卡方检验对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其显著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地铁人员疏散心理行为特征与性别、文化程度、安全知识、是否携带行李因素显著相关;绝大部分乘客心理素质较好;在地铁突发事件时,女性不如男性理智,文化程度低的人员更容易产生恐慌心理,接受过专门安全教育的乘客更能够选择正确的安全出口,携带行李乘客更容易产生恐惧心理.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恐慌状态对地铁应急疏散的影响,分析了恐慌状态下的人群行为特征及地铁疏散过程中人群恐慌的影响因素,构建恐慌条件下的人群疏散模型,并将此模型运用Anylogic仿真软件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恐慌在一定程度上会延长疏散时间,恐慌状态下人群的疏散行为更符合实际情况,对地铁应急疏散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地铁不同人群疏散行为特征调查问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地铁安全事故频发,地铁安全工作的特殊性和脆弱性日益突出。地铁作为人员密集场所,一旦发生突发事故,乘客的疏散行为难以控制,造成疏散极度困难。因此,如何在突发事件下合理快速的组织地铁乘客疏散至安全区域,是地铁运营部门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合理有效的应急疏散方案首先需要了解乘客的疏散行为特征,例如,乘客疏散时的路径选择、对安全知识的了解以及疏散行为和心理特性等。利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地铁突发事件下不同人群的安全意识及疏散行为特性进行初步的调查分析研究,以供地铁人员疏散研究和制定合理有效的应急疏散方案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科学地认识地铁恐怖袭击事件下乘客疏散方式决策行为,基于随机抽样调查,采集乘客疏散交通方式选择意向数据,揭示不同地铁恐怖袭击场景下乘客心理特征及疏散交通方式选择行为差异。结果表明:地铁恐怖袭击事件引发乘客恐慌,恐慌程度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是否接受恐袭安全教育和通勤距离6个因素显著相关;除常规的行程时间、出行费用等因素外,安全性是乘客进行疏散交通方式选择的首要因素;在恐怖袭击事件导致地铁网络重要站点关闭情况下,仍有部分乘客选择地铁作为疏散交通方式,且选择比例随出行距离增加而增加;恐怖袭击事件的攻击方式影响乘客疏散交通方式选择,爆炸恐怖袭击下地面公交客流分担率高于其他方式,而持刀伤人事件下地铁客流分担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地铁应急疏散恐慌程度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地铁应急疏散情况下人员恐慌程度,建立地铁应急疏散恐慌程度模型。首先根据恐慌心理量表和调查问卷得到恐慌程度影响因素及其分类,并确定各影响因素权重值。在北京地铁军博站进行应急疏散模拟试验。根据试验数据修正模型中相关事故经历因素,得到地铁应急疏散恐慌程度最终优化模型。结果表明,地铁应急疏散恐慌程度受年龄、携带行李情况、接受安全教育程度、相关事故灾害经历等人员个体因素,以及人员密度、疏散环境复杂程度、事故灾害发生位置等环境因素影响。应急疏散恐慌程度模型计算结果和应急疏散模拟试验结果相近。  相似文献   

6.
北京地铁1号线A站乘客疏散行为实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铁作为人员密集场所,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如何在突发事件下合理快速的组织地铁乘客疏散至安全区域,是地铁运营部门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通过对北京地铁1号线A站常态下人员疏散情况的实测,分析研究不同人群在不同地点的疏散速度及乘客在疏散路径选择上的差异等行为特征,并通过实测,统计出乘客从站台疏散至地铁各出入口所需的时间。研究结果为地铁乘客疏散行为特征研究及疏散计算模型边界条件的设置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7.
为减少应急疏散时地铁乘客的非适应性行为,提高应急疏散效率,以知信行(KAP)理论为基础,构建地铁疏散乘客非适应性行为模型,在此基础上编制乘客非适应性行为调查问卷,运用SPSS软件中的T检验和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乘客个体基础特征对非适应性行为的影响,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疏散乘客安全知识及安全态度与非适应性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疏散乘客的性别、年龄及火灾经历对非适应性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文化程度及乘车频次对非适应性行为无显著影响;疏散乘客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态度对非适应性行为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安全风险感知对非适应性应急疏散行为的影响机制,提升应急疏散的安全性,进而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建立包含风险感知、心理韧性、安全氛围、群体恐慌和非适应性应急疏散行为5个变量的理论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5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应用AMOS软件搭建结构方程模型,并结合调研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风险感知对发生突发事件后人的非适应性应急疏散行为产生主要正向作用,群体恐慌通过调节作用提高风险感知,也会对人的非适应性应急疏散行为产生相应正向影响;安全氛围和心理韧性通过风险感知的中介作用会,对人的非适应性应急疏散行为产生一定负向影响;可通过加强安全氛围建设、安全知识科普、提高现场管理人员能力等方法,减少突发事件中非适应性应急疏散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地铁乘客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地铁乘客的多项安全指标的抽样调查,建立了关于乘客安全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影响地铁乘客安全行为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良好的地铁安全氛围能有效提高乘客的安全知识水平、安全动机、安全心理水平、安全参与行为水平;安全参与行为水平同时受到乘客安全知识水平和乘客接受安全培训状况的影响,其中,乘客安全知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乘客接受安全培训状况;安全服从行为则与安全动机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乘客的安全心理水平只跟地铁安全氛围有关,安全氛围越好,乘客安全心理水平越高,安全知识作为中介变量同时影响着安全氛围与安全参与行为、安全培训与安全参与行为、安全氛围与安全动机以及安全培训与安全动机之间的关系,提高乘客安全知识水平是提高乘客安全行为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掌握突发事件下,乘客疏散行为反应;基于某地铁站突发事件区间隧道乘客紧急疏散事故案例,采用观察分析研究乘客在列车车厢内疏散行为特征、疏散路线规律、车厢内惊慌情绪分布及规律。结果表明:乘客疏散行为呈现波浪规律特征扩散传递;乘客惊慌逃散时呈现同年龄段同性别相互聚集现象;乘客惊慌逃散时呈现羊群效应;乘客惊慌逃散路线呈现圆弧现象;乘客惊慌情绪随着距离事故点的距离增加而减弱,呈负相关。为地铁设计人员、地铁安全评估、仿真模型、疏散应急预案提供数值参考,并对地铁站区间隧道存在的安全疏散问题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减少旅客非适应性疏散行为,提高机场火灾疏散效率,基于态度-行为过程模型,剖析机场火灾旅客安全态度对非适应性疏散行为的作用机理。构建包含安全态度(安全认知、安全情感、安全行为倾向)、风险感知(概率感知、控制感知、损失感知)和非适应性疏散行为的理论模型,并依据507份有效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安全情感对非适应性疏散行为有直接显著的负向作用,安全认知和安全行为倾向通过风险感知的中介作用对非适应性疏散行为产生负向影响,且安全情感对非适应性疏散行为的总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   

12.
地铁换乘枢纽车站结构复杂、客流密度高,火灾情况下的应急疏散难度大,为研究地铁大型换乘枢纽火灾事故时的客流疏散模式,以四线换乘枢纽CGM站为例,使用building EXODUS软件,分别研究楼梯组、电梯、出入口和闸机组这4类设施无法使用时对乘客疏散时间的影响,以及各场景下乘客的疏散策略。考虑仅站厅乘客参与疏散、1辆列车上的乘客参与疏散、2辆不同线路列车上的乘客参与疏散这3种情况,共设置155个工况。研究结果表明:出入口对于疏散时间的影响较大;楼梯组次之;电梯和闸机组的影响明显小于前2者;同类设施中,由于设施位置及几何特征存在差异,各设施对于疏散时间的影响不同;随着疏散人数的增加,同一设施对于疏散时间的影响随之增加;所有出入口可以使用时,各线路独立疏散时效率较高;发生出入口火灾时,打开线路间换乘通道的防火卷帘门可降低所需疏散时间。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露天矿区突发地质灾害公众应急安全疏散行为影响因素,基于社会认知理论视角,引入中介变量个人规范,将应急安全疏散行为划分为应急安全疏散遵守行为和参与行为,构建露天矿区突发地质灾害公众应急安全疏散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以抚顺西露天矿区周边居民为调查对象,依据272份有效样本进行结构方程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露天矿区突发...  相似文献   

14.
为了保障地铁安全运营,提高突发事件发生后人员疏散的效率,基于实际地铁站的尺寸和载客量,利用Pathfinder软件对北京市某特殊地铁站进行建模;结合站点内不同时间段的人流特征,分析站点内可能存在的不利工况,并对各类工况进行仿真模拟。结果表明:地铁站点内疏散的瓶颈区域为站台和站厅连接处的楼梯口;早高峰时期列车满员时,候车人数超过200需要采取限流措施;晚高峰时期列车人数在1 056左右时,候车人数超过576需增加引导人员限制人员流动。研究成果可为特殊地铁站点的疏散通道设计和日常的人流安全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针对人员习惯心理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安全疏散的影响问题,提出一种综合考虑习惯心理和恐慌、从众心理影响下的人员出口选择计算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得人员在熟悉环境中产生习惯心理的原因,采用Pathfinder软件模拟某高校学生食堂的安全疏散情况,得到习惯心理及恐慌、从众心理综合影响下安全疏散时间、出口使用效率以及人员个体疏散时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目的导向”是人员在熟悉环境中形成习惯心理的主要因素;在人员聚集程度大的方位设计宽度较大的出口,以及在人员习惯的行进方向设计建筑物的主要出口,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紧急疏散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