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磷位是表达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强度指标,是决定土壤磷素有效性的首要因素。以分析施硅对土壤磷位的影响为切入点,探讨施硅影响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土壤化学机制,有利于促进硅肥的合理施用及土壤磷素的科学调控,对于减少磷矿资源开采及磷肥施用、防治农田面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试验选取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水田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硅酸钾处理,添加量分别为0、30、60、120 mg·kg~(-1)(以SiO_2计),分别记作Si0、Si30、Si60、Si120;在中和硅酸钾碱性和消除伴随离子影响的基础上,开展室内培养和水稻盆栽试验,研究外源硅对土壤磷位和苗期水稻吸磷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加硅极显著提高了土壤浸提液中氢离子活度(P0.01),Si30、Si60、Si120处理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6.02%、25.59%和146.77%;加硅同时极显著提高了H_2PO_4~-离子活度(P0.01),Si60、Si120处理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0.25%和99.26%;加硅促进了水稻植株对磷的吸收,随加硅量的增加,3个施硅处理吸磷量分别比对照处理提高了16.41%、19.20%和69.07%;加硅条件下土壤磷位和植株吸磷量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磷位能较好地反映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研究表明,施硅可提高土壤溶液中H_2PO_4~-的活度,降低土壤磷位,提高土壤供磷强度,土壤磷位可作为指示土壤磷植物有效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土壤中潜在磷素的有效性,提高磷肥利用率,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施用不同种类的溶磷混合菌肥后石灰性土壤磷素养分及解析特性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单施有机肥相比,施用溶磷混合菌肥,可以增加油菜土壤有效磷和磷酸酶活性及油菜品质,其中施用组合溶磷细菌肥效果最显著,较之单施有机肥,土壤有效磷含量、酸碱磷酸酶活性、油菜干重、鲜重、吸磷量显著增加,分别提高15.44%、10.49%、14.25%、34.45%、27.80%、67.18%;土壤pH值和油菜叶绿素含量变化不显著.施肥可以改变土壤磷的吸附–解吸特性,与其它处理相比,施用溶磷混合菌肥,土壤最大吸磷量Xm和吸附系数k以及土壤最大缓冲容量MBC均降低,土壤磷解吸量及解析率增加,在不同种类的溶磷混合菌肥中,组合溶磷细菌处理对土壤磷的吸附–解吸影响最显著,该处理下土壤中磷的最大吸附量和土壤最大缓冲容量分别为370.88 mg/kg和502.45 mL/g,比组合溶磷真菌、组合溶磷细菌真菌复混处理分别降低了12.47%和16.19%、13.38%和14.37%.本研究表明加入溶磷混合菌肥,特别是组合溶磷细菌肥可以促进土壤磷的活化,降低吸附,减少磷素化肥的施用,提高土壤中磷素的利用率,结果可为农业生产中石灰性土壤上磷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图3表7参25  相似文献   

3.
太湖地区农田土壤磷素动态及流失风险分析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自80年代初以来,太湖流域农田土壤(0-15cm)磷素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全磷平均提高了0.1g/kg左右,速效磷含量大多增加了4-5mg/kg;种植经济作物的土壤由于磷盈余量大,磷素水平提高幅度更大;缺磷土壤的面积已经大大减少。与此同时,土壤磷素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土壤磷向水体流失的风险。不同类型土壤的固磷能力有着较大的差别,而区内某些固磷能力较低的土壤常常被用来种植经济作物,过量的磷素投入增加了土壤磷向水体流失的风险和流失量。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龙眼产量,提高钾肥的施肥效益,于1993~1995年进行龙眼果园不同钾肥用量的施肥试验.结果表明,龙眼在施用氮碗肥及补充土壤缺乏的中微量元素养分的基础上,增施钾肥可增大果型、提高单果重,显著增加果实产量,并可改善果实品质;龙眼增施钾肥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提出龙眼适宜的施钾量为:每株每产50kg鲜果树面年施K2O1.2kg.  相似文献   

5.
施用不同有机肥料对杉木幼林根际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施有机肥料有如下的作用:(1)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杉木根际土壤三大类微生物数量.其中以牛栏肥和绿肥混施效果最好,施绿肥又比施牛栏肥效果好,并且施用有机肥料能提高微生物中细菌所占的比例;(2)能增加氨化细菌、硝化细菌、纤维素分解菌和芳香族化合物分解菌的数量,其中氨化细菌提高幅度最大,并以混合施用最好,纤维素分解菌则以单施绿肥最高,芳香族化合物分解菌则以施牛栏肥最高;(3)提高了土壤酶活性,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和蛋白酶的活性为:混合施用>施牛栏肥>施绿肥>不施肥;(4)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杉木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6.
黄土旱塬垄膜沟播小麦产量及土壤微生物量对施肥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垄膜沟播是黄土旱塬麦田一种典型种植方式,覆膜条件下不同肥料肥效及其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均不同.在晋南黄土旱塬冬小麦种植区,通过2年大田试验系统分析传统农户施肥(FF)、监控施肥(MF)、监控施肥配施有机肥(MFM)和监控施肥配施生物有机肥(MFB)4种施肥措施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磷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优化平衡施肥可显著提高黄土旱塬冬小麦产量,其中MFB处理籽粒产量最高,达4 107-5 400 kg/hm2,较FF处理高14.5%-23.2%(P0.05).不同施肥措施主要通过影响成穗数来影响冬小麦的产量形成,对冬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均不显著.土壤微生物量受冬小麦生育期进程和施肥措施共同影响,其中微生物量碳在拔节期至扬花期最高,微生物量氮、磷均在拔节期达最高值.不同生育期间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磷的变化率总体在50%以下,而优化施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磷的平均贡献率则可达90%.配施生物有机肥或配施有机肥较单施化肥可显著提高冬小麦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磷,但MFM和MFB处理间的土壤微生物碳和氮差异不显著,而MFB处理由于混合磷细菌的作用,其土壤微生物量磷较MFM处理高19.8%-47.1%(P0.05).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和碳磷比分别在6.9-9.8和14.4-41.0,且均在冬小麦扬花期达最大值.综上所述,在黄土旱塬垄膜沟播种植条件下,通过监控施肥配施生物有机肥可有效提高冬小麦产量和土壤微生物量.  相似文献   

7.
采用室内恒温培养研究了施肥对不同农田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红壤、水稻土和潮土中,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大小顺序均为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处理>单施有机肥处理>单施无机肥处理,但对脲酶来说,其活性大小顺序为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处理>单施无机肥处理>单施有机肥处理。从土壤类型来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性大小以水稻土最大,潮土次之,红壤最小。3种土壤的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在培养的45~60d之间分别达到最大值,以后逐渐下降。部分单施无机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最大值比单施有机肥处理、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处理提前15d。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处理及单施有机肥处理,3种土壤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蛋白酶、脲酶及速效养分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单施无机肥处理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转化酶、蛋白酶、脲酶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与部分速效养分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施肥对不同农田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沈宏  徐本生 《农村生态环境》1997,13(4):29-35,54
采用室内恒温培养研究了施肥对不同农田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红壤,水稻土和潮土中,土壤微生物量,土壤活性大小顺序均为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处理〉单施有机肥处理〉单施无机肥处理,但对脲酶来说,其活性大小中顺序为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处理〉单施无机肥处理〉单施有机肥处理。  相似文献   

9.
官厅流域农田地表径流磷流失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农田径流和侵蚀泥沙是磷进入官厅水库的主要非点污染源。针对该流域夏季农田暴雨径流发生的典型情景进行模拟降雨径流试验,对该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泥沙和磷流失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本降雨过程径流累积泥沙产量为30.5l~2493.34g/m^2,受雨强、坡度和作物覆盖的影响明显;径流溶解态磷(DP)中绝大部分是生物可利用性磷(DRP),径流平均DP、DRP浓度都远大于水体允许临界值0.02mg/L,对官厅水体存在直接污染危害。径流累积全磷(TP)流失达O.0439~2.0798g/m^2;估算的流域农田径流全磷(TP)流失水平达2.67kg/(hm^2.a)以上,其颗粒态占969,0以上,可能成为官厅水库浮游生物长期丰富的潜在可利用磷源。降低农田土壤速效磷水平、减少水土侵蚀,是控制库区水华季节性发生和复原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状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施肥措施对棉田土壤磷细菌的数量、分布、动态变化及磷转化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合理配施N、P、K肥能有效的促进磷细菌的生长发育,磷细菌数量及活性增加,从而增强磷的有效性,改善土壤的供磷性能,有利于棉花生长.  相似文献   

11.
通过25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的施肥方式对土壤有效磷与速效钾质量分数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肥配合施用氮、磷、钾肥能够大大提高土壤耕层有效磷的质量分数,施肥主要影响土壤耕层有效磷的质量分数,对其它土层影响不明显。有机肥配合施用氮、磷、钾肥能够提高土壤耕层速效钾的质量分数,对20~40 cm土层土壤速效钾质量分数也有提高作用。化肥配合有机肥施用稻谷的产量高于单施化肥或单施有机肥,单施化肥或单施有机肥稻谷的产量高于不施肥的对照。因此,为了提高土壤肥力与作物产量,最好的培肥方式是有机肥配施氮磷钾肥。  相似文献   

12.
沼液对甘蓝连作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施用化肥225 kg/hm2为对照,设置两种不同的沼液用量(以纯氮计):沼液I(168 kg/hm2)和沼液II(225 kg/hm2),通过连续3 a的甘蓝种植试验,研究沼液对甘蓝连作土壤微生物区系、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养分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施用沼液显著改善了连作土壤的微生物区系,溶磷细菌、解钾细菌、氨化细菌、固氮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显著增加;同时抑制了真菌的富集.两种不同用量的沼液处理较化肥处理的土壤细菌/真菌(B/F)值分别提高了142.7%和202.3%.2)在225 kg/hm2等氮水平下,施用沼液显著提高了土壤的蔗糖酶、磷酸酶和蛋白酶活性,较之化肥处理分别提高了63.96%、137.61%和139.66%;同时显著降低了土壤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3)土壤养分与土壤酶活性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机质含量与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和蛋白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多酚氧化酶活性无明显相关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蛋白酶活性与土壤碱解氮、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4参24  相似文献   

13.
王占哲  陈渊  王刚  王文刚 《生态环境》2002,11(3):283-285
采取定位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组合施肥技术对土壤有机质、氮、磷的影响。结果表明,组合施肥较单施化肥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8~3.3g/kg;土壤全氮增加0.05g/kg,速效氮(除Ⅱ处理外)增加6.6~44.6mg/kg;土壤全磷增加0.15~0.29g/kg.速效磷增加15.68~37.21mg/kg。土壤有机质增量为0.6~23g/kg;土壤氮素增量全氮增加0.002~0.25g/kg,速效氮增加11.6~39.4mg/kg;土壤磷素增量全磷增加0.09~0.24g/kg,速效磷增加23.59~57.28mg/kg。在保持土壤肥力有所提高的情况下,玉米大豆两年平均产量提高7.7%~17.3%,净收入提高19.4%~37.3%,由此可见,组合施肥技术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4.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磷素积累与形态分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红壤性水稻土19a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不施磷处理的土壤磷素处于耗竭状态,耕层土壤全磷含量持续下降,但耕层以下土层的全磷尚未耗损;连年施磷的土壤耕层全磷含量提高,提高的幅度呈现明显量级关系。在本试验条件下,土壤中各组分无机磷含量以Fe-P和O-P为主体,各占土壤无机磷总量的44.63%和31.27%;其次是A1-P和Ca  相似文献   

15.
28个土壤样品的养分测定和吸附试验以及8个田间肥效试验表明,闽东南旱地土壤的N、P、K、B是花生的普遍养分限制因子.部分土壤还缺乏Zn和Mg等养分.赤砂土的肥料三要素最佳用量分别为N54kg/hm2、P2O555kg/hm2、K2O87kg/hm2;红壤性水稻土为N52kg/hm2、P2O563kg/hm2、K2O92kg/hm2;海砂土为N94kg/hm2、P2O542kg/hm2、K2O85kg/hm2.10个对比试验表明,花生平衡施肥比群众常规施肥平均增产471kg/hm2,增产率为14.9%,每hm2净增收2053元.  相似文献   

16.
在Pb污染土壤中施用磷肥是降低Pb有效性的有效方法.在低磷或高Pb胁迫下,植物根际的一系列变化将促进植物对磷的吸收或对Pb毒性的降低,但低磷胁迫下植物对土壤Pb有效性的影响研究不多.为探讨Pb污染低磷土壤上施用磷肥对Pb有效性、植物吸收Pb的影响及黑麦草(LoliumperenneL.)对土壤Pb有效性的影响,设置0、500和1000mg·kg-13个Pb用量和0、2729mg·kg-1两个普通过磷酸钙磷肥用量,种植黑麦草,0和1000mg·kg-1Pb下设置不种植植物的对照的盆栽试验,植物生长48d后收获,测定植物地上部和根系产量、长度、Pb浓度及土壤DTPA-Pb含量.结果表明,施用磷肥后植物产量和地上部长度增加、根冠比、根系长度和Pb浓度减小,500mg·kg-1Pb用量时,未施用磷肥和施用磷肥时植物产量分别为0.37和1.70g·pot-1,1000mg·kg-1Pb用量时这两个数值分别为0.24和1.50g·pot-1,500mg·kg-1Pb用量时,植物产量与未施Pb处理(产量为0.75g·pot-1)差异显著(p<0.05);施用磷肥后,地上部吸收的Pb的比例和植物体吸收的Pb数量均增加.1000mg·kg-1Pb用量下,植物产量、地上部长度均小于500mg·kg-1Pb用量处理时的水平,而土壤DTPA-Pb浓度、植物Pb浓度、Pb吸收量均大于500mg·kg-1Pb处理,表明2729mg·kg-1普通过磷酸钙用量并不能完全抵消1000mg·kg-1Pb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施用磷肥降低了土壤DTPA-Pb含量,但500mg·kg-1Pb用量时降低效果不显著(p>0.05).0mg·kg-1Pb用量下,种植植物的处理土壤DTPA-Pb含量比未种植植物处理高54.3%;1000mg·kg-1Pb处理时,种植植物处理土壤DTPA-Pb含量比未种植植物平均低18.5%.以上结果表明,在0mg·kg-1Pb用量下,植物生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磷胁迫.在磷胁迫下,种植植物提高了土壤Pb有效性,而在1000mg·kg-1Pb用量下,不管是否施用磷肥,种植植物均降低了土壤Pb有效性.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低磷和高Pb胁迫下,施用水溶性磷肥可降低土壤Pb有效性,促进黑麦草生长,促进Pb向植物地上部转移;在低磷胁迫且无Pb污染条件下,黑麦草对土壤Pb的有效性表现为促进;在高Pb胁迫下,不管是否施用磷肥,黑麦草均可降低土壤Pb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长期施肥对太湖地区水稻土磷素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江苏常熟生态站长期施肥条件下的水稻土进行了磷素转化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全磷(T-P)含量为926~934mgkg-1,只有对照(CK)比本底值下降0.49%,其它施肥处理的T-P含量都比本底值增加14.24%~28.0%,增幅最大的是半数秸秆 磷肥(1/2OM NPK)处理(28.0%),增幅最小的是NPK(氮磷钾)处理(14.24%).增幅最大的1/2OM NPK处理的T-P含量比CK增加28.0%,年平均增加2.9%;增幅最小的NPK处理的T-P含量比CK增加14.8%,年平均增加1.5%.有机磷(Po)占全磷(T-P)的比值小于无机磷(Pi)占全磷的比值,即:Po/T-P(15%~23%)O-P(143~101)>Fe-P(103~54)>Al-P(65~29)>Ca8-P(45~18)>Ca2-P(22~3);1/2OM NPK处理能增加水稻田土壤中的Al-P和Fe-P含量,而施用NPK肥有利于水稻对Al-P和Fe-P的吸收,因为NPK处理的土壤中Al-P和Fe-P含量只比CK大而比其它处理低;施磷肥会增加水稻土中O-P的含量.图3表3参23  相似文献   

18.
生物炭与炭基肥对大豆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微生物在农田土壤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秸秆生物炭与炭基肥处理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及对农田生态环境的意义尚不清楚.以黄淮海平原豆-麦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PCR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丰度、组成和多样性差异,探究秸秆还田、生物炭以及炭基肥添加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  相似文献   

19.
粉煤灰对土壤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粉煤灰施用量控制在60~600t/hm2,不会造成土壤、粮食的污染,且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有利于养分的转化。粉煤厂磁化后15~7.5t/hm2的施用量即可达到最佳的改上增产效果。本文在分析粉煤灰埋化性质的基础上,讨论了粉煤灰对土壤和作物生长的影响,同时也提出了降低粉煤灰中有害物质对土壤和作物不利影响的农用技术。  相似文献   

20.
A survey was done in 15 typical villages, 150 soil and 86 vegetable plant samples were taken in Jiaxin prefecture of the Taihu Lake region, northern Zhejian provinc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fter 15–20 years land use changed from the paddy rice–wheat (or oilseed rape) double cropping system, to a continuous vegetable land has caused soil quality dramatic change. (1) Acidification: average soil pH was 5.4; about 61% of total samples were pH < 5.5. It was 0.9 units lower than 10 years ago with same upland vegetable cultivation and was 1.2 units lower than soil pH of paddy rice–wheat (or oilseed rape) rotation. (2) Fertilizer salt accumulation: the average salt content was 0.28%, among these about 36.2% of the total samples contained more than 0.3%. (3) Nitrate N and available phosphorus (P) over accumulation: on average it was 279 mg NO3-N/kg, and 45–115 mg P/kg. Nitrate N four times higher and available P 4–10 times more than it is in present paddy rice–wheat rotation soils respectively. This has caused wide concern because of possible groundwater and well drinking water pollution by leached nitrate N and the P losses to water by runoff from vegetable lands induce surface water eutroph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