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维气相色谱法测定空气中的总烃及非甲烷总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单一进样口六通阀进样、毛细管柱二维气相色谱仪三通路分离塔柱分离系统、采用氢离子化检测器分别产生信号,测定环境空气中的非甲烷总烃。通过柱分离系统将样品平均分配到不同类型的两个毛细管色谱柱,分别测定总烃及甲烷。方法简单、快速,最大程度地保证了进样的一致性,从而保证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简介PE过滤器结构,原理及其在电镀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土壤石油烃污染的植物毒性及植物-微生物联合降解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土壤石油烃污染对玉米和水稻根伸长的影响,并在土壤中接种经过筛选得到的石油烃降解菌,研究石油烃降解菌对石油烃毒性的影响以及对土壤中石油烃的降解。研究结果表明,石油烃浓度低于1 000 mg/kg时对玉米的根系生长有一定的刺激生长作用,随着石油烃浓度的增加,刺激根长生长的作用逐渐降低,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根长受石油烃影响较小。通过对不同处理土壤中石油烃降解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种植水稻对石油烃有一定的降解作用,但是不同处理下土壤中的石油烃降解率不同,其中水稻微生物联合处理下土壤中石油烃的降解速率最快,培养期内的降解效率达到53.3%。  相似文献   

4.
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简述了石油的组成、生物修复的概念及类型,对石油烃的微生物摄取、降解机制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且对生物修复在含有污染物处理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法治理油污土壤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 ,其原理是微生物利用油烃作为碳源合成自身物质 ,进行生长繁殖 ,从而使油烃的含量得到减少。而与此同时 ,微生物的数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目前油污土壤微生物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对污染土壤中分离提纯的单一菌种的降解效能的研究。本文对土著油污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的数量和种类变化进行了实验分析 ,并对油烃的化学组成作了初步探讨。分离出 4株对石油具有耐受性和降解能力的微生物。结果表明 ,在 4株微生物数量都增加的时候 ,石油烃的降解速度最快。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选择性催化还原NO反应的研究进展状况,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石油烃对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石油烃是主要的海洋污染物之一,而浮游植物是石油烃进人海洋食物链的起点.从种群生长和群落结构、代谢活动等几个方面,综述了石油烃对海洋浮游植物的生物学及生态学效应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影响石油烃毒性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对相关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细胞表面疏水性是影响微生物吸收和降解疏水性石油烃的主要因素。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综述了细胞表面疏水性的测定方法,探讨了培养基成分、培养时间、温度、pH等环境因素对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总结了石油烃降解菌的细胞表面疏水性与石油烃微生物降解的关系、表面活性剂对细胞表面疏水性及生物降解的影响,最后对细胞表面疏水性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利用复合酵母菌系统处理含油污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筛选得到的10株酵母菌组成复合酵母菌系统,并将该复合菌系统接种到泥浆反应器中对模拟油泥样品进行了处理。在对反应器进行优化的基础上,比较了复合酵母菌体系和经驯化的活性污泥体系对模拟风化油泥的处理效果,发现复合酵母菌在反应速度和油去除率上都优于活性污泥。利用GC—MS对复合酵母菌处理体亲中主要脂肪烃组分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原油组分中脂肪烃部分在处理8d后基本被完全降解。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杭州市主要交通干线大气中非甲烷总烃(NMHC)的测定,得出了杭州市主要交通干线大气中非甲烷总烃的行为规律。结果表明,杭州市主要交通干线大气中NMHC的浓度日变化存在明显的双峰规律,上午8:00左右,下午16:00左右各出现一次峰值浓度;夏季浓度略高于冬季;各交通干线大气中非甲烷烃浓度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降解是处理土壤中石油烃(PHC)污染的有效技术,目前对PHC微生物降解的研究多集中在好氧条件下,对PHC缺氧微生物降解的研究较少,PHC缺氧降解规律尚不清楚。以PHC污染的深层土壤为对象,探究不同质量分数(500、1 500、5 000 mg·kg-1)的硫酸盐、硝酸盐或混合电子受体对土壤中土著微生物丰度、群落结构以及PHC缺氧降解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50 d缺氧培养后,添加相同种类电子受体的土壤处理中细菌丰度、潜在PHC降解菌(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丰度随电子受体的质量分数增加而增加;添加相同质量分数的不同种类电子受体土壤处理中细菌丰度、潜在PHC降解菌丰度从高到低分别为硝酸盐、混合电子受体、硫酸盐。添加相同种类电子受体的土壤处理中ΣPHC (C10~C30)和C1 (C10~C16)、C2 (C17~C23)、C3 (C24~C30)组分的降解率随着加入电子受体质量分数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2.
利用苯酚诱导获得厌氧菌群JAC1强化去除土壤中的石油烃,对其在厌氧条件下的石油烃降解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最适降解条件为:pH 7.5~8.5,土壤总石油烃(TPH)质量浓度50 mg/kg, NaCl质量分数0.3%,JAC1接菌量0.15 mL/g。厌氧菌群JAC1对石油烃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芳香烃较直链烷烃更难降解,推测部分长链烷烃在降解过程中会分解为短链烷烃后再进行降解。基于土壤宏基因组测序分析可知,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TPH浓度呈负相关,投加JAC1后土壤中与石油烃降解有关的功能菌群相对丰度呈现出不同程度增高,说明JAC1有助于建立一个高效的微生物降解体系来强化石油烃降解。  相似文献   

13.
应用专家系统方法对110种氯脂肪烃和可能的对应烷烃的分子结构及对鼠急性毒性关系进行了研究。分子结构描述符取为:特殊构象结构,母体烃结构,取代氯原子数和分子含碳原子数。结果表明:对于四类活性正确分类率达到82%以上,满足统计预报要求  相似文献   

14.
超声波净化石油污染土壤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超声波技术处理石油污染土壤的影响因素,选取了土壤含油量、土水比、土壤类型、超声处理时间和超声功率5个因素进行了具有交互作用的正交实验,并讨论了各因素对土壤中石油污染物清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波对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净化效果明显,总石油烃(TPH)的清除率在23.0%到77.3%之间,土壤类型对净化效果的影响最为显著,粘土中的TPH清除率显著低于砂土。由超声空化引起的解吸作用和真空抽滤是实验过程中土壤TPH减少的主要途径。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技术用于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是可行并且有效果的。  相似文献   

15.
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稠油污水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从稠油污水中筛选出的3株高效烃类降解菌株HD-1、HD-2和HD-3用于稠油污水处理,研究了单一菌株和混合菌株对原油和COD的去除率。实验结果表明,单一菌株对原油和COD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混合菌株对原油和COD去除效果更加显著。室内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停留时间为6 h时,含油量和COD分别为30 mg/L和300 mg/L时,经过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出水含油量和COD分别降至1 mg/L和50 mg/L以下,达到了反渗透膜组件预处理的要求,为稠油污水热采锅炉用水回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17.
以含油污泥的石油烃高效降解为目的 ,以新鲜牛粪 、含油污泥和玉米秸秆为原料,通过加入堆肥菌剂 、降油复合菌剂和固肥菌剂,采用堆肥强化微生物法在陇东油田现场处理含油污泥.结果表明,堆肥强化微生物法现场处理含油污泥具有明显的升温现象,最高温度可以升至近60℃.pH降低说明腐殖质转化成了腐殖酸.C/N最终稳定在0.1(质量比...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对石油烃的增溶,并将其用于污染含水层中石油烃的去除。结果表明:石油烃溶解度随着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为1 200mg/L时,石油烃溶解度达10 077.7mg/L;界面张力随着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减小,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为1mg/L时,界面张力为34.3mN/m,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为800mg/L时,界面张力为5.2 mN/m。采用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对污染含水层进行清洗处理,在固液比(质量体积比)为1g∶2mL的体系中,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为3 000mg/L,120r/min、10℃下振荡12h,石油烃去除率达70.82%。污染含水层柱冲洗结果表明,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分别为1 200、3 000mg/L时,10倍孔隙体积的表面活性剂冲洗后,分别从污染砂样中去除41.81%和63.30%的石油烃。  相似文献   

19.
为了深入认识石油烃的厌氧降解过程,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了大庆油田采油废水处理系统厌氧池和进水中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基于DGGE和克隆文库的分析结果均表明,厌氧生物膜中存在的古菌源自于采油废水。厌氧生物膜和采油废水中的古菌主要是产甲烷菌,包括嗜甲基的Methanomethylovorans thermophila和利用氢和甲酸的Methanolinea tarda。值得注意的是,氢营养型的M.tarda在厌氧生物膜中得到了富集。进水和厌氧生物膜中的细菌群落结构明显不同。进水中的主要细菌类群为Epsilonproteobacteria,而生物膜中的主要类群为Nitrospira和Deltaproteobacteria。在厌氧生物膜中发现许多与产甲烷古菌(尤其是氢营养型产甲烷菌)协同降解石油烃类物质的细菌相关克隆:其中一个克隆与Syntrophus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该类菌是产甲烷菌介导的厌氧烃降解微生物区系中的关键细菌;许多Deltaproteobacteria克隆属于group TA类群,该类群细菌主要参与芳香族化合物产甲烷菌介导的厌氧降解过程。这些结果表明,在大庆油田采油废水厌氧处理系统中已经建立起由产甲烷菌所介导的厌氧石油烃降解的微生物区系。  相似文献   

20.
采用Biolog方法、最大或然数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某采油区污染场地及周围土壤的污染特征、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以及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均一定程度受到石油污染,污染场地土壤呈现以萜类、姥鲛烷及植烷等难降解物质为主的污染特征,其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最多,总活菌数为1.73×1010个/g,石油烃降解菌数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