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3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渤海湾入海溶解无机氮总量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渤海湾近岸海域的实际调查结果,采取生态物理耦合模型,对渤海湾的主要污染物-溶解无机氮(DIN)的基准环境容量和极小剩余海洋环境容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渤海湾DIN的极小剩余海洋环境容量在Ⅰ类和Ⅱ类水质标准下均为负值,渤海湾的DIN已经超标。结合实际的海水功能区水质管理目标,应重点控制非点源的排放,加强上游携带入境污染物的处理,从总量上控制DIN入海污染通量,改善渤海湾水质。  相似文献   
2.
石油烃对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石油烃是主要的海洋污染物之一,而浮游植物是石油烃进人海洋食物链的起点.从种群生长和群落结构、代谢活动等几个方面,综述了石油烃对海洋浮游植物的生物学及生态学效应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影响石油烃毒性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对相关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基于浮游生物群落对环境压力变化的响应,参照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US EPA)颁布的生物学基准计算方法,结合理化因子,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了我国太湖流域和辽河流域的生态学基准值.计算框架为:①确定流域水环境生态学基准参照点和生态学基准指标;②作出参照点各基准指标box分布图并进行评分;③将各生态学基准指标得分等权重相加,并把90分位数值作为该流域的基准值.结果表明:我国太湖流域夏、冬季的生态学基准值分别为94.7和86.7,辽河流域夏、冬季的生态学基准值分别为100.0和96.4.通过该基准值可较好地区分2009年辽河流域和太湖流域夏、冬季采样点位的生境优劣,这说明基于浮游生物群落变化来计算生态学基准值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生态系统功能与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系统功能(Ecosystem functions)"和"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已成为生态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针对国内部分研究人员对"生态系统功能"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概念和术语混淆使用的问题,在归纳总结国内外有关的重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别论述"生态系统功能"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和内涵,辨析和阐明了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的区别与关系.生态系统功能是构建系统内生物有机体生理功能的过程,侧重于反映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是维持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生态系统服务是由生态系统功能产生的,是基于人类的需要、利用和偏好,反映了人类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利用,是生态系统功能满足人类福利的一种表现.因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这一术语不准确,容易产生误解.  相似文献   
5.
基于GAM的渤海中部水体叶绿素a环境因子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遥感获得渤海中部2003~2009年叶绿素a的浓度数据以及温度、光照和风速的月平均数据,采用GAM(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广义加性模型)模型分析了环境因子对叶绿素a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渤海中部叶绿素a呈现季节性的波动,叶绿素a浓度范围在(0.21~11.54)mg/m3。夏季(6月~8月)叶绿素a整体较高。春季和秋季叶绿素a的浓度波动较大,整体偏低。GAM模型的环境因子影响分析表明,光照对渤海中部叶绿素a具有显著的非线性影响(p0.001),5、6月份渤海中部光照强度的升高(大于250 W/m2)可能是引起同期叶绿素a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而其它环境因子(温度和风速)的影响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高等动物捕食对赤潮藻类模型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多种群赤潮藻类的生态系统,运用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研究了高等动物捕食行为对该系统所产生的复杂动力学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藻类生态系统对高等动物的捕食有很强的敏感性,后者加剧了前者的复杂动力学行为的变化,在考虑生态系统模型的建立时,高等动物的捕食及其转化率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采用批次培养,设置5个PO4-P浓度(0 μmol/L,0.566 μmol/L,2.26 μmol/L,9.05 μmol/L,36.2 μmol/L)进行实验,并从第9 d开始进行2 d恢复实验,研究三角褐指藻在不同磷胁迫压力及恢复下的响应。测定参数包括PS Ⅱ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PS Ⅱ的实际光能转化效率Y(Ⅱ)、光合电子传递效率(ETR)及藻密度。结果发现:磷胁迫对藻密度、Fv/Fm、Y(Ⅱ)和ETR有显著影响。恢复实验中,Fv/Fm、Y(Ⅱ)、ETR等恢复速率与起始所受磷胁迫程度以及再添加的磷浓度呈正相关。与藻密度相比,Fv/Fm、Y(Ⅱ)、ETR等荧光参数可以在12 h内产生更显著的变化。本实验表明,在严重的磷胁迫条件下,磷的输入可以造成藻类的补偿生长;在小时尺度上叶绿素荧光参数随磷胁迫程度可以迅速做出响应。  相似文献   
8.
对越冬迁徙期间中途停留在天津北大港的野生鸟类-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体内肌肉、肝脏、心脏、胃和脾中∑OCPs浓度进行了检测.各组织中检出的∑OCPs平均浓度(浓度范围,以脂重计)在心脏中最高,为955.30ng/g(88.65~4102.577ng/g),次之为肝脏,平均浓度为465.55ng/g(37.96~1476.17ng/g),再次之为胃、脾和肌肉,浓度分别为251.64ng/g(102.88~354.61ng/g)、176.5ng/g(158.72~194.50ng/g)和143.96ng/g(10.90~800.51ng/g).在肝脏和心脏中∑DDTs和浓度高于∑HCHs,在其它组织中则相反.与其它研究相比,本研究所检测鸟体内有机氯浓度较低,表明这批东方白鹳并尚未受到环境中OCPs的严重污染.  相似文献   
9.
生态系统多稳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生态系统多稳态的定义及其生态学意义,总结了生态系统的多稳态现象的不同产生机制,综述了多稳态的存在性及稳态转换的研究现状,探讨了未来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前景.多稳态指的是在相同条件下,系统可以存在结构和功能截然不同的稳定状态.不同的稳态对应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并且可产生不同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统的稳态不仅仅包括稳定的点吸引子,也可能是周期吸引子或者混沌吸引子.多稳态现象广泛存在于多种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干旱生态系统等)中.较强的正反馈作用是系统产生多稳态的主要原因.生态系统中的正反馈循环主要包括易化作用、过度开发以及冰盖反射等.大量的理论研究证实多稳态是系统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但从实验角度的研究成果较少.生态系统的不同稳态有不同的吸引域,吸引域之间存在阈值.当干扰强度大于恢复力时,系统有可能越过阈值发生稳态转换.生态系统发生转换的预警指标包括方差的增加、干扰后的恢复速率以及偏度的变化.多稳态的未来研究重点在于:(1)多稳态产生机制研究;(2)生态系统中多稳态的存在性检验;(3)生态系统恢复力及预警指标的定量评价研究;(4)多稳态理论在生态系统修复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辽河浮游植物群落及生物多样性基准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中国水环境生态学基准体系,并验证其合理性,于2011和2012年夏季,对辽河水系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调查,并结合所收集到的资料,初步验证了辽河水系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基准值的合理性.两次采样共检出6门169种及变种;细胞密度均值分别为4.91×106,7.04×106个/L,优势类群为硅藻和绿藻.共检出污染指示种59种,其中乙型中污指示种最多,为53种;检出优势种35种,主要为硅藻.综合各生物指标显示辽河水系夏季为富营养型中度污染水体.Shannon指数(H)在1.18~3.56之间,均未达到本文参考的基准值3.65,分析结果显示用于计算基准值所选取的参照点较为合适,通过分析辽河水系及我国其他一些河流的Shannon指数与水质状况,初步认为,该基准值偏高,建议辽河水系设定基准值的下限H=3.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